董永与七仙女

来源 :炎黄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an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也是在万荣一带流传下来的。也是很久很久以前,万泉稷王山西麓的尚老村,住着一户姓董的人家,生有一子叫董永。董永幼年丧母,全靠父亲拉扯长大。在父亲和乡亲们的熏陶下,他勤劳、善良、朴实,从小就学会了耕田种地的本领。但是随着年龄增大,父亲的身体也日渐衰弱,病魔缠身。虽说董永勤劳能干,却也无力治好父亲的病,眼巴巴看着父亲一命归西。为了偿还安葬父亲时借的债务,他只好到槐树院给人帮工挣钱。
  人们常说,好人总会得到好报。董永的优良品质让他很快成为周围村邻人们称颂的对象。这话传到附近的田家窯村,村里有一户田姓人家,有个女儿叫田仙,自幼聪明伶俐,天姿过人,不仅长得美丽动人,而且女红针工,样样拔尖儿。特别是她织的布,光滑、平整、细密、柔软,常被选为朝廷的贡品。人们都说她是仙女下凡。这一年,田仙整满18岁,正值豆蔻年华,青春妙龄。人常说:一家女儿娇,自有百家瞧。田仙的身姿模样可以说是方圆百里不曾有的,说媒的都快踩断了她家的门槛,可田仙就是不答应。然而,当董永的消息一传到她的耳朵后,便心境摇曳,神魂不宁,暗自下定决心,非董永不嫁。
  在那个年月里,男女还没有授受不亲的礼教规制,田仙便托人带信向董永表白了心迹。董永也早知道田仙姑娘,心里更是渴望着能娶田仙为妻,只是见自己家贫如洗,一怕田仙不肯下嫁自己,二怕自己耽误了田仙的幸福,一直不敢“轻举妄动”。在得到田仙的暗许后,便托人向田家提亲。田家见董永是个孤儿,家又贫寒,心里很是不满,就一口回绝。不曾想两个年轻人海誓山盟,心已铁定,在一个夜晚,两人相约来到村里大槐树下的土地庙里,拜了天地,成了夫妻。
  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们恩恩爱爱,相敬如宾,男耕女织,辛勤劳作,尽享天伦之乐,不仅生活愉快,还创建了自己美好的家园,成为方圆附近青年们追求的楷模。至今,在稷王山下,以小淮村(尚孝村)为中心的数十里内,还居住着数以千计的董姓人家,都自称是董永的后代,而且村子里还保存着一块“董永故里”的石碑。
  万荣苹果主题公园
  引领乡村振兴新风尚
  苹果是万荣人民的金字招牌。全县10万农户中有8万果农,果树面积达到50万亩,年产苹果11.5亿公斤,果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苹果是名副其实的当家产业和摇钱树。以“苹果”为特色的万荣苹果主题公园规划总投资9500万元,占地2万亩,覆盖贾村、高村两个乡镇3个村2250户果农。它是“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重要载体,是万荣县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核心园区,也是打造运城峨眉岭上的农业典型、农村样板的先行先试园。
其他文献
(本刊记者:珈宝)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3月9日上午举行主题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房地产市场调控”记者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房地产市场监管司司长沈建忠表示,近期房
万荣有座飞云楼,半截插在天里头。作为万荣县标志性建筑的飞云楼,早已成为万荣人走向世界的名片,提起万荣,人们就会想到飞云楼,说到飞云楼,大家便又会想到东岳庙。因为飞云楼只是万荣东岳庙群体建筑中的一部分。  始建之谜  东岳庙的始建年代始终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根据《万泉县志》记载:“飞云楼在解店镇,高十余丈,上干云霄,相传为鲁班所做。”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重修古庙的石碑上记载:“邑志不载创始之年
期刊
从万荣县城南行7.5公里,便是文庙的旧址.文庙的主体建筑为大成殿,是为祭祀孔子及主要弟子修建的.历代王朝给孔子以种种封号,到元代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至清顺治时又封
期刊
与文庙相比,张瓮庙实为不幸,如今踪迹难觅.张瓮庙是传说中唐朝降将尉迟恭在万荣修建的三座东岳庙之一,据说比现存的东岳庙还要宏伟.因建筑在南张乡张瓮村的东崖上,俗称“张瓮
期刊
以木薯酒精废醪为原料,通过调节pH值至5.0,在(35±1)℃的中温条件下进行批量式沼气发酵实验,发酵料液的TS浓度设为6%.实验结果表明,氢气发酵试验的运行时间为11 d,净产气量为1
在万荣县,薛家算是名门望族,早在北魏时分,就出过一个农民起义首领,叫薛永宗.不过,在历史上更有名望者,当是薛道衡.rn薛道衡(540—609年),字玄卿.光华乡薛吉村人,祖父薛聪,父
期刊
汤王陵,俗称“汤王墙”,其旧址位于南百祥村西北1公里的汾河东岸的卧牛沟南侧.据民国版《荣河县志》载,旧陵已为河水所毁,历代只是在河岸东边近地设祠祭祀.但屋宇简陋,条件颇
期刊
为官廉政 三起三落rn薛瑄生于氏县,童年和学生时代随父生活.六七岁熟读《四书》,过目成诵,日记千百言,而且能诗善赋,人皆称为“薛天才”.12岁时随父在马湖,当地士官子弟听说
期刊
在我看来,万荣籍的名人,最知名的当推战国时期的张仪,也许正是有了张仪,才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改变中国历史的格局,从这一点上来讲,他应是万荣人的骄傲.只是,万荣县在宣传
期刊
中国历史上有文坛“三王”:王通、王绩和王勃;魏晋“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宋代“三苏”:苏洵、苏轼、苏辙。而“三王”的故里就在在万荣县通化镇。  王通  王通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官宦之家,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史料云,“十岁,其父王隆告以《圣经》之事,通再拜受之”,遵父意仿孔子《春秋》而作《元经》。  年龄稍长后,远出外地,拜东海李育学《书经》,拜会稽查夏典学《诗经》,拜河东关子明学《礼记》,拜族人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