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广西平南县丹竹镇廊廖村,现年70岁的黄雄芳是个出了名的大能人。上世纪80年代初,当万元户还是人们羡慕的对象时,他就通过承包水库养鱼,成为县里第一个10万元户。当人们通过养鱼致富时,他却培育出一种叫金丝塘角鱼的新品种,再次成为村里养殖方面的领跑者。
村里人都觉得黄雄芳手里总有好项目,只要跟着他干就能赚钱,然而,有一天黄雄芳竟放弃了养殖,在地里种起了一种叫余甘果的又酸又涩的野生果树,大伙认为他是自毁前程,再没人愿意跟着他干。而面对周围人的猜疑,黄雄芳却对余甘果树近乎痴迷,甚至搭进了自己所有积蓄。
那么,黄雄芳到底从又酸又涩的余甘果上发现了什么商机?
一条信息促他改行
现在已是富翁的黄雄芳,卧室并没有人们想象中豪华,相反,显得很杂乱,到处堆放着他订阅的报刊。而改变他命运的正是这些他至今都舍不得扔的书报。
1990年的一天,《广西日报》上一条不起眼的信息,让黄雄芳眼前一亮。随后,他毅然决定改行。而他的突然改行在村里掀起了轩然大波,因为他要种在当地一种没有什么经济效益、又酸又涩的野生果树余甘果。
第二年春天,黄雄芳把头一年摘下来的野生余甘果种子撒到地里,耐心地等待着种子发芽,可是一个月过去了,地里却没有一点动静。黄雄芳不死心,不断上山采集余甘果果核回来播种,同时把地里的温度、湿度以及播种的月份都详细记录下来,以期破解余甘果不发芽的不解之谜。
山上野生余甘果树那么多,他为什么要把它移到地里种植呢?黄雄芳异乎寻常的举动让村民很不解,他们甚至认为这位曾经很神的致富榜样是在自毁前程。
陷入无人跟种僵局
这一耗就是5年,但播到地里的余甘果种子好像跟他作对似的,一直没出过苗。难道这种野生果树不适合人工种植?无奈的黄雄芳决定把剩余的余甘果果核拉出去倒掉,放弃这个项目。然而就在这时,事情却出现了转机——那些倒掉的果核竟然发芽了。
原来,余甘果的种子被一层厚厚的硬壳包住,经过太阳爆晒,外壳裂开后,里面的种子才能发芽,黄雄芳这才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
1997年,黄雄芳终于培育出个大肉厚、产量高的余甘果新品种——“平丹一号”。这一年,他投入10多万元承包了250亩地,准备大量培育余甘果苗。然而,以前他干什么,大伙都是一呼百应,这次却没有人再愿意跟着他干了。黄雄芳很纳闷。
原来,因为口感不好,当地人一般将余甘果用盐、糖等腌制成酸品,在大街小巷出售。作为饭前开胃、饭后解腻的零食食用,余甘果的用量很少,在采摘季节0.5元一斤都没人要。村民们担心余甘果卖不出去,所以不愿跟着黄雄芳冒风险。
没有人愿意种植,这250亩苗木留在地里,消耗人工不说,每年还得花费近10万元承包费。黄雄芳着急了。情急之下,他便把推广的希望寄托在亲朋好友中,他首先找到了自己的妹夫谢恩居。
碍于亲戚的面子,谢恩居勉强同意了。但为了保险起见,他只拿出一半的土地来种植余甘果,剩余的一半土地种芒果。随后,黄雄芳又如法炮制,争取到了所有亲友的支持。
有亲友的带动,再加上包技术、包收购、包推广的合同,黄雄芳很快打开了局面,1998年,他的250亩余甘果树苗居然销售一空。
巧施妙计搞推销
2001年,平南县种植余甘果面积增加到4000多亩,余甘果也进入盛产期。但此时种植户们关心的并不是余甘果的产量有多高,而是黄雄芳如何把这些余甘果推销出去。部分心急的人开始忍不住到黄雄芳家里打听情况。
面对大量上市的余甘果,黄雄芳却胸有成竹,因为1990年的那条消息给了他足够的信心。原来《广西日报》那条消息将余甘果与我国北方的野生树种沙棘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无论是生态特征、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性以及药用保健价值,甚至树形都惊人相似,因此有“北有沙棘南有余甘果”一说。沙棘开发在北方热火朝天,已形成产业化,而余甘果还停在待开发状态,如果把余甘果加工生产成果脯、果酒、果汁罐头等产品,必定会受到消费者欢迎。
然而,信息上只对余甘果的市场进行分析,至于怎样加工成产品并没细说,已收了上百吨余甘果的黄雄芳怎样去开发新产品?又怎么打开市场呢?
梁周科是黄雄芳女儿的同学,那时在广东当兵,他告诉黄雄芳在广州、潮汕地区,腌制过的余甘果非常畅销。于是,2002年,黄雄芳拿出所有积蓄,又贷了200多万元款,在村里建起了一个占地38亩的加工厂,开始生产果脯、果醋、果酒、果茶等余甘果系列产品。
在抢占市场时,为了与普通余甘果酸品区别开来,黄雄芳不希望将自己的产品放在酸品店里出售。2006年的一天,他走在果园里,看到成串的余甘果,顿时心生一计。他和女儿带着照片来到一家旅行社,打算跟他们合作,通过旅游来推销自己的产品。黄雄芳免费提供旅游景点的想法很吸引旅行社,双方当场就达成了合作协议。
和旅行社联姻办旅游的做法很奏效,黄雄芳的产品很快通过游客的口耳相传打开了本地市场。2008年,他的余甘果系列产品被选为广西特产销往外地。
现在,平南县的余甘果种植面积已达5万多亩,带动了4700多户农户致富。黄雄芳的企业也成为广西首家余甘果新品种开发、推广种植、加工销售的企业。(编辑/若邻)
村里人都觉得黄雄芳手里总有好项目,只要跟着他干就能赚钱,然而,有一天黄雄芳竟放弃了养殖,在地里种起了一种叫余甘果的又酸又涩的野生果树,大伙认为他是自毁前程,再没人愿意跟着他干。而面对周围人的猜疑,黄雄芳却对余甘果树近乎痴迷,甚至搭进了自己所有积蓄。
那么,黄雄芳到底从又酸又涩的余甘果上发现了什么商机?
一条信息促他改行
现在已是富翁的黄雄芳,卧室并没有人们想象中豪华,相反,显得很杂乱,到处堆放着他订阅的报刊。而改变他命运的正是这些他至今都舍不得扔的书报。
1990年的一天,《广西日报》上一条不起眼的信息,让黄雄芳眼前一亮。随后,他毅然决定改行。而他的突然改行在村里掀起了轩然大波,因为他要种在当地一种没有什么经济效益、又酸又涩的野生果树余甘果。
第二年春天,黄雄芳把头一年摘下来的野生余甘果种子撒到地里,耐心地等待着种子发芽,可是一个月过去了,地里却没有一点动静。黄雄芳不死心,不断上山采集余甘果果核回来播种,同时把地里的温度、湿度以及播种的月份都详细记录下来,以期破解余甘果不发芽的不解之谜。
山上野生余甘果树那么多,他为什么要把它移到地里种植呢?黄雄芳异乎寻常的举动让村民很不解,他们甚至认为这位曾经很神的致富榜样是在自毁前程。
陷入无人跟种僵局
这一耗就是5年,但播到地里的余甘果种子好像跟他作对似的,一直没出过苗。难道这种野生果树不适合人工种植?无奈的黄雄芳决定把剩余的余甘果果核拉出去倒掉,放弃这个项目。然而就在这时,事情却出现了转机——那些倒掉的果核竟然发芽了。
原来,余甘果的种子被一层厚厚的硬壳包住,经过太阳爆晒,外壳裂开后,里面的种子才能发芽,黄雄芳这才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
1997年,黄雄芳终于培育出个大肉厚、产量高的余甘果新品种——“平丹一号”。这一年,他投入10多万元承包了250亩地,准备大量培育余甘果苗。然而,以前他干什么,大伙都是一呼百应,这次却没有人再愿意跟着他干了。黄雄芳很纳闷。
原来,因为口感不好,当地人一般将余甘果用盐、糖等腌制成酸品,在大街小巷出售。作为饭前开胃、饭后解腻的零食食用,余甘果的用量很少,在采摘季节0.5元一斤都没人要。村民们担心余甘果卖不出去,所以不愿跟着黄雄芳冒风险。
没有人愿意种植,这250亩苗木留在地里,消耗人工不说,每年还得花费近10万元承包费。黄雄芳着急了。情急之下,他便把推广的希望寄托在亲朋好友中,他首先找到了自己的妹夫谢恩居。
碍于亲戚的面子,谢恩居勉强同意了。但为了保险起见,他只拿出一半的土地来种植余甘果,剩余的一半土地种芒果。随后,黄雄芳又如法炮制,争取到了所有亲友的支持。
有亲友的带动,再加上包技术、包收购、包推广的合同,黄雄芳很快打开了局面,1998年,他的250亩余甘果树苗居然销售一空。
巧施妙计搞推销
2001年,平南县种植余甘果面积增加到4000多亩,余甘果也进入盛产期。但此时种植户们关心的并不是余甘果的产量有多高,而是黄雄芳如何把这些余甘果推销出去。部分心急的人开始忍不住到黄雄芳家里打听情况。
面对大量上市的余甘果,黄雄芳却胸有成竹,因为1990年的那条消息给了他足够的信心。原来《广西日报》那条消息将余甘果与我国北方的野生树种沙棘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无论是生态特征、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性以及药用保健价值,甚至树形都惊人相似,因此有“北有沙棘南有余甘果”一说。沙棘开发在北方热火朝天,已形成产业化,而余甘果还停在待开发状态,如果把余甘果加工生产成果脯、果酒、果汁罐头等产品,必定会受到消费者欢迎。
然而,信息上只对余甘果的市场进行分析,至于怎样加工成产品并没细说,已收了上百吨余甘果的黄雄芳怎样去开发新产品?又怎么打开市场呢?
梁周科是黄雄芳女儿的同学,那时在广东当兵,他告诉黄雄芳在广州、潮汕地区,腌制过的余甘果非常畅销。于是,2002年,黄雄芳拿出所有积蓄,又贷了200多万元款,在村里建起了一个占地38亩的加工厂,开始生产果脯、果醋、果酒、果茶等余甘果系列产品。
在抢占市场时,为了与普通余甘果酸品区别开来,黄雄芳不希望将自己的产品放在酸品店里出售。2006年的一天,他走在果园里,看到成串的余甘果,顿时心生一计。他和女儿带着照片来到一家旅行社,打算跟他们合作,通过旅游来推销自己的产品。黄雄芳免费提供旅游景点的想法很吸引旅行社,双方当场就达成了合作协议。
和旅行社联姻办旅游的做法很奏效,黄雄芳的产品很快通过游客的口耳相传打开了本地市场。2008年,他的余甘果系列产品被选为广西特产销往外地。
现在,平南县的余甘果种植面积已达5万多亩,带动了4700多户农户致富。黄雄芳的企业也成为广西首家余甘果新品种开发、推广种植、加工销售的企业。(编辑/若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