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4年我国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到,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学生应具有的、符合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必备品格和重要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体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那么,如何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更好地完成英语教学、培养学生在英语学科上的核心素养,是教师当前需要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学生核心素养;英语教学发展;教学策略
一、英语学科中的核心素养
很多专家对于英语学科中体现的核心素养有各自不同的见解。概括来说,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以及思维品质三个方面,其中贯穿着情感态度和学习能力两个基本点。
1.英语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
第一,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学习需要具备的最基础的能力,包括英语语言的知识、语言的理解、语言的表达以及语言的技巧涵盖听、说、读、写、译等方面,是完成听、读、译(语言理解)和說、写、译(语言表达)的必经过程。
第二,思维品质。它是英语核心素养金字塔的中层。思维品质是指在思维活动中个体所展现的智力特点的区别,是一个人思维发展水平考量的重要指标。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两种语言思维模式之间的区别、联系、转化都会给学生带来跨越文化、跨越地域的思维空间的想象,促进学生视野的开拓,为其形成正确的文化意识做好铺垫。
第三,文化意识。它属于英语核心素养金字塔的高层。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是指英语国家的传统风俗、地理地貌、风土人情等内容。无论是哪种语言,都是岁月沉淀、文化积累的产物,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可以促进学生对于英语语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拥有开阔的视野。
2.英语核心素养的关键
首先是情感态度。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情感态度属于是其他素养的调和剂。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态度,才能激发学生发展的内部动机。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情感态度”达到和谐统一,才能营造出富有活力的课堂。
其次是学习能力。有效地使用学习方法和技巧的能力就是学习能力。掌握学习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学生要利用体验、观察、探究等方法,充分挖掘自身学习的潜在能力。
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还没有完全做到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教学培养大多着重于某一方面,这样就导致学生的发展不全面。针对教育部提出的“全面发展人”的要求,教师可以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调整以往的教学策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构建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自身原有知识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转化新知识,进而把新知识赋予某种意义。当原有经验同新知识无法转化时,就会产生顺应反应,即把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和改变。语言能力要在一个完整的语言学习活动中进行培养。在英语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构建与生活紧密联系、与社会实际相符合的教学情景,搭建起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桥梁。
例如,在初中牛津英语8B Unit4 Welcome to the Unit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呈现课外的两幅图片,并提问What type of book do you like? 进而展示课本上出现的六幅图片,并让学生写出每个图片的所属类型。其次,谈论Sandy 和Daniel的对话中出现了一个书名,但是学生对于英文的表达很陌生,在处理这个内容时,教师要介绍该书的作者姓名、国籍、书名、主人公、简介、背景知识等。最后,给出几种不同的书,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类型,并进行对话联系,练习教学中的重点句型。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书的种类以后,用所学句型进行两两对话,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2.问题引导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智力和能力的核心是思维,智力和能力在个体身上思维活动中的表现就是智力品质。思维起始源于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让问题来引导学生,牵引学生的思维,让其进行独立的思考判断、推理和探究,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3.增强交际拓展学生的文化意识
语言承载着文化,通过交际不但让语言得到联系,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随着信息全球化发展的脚步,教师不但可以利用教材,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的资源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实现真实的交流。学习能力的提升在于学生之间相互的配合沟通,教师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之间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能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促使学生协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不断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观察、学习与思考,探索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找到更加适合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建平.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J].英语教师,2016,16(22):52-54.
[2]周昌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探究[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6(9):24-25.
[3]冀小婷.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17(3):48-51.
关键词:学生核心素养;英语教学发展;教学策略
一、英语学科中的核心素养
很多专家对于英语学科中体现的核心素养有各自不同的见解。概括来说,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以及思维品质三个方面,其中贯穿着情感态度和学习能力两个基本点。
1.英语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
第一,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学习需要具备的最基础的能力,包括英语语言的知识、语言的理解、语言的表达以及语言的技巧涵盖听、说、读、写、译等方面,是完成听、读、译(语言理解)和說、写、译(语言表达)的必经过程。
第二,思维品质。它是英语核心素养金字塔的中层。思维品质是指在思维活动中个体所展现的智力特点的区别,是一个人思维发展水平考量的重要指标。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两种语言思维模式之间的区别、联系、转化都会给学生带来跨越文化、跨越地域的思维空间的想象,促进学生视野的开拓,为其形成正确的文化意识做好铺垫。
第三,文化意识。它属于英语核心素养金字塔的高层。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是指英语国家的传统风俗、地理地貌、风土人情等内容。无论是哪种语言,都是岁月沉淀、文化积累的产物,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可以促进学生对于英语语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拥有开阔的视野。
2.英语核心素养的关键
首先是情感态度。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情感态度属于是其他素养的调和剂。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态度,才能激发学生发展的内部动机。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情感态度”达到和谐统一,才能营造出富有活力的课堂。
其次是学习能力。有效地使用学习方法和技巧的能力就是学习能力。掌握学习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学生要利用体验、观察、探究等方法,充分挖掘自身学习的潜在能力。
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还没有完全做到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教学培养大多着重于某一方面,这样就导致学生的发展不全面。针对教育部提出的“全面发展人”的要求,教师可以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调整以往的教学策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构建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自身原有知识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转化新知识,进而把新知识赋予某种意义。当原有经验同新知识无法转化时,就会产生顺应反应,即把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和改变。语言能力要在一个完整的语言学习活动中进行培养。在英语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构建与生活紧密联系、与社会实际相符合的教学情景,搭建起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桥梁。
例如,在初中牛津英语8B Unit4 Welcome to the Unit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呈现课外的两幅图片,并提问What type of book do you like? 进而展示课本上出现的六幅图片,并让学生写出每个图片的所属类型。其次,谈论Sandy 和Daniel的对话中出现了一个书名,但是学生对于英文的表达很陌生,在处理这个内容时,教师要介绍该书的作者姓名、国籍、书名、主人公、简介、背景知识等。最后,给出几种不同的书,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类型,并进行对话联系,练习教学中的重点句型。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书的种类以后,用所学句型进行两两对话,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2.问题引导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智力和能力的核心是思维,智力和能力在个体身上思维活动中的表现就是智力品质。思维起始源于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让问题来引导学生,牵引学生的思维,让其进行独立的思考判断、推理和探究,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3.增强交际拓展学生的文化意识
语言承载着文化,通过交际不但让语言得到联系,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随着信息全球化发展的脚步,教师不但可以利用教材,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的资源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实现真实的交流。学习能力的提升在于学生之间相互的配合沟通,教师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之间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能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促使学生协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不断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观察、学习与思考,探索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找到更加适合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建平.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J].英语教师,2016,16(22):52-54.
[2]周昌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探究[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6(9):24-25.
[3]冀小婷.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17(3):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