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英:十五年的守候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wn200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厄运初至,伉俪情深
  1996年2月14日清晨,杨立英刚醒来就觉得头疼恶心浑身发冷、绵软无力,她觉得被子没盖好,就叫了一声丈夫:“志良,我有点冷,你给我盖盖被子。冯志良!”杨立英听丈夫没有反应,侧身一看,这一看吓了她一跳:丈夫眼睛睁得大大的,眼角有很多泪碱,直挺挺地躺着。她不知丈夫怎么了,急忙披了件衣服跌跌撞撞跑出了屋门。正好邻居大姐在院子里,“大姐你快看看冯志良他怎么了!”邻居大姐与杨立英跑进屋一看说:“你们两口子是中了煤气了,快叫救护车!”说完邻居大姐跑出去打电话。杨立英觉得头晕晕乎乎的,软软的也摊倒在了床边。
  在急救中心,杨立英和丈夫一起被送进了高压氧舱,输上了液。望着身旁的丈夫,她多希望知道丈夫的情况,丈夫难不难受?严不严重?两臂相伸便可牵手的距离似乎隔着千山万水。渐渐的一堵黑色的墙向她压了下来,杨立英昏睡了过去。
  杨立英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高中毕业后便参加了工作。1979年冬季,21岁的杨立英在北京化工二厂上班,青春靓丽是那个年龄最美的色彩,这个色彩也在杨立英的脸上闪现。她的一位好姐妹提出要给她介绍一个对象,男方叫冯志良,比她大两岁,海淀人,在变压器厂作采购,是先进生产者,很有能力。
  从相知、相恋到结婚,杨立英与冯志良一起过着甜蜜的二人生活。冯志良平时喜欢做一些拿手小菜。每当他休息而杨立英上班时,冯志良就做好饭菜,送到杨立英班上,分一些菜给杨立英的同事姐妹。当同事们夸奖他菜做得好时,冯志良看着心爱的妻子,嘴角上翘,脸上写满了幸福和自豪。杨立英心里也美滋滋的。
  有一天,杨立英早上收拾停当就要去上班。这时冯志良还没起床,他躺在床上大声对杨立英说:“我今天得跑一个大活儿!”杨立英很不以为意,说道:“你每天都跑活,你跟我说什么。”说完就上早班去了。下午下班回来,杨立英看到桌子上放着一个大生日蛋糕,觉得很奇怪,突然想到今天是自己36岁生日。这时冯志良神秘地笑着对她说:“你看看蛋糕下面是什么?”杨立英移开蛋糕,看到一条金项链,项链的中心坠是一只小狗——杨立英属狗。冯志良又说:“为咱家,无论花大钱、花小钱你都不在乎,我今天也为你花笔大钱。这条项链可不是用咱们俩的生活费买的,是我把抽烟的档次降低了,出差的食宿费降低了攒下来的。谢谢你这么多年照顾我,照顾我的父母,照顾我的兄弟姐妹!”杨立英感动得热泪盈眶,不知说什么好。
  
  风雨中,我是丈夫的守护神
  医疗仪器的滴滴声慢慢地唤醒了杨立英,白色的天花板,白色的墙壁,白色的人影晃动,白色让杨立英觉得恐惧。护士看着杨立英醒了过来,投过去欣慰的微笑。杨立英望着沉睡的冯志良问道:“我丈夫醒过来没有?”护士无奈地摇了摇头。从护士的摇头中,杨立英读懂了丈夫病情的严重性。
  为了照顾丈夫,杨立英自己的15天疗养假休完了,冯志良没有醒;下一年的疗养假又休完了,还没醒;杨立英的班长把他的疗养假转给了杨立英,冯志良仍没有醒。丈夫成了植物人。杨立英紧紧握着丈夫的手,泪水涟涟:“冯志良你快点醒来吧!我快没有办法了!”
  冯志良在急救中心抢救,病情稳定后又转到北京最好的医院。在医院住院是有时间限制的。冯志良迟迟不醒,医院建议杨立英把冯志良转到合同医院。合同医院了解他的病情后觉得太重,不肯收。杨立英虽然为丈夫治病已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而且还借了些外债。为了能治好丈夫,她不在乎花多少钱,但医院不肯收,让杨立英对治好丈夫的希望再次受到打击。含着眼泪,杨立英把丈夫接回了家。此时冯志良已昏睡了半年多。
  厄运会让坚强的人一时低头,但坚强的人终会站起来。
  为了更好地照顾丈夫,杨立英38岁办了内退,利用家住一楼的便利,开了一间小卖部,虽然生意不是很好,但总比不开强一些。
  每天早上杨立英5点起床,洗晚上冯志良换下来的尿布。早中晚通过鼻饲为丈夫打水打药打奶。健康人就是老躺着也会很难受,容易得褥疮,一得褥疮就无法控制,会危及生命。一有空闲她就为丈夫按摩、翻身,把丈夫抱到沙发上坐一会儿。身高1.55米,体重只有110斤的杨立英抱起1.75米、体重130斤的冯志良开始很费力,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15年来丈夫从来没有得过褥疮。杨立英一有空闲就同丈夫说说话,刺激丈夫的意识。她晚上睡觉也睡不实,每晚都得起来三四次,看看丈夫是不是又拉了又尿了。夏天还好过,冬天就麻烦了。怕丈夫受凉、硌着,杨立英给丈夫垫了8层褥子,褥子上再放塑料布、尿布。为了便于给丈夫清理大小便,杨立英为冯志良做了30多条裤腿,无数块尿布。她最怕天气不好,尿布不够用,丈夫受罪。像母亲照顾孩子那样,杨立英呵护着丈夫。
  爱能改变一切,也能让植物人丈夫感知。
  有一次杨立英像往常一样对冯志良说着话:“冯志良,你还记得吗?那年下大雪你喊我,我一转身出溜一个大屁,你捂着肚子笑我。”这时,杨立英看到冯志良嘴角上翘,有笑的意思,这一点点的微笑给了她一个惊喜,一道希望的曙光。杨立英又急忙说:“你小的时候你们家困难,你为了贴补家用,背筐打草,上山捋松子卖钱。”一滴眼泪从冯志良的眼角慢慢滑落。丈夫有意识反应了。这时冯志良已昏睡了一年半。看到了希望,杨立英对冯志良说更多的话,讲更多以前的故事,用以激醒他的意识。自己忙的时候就放一个收音机,让冯志良听广播,这么多年下来,不知用坏了多少个收音机。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的一天,杨立英对冯志良说:“冯志良,我天天跟你说话,这些话多得可以用车拉了,你就不能跟我说一句话吗?”杨立英没奢望冯志良会有反应,只是寻求个自我安慰罢了。“。”冯志良清析地说了一个字。杨立英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高兴得冲出了门外,向街坊四邻大喊:“冯志良会说话了,冯志良会说话了!”街坊闻声也过来看个究竟。可是这时杨立英再叫冯志良说一声,冯志良一点反应都没有。街坊觉得可能杨立英太急于希望冯志良康复,产生了幻觉,笑着四散而去。这个“”字对杨立英来说真真切切不是幻觉,又是一点希望、一点鼓励。从这以后,杨立英开始教冯志良说话,从一个字“爸”“妈”,到两个字,再到三个字,就像教一个小宝宝学说话一样。
  由于杨立英坚持给冯志良按摩,冯志良的手脚也有所恢复。杨立英把水果塞到冯志良手里,冯志良就能自己吃。慢慢的,冯志良也学会自己嗑瓜子。这对杨立英来说都是可喜的进步。有时,冯志良恢复的手也会带来麻烦,他总习惯用手往上扯裤腿。杨立英怕他着凉,用袜子把裤腿包住再系根带子,这样就拉不上去了。杨立英把冯志良抱到沙发上,总是系根带子防止他掉下来。有一次冯志良自己把胸前的带子解开了,摔在了地上,嘴磕得流血,门牙磕得松动了。杨立英心疼得急忙把丈夫抱在了怀里,责备自己太疏忽。从那以后,杨立英给带子系三个节,再把节转到沙发后面。点点滴滴,杨立英无微不至地关怀着照顾着丈夫。
  
  爱的晴空下,幸福灿烂地绽放
  那是2009年的一天,杨立英正在厨房做饭。“杨立英。”她突然听到冯志良在叫她,杨立英急忙从厨房冲到冯志良面前;“你再叫一句。”“杨立英。”杨立英激动不已,悲喜交加,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字让杨立英足足等了13年!他终于打开了妻子在他心中的记忆。自此,杨立英更加勤奋地教冯志良说话。慢慢的,冯志良会说儿歌《小白兔》《大马路》,会唱“一条大河波浪宽”,又学会了成语接龙,学会了一两个绕口令,甚至还学会了生气——心情好的时候你叫他说什么他就说什么,心情不好的时候别人怎么求他他也不说。但是冯志良还是有的时候明白,有的时候糊涂。有时杨立英与冯志良开玩笑,杨立英问:“冯志良是媳妇的什么?”冯志良说:“是宝。”“媳妇是冯志良的什么?”冯志良回答:“保姆。”杨立英又问:“媳妇是宝的母亲,简称保姆是吗?”冯志良糊涂时会说“是”,明白的时候会说:“不是,你不是我的母亲。”
  杨立英精心照顾植物人丈夫10多年的故事早已被人们传颂,也赢得了不少的荣誉。
  在一次道德模范颁奖大会上,主持人让杨立英回避一下,然后教冯志良说:“杨立英我爱你,这么多年照顾我,你辛苦了!”这恰巧让杨立英听到了。当大屏幕上放完冯志良的视频,杨立英象征性地说了些感慨的话,但在杨立英的内心深处,她还是很渴望那些话是丈夫自己内心说出来的。
  杨立英渴望的一天终于来了。2011年11月下旬的一天,杨立英抱起冯志良要把他放到沙发上,这时冯志良笑着对杨立英说:“瞧你那小个,这么多年真难为你了!”杨立英听完,坐在沙发上大哭了一场。这么多年,冯志良终于体会到自己的不容易了,泪水中既有心酸又有幸福。从这样的话当中,杨立英真真切切感觉到冯志良在一天天地醒过来,康复着。
  将来的路还很长,杨立英相信冯志良会有一天完全醒过来的,那时她会感到真真正正的幸福!
  编辑/韩旭hanxu716@126.com
其他文献
小产权房,是指在农民集体土地上建设的房屋,未缴纳土地出让金等费用。这种房没有国家发的土地使用证和预售许可证,购房合同国土房管局也不会给予备案。  20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天津、郑州、济南等城市陆续出现小产权房。2003年之后,随着商品房价格不断升高,土地资源日趋稀缺,全国大多数城市出现了以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等名义违规开发的小产权房。因其价格低廉,使得一部分无力购买商品房的人开始转向买小产权房
期刊
彼得·海斯勒,生于美国,牛津大学硕士,曾任《纽约客》驻华记者。在中国,他叫何伟。  第一次来中国,他还只能算是一个旅游者,从俄罗斯偶然转至此间。  后来,他加入美国志愿者组织“和平队”,来到江城涪陵,身份是教师。在那里,他结识了后来翻译《寻路中国》及《江城》的大学教师李雪顺。  再后来,他考了中国驾照,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或是南下……  1996至2007年间,他的11年经历化作中国三部曲:《江城》
期刊
盛夏的北京释放出灼人的温度,北京京剧院的一间练功厅里,高彤脚踏厚底靴,佩戴髯口,坐在一把椅子上反复揣摩唱腔和动作。大片的阳光将他勾勒成了一个金人,当他谈到挚爱的马派艺术时,那双温和的眼睛却释放出比阳光更灿烂的华彩。  无怨无悔地爱恋  童年就像一粒缓释胶囊,它对一个人的影响持续一生。高彤对京剧的热爱在童年便滋生了嫩芽。他出生于梨园世家,外祖父梁连柱曾在富连成坐科学艺,与马连良先生一科;母亲毕业于中
期刊
我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时期,我是在老北京的四合院长大的。我在崇文区(现已合为东城区)关帝庙街八号居住了23年。虽然现在我已住上了楼房。可我还深深地怀念我23年的四合院生活,怀念四合院中那熟悉的一砖一瓦,怀念四合院中那七八户街坊邻居和睦相处得像一家人一样的美好生活。  听话匣子  我住的崇文区关帝庙街八号是一座老北京四合院。分里外两个院儿。里院儿坐北朝南是三间大北房。东西两间厢房。我家就住
期刊
雨天,走路回家。便道上,有外乡人蹲在地上摆摊售菜。那些白天没卖完的蔬菜挤在塑料布上,论堆儿卖。外乡人的孩子身披破雨衣花着小猴儿脸和弄雨水玩儿。  孩子五六岁模样,落寞地游离在人群之外,只跟手里那根小棍,小棍下面那片飘在积水中梧桐的叶子有某种认真倔强的联系。  2010年的这个时候,我的身边曾经有过这样一群孩子。某种机缘让我跟那些孩子们相处过一段时间。  一个朋友,接手了一间打工子弟学校。暑假,学校
期刊
老年人旅游,看上去很美  这两年,平凡的北京老两口张广柱、王钟津一下子成了不平凡的代名词。他们从2008年开始背包旅行,自助“穷游”亚洲、欧洲、美洲、非洲、澳洲几十个国家,被网友誉为“花甲背包客”,频频受到媒体和公众的关注。他们从零开始的勇敢,“卖了房子也要旅行”的魄力,“带着一口锅”走遍天下的精打细算,不仅激励着更多的旅游爱好者,也揭示了中国旅游人群年龄层的新变化。  类似主题的新闻报道还有“百
期刊
对民营快递业的争议与赞美,从这个产业诞生的那一天开始,似乎就从未停止过。而今,伴随着电子商务业的快速增长,民营快递业成为最为火爆的行业之一。2011年,个人网上购物销售额高达7735.6亿元,同比增长67%,其中,75%的交易商品通过实物递送,电子商务带动的邮递包裹达到40亿件之多。未来两年,中国网上零售交易规模有望突破10000亿元(占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以上),这将为快递行业带来无限的想象
期刊
京报馆早在100年前,在进行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帝制、成立中华民国、军阀混战时期由著名新闻记者、进步人士邵飘萍创办的。  京报馆坐落于北京市宣武区(今合并为西城区)骡马市大街北侧魏染胡同路东32号。报馆临街正面是一座具有民国初期时代特色的二层灰砖小楼,楼上楼下各有七间房屋,楼下中间之屋是楼梯也是进入报馆内平房四合院的一条通道。通道外侧有两扇大木门和两个伸缩式铁栅栏护门。铁栅栏门外左右两边有两个高约四
期刊
2012年7月15日,梅兰芳大剧院人声鼎沸。舞台上,一声“见包拯怒火满胸膛……”底气共鸣如洪钟,音高润厚响彻云霄。一时间观众叫好声叠起,持续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观众的热情始终被台上演员牵引着,如室外的炎夏一般沸腾。老旦挑梁的整场演出难得如此叫好,这是北京京剧院老旦演员沈文莉的专场。  零起步打下扎实基础  沈文莉,工老旦,1978年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从小能歌善舞的沈文莉,考戏校似乎是一种必然。小
期刊
小馆儿热闹,尤其是北京的小馆儿。  到没到饭口,不大屋子挤挤插插错不开身儿的桌子上总撑着人。桌子们暗自思忖,大约是当树的时候没好好修行,一不小心被罚做了桌子——小馆儿的桌子——永远油腻腻缺个清爽。腿儿恒该挨踢,牚儿总得盯着扛不知啥时候落下来的臭脚丫子。椅子呢,不大抱怨,高不高兴的,有“散架”一招对付,碰上个总想把椅子面儿当馅儿包的肥屁股——前后左右嘎悠——扽着屁股皮儿妄图摊薄四面儿连宗,就手儿一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