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4万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全国8万多人被确诊感染,医学隔离者更是不计其数,由此产生的医疗垃圾无疑是天量的。这些医疗垃圾都去了哪儿?安全吗?我国医废处理能力如何?
疫情之下医废猛增
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所谓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由于医疗垃圾具有空间污染、急性传染和潜伏性污染等特征,其病毒、病菌的危害性是普通生活垃圾的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倍。一旦处理不当,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还可能成为疫病流行的源头。
毫无疑问,疫情大暴发之下,许多城市的医废处理工作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尤以武汉为甚。
疫情之前,武汉仅有一家具备资质的医废处理专业机构——武汉汉氏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经营的武汉市有害废物焚烧处置中心,其单日处理上限为50吨。而疫情前,武汉一天的医疗垃圾产生量就多达40吨以上。
随着确诊和疑似病例激增,武汉医废处理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迅速显现。生态环境部应急办主任赵群英介绍,武汉最高峰时医疗废物的日产生量多达240多吨。这个量,几乎是疫情前的6倍。
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快速提升武汉医废处理能力成为当务之急。“为了解决武汉的问题,生态环境部先后15次和湖北省视频研究如何快速提升能力。”赵群英说。
然而,作为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关口,医废处理的安全性要求非常高。武汉市有害废物焚烧处置中心采用的是热解气化技术,在焚烧炉中,经过1150℃高温焚烧,垃圾中的病毒可有效消灭。
医疗垃圾成倍增长,建设成倍的焚烧处置中心显然不现实。且不论选址、造价等多重因素,仅仅时间要求就无法满足。该怎么办?
据赵群英介绍,生态环境部与武汉方面最终敲定4种解决方案:第一,组织46台移动设备驰援;第二,改造原有工业危废处理设备处理医疗垃圾;第三,利用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置隔离点生活垃圾;第四,新建日处理量30吨的千子山医疗垃圾处置中心。
到3月9日,武汉医废处置能力已从最初的50吨/天提高到263.8吨/天,负荷率93.2%,实现“紧平衡”。
截止到3月29日,武汉市医疗垃圾已实现日产日清,未发生影响环境安全的情况。
补齐医废处理短板
疫情发生以来,生态环境部第一时间成立部疫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部署,先后印发《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废物环境管理工作的通知》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管理与技术指南(试行)》,并组织编制《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应急处置医疗废物工作相关问题及解答》,指导各地工作。
“生态环境系统要持续高度重视并抓实抓细医疗废物处理处置环境监管工作,继续科学指导各地及时、有序、高效处置医疗废物。”2月4日,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调研考察北京市医疗垃圾处置情况时强调。
3月3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保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疫情防控中“两个百分之百”的要求。一是涉医疗废物、医疗废水环境监管与服务百分之百全覆盖;二是对及时有效收集、转运、处置医疗废物、医疗废水百分之百全落实。
截至3月20日,生态环境部官网已4次通报全国医疗废物和医疗废水处理处置环境监管情况。根据最近一次通报,截至3月14日,全國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为6058.8吨/天,相比疫情前增加1156吨/天。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城市空气、地表水环境质量以及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均未受到疫情防控影响。
庆幸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差距,一些地区在医废处置能力上还存在明显不足。赵群英表示,疫情中,全国22个市医疗废物处理超负荷运行,28个市满负荷或接近满负荷运转。
按照要求,到今年底,全国每个地级市都要建成一个规范处理医疗垃圾的处置场;到2022年6月,全国所有县区都要形成医疗垃圾从收集到转运再到处置的科学体系,从而实现所有医疗垃圾的收集、转运和处置科学、有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