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阶段通过语文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的重要命题。本文首先提及什么是人文素养,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进行分析,着重从语文教学中教学改进方面提出几点举措;强调发挥学校、家庭、学生自身的作用,旨在使高中教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发挥应有的育人作用,在新课程理念下发挥其本质效用,将语文教学上升为灵魂的教育。
【关键词】高中语文 人文素养 现状 对策
1.什么是人文素养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素养"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具体就是这个人的修养,与我们所说的"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个人行为特征、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意也大为扩展,它涉及到人们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等各方面问题。
如果将"人文"确定为"人文学科","素养"认为主要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成,那么我们就可以将人文素养理解为人们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知识所反映在自身精神上、心理上、行为上的综合体现,即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所反映的人的内在品质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从大的方面人文素养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知识修养和精神修养。其中知识修养是通过比较系统的人文学科学习掌握的,而精神素养是通过对人文知识的内化形成个人的价值观、道德、气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
2.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现状
2.1 重视度不足,教育观念陈旧。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的偏爱远远超过了人文学科,就像人们一直崇尚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信条,认为只有学好了理科性的科技文化知识就没有办不到的事。高中教学过程中,学生家长重理轻文的思想观念对于教学影响也很大,不能把语文、地理、政治、历史等科目放在应有的位置。这种对于语文教学的不重视,导致许多中学生人文知识缺乏。高中学习正是为学生发展奠定基础的阶段,如果在高中没有很好的学习人文知识,高中文理分科后选择文科的学生就必须用大量的时间去重新补充人文知识。费时又费力,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平时学习压力过大,学习效果不佳。
2.2 学习目标单一,学生片面发展。
实际上我们大多数的高中语文教学,只是为了应付中考。学生除了背诵一些要考的诗词外就是熟记句式和用法,考试时以套用格式,有的学生还甚至出现在考前死背作文的情况。我们教学中不管是学生学习语文还是教师教语文的目标都是通过考试,提高升学率,这种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态度完全背离了学习的真正意义。高中生本该是充满活力的具有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的新一代,而在这种以考试为第一目的的教学中,他们失去了这个年龄段本该有的活力和朝气,成了一个个应付考试的工具
2.3 教学过程程序化,模式死板。
近年来,不少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一套不变的模式,教学缺乏灵活性。不同的文章都被套进这一模式,不考虑合适不合适,将文章分成不同部分,强迫学生运用这一套路去分析。[6]语文课堂上,老师所讲解的内容并不一定都是考虑到学生自身发展水平。例如,讲解一些古诗词时,教师似乎并不重视学生自己对于古诗词的理解感悟,只是一遍又一遍的强调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讲到写景的诗句时就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讲到别离抒发感情的诗句就是表达了作者对朋友、家人、爱人的不舍之情。学生将这些结构和固定的套路记住,考试中原搬套路,缺乏创新性。这种考试考的也似乎是学生的记忆力,而非学生能力。长时间的思维定式训练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机械的思考模式,缺乏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性,不能灵活运用已有的资源为学生创设相应得情景,而是按照死板的教学程序走,像生产商品一样对待学生。整个教学过程也完全背离教学的意义,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个性压抑,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综合提高。
2.4 语文课堂虚而无实,缺乏实效性。
由于各方面原因不能使语文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今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的状况并不乐观,以下两个问题尤为突出:
教师在教学前没有对教授内容进行精心的组织分析,精简设计,组成完美合理的课堂结构。上课时只是将课本知识大量的堆积,不考虑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整个课堂显得零散,内容繁杂。老师认为自己该讲的都讲到位了,可是学生真正吸收的却很少,有的学生甚至连课文基本内容、基本结构都没有把握,更不要谈自己对课文的感受体会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讨论、互动,设置较多的问题环节,几乎每个问题都让学生讨论一番,有的学生则趁机聊天,缺少组织引导,一味的让学生自由发挥,对于学生给出的答案也是全部肯定,不考虑文章要体现的价值趋向。认为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认识到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必须以教师的指导为前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合作学习,发挥集体作用。
3.人文素养培养改进措施
3.1 转变传统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两种教学形式:一方面是服从——驯服型教学;另一方面是传授——训练型教学。这两种教学形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不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严重扼杀中学生的探索求知精神,对学生未来发展有很大影响。例如:服从——驯化型教学中教师就如同古代所说的传道者,学生为学道者。教学过程实则为"驯化",学生必须无条件的服从教师。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者,这种教学分明是对中学生人性的压迫,摧残,很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传授——训练型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规则,学会熟练应用这些规则。其实这里指出的应用实质上是机械的应用,没有充分的考虑语言知识的整体性,情景性。 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例如:师生之间,学生和课本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等。新的教学理念下,要进行人文素养教育,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倡导对话型教学。对话型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在与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多重对话中提高自身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并获得知识。对话型教学不是简单的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通过交流对话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打破传统教学观中学生处于被传授,被灌输的对象,主动让学生在对话中生成对教学的理解感悟。充分的运用对话型教学,能够充分的尊重中学生个体发展的特点,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自觉形成良好品质和道德修养。
3.2 创设语文教学情景,促进学生自身感受。
实际上学生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获得学习的。语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中贴近生活场景的情景模式,有利于学生融入其中,感悟文章。情景教学中,往往很重视激发学生的情感,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作用很大。在设置教学情景时要考虑到充分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自我体验,但同时要注意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表达思想感情。例如:在教授《雨霖铃》时,仅仅只是通过直白的翻译,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诗人与有人把酒送别时的感情。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音乐,flash或者视频展示等,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和家人,朋友分别时的场景,通过切身感受,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对诗人也会有更高层次的体会。在讲述一些课文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设计场景表演,户外教学等方法,更能使学生感情触动,增加课堂活力。让学生在娱乐,充满乐趣的环境中获得知识。这种情景性教学不但可以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起巨大作用,还能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人生体现、一种乐趣。
3.3 倡导教学合作,提高课堂互动。
《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只有倡导合作互动,创造师生和谐的课堂气氛,才能产生适合人文精神生长的土壤。为此,教师主要可以从以下两发面进行:
(1)调节师生关系。教学活动中,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课堂上教师主动表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心尊重每一位学生,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体验。教师还应有足够的能力坚持自己的主导地位,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通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2)促进互动合作。课堂互动中要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情景中,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获得成功体验。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个性,教育不应该以牺牲个性为代价;同时互动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集体意识,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3.4 勇于创新改革,构建开放式教学模式。
开放式教学模式是一种适应新课程改革潮流的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要求教学要从知识中心向问题中心转化。这种教学模式是比较适合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状况的,开放性可以满足中学阶段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需要,给中学生提供一个勇于探索求知的新情景,有利于中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掌握人文知识。学生的学习也由过去陈述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发展成探索性学习。
3.5 教师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职业的师范性的特点,使教师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道德、品行、思想、习惯等各方面都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那么对于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要求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教师可以把握各种学习机会,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注重自身行为品德的表现,为学生树立楷模。正如人们所说的"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定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321-360.
[2] 林志荣.重视人文精神熏陶 关注人文素养教育-新课改中高中语文教学理念之思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
[3] 王尚文.中学语文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 李小燕.我看语文审美教育:借助高中语文课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J]. 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
[5] 王晓辉.新课程:语文教育怎样改革[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6] 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93-100.
【关键词】高中语文 人文素养 现状 对策
1.什么是人文素养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素养"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具体就是这个人的修养,与我们所说的"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个人行为特征、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意也大为扩展,它涉及到人们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等各方面问题。
如果将"人文"确定为"人文学科","素养"认为主要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成,那么我们就可以将人文素养理解为人们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知识所反映在自身精神上、心理上、行为上的综合体现,即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所反映的人的内在品质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从大的方面人文素养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知识修养和精神修养。其中知识修养是通过比较系统的人文学科学习掌握的,而精神素养是通过对人文知识的内化形成个人的价值观、道德、气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
2.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现状
2.1 重视度不足,教育观念陈旧。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的偏爱远远超过了人文学科,就像人们一直崇尚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信条,认为只有学好了理科性的科技文化知识就没有办不到的事。高中教学过程中,学生家长重理轻文的思想观念对于教学影响也很大,不能把语文、地理、政治、历史等科目放在应有的位置。这种对于语文教学的不重视,导致许多中学生人文知识缺乏。高中学习正是为学生发展奠定基础的阶段,如果在高中没有很好的学习人文知识,高中文理分科后选择文科的学生就必须用大量的时间去重新补充人文知识。费时又费力,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平时学习压力过大,学习效果不佳。
2.2 学习目标单一,学生片面发展。
实际上我们大多数的高中语文教学,只是为了应付中考。学生除了背诵一些要考的诗词外就是熟记句式和用法,考试时以套用格式,有的学生还甚至出现在考前死背作文的情况。我们教学中不管是学生学习语文还是教师教语文的目标都是通过考试,提高升学率,这种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态度完全背离了学习的真正意义。高中生本该是充满活力的具有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的新一代,而在这种以考试为第一目的的教学中,他们失去了这个年龄段本该有的活力和朝气,成了一个个应付考试的工具
2.3 教学过程程序化,模式死板。
近年来,不少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一套不变的模式,教学缺乏灵活性。不同的文章都被套进这一模式,不考虑合适不合适,将文章分成不同部分,强迫学生运用这一套路去分析。[6]语文课堂上,老师所讲解的内容并不一定都是考虑到学生自身发展水平。例如,讲解一些古诗词时,教师似乎并不重视学生自己对于古诗词的理解感悟,只是一遍又一遍的强调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讲到写景的诗句时就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讲到别离抒发感情的诗句就是表达了作者对朋友、家人、爱人的不舍之情。学生将这些结构和固定的套路记住,考试中原搬套路,缺乏创新性。这种考试考的也似乎是学生的记忆力,而非学生能力。长时间的思维定式训练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机械的思考模式,缺乏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性,不能灵活运用已有的资源为学生创设相应得情景,而是按照死板的教学程序走,像生产商品一样对待学生。整个教学过程也完全背离教学的意义,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个性压抑,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综合提高。
2.4 语文课堂虚而无实,缺乏实效性。
由于各方面原因不能使语文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今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的状况并不乐观,以下两个问题尤为突出:
教师在教学前没有对教授内容进行精心的组织分析,精简设计,组成完美合理的课堂结构。上课时只是将课本知识大量的堆积,不考虑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整个课堂显得零散,内容繁杂。老师认为自己该讲的都讲到位了,可是学生真正吸收的却很少,有的学生甚至连课文基本内容、基本结构都没有把握,更不要谈自己对课文的感受体会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讨论、互动,设置较多的问题环节,几乎每个问题都让学生讨论一番,有的学生则趁机聊天,缺少组织引导,一味的让学生自由发挥,对于学生给出的答案也是全部肯定,不考虑文章要体现的价值趋向。认为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认识到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必须以教师的指导为前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合作学习,发挥集体作用。
3.人文素养培养改进措施
3.1 转变传统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两种教学形式:一方面是服从——驯服型教学;另一方面是传授——训练型教学。这两种教学形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不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严重扼杀中学生的探索求知精神,对学生未来发展有很大影响。例如:服从——驯化型教学中教师就如同古代所说的传道者,学生为学道者。教学过程实则为"驯化",学生必须无条件的服从教师。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者,这种教学分明是对中学生人性的压迫,摧残,很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传授——训练型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规则,学会熟练应用这些规则。其实这里指出的应用实质上是机械的应用,没有充分的考虑语言知识的整体性,情景性。 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例如:师生之间,学生和课本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等。新的教学理念下,要进行人文素养教育,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倡导对话型教学。对话型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在与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多重对话中提高自身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并获得知识。对话型教学不是简单的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通过交流对话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打破传统教学观中学生处于被传授,被灌输的对象,主动让学生在对话中生成对教学的理解感悟。充分的运用对话型教学,能够充分的尊重中学生个体发展的特点,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自觉形成良好品质和道德修养。
3.2 创设语文教学情景,促进学生自身感受。
实际上学生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获得学习的。语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中贴近生活场景的情景模式,有利于学生融入其中,感悟文章。情景教学中,往往很重视激发学生的情感,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作用很大。在设置教学情景时要考虑到充分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自我体验,但同时要注意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表达思想感情。例如:在教授《雨霖铃》时,仅仅只是通过直白的翻译,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诗人与有人把酒送别时的感情。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音乐,flash或者视频展示等,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和家人,朋友分别时的场景,通过切身感受,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对诗人也会有更高层次的体会。在讲述一些课文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设计场景表演,户外教学等方法,更能使学生感情触动,增加课堂活力。让学生在娱乐,充满乐趣的环境中获得知识。这种情景性教学不但可以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起巨大作用,还能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人生体现、一种乐趣。
3.3 倡导教学合作,提高课堂互动。
《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只有倡导合作互动,创造师生和谐的课堂气氛,才能产生适合人文精神生长的土壤。为此,教师主要可以从以下两发面进行:
(1)调节师生关系。教学活动中,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课堂上教师主动表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心尊重每一位学生,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体验。教师还应有足够的能力坚持自己的主导地位,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通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2)促进互动合作。课堂互动中要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情景中,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获得成功体验。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个性,教育不应该以牺牲个性为代价;同时互动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集体意识,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3.4 勇于创新改革,构建开放式教学模式。
开放式教学模式是一种适应新课程改革潮流的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要求教学要从知识中心向问题中心转化。这种教学模式是比较适合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状况的,开放性可以满足中学阶段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需要,给中学生提供一个勇于探索求知的新情景,有利于中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掌握人文知识。学生的学习也由过去陈述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发展成探索性学习。
3.5 教师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职业的师范性的特点,使教师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道德、品行、思想、习惯等各方面都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那么对于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要求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教师可以把握各种学习机会,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注重自身行为品德的表现,为学生树立楷模。正如人们所说的"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定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321-360.
[2] 林志荣.重视人文精神熏陶 关注人文素养教育-新课改中高中语文教学理念之思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
[3] 王尚文.中学语文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 李小燕.我看语文审美教育:借助高中语文课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J]. 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
[5] 王晓辉.新课程:语文教育怎样改革[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6] 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9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