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表现在造型类美术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堂优秀的“造型·表现”课,审美和表现二者间将会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但是在具体的美术课堂中,教师往往处理不好二者间的关系,使审美与表现之间失去了平衡,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中很多教师都非常注重对教材内容表现性的引导,注重作品的技能技法的讲解,注重对作品材料材质的分析,注重学生作品呈现的方式和形式等等。而有些教师在注重审美教育的时候,也往往会游离在对作品表象的介绍上,形成“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有些教师则较注重对作品史料的呈现,容易形成枯燥的“问答式”“灌输式”课堂教学,使审美与表现失去了平衡,也就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要把审美和表现这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美术课堂中要有效撑起审美与表现的平衡支点。审美和表现的平衡就是要在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儿童内在的心理认知特点,整合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由浅入深地来感知、体验、表现学生内心的感受,最终使学生具有丰富的审美知觉和审美鉴赏力。
一、在内容视域中发现体验支点
在美术课堂中,教师的引导不能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感性和单一的体验上,要区别于日常的感知体验,而是要通过学生的体验来发现和揭示客观事物或对象的审美属性的特殊体验,它是学生主体的一种积极的体验活动。阿恩海姆把它看作是一种对客观刺激物进行大幅度改造,重新组织、构建后的知觉体验的“完形”能力。
首先,一定要在内容上找到能让学生充分发现和体验的结合支点,如在《弯弯的小路》这一课中,教材上呈现出来的学生可以感知体验的点是:绘画表现形式的体验,主要是黑白速写和油彩绘画;各种小路的摄影图片欣赏感知体验,一共有四张;对小路透视关系的体验感知;对弯弯的小路路面大小的感知体验;对路面和旁边景物透视变化的感知体验;对不同小路弯曲幅度的感知体验。
其次,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来发现和挖掘情感体验的诱发支点。从教材呈现的内容上可以看出,还是比较偏重于透视关系的感知体验,但这样的感知体验会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与自身感知有一段较大的差距,和我们美术新课程的教学核心理念也有较大差距,根本激发不起学生内在的本源的情感体验。所以,我在本课教学中则避开大量的透视关系的感知体验,它只占到了本课的一小部分,主要采用了更加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摄影图片欣赏来感知体验,表现手法上选用了黑白速写的形式。只有这样的选择才能激发起学生对路的审美知觉的主动性、多重性和想象性,才能通过认知体验打开学生的知觉通道,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体验到表象感性形式中弯弯的小路所蕴含的更为丰富的内在意义。
二、在内容构架上寻找情趣支点
在内容构架上选择体验点的基础上,需要教师从教材的内容上找到和学生产生共鸣的情趣点,不再把对弯弯的小路的写实性表现放在首位,应该拓宽学生的眼界。
首先,从绘画的造型表现上来寻找和学生相融合的情趣支点。不再把路的透视关系放在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上,主要通过多媒体的图片欣赏,让学生来观察路的透视变化,然后再通过简单线条的直观动画演示,来激发学生的情趣点,清晰认知对弯弯的小路的透视表现关系,并最后让每个学生用自己绘制的作品来尝试体验和表现。
其次,教师再次让学生在自我创作体验活动中来激发情趣支点。在前面大量的审美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运用图片速写的方式,借助于一定的绘画语言和表现形式,让学生把对弯弯的小路的不同视觉认知和内心感受,用绘画工具和材料来表达最佳表现情趣点,解开他们手上的“枷锁”,让他们变得不再畏手畏脚,大胆创作,画出自己的所感所想。通过学生自制的特殊的笔蘸上墨,在一曲《天路》的悠扬背景音乐下,淋漓尽致地把弯弯的小路表现出来。
三、在情感发展中融合生发支点
从教材提供的内容上来看都是技能性很强的课,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太少了,甚至可以说没有,而且新课程倡导的“技能不是唯一教学目标”的思想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一线的每位美术教师。当我的目光不经意间转向放在桌子上的教材时,看到的正是一条条弯弯的小路摄影图片和画家的写实作品,在完整的空间透视规律上看不到人性的东西。于是我想,能否根据教材的内容来有效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把学生对路的理解引导开来。更何况“路”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应该会有许多不同的感触,这样我就寻找到了所教的内容以及教案设计的突破口。
教师在分析教材时,一定要善于发现教材所呈现的显性和隐性的内容和学生情感相交融的平衡支点,并合理设计教案,积极引导学生,结合学生自身的认知和体验,从而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表现力。
(浙江省平湖市实验小学 314200)
因此,教师要把审美和表现这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美术课堂中要有效撑起审美与表现的平衡支点。审美和表现的平衡就是要在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儿童内在的心理认知特点,整合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由浅入深地来感知、体验、表现学生内心的感受,最终使学生具有丰富的审美知觉和审美鉴赏力。
一、在内容视域中发现体验支点
在美术课堂中,教师的引导不能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感性和单一的体验上,要区别于日常的感知体验,而是要通过学生的体验来发现和揭示客观事物或对象的审美属性的特殊体验,它是学生主体的一种积极的体验活动。阿恩海姆把它看作是一种对客观刺激物进行大幅度改造,重新组织、构建后的知觉体验的“完形”能力。
首先,一定要在内容上找到能让学生充分发现和体验的结合支点,如在《弯弯的小路》这一课中,教材上呈现出来的学生可以感知体验的点是:绘画表现形式的体验,主要是黑白速写和油彩绘画;各种小路的摄影图片欣赏感知体验,一共有四张;对小路透视关系的体验感知;对弯弯的小路路面大小的感知体验;对路面和旁边景物透视变化的感知体验;对不同小路弯曲幅度的感知体验。
其次,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来发现和挖掘情感体验的诱发支点。从教材呈现的内容上可以看出,还是比较偏重于透视关系的感知体验,但这样的感知体验会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与自身感知有一段较大的差距,和我们美术新课程的教学核心理念也有较大差距,根本激发不起学生内在的本源的情感体验。所以,我在本课教学中则避开大量的透视关系的感知体验,它只占到了本课的一小部分,主要采用了更加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摄影图片欣赏来感知体验,表现手法上选用了黑白速写的形式。只有这样的选择才能激发起学生对路的审美知觉的主动性、多重性和想象性,才能通过认知体验打开学生的知觉通道,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体验到表象感性形式中弯弯的小路所蕴含的更为丰富的内在意义。
二、在内容构架上寻找情趣支点
在内容构架上选择体验点的基础上,需要教师从教材的内容上找到和学生产生共鸣的情趣点,不再把对弯弯的小路的写实性表现放在首位,应该拓宽学生的眼界。
首先,从绘画的造型表现上来寻找和学生相融合的情趣支点。不再把路的透视关系放在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上,主要通过多媒体的图片欣赏,让学生来观察路的透视变化,然后再通过简单线条的直观动画演示,来激发学生的情趣点,清晰认知对弯弯的小路的透视表现关系,并最后让每个学生用自己绘制的作品来尝试体验和表现。
其次,教师再次让学生在自我创作体验活动中来激发情趣支点。在前面大量的审美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运用图片速写的方式,借助于一定的绘画语言和表现形式,让学生把对弯弯的小路的不同视觉认知和内心感受,用绘画工具和材料来表达最佳表现情趣点,解开他们手上的“枷锁”,让他们变得不再畏手畏脚,大胆创作,画出自己的所感所想。通过学生自制的特殊的笔蘸上墨,在一曲《天路》的悠扬背景音乐下,淋漓尽致地把弯弯的小路表现出来。
三、在情感发展中融合生发支点
从教材提供的内容上来看都是技能性很强的课,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太少了,甚至可以说没有,而且新课程倡导的“技能不是唯一教学目标”的思想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一线的每位美术教师。当我的目光不经意间转向放在桌子上的教材时,看到的正是一条条弯弯的小路摄影图片和画家的写实作品,在完整的空间透视规律上看不到人性的东西。于是我想,能否根据教材的内容来有效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把学生对路的理解引导开来。更何况“路”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应该会有许多不同的感触,这样我就寻找到了所教的内容以及教案设计的突破口。
教师在分析教材时,一定要善于发现教材所呈现的显性和隐性的内容和学生情感相交融的平衡支点,并合理设计教案,积极引导学生,结合学生自身的认知和体验,从而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表现力。
(浙江省平湖市实验小学 31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