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特别是高职院校成为校园欺凌问题的重灾区,社会影响恶劣。而其中的女生欺凌事件所占比例也逐渐成上升趋势,更是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以职高女生为研究对象,结合这一群体心理发展特征,挖掘她们之间发生欺凌现象形成的深层原因,以期为问题解决提供参考。
关键词: 校园欺凌;职高女生;成因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1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9-0274-01
一、校园欺凌相关概念界定
欺凌也称为霸凌(bullying)、欺负等。校园欺凌是欺凌的重要类型,近几十年来,校园欺凌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成为严重而复杂的全球性问题[6]。校园欺凌主要有四种形式,分别是:肢体欺凌,如拳打脚踢等;言语欺凌,如谩骂、造谣等;社交欺凌,如孤立排挤他人;网络欺凌,如通过社交网站和软件攻击他人[7]。
二、泰安某职业院校校园欺凌的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笔者在泰安某职业院校护理二系全体女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340份,有效问卷313份。
(一)对校园欺凌问题的认识度。
在被调查的313份有效问卷中,知道校园欺凌行为的占77.6%,听说过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占14.1%,只有8.3%的同学从没听说过“校园欺凌”这个词语。有72.7%的学生与校园欺凌行为有关,其中,遭受过校园欺凌的有68名,占比21.7%;属于欺凌者的有96名学生,占被调查的30.7%;既属于欺凌者,又属于被欺凌者的有38名学生,占被调查总数的12.14%。这说明校园欺凌现象在该学校内还是普遍存在的。
(二)学生对校园欺凌事件的认识。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认为“校园欺凌行为是不对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共76.7%,但有14.7%的同学认为“这种事很正常,有的人就是欠收拾”,而7%的同学则认为“和自己没有关系,无所谓”。这说明大部分学生的观念还是正确的,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对校园欺凌存在错误的认知,对待此事的态度也比较消极。
(三)校园欺凌的特征。
对于遇到校园欺凌的时间和地点,调查显示,10.6%的同学在周六日或节假日的时候遭遇到校园欺凌,89.4%的同学则是在周一至周五遇到的。其中,在学校走廊和洗手间等较为隐蔽的地方遭遇到欺凌的占50%,在校门口遇到过欺凌的占16.7%,在公交车站所占的比例为9%,另外,一些同学指出,教室、操场和学生餐厅也是遭遇校园欺凌的常见地点。
(四)校园欺凌的四大类型。
笔者在设计问卷时将校园欺凌分为关系欺凌、言语欺凌、肢体欺凌和所有物的破坏这四种形式。在被调查过程中,共有68名学生遭遇过欺凌。其中,关系欺凌(被威胁、恐吓、排挤、孤立等)占74.4%,言语欺凌(被同学取笑戏弄等)占53.7%。所有物的损坏(抢劫、勒索、东西被毁坏等)占49.3%,肢体欺凌(被人打)占37.3%。关系欺凌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欺凌。
三、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一)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原因。
在问及为什么欺负别人时,51.6%的欺凌者对欺凌存在错误的认知,认为“自己只是开玩笑、没什么大不了的”;22.7%的同学是因为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即“身边总是有人这样做”;19.5%的同学是“尚未找到更合适的办法”只好用欺凌行为去解决人际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14.8%的同学称“自己被这样对待过”,由被欺凌者转化为欺凌者;12.5%的学生“已经习惯这种做法了,一时改不了”;8.6%的同学“在电影里看到过类似情节”,自己只是模仿电影里的某些情节和暴力行为;5.5%的同学“只是想用这种方式引起别人的注意”,证明自己的存在感;也有同学表示,有些人实在是太“装”,欠收拾,所以自己才会看不惯而选择欺负他。
(二)受欺凌者\旁观者对校园欺凌的应对措施。
在受到欺凌时,33.3%的同学会选择默不作声,自己忍受,不曾寻求外界的帮助。出现这种情况大多是因为欺凌者与被欺凌者力量不均衡,使他觉得自己反抗也没有用,如果“不老实”,可能还会再次受到欺负;各有30.3%的同学会选择告诉家长或者暂时忍下以后伺机报复;25.8%的同学会告诉老师;12.1%的同学会告诉身边的同学,只有9.1%的同学会选择报警。
四、校园欺凌问题对策建议
(一)优化家庭教育
1.改善教育方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职高女生出现欺凌他人的行为,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导致的。家长应改善自己的教育方式,既不对孩子过分放纵,也不对孩子过分严厉,而是和孩子互相尊重,彼此平等。正确的教育模式可以使孩子更为友好、宽容,
引导孩子往更积极的一面发展;不良的教育模式则会使孩子往着消极、负向的一面发展。
3.帮助孩子改变不良习惯。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以正确的示范,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并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比如孩子习惯欺负别人,家长应明白孩子这种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是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还是为了得到某种权威和安全感。
(二)学校建立完善的预防措施
1.加強校园安全教育。
职高向来因为教学质量不佳被社会所诟病,而职高学生又普遍存在厌学心理,因此,学校为了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不遗余力地要求教师抓牢四十分钟的上课时间,努力提高上课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课间及寄宿制学校更多的课后休整时间就成了学生发动欺凌行为的“真空区”。
2.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冲突和控制情绪。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都没有正确的认识什么是校园欺凌,很多行为的发生只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绪或者是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针对于此,可以在各班班主任的配合下,由专门教师负责,为学生开展情绪管理和正确解决冲突相关的教育性小组和工作坊,并在有必要的情况下约见学生家长。
结语与展望
职高女生校园欺凌不但给受害学生带来了身体上的伤痛,更为严重的是产生逃避厌学、交往退缩甚至仇恨报复等心理负面影响,有些痛苦的经历可能会伴随受害者一生。家庭、学校和社会构成了学生成长的立体生态环境,应重视校园欺凌问题,推动系统有效的解决方式,还给学生一个干净纯洁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锋,史东芳.挪威反校园欺凌“零容忍方案”研究述评[J].教育导刊,2015,(02):91-95.
[2] 庹慧君,张黎黎.日本校园欺凌行为的四层构造的心理学研究——以“逃避自由”为中心[J].山西青年,2015,(24):63-64+62
[3] 童小军,漆光鸿.美国学校欺负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9,(08):9-14
关键词: 校园欺凌;职高女生;成因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1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9-0274-01
一、校园欺凌相关概念界定
欺凌也称为霸凌(bullying)、欺负等。校园欺凌是欺凌的重要类型,近几十年来,校园欺凌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成为严重而复杂的全球性问题[6]。校园欺凌主要有四种形式,分别是:肢体欺凌,如拳打脚踢等;言语欺凌,如谩骂、造谣等;社交欺凌,如孤立排挤他人;网络欺凌,如通过社交网站和软件攻击他人[7]。
二、泰安某职业院校校园欺凌的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笔者在泰安某职业院校护理二系全体女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340份,有效问卷313份。
(一)对校园欺凌问题的认识度。
在被调查的313份有效问卷中,知道校园欺凌行为的占77.6%,听说过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占14.1%,只有8.3%的同学从没听说过“校园欺凌”这个词语。有72.7%的学生与校园欺凌行为有关,其中,遭受过校园欺凌的有68名,占比21.7%;属于欺凌者的有96名学生,占被调查的30.7%;既属于欺凌者,又属于被欺凌者的有38名学生,占被调查总数的12.14%。这说明校园欺凌现象在该学校内还是普遍存在的。
(二)学生对校园欺凌事件的认识。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认为“校园欺凌行为是不对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共76.7%,但有14.7%的同学认为“这种事很正常,有的人就是欠收拾”,而7%的同学则认为“和自己没有关系,无所谓”。这说明大部分学生的观念还是正确的,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对校园欺凌存在错误的认知,对待此事的态度也比较消极。
(三)校园欺凌的特征。
对于遇到校园欺凌的时间和地点,调查显示,10.6%的同学在周六日或节假日的时候遭遇到校园欺凌,89.4%的同学则是在周一至周五遇到的。其中,在学校走廊和洗手间等较为隐蔽的地方遭遇到欺凌的占50%,在校门口遇到过欺凌的占16.7%,在公交车站所占的比例为9%,另外,一些同学指出,教室、操场和学生餐厅也是遭遇校园欺凌的常见地点。
(四)校园欺凌的四大类型。
笔者在设计问卷时将校园欺凌分为关系欺凌、言语欺凌、肢体欺凌和所有物的破坏这四种形式。在被调查过程中,共有68名学生遭遇过欺凌。其中,关系欺凌(被威胁、恐吓、排挤、孤立等)占74.4%,言语欺凌(被同学取笑戏弄等)占53.7%。所有物的损坏(抢劫、勒索、东西被毁坏等)占49.3%,肢体欺凌(被人打)占37.3%。关系欺凌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欺凌。
三、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一)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原因。
在问及为什么欺负别人时,51.6%的欺凌者对欺凌存在错误的认知,认为“自己只是开玩笑、没什么大不了的”;22.7%的同学是因为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即“身边总是有人这样做”;19.5%的同学是“尚未找到更合适的办法”只好用欺凌行为去解决人际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14.8%的同学称“自己被这样对待过”,由被欺凌者转化为欺凌者;12.5%的学生“已经习惯这种做法了,一时改不了”;8.6%的同学“在电影里看到过类似情节”,自己只是模仿电影里的某些情节和暴力行为;5.5%的同学“只是想用这种方式引起别人的注意”,证明自己的存在感;也有同学表示,有些人实在是太“装”,欠收拾,所以自己才会看不惯而选择欺负他。
(二)受欺凌者\旁观者对校园欺凌的应对措施。
在受到欺凌时,33.3%的同学会选择默不作声,自己忍受,不曾寻求外界的帮助。出现这种情况大多是因为欺凌者与被欺凌者力量不均衡,使他觉得自己反抗也没有用,如果“不老实”,可能还会再次受到欺负;各有30.3%的同学会选择告诉家长或者暂时忍下以后伺机报复;25.8%的同学会告诉老师;12.1%的同学会告诉身边的同学,只有9.1%的同学会选择报警。
四、校园欺凌问题对策建议
(一)优化家庭教育
1.改善教育方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职高女生出现欺凌他人的行为,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导致的。家长应改善自己的教育方式,既不对孩子过分放纵,也不对孩子过分严厉,而是和孩子互相尊重,彼此平等。正确的教育模式可以使孩子更为友好、宽容,
引导孩子往更积极的一面发展;不良的教育模式则会使孩子往着消极、负向的一面发展。
3.帮助孩子改变不良习惯。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以正确的示范,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并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比如孩子习惯欺负别人,家长应明白孩子这种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是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还是为了得到某种权威和安全感。
(二)学校建立完善的预防措施
1.加強校园安全教育。
职高向来因为教学质量不佳被社会所诟病,而职高学生又普遍存在厌学心理,因此,学校为了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不遗余力地要求教师抓牢四十分钟的上课时间,努力提高上课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课间及寄宿制学校更多的课后休整时间就成了学生发动欺凌行为的“真空区”。
2.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冲突和控制情绪。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都没有正确的认识什么是校园欺凌,很多行为的发生只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绪或者是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针对于此,可以在各班班主任的配合下,由专门教师负责,为学生开展情绪管理和正确解决冲突相关的教育性小组和工作坊,并在有必要的情况下约见学生家长。
结语与展望
职高女生校园欺凌不但给受害学生带来了身体上的伤痛,更为严重的是产生逃避厌学、交往退缩甚至仇恨报复等心理负面影响,有些痛苦的经历可能会伴随受害者一生。家庭、学校和社会构成了学生成长的立体生态环境,应重视校园欺凌问题,推动系统有效的解决方式,还给学生一个干净纯洁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锋,史东芳.挪威反校园欺凌“零容忍方案”研究述评[J].教育导刊,2015,(02):91-95.
[2] 庹慧君,张黎黎.日本校园欺凌行为的四层构造的心理学研究——以“逃避自由”为中心[J].山西青年,2015,(24):63-64+62
[3] 童小军,漆光鸿.美国学校欺负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9,(08):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