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个人能否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是关键阶段。新时期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大学生的信仰问题非常重要。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视角出发,分析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显得很有必要。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信仰问题
当代大学生承担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而信仰教育处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最高层次,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体系中终极的和最具整合力的部分。大学生群体有没有信仰、他们的信仰是否正确,不仅影响着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大学生的信仰问题。
一、大学生的信仰现状
包尔生在《伦理学体系》中指出:“20世纪的信仰危机和21世纪的信仰迷茫,可以说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无论是西方和东方,无论是科学主义还是人文主义,无论是宗教文化,还是世俗文化,都承认20世纪的人类文化将带着信仰危机步入21世纪。”
1.信仰呈现多元化趋势。大学生思想比较开放,更容易接受各种新观念、新事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因此他们的信仰呈现多元化。根据教育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连续十多年的滚动调查发现,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有着明确的信仰,信仰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大部分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对党和国家充满信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奉社会主义道德,能以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处理人际关系及利益冲突;能以国家社会的主导目标引领个人的人生发展方向。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不可避免地出现信仰功利化和世俗化的倾向,信仰拜金主义的比例较大,还有部分同学存在宗教信仰。
2.信仰迷失情况客观存在。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中流砥柱和社会高知敏感人群的大学生,应该有正确合理的信仰,这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所在。但是在现实中,部分大学生在信仰形成阶段中信仰的选择上处于的一种模糊和仿徨的状态。这部分学生处于一种思想上仿徨、前进中无目标、行动上失范的状态。
二、大学生信仰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对大学生信仰的冲击
社会转型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必须面临的问题。我国的社会转型进入了一个重要阶段,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社会分化程度加大,利益格局差距加深。在市场领域发生的显著的变化就是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方面市场经济所推崇的效率、竞争与创新等原则和所倡导的自由、平等、权利至上等价值观念推动大学生开始拒绝以往的盲从,更多地进行独立思考、选择自己的信仰;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和谐现象,比如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官员贪污腐败等,使得部分学生对过去一贯倡导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怀疑。相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出现抬头的趋势。
2.国际形势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也出现了交流,大学生了解国外情况的渠道日益丰富。部分大学生羡慕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状态,加上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渗透入侵,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大学生信仰的形成和确立产生了影响。同时,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事业处于低谷状态的现状,使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怀疑开始了动摇。
3.信仰教育存在问题,缺乏终极关怀
《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的作者檀传宝指出,1970年代末至今,中国德育的一个重大进步是所谓从“天国”(极“左”状态)到“人间”(强调现实性)的转变,信仰在现代德育系统中的地位日益弱化甚至缺位。教育应当体现终极关怀,即“是一种对人生中最高的价值目标和人生最高意义的关注与关怀”,它“不仅使人知道‘人何能生’,还使人知道‘人为何生’”。但是在现实中,教育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而大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手段比较单一,内容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贫乏,教授者的教学方法也有较多的缺陷,而这样的现状与大学生活跃的思维方式、现代社会生活的内容及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相矛盾和背离,因此也与大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相脱节。
三、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途径和手段
大学生信仰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人的思想始终是处于一种矛盾运动之中。成长过程中来源于家庭、学校、社会的关于信仰的教育在大学生心中会形成一定的认知基础。家庭、学校、社会的熏染与教育在多大程度上塑造和影响着大学生现有的信仰。
1.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四有”新人。其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是信仰教育,因此政治理论教育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信仰教育是一个特殊的领域,主要是对一定的社会成员进行某种世界观和信仰的教育,使人们了解作为社会成员的义务和责任,感受生存的价值和意义。高校思想理论教育中的信仰教育,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理想通过教育的途径传输给学生,使他们理解、认同,并升华为信念、信仰,最后化为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教授过程中,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强化有关哲学与信仰、宗教信仰、政治信仰、法律信仰、道德信仰的原理和案例分析的内容,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增强针对性和应用性。 2.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可以在实践中引导师生共同创造和形成价值取向和情感追求,把包含着大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通过各种途径作用于生活在大学校园的学生们,在最大程度上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校园文化的营造,依赖于多种途径。其中课堂教学、各种宣传媒体和校园文化活动都是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阵地,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对校园思想文化阵地的领导。一方面,要引导有关部门大量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对各种阵地和活动的管理,尤其要加强对校园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以防止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侵蚀学生的心灵。同时要积极组织引导教育工作者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断创造出贴近学生生活、富于时代气息、讴歌社会进步的高质量的校园文化产品,为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营造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围。
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
如前所述,现在我国正处于多元化的社会,面临价值取向的多样化,而确立共同价值信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如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曾明确指出过的“一个社会要是没有这样的信仰,就不会欣欣向荣;甚至可以说,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就根本无法存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最适合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最强的社会影响力和开放性的思想意识或时代精神。它因全社会的逐步认同接受,而成为社会的共同信仰,从而引导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统一为共同的精神,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力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大环境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价值观塑造。
参考文献:
[1]于伟.终极关怀性教育与现代人“单向度”性精神危机的拯救[J].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1(1):92-97.
[2]刘树宏,黄建军.试析目前大学生的信仰特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0):69-70.
[3]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
[4]史海生.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信仰教育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07.
[5]中国杜科院“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课题组.对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研[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1):26-29.
[6]李庆真.从社会转型的视角解析当前我国青少年面临的信仰危机[J].青年研究,2005(6):1-7.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信仰问题
当代大学生承担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而信仰教育处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最高层次,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体系中终极的和最具整合力的部分。大学生群体有没有信仰、他们的信仰是否正确,不仅影响着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大学生的信仰问题。
一、大学生的信仰现状
包尔生在《伦理学体系》中指出:“20世纪的信仰危机和21世纪的信仰迷茫,可以说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无论是西方和东方,无论是科学主义还是人文主义,无论是宗教文化,还是世俗文化,都承认20世纪的人类文化将带着信仰危机步入21世纪。”
1.信仰呈现多元化趋势。大学生思想比较开放,更容易接受各种新观念、新事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因此他们的信仰呈现多元化。根据教育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连续十多年的滚动调查发现,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有着明确的信仰,信仰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大部分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对党和国家充满信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奉社会主义道德,能以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处理人际关系及利益冲突;能以国家社会的主导目标引领个人的人生发展方向。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不可避免地出现信仰功利化和世俗化的倾向,信仰拜金主义的比例较大,还有部分同学存在宗教信仰。
2.信仰迷失情况客观存在。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中流砥柱和社会高知敏感人群的大学生,应该有正确合理的信仰,这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所在。但是在现实中,部分大学生在信仰形成阶段中信仰的选择上处于的一种模糊和仿徨的状态。这部分学生处于一种思想上仿徨、前进中无目标、行动上失范的状态。
二、大学生信仰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对大学生信仰的冲击
社会转型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必须面临的问题。我国的社会转型进入了一个重要阶段,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社会分化程度加大,利益格局差距加深。在市场领域发生的显著的变化就是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方面市场经济所推崇的效率、竞争与创新等原则和所倡导的自由、平等、权利至上等价值观念推动大学生开始拒绝以往的盲从,更多地进行独立思考、选择自己的信仰;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和谐现象,比如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官员贪污腐败等,使得部分学生对过去一贯倡导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怀疑。相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出现抬头的趋势。
2.国际形势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也出现了交流,大学生了解国外情况的渠道日益丰富。部分大学生羡慕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状态,加上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渗透入侵,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大学生信仰的形成和确立产生了影响。同时,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事业处于低谷状态的现状,使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怀疑开始了动摇。
3.信仰教育存在问题,缺乏终极关怀
《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的作者檀传宝指出,1970年代末至今,中国德育的一个重大进步是所谓从“天国”(极“左”状态)到“人间”(强调现实性)的转变,信仰在现代德育系统中的地位日益弱化甚至缺位。教育应当体现终极关怀,即“是一种对人生中最高的价值目标和人生最高意义的关注与关怀”,它“不仅使人知道‘人何能生’,还使人知道‘人为何生’”。但是在现实中,教育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而大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手段比较单一,内容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贫乏,教授者的教学方法也有较多的缺陷,而这样的现状与大学生活跃的思维方式、现代社会生活的内容及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相矛盾和背离,因此也与大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相脱节。
三、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途径和手段
大学生信仰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人的思想始终是处于一种矛盾运动之中。成长过程中来源于家庭、学校、社会的关于信仰的教育在大学生心中会形成一定的认知基础。家庭、学校、社会的熏染与教育在多大程度上塑造和影响着大学生现有的信仰。
1.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四有”新人。其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是信仰教育,因此政治理论教育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信仰教育是一个特殊的领域,主要是对一定的社会成员进行某种世界观和信仰的教育,使人们了解作为社会成员的义务和责任,感受生存的价值和意义。高校思想理论教育中的信仰教育,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理想通过教育的途径传输给学生,使他们理解、认同,并升华为信念、信仰,最后化为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教授过程中,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强化有关哲学与信仰、宗教信仰、政治信仰、法律信仰、道德信仰的原理和案例分析的内容,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增强针对性和应用性。 2.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可以在实践中引导师生共同创造和形成价值取向和情感追求,把包含着大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通过各种途径作用于生活在大学校园的学生们,在最大程度上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校园文化的营造,依赖于多种途径。其中课堂教学、各种宣传媒体和校园文化活动都是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阵地,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对校园思想文化阵地的领导。一方面,要引导有关部门大量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对各种阵地和活动的管理,尤其要加强对校园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以防止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侵蚀学生的心灵。同时要积极组织引导教育工作者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断创造出贴近学生生活、富于时代气息、讴歌社会进步的高质量的校园文化产品,为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营造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围。
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
如前所述,现在我国正处于多元化的社会,面临价值取向的多样化,而确立共同价值信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如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曾明确指出过的“一个社会要是没有这样的信仰,就不会欣欣向荣;甚至可以说,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就根本无法存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最适合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最强的社会影响力和开放性的思想意识或时代精神。它因全社会的逐步认同接受,而成为社会的共同信仰,从而引导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统一为共同的精神,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力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大环境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价值观塑造。
参考文献:
[1]于伟.终极关怀性教育与现代人“单向度”性精神危机的拯救[J].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1(1):92-97.
[2]刘树宏,黄建军.试析目前大学生的信仰特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0):69-70.
[3]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
[4]史海生.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信仰教育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07.
[5]中国杜科院“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课题组.对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研[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1):26-29.
[6]李庆真.从社会转型的视角解析当前我国青少年面临的信仰危机[J].青年研究,2005(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