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卡林内斯库在其著作《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提出:美学现代性应该被理解成一个包含三重辩证对立的危机概念——对立于传统;对立于资产阶级文明;对立于自身。本文将围绕这三点讨论审美现代性在建筑上所表现出的对立与统一的矛盾的概念。
关键词:审美现代性;建筑;现代主义
要理解“审美现代性”所包含的意义,我们就要追溯到“现代性”概念的产生极其包含的意义。《牛津英语词典》记录了“现代性”(意思是“现今时代”)在1672年的首次出现。从一般术语解释上来看,“现代”这个概念一般表现出否定性的内涵,尤其是“古代”相对出现的时候,但是这两者也并非是绝对的,因为对于我们究竟是现代人还是古代人都存在思想争议。波德莱尔写到:“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任何当下都会变成古代,他认为,“现代性”就是任何时期的人或事物所具有他们自己那个时期独有的性质或品质。“现代性”就是“现时性”,这是“现代性”最初的涵义。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历史被划分成三段——古代、中世纪、现代,“现代性”还有一种涵义便是特指文艺复兴之后,尤其是启蒙运动之后的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性质或品质。
1.反叛与自我意识的表现
从波德莱尔对现代性的理解来看,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会有无数个短暂的“现代性”,因为历史总是在不断的更替。在建筑史上,现代主义建筑之于古典主义建筑就是相对的概念,前者在“审美现代性”上对立与后者(传统)。本文所说的三重辩证对立概念并不只是“相反”,同时还有共同点与继承的意义,现代主义大师格罗皮乌斯指出“谁要是以为自己发现了‘永恒的美’,他就一定会陷于模仿和停滞不前。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布鲁诺·赛维在撰写《现代建筑语言》一书的第一部分就罗列了7部分反古典学说的准则,为现代建筑提供了方法论,这是建立在古典主义基础之上的反叛,是对传统的反叛,这种反叛在我们看来是符合我们的“审美现代性”的,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对立才催生了现代建筑。当然这种传统还有更具象的例子,譬如浪漫主义时期的哥特复兴所表现出来的高耸、超自然、诡异之于古典复兴在建筑样式上的表现,它更像是一种追求新异的先锋运动。又比如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争奇斗艳的各种建筑风格:具有古典意味的罗曼式建筑、纷繁芜杂的洛可可、被古典主义称为“离经叛道”的奇异古怪的巴洛克,它们或多或少在拱顶、柱式或者装饰等都包含着对较之相对于传统的建筑风格的反叛,所谓“离经叛道”不过就是审美现代性的反叛。
2.建筑非理性
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提出两种现代性,第一种称之为资产阶级现代性,即科技进步、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带来的经济与社会变化的产物;第二种即审美现代性,是现代主义文化和艺术的产物。后者是对前者的反叛,它的代表就是尼采的“非理性”精神,因为现代性认为任何当下都会变成古代,所以要不断追求新异,要进行永无止境的“先锋运动”,最终便走向了对自身的反叛。古典复兴建筑思潮受到当时欧洲的各国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出于新兴资产阶级政治上的需要出现了罗马复兴和希腊复兴两种倾向的古典复兴建筑形式,建筑强调理性的秩序,合乎逻辑。但是对这种理性秩序的追求也并不绝对就是正确的方向。工业文明催生的建筑革命让整个世界焕然一新,我们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追随者理性的脚步进入批量化生产的步伐,柯布西耶说,“不搞新建筑就要革命”,“建筑是用来居住的机器”,都是对资产阶级工业文明带来的变革的理性表达,但是这种秩序与理性的追求导致了无数千篇一律的批量建造的正方体、长方体拔地而起,摆脱了传统风格的羁绊,具有显著的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所以我们又开始寻求变化,对这一结果提出质疑。从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是要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建筑师要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要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而不是固守在绝对的理性主义之上。建筑是理性的,但是它又在向絕对理性说不。资产阶级文明的现代性追求秩序、理性、功利、进步的思想,但是现代社会的发展不仅依靠进步学说、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理想和对理性的崇拜,也要依靠各种批判与反思的力量,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
3.后现代主义对于现代主义的反叛
什么是建筑上的后现代主义?卡林内斯库认为是对现代主义的的反叛。“这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反动,而且涉及到自包豪斯以来作为现代主义规划基础的整个先锋派哲学”。60年代后期,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在1966年出版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批判了现代主义,抨击现代主义片面强调功能与技术而忽视了建筑在真实世界中所包含的矛盾性与复杂性。文丘里认为“少就是少,多才是多”,向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就是多”的现代主义提出了挑战。自此以后西方建筑界出现了讲究建筑的象征性、隐喻性、装饰性以及与现有环境取得联系的倾向。同时文丘里认为,在建筑中运用传统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表现艺术的价值,直接肯定了传统在现代建筑中运用的价值。就连曾经作为现代建筑追随者的菲利普·约翰逊也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了反对功能主义的征程。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大多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即对历史的回归,对传统的肯定;追求隐喻与装饰在建筑当中的象征作用;走向大众与通俗化。詹克斯把后现代归纳为激进的折中主义,所以审美的现代性仍在后现代主义中存续,所以说,后现代主义并不是现代主义的终点,是审美现代性对自身的反叛。
参考文献: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顾爱彬、李瑞华译.《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法)勒·柯布西耶,杨至德译.《走向新建筑》.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
作者简介:
晋月红(1993-),女,汉族,籍贯:四川,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建筑空间与环境研究。
关键词:审美现代性;建筑;现代主义
要理解“审美现代性”所包含的意义,我们就要追溯到“现代性”概念的产生极其包含的意义。《牛津英语词典》记录了“现代性”(意思是“现今时代”)在1672年的首次出现。从一般术语解释上来看,“现代”这个概念一般表现出否定性的内涵,尤其是“古代”相对出现的时候,但是这两者也并非是绝对的,因为对于我们究竟是现代人还是古代人都存在思想争议。波德莱尔写到:“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任何当下都会变成古代,他认为,“现代性”就是任何时期的人或事物所具有他们自己那个时期独有的性质或品质。“现代性”就是“现时性”,这是“现代性”最初的涵义。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历史被划分成三段——古代、中世纪、现代,“现代性”还有一种涵义便是特指文艺复兴之后,尤其是启蒙运动之后的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性质或品质。
1.反叛与自我意识的表现
从波德莱尔对现代性的理解来看,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会有无数个短暂的“现代性”,因为历史总是在不断的更替。在建筑史上,现代主义建筑之于古典主义建筑就是相对的概念,前者在“审美现代性”上对立与后者(传统)。本文所说的三重辩证对立概念并不只是“相反”,同时还有共同点与继承的意义,现代主义大师格罗皮乌斯指出“谁要是以为自己发现了‘永恒的美’,他就一定会陷于模仿和停滞不前。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布鲁诺·赛维在撰写《现代建筑语言》一书的第一部分就罗列了7部分反古典学说的准则,为现代建筑提供了方法论,这是建立在古典主义基础之上的反叛,是对传统的反叛,这种反叛在我们看来是符合我们的“审美现代性”的,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对立才催生了现代建筑。当然这种传统还有更具象的例子,譬如浪漫主义时期的哥特复兴所表现出来的高耸、超自然、诡异之于古典复兴在建筑样式上的表现,它更像是一种追求新异的先锋运动。又比如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争奇斗艳的各种建筑风格:具有古典意味的罗曼式建筑、纷繁芜杂的洛可可、被古典主义称为“离经叛道”的奇异古怪的巴洛克,它们或多或少在拱顶、柱式或者装饰等都包含着对较之相对于传统的建筑风格的反叛,所谓“离经叛道”不过就是审美现代性的反叛。
2.建筑非理性
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提出两种现代性,第一种称之为资产阶级现代性,即科技进步、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带来的经济与社会变化的产物;第二种即审美现代性,是现代主义文化和艺术的产物。后者是对前者的反叛,它的代表就是尼采的“非理性”精神,因为现代性认为任何当下都会变成古代,所以要不断追求新异,要进行永无止境的“先锋运动”,最终便走向了对自身的反叛。古典复兴建筑思潮受到当时欧洲的各国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出于新兴资产阶级政治上的需要出现了罗马复兴和希腊复兴两种倾向的古典复兴建筑形式,建筑强调理性的秩序,合乎逻辑。但是对这种理性秩序的追求也并不绝对就是正确的方向。工业文明催生的建筑革命让整个世界焕然一新,我们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追随者理性的脚步进入批量化生产的步伐,柯布西耶说,“不搞新建筑就要革命”,“建筑是用来居住的机器”,都是对资产阶级工业文明带来的变革的理性表达,但是这种秩序与理性的追求导致了无数千篇一律的批量建造的正方体、长方体拔地而起,摆脱了传统风格的羁绊,具有显著的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所以我们又开始寻求变化,对这一结果提出质疑。从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是要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建筑师要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要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而不是固守在绝对的理性主义之上。建筑是理性的,但是它又在向絕对理性说不。资产阶级文明的现代性追求秩序、理性、功利、进步的思想,但是现代社会的发展不仅依靠进步学说、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理想和对理性的崇拜,也要依靠各种批判与反思的力量,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
3.后现代主义对于现代主义的反叛
什么是建筑上的后现代主义?卡林内斯库认为是对现代主义的的反叛。“这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反动,而且涉及到自包豪斯以来作为现代主义规划基础的整个先锋派哲学”。60年代后期,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在1966年出版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批判了现代主义,抨击现代主义片面强调功能与技术而忽视了建筑在真实世界中所包含的矛盾性与复杂性。文丘里认为“少就是少,多才是多”,向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就是多”的现代主义提出了挑战。自此以后西方建筑界出现了讲究建筑的象征性、隐喻性、装饰性以及与现有环境取得联系的倾向。同时文丘里认为,在建筑中运用传统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表现艺术的价值,直接肯定了传统在现代建筑中运用的价值。就连曾经作为现代建筑追随者的菲利普·约翰逊也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了反对功能主义的征程。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大多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即对历史的回归,对传统的肯定;追求隐喻与装饰在建筑当中的象征作用;走向大众与通俗化。詹克斯把后现代归纳为激进的折中主义,所以审美的现代性仍在后现代主义中存续,所以说,后现代主义并不是现代主义的终点,是审美现代性对自身的反叛。
参考文献: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顾爱彬、李瑞华译.《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法)勒·柯布西耶,杨至德译.《走向新建筑》.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
作者简介:
晋月红(1993-),女,汉族,籍贯:四川,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建筑空间与环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