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抗生素临床治疗新生儿肠道感染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之间接收诊治的148例新生儿肠道感染经抗生素治疗的情况,根据患者肠道感染病原情况,分别进行不同抗生素治疗,观察抗生素治疗疗效。结果 148例新生儿肠道感染患者经抗生素治疗显著疗效65例(44.0%),一般疗效80例(54.0%),无效3例(2.0%),抗生素治疗有效率为98.0%。讨论 新生儿自身免疫能力较差,出现肠道感染的几率较其他年龄患者较高,而且导致肠道感染的病原较复杂多样,临床对患者进行抗生素治疗可有效治愈肠道感染情况,疗效显著,但临床应避免滥用抗生素。
【关键词】 新生儿;肠道感染;抗生素;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46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241-02
肠道感染即腹泻是临床常见疾病,患者出现肠道感染排便次数显著高于平常频率,多由感染性病原微生物导致,新生儿肠道感染在临床儿科中最常见,因为新生儿免疫机制发育不成熟,对病原微生物抵抗力较差,出现病毒性腹泻、细菌性腹泻或真菌性腹泻的几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的患者[1]。抗生素是一种次级代谢产物,由微生物或高等动植物产生,临床药用的抗生素多是自微生物的培养液中提取并化学合成,可对细胞的发育可进行干扰,对霉菌、衣原体或支原体等病原菌有很好的杀菌效果[2]。为提高新生儿性肠道感染经抗生素治疗效果,笔者选取我院儿科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之间接收诊治的148例新生儿肠道感染临床经抗生素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对象是我院儿科自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之间接收诊治的148例新生儿,其中男性患者95例(64.2%),女性患者53例(35.8%),年龄介于4天至28天,平均年龄(21.3±2.5)天,患者自出生后28天内出现腹泻、发热、呕吐等情况,入院临床确诊为肠道感染,病原检查发现病毒性病菌(包括类诺瓦克、轮状与诺瓦克病毒)38例(25.7%),念珠菌性感染29例(19.6%),细菌性感染(包括沙门菌、金葡菌、霍乱弧菌、志贺菌属、副溶血弧菌、致病大肠埃希菌、梭菌属等)81例(54.7%)。
1.2 治疗方法
1.2.1 临床观察[3] 对患儿进行镜检,临床观察患者症状与粪便性状,在不同培养基中对粪便进行接种,取样涂片观察真菌与阳性球菌情况,检测病原体,患儿有水样便,便多无脓或血,无发热或腹痛,伴有呕吐则考虑霍乱弧菌、轮状病毒、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导致的肠道感染;患儿有粘液便,次数多且便少,有血便情况,伴随发热有剧烈腹痛则考虑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等导致的肠道感染。
1.2.2 抗生素治疗 对于霍乱弧菌等细菌导致的肠道感染患者进行阿奇霉素配合液体治疗,也可进行四环素与多西环素治疗,配合0.5%的生理盐水,采取静脉滴注方式,间隔6个小时治疗1次,5天为一疗程;对于大肠埃希菌等细菌导致肠道感染患儿进行阿米卡星与替卡西林联合治疗,采取肌肉注射方式,每日4次,6天为一疗程;对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等导致的肠道感染患儿进行阿奇霉素治疗,配合0.5%的生理盐水,采取静脉滴注方式,每日2次,6天为1疗程;对念珠菌导致肠道感染的患儿进行制霉菌素治疗,每日2次,7天为1疗程。所有患儿治疗期间进行电解质平衡与酸碱性平衡治疗。
1.3 疗效评价 患者经治疗7天后进行疗效观察,对所有患儿进行镜检,取标本大便涂片检查真菌与阳性球菌情况,显著疗效患儿经治疗后便中真菌与阳性球菌数量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几乎无剩余,腹泻停止,有发热、腹痛、脓血等症状消失;一般疗效患儿经治疗后便中真菌与阳性球菌数量较治疗前少量剩余,腹泻好转,发热、腹痛、脓血等症状显著减轻;无效患儿经治疗后便中真菌与阳性球菌数量较治疗前无变化或增多,临床症状无缓解或加重。
2 结 果
患儿治疗7天后对疗效进行评价发现148例新生儿肠道感染患者经抗生素治疗显著疗效65例(44.0%),一般疗效80例(54.0%),无效3例(2.0%),抗生素治疗有效率为98.0%;治疗无效的3例患儿经抗生素治疗后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加重,用药无效后停止抗生素使用,转入中药治疗,见表1。
3 讨 论
新生儿性肠道感染是婴儿常见疾病,由于自身免疫机制发育不成熟,较其他年龄段人群出现肠道感染的几率较大,而且在新生儿群体中肠道感染也是临床多发且症状较严重疾病,而导致新生儿出现感染的病原多种多样,临床多采取抗生素治疗方法,但是近年来多种资料显示对新生儿使用抗生素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多,临床需谨慎用药。在本研究中3例患者经治疗后出现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加重的情况,肠道菌群出现紊乱,持续用药后出现大量的耐药细菌,随即转入中药治疗。抗生素作为杀菌类藥物,可以有效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对细菌的细胞膜有相互作用,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对其核酸的转录与复制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但是对抗生素不可长时间使用,本研究中所有患儿治疗时间不超过7天,对患儿治疗前仔细观察症状,对症治疗,根据患儿适当使用抗生素,有效避免了抗生素的滥用。
综上所述,新生儿自身免疫能力较差,出现肠道感染的几率较其他年龄患者较高,而且导致肠道感染的病原较复杂多样,临床对患者进行抗生素治疗可有效治愈肠道感染情况,疗效显著,但临床应避免滥用抗生素。
参考文献
[1] 焦丽,王玮,齐江宁,陈靖,姚春丽.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抗生素应用的关系探讨[J].陕西医学杂志,2000,29(07):392-393.
[2] 王艳,扬凯波.院内获得性肠道感染与抗生素关系的探讨[J].中国医师杂志,2004(增刊),197-198.
[3] 秦雨春.刘吉荣.张玉.徐放生.吴婉芳.抗生素对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影响[J].新生儿科杂志,2006,11(05):197-223.
【关键词】 新生儿;肠道感染;抗生素;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46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241-02
肠道感染即腹泻是临床常见疾病,患者出现肠道感染排便次数显著高于平常频率,多由感染性病原微生物导致,新生儿肠道感染在临床儿科中最常见,因为新生儿免疫机制发育不成熟,对病原微生物抵抗力较差,出现病毒性腹泻、细菌性腹泻或真菌性腹泻的几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的患者[1]。抗生素是一种次级代谢产物,由微生物或高等动植物产生,临床药用的抗生素多是自微生物的培养液中提取并化学合成,可对细胞的发育可进行干扰,对霉菌、衣原体或支原体等病原菌有很好的杀菌效果[2]。为提高新生儿性肠道感染经抗生素治疗效果,笔者选取我院儿科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之间接收诊治的148例新生儿肠道感染临床经抗生素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对象是我院儿科自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之间接收诊治的148例新生儿,其中男性患者95例(64.2%),女性患者53例(35.8%),年龄介于4天至28天,平均年龄(21.3±2.5)天,患者自出生后28天内出现腹泻、发热、呕吐等情况,入院临床确诊为肠道感染,病原检查发现病毒性病菌(包括类诺瓦克、轮状与诺瓦克病毒)38例(25.7%),念珠菌性感染29例(19.6%),细菌性感染(包括沙门菌、金葡菌、霍乱弧菌、志贺菌属、副溶血弧菌、致病大肠埃希菌、梭菌属等)81例(54.7%)。
1.2 治疗方法
1.2.1 临床观察[3] 对患儿进行镜检,临床观察患者症状与粪便性状,在不同培养基中对粪便进行接种,取样涂片观察真菌与阳性球菌情况,检测病原体,患儿有水样便,便多无脓或血,无发热或腹痛,伴有呕吐则考虑霍乱弧菌、轮状病毒、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导致的肠道感染;患儿有粘液便,次数多且便少,有血便情况,伴随发热有剧烈腹痛则考虑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等导致的肠道感染。
1.2.2 抗生素治疗 对于霍乱弧菌等细菌导致的肠道感染患者进行阿奇霉素配合液体治疗,也可进行四环素与多西环素治疗,配合0.5%的生理盐水,采取静脉滴注方式,间隔6个小时治疗1次,5天为一疗程;对于大肠埃希菌等细菌导致肠道感染患儿进行阿米卡星与替卡西林联合治疗,采取肌肉注射方式,每日4次,6天为一疗程;对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等导致的肠道感染患儿进行阿奇霉素治疗,配合0.5%的生理盐水,采取静脉滴注方式,每日2次,6天为1疗程;对念珠菌导致肠道感染的患儿进行制霉菌素治疗,每日2次,7天为1疗程。所有患儿治疗期间进行电解质平衡与酸碱性平衡治疗。
1.3 疗效评价 患者经治疗7天后进行疗效观察,对所有患儿进行镜检,取标本大便涂片检查真菌与阳性球菌情况,显著疗效患儿经治疗后便中真菌与阳性球菌数量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几乎无剩余,腹泻停止,有发热、腹痛、脓血等症状消失;一般疗效患儿经治疗后便中真菌与阳性球菌数量较治疗前少量剩余,腹泻好转,发热、腹痛、脓血等症状显著减轻;无效患儿经治疗后便中真菌与阳性球菌数量较治疗前无变化或增多,临床症状无缓解或加重。
2 结 果
患儿治疗7天后对疗效进行评价发现148例新生儿肠道感染患者经抗生素治疗显著疗效65例(44.0%),一般疗效80例(54.0%),无效3例(2.0%),抗生素治疗有效率为98.0%;治疗无效的3例患儿经抗生素治疗后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加重,用药无效后停止抗生素使用,转入中药治疗,见表1。
3 讨 论
新生儿性肠道感染是婴儿常见疾病,由于自身免疫机制发育不成熟,较其他年龄段人群出现肠道感染的几率较大,而且在新生儿群体中肠道感染也是临床多发且症状较严重疾病,而导致新生儿出现感染的病原多种多样,临床多采取抗生素治疗方法,但是近年来多种资料显示对新生儿使用抗生素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多,临床需谨慎用药。在本研究中3例患者经治疗后出现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加重的情况,肠道菌群出现紊乱,持续用药后出现大量的耐药细菌,随即转入中药治疗。抗生素作为杀菌类藥物,可以有效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对细菌的细胞膜有相互作用,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对其核酸的转录与复制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但是对抗生素不可长时间使用,本研究中所有患儿治疗时间不超过7天,对患儿治疗前仔细观察症状,对症治疗,根据患儿适当使用抗生素,有效避免了抗生素的滥用。
综上所述,新生儿自身免疫能力较差,出现肠道感染的几率较其他年龄患者较高,而且导致肠道感染的病原较复杂多样,临床对患者进行抗生素治疗可有效治愈肠道感染情况,疗效显著,但临床应避免滥用抗生素。
参考文献
[1] 焦丽,王玮,齐江宁,陈靖,姚春丽.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抗生素应用的关系探讨[J].陕西医学杂志,2000,29(07):392-393.
[2] 王艳,扬凯波.院内获得性肠道感染与抗生素关系的探讨[J].中国医师杂志,2004(增刊),197-198.
[3] 秦雨春.刘吉荣.张玉.徐放生.吴婉芳.抗生素对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影响[J].新生儿科杂志,2006,11(05):197-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