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唤醒。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学会构建理想课堂。我眼中的理想课堂是这样的:
首先应该是老师善引乐引、学生乐学善学的课堂。
既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唤醒”,那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去学习、唤醒学生自主意识的课堂,才是一个理想中的课堂。接下来我就谈一下我在构建理想课堂过程中的一些看法。
与以前相比,“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结构是对陈旧的、传统的课堂结构的一种更新、一种优化,突出体现了“教学的全过程都让学生学”这一实质。如何学?用怎样的方式学?概括地说就是一个字——“学”。实际上就是指学生的自学与小组班级内部的合作学习,如“学习小组讨论”、“兵教兵战术”等形式,使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大胆表态发言,说心中所想,写心中所思。要在广泛交流中吸取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在比较中见真假,在比较中见优劣,在比较中求进步。更重要的是这些必须是建立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之上,像有些公开课,一上课,一有问题就让学生讨论,其实这样的讨论相对来说是肤浅的,应该在讨论之前先给学生留足充分的思考空间,这样才能在讨论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才能更有利于中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从而锻炼他们的思维理解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他们自信心。
当然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去查阅资料,利用工具书、网络等完成;除了合作、互助外,主要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样的训练中,他们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与品质就有了;日久天长,习惯培养成了,他们就不再等、靠、要、被动应付,而是积极探索、不断进取。
例如我在讲初三政治“人与大自然”这一单元时,就是布置学生根据课本知识,结合临淄当地环境污染的实际开展主题是《运梁河的变迁》的调查活动,这样学生在课下就把知识研究透彻了,课上只需要展示就行。
其次,“先学后教”不是说老师的教不重要,也不是说不注重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注重教给学生学了知识的能力与方法。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别人金块,不如给别人点石成金的点金术。“后教”就是点金术。关于“后教”,我认为在理想课堂中教师的点拨提升要比平时课堂更难了,因为在以前课堂中老师讲课都是按照自己的程序进行,而在理想课堂中则显得更加难处理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可能在老师的预见之外,因此,说后教并不是说教师的教不重要。记得前几天学校组织的说作评活动中,我上的那节课讲“以集体利益为重”时,我引用了有关三峡移民的一首诗,本来上课前也没想到让我班的三峡移民来读,结果仅仅停留在读的层面上而没有加以更深层次的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也就比较肤浅。
总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结构有利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也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培养了自学品质和能力;“面向全体,突出主体”,节省了时间,省略了重复教学的现象,提高了时间利用率,提高了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在构建理想课堂过程中,先学后教与小组展示是紧密相连的,展示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途径,不仅能使尖子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还能使差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往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优秀学生的发言覆盖和代表了所有学生的心声和观点,“一叶障木,不见森林”,教师受到了蒙蔽,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现状,许多新鲜的、新颖的观点得不到交流,差生的闪光点也不能被及时发现和肯定。而通过展示,教师可简单明了地指导学生的不足,更好地组织教学。小组展示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说学逗唱写跳”都可以,只要不脱离课堂目标就行。可见展示不一定非要到黑板上展示,即使到黑板上展示也不一定非要一起上去,特别是记忆性比较强的科,如政治,即使背不过,到黑板上写一遍也是有效果的。再就是每个班不可避免地都有几个学困生,到初三后可能产生厌学情绪,可以让他们到黑板上抄写或默写几个题来督促他们掌握知识。另外,要想上好思想品德课,需要我们围绕教学的主题,力求实现师生之间的心灵对话。
既然是心灵对话,选取的案例就要触动学生、有震撼力;讨论的话题要触动学生内心;教师要关注学生情感上的变化,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师生在敏感、热点话题上能说内心话、能探讨下去……有“心灵对话”的课堂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課堂。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作为一名教师,理想课堂是我们的追求目标。理想课堂不会轻易地达到,但是,我们教师应把理想课堂作为每一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让课堂充满智慧,让课堂充满激情,让学生爱学,让老师爱教。
苏轼在《琴诗》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琴指相和才能形成绕梁之音。总之,理想课堂不仅要做到以上几点,重要的是师生对课堂产生共鸣、对知识产生共鸣才能成为“理想课堂。
首先应该是老师善引乐引、学生乐学善学的课堂。
既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唤醒”,那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去学习、唤醒学生自主意识的课堂,才是一个理想中的课堂。接下来我就谈一下我在构建理想课堂过程中的一些看法。
与以前相比,“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结构是对陈旧的、传统的课堂结构的一种更新、一种优化,突出体现了“教学的全过程都让学生学”这一实质。如何学?用怎样的方式学?概括地说就是一个字——“学”。实际上就是指学生的自学与小组班级内部的合作学习,如“学习小组讨论”、“兵教兵战术”等形式,使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大胆表态发言,说心中所想,写心中所思。要在广泛交流中吸取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在比较中见真假,在比较中见优劣,在比较中求进步。更重要的是这些必须是建立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之上,像有些公开课,一上课,一有问题就让学生讨论,其实这样的讨论相对来说是肤浅的,应该在讨论之前先给学生留足充分的思考空间,这样才能在讨论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才能更有利于中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从而锻炼他们的思维理解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他们自信心。
当然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去查阅资料,利用工具书、网络等完成;除了合作、互助外,主要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样的训练中,他们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与品质就有了;日久天长,习惯培养成了,他们就不再等、靠、要、被动应付,而是积极探索、不断进取。
例如我在讲初三政治“人与大自然”这一单元时,就是布置学生根据课本知识,结合临淄当地环境污染的实际开展主题是《运梁河的变迁》的调查活动,这样学生在课下就把知识研究透彻了,课上只需要展示就行。
其次,“先学后教”不是说老师的教不重要,也不是说不注重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注重教给学生学了知识的能力与方法。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别人金块,不如给别人点石成金的点金术。“后教”就是点金术。关于“后教”,我认为在理想课堂中教师的点拨提升要比平时课堂更难了,因为在以前课堂中老师讲课都是按照自己的程序进行,而在理想课堂中则显得更加难处理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可能在老师的预见之外,因此,说后教并不是说教师的教不重要。记得前几天学校组织的说作评活动中,我上的那节课讲“以集体利益为重”时,我引用了有关三峡移民的一首诗,本来上课前也没想到让我班的三峡移民来读,结果仅仅停留在读的层面上而没有加以更深层次的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也就比较肤浅。
总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结构有利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也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培养了自学品质和能力;“面向全体,突出主体”,节省了时间,省略了重复教学的现象,提高了时间利用率,提高了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在构建理想课堂过程中,先学后教与小组展示是紧密相连的,展示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途径,不仅能使尖子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还能使差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往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优秀学生的发言覆盖和代表了所有学生的心声和观点,“一叶障木,不见森林”,教师受到了蒙蔽,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现状,许多新鲜的、新颖的观点得不到交流,差生的闪光点也不能被及时发现和肯定。而通过展示,教师可简单明了地指导学生的不足,更好地组织教学。小组展示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说学逗唱写跳”都可以,只要不脱离课堂目标就行。可见展示不一定非要到黑板上展示,即使到黑板上展示也不一定非要一起上去,特别是记忆性比较强的科,如政治,即使背不过,到黑板上写一遍也是有效果的。再就是每个班不可避免地都有几个学困生,到初三后可能产生厌学情绪,可以让他们到黑板上抄写或默写几个题来督促他们掌握知识。另外,要想上好思想品德课,需要我们围绕教学的主题,力求实现师生之间的心灵对话。
既然是心灵对话,选取的案例就要触动学生、有震撼力;讨论的话题要触动学生内心;教师要关注学生情感上的变化,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师生在敏感、热点话题上能说内心话、能探讨下去……有“心灵对话”的课堂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課堂。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作为一名教师,理想课堂是我们的追求目标。理想课堂不会轻易地达到,但是,我们教师应把理想课堂作为每一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让课堂充满智慧,让课堂充满激情,让学生爱学,让老师爱教。
苏轼在《琴诗》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琴指相和才能形成绕梁之音。总之,理想课堂不仅要做到以上几点,重要的是师生对课堂产生共鸣、对知识产生共鸣才能成为“理想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