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研究的创新之作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son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甲午战争刚刚结束开始,日本的一些国际法学者就相继抛出了一系列的以甲午战争为对象的国际法著作。百多年来,这一“研究”热度不减。其共同特点是,站在军国主义的立场上,用国际法的术语作概念游戏,歪曲和伪造历史,为日本发动甲午侵华战争寻找法理上的依据。对此,我国学术界长期无人做出回应,给以必要的批判和澄清。令人高兴的是,最近,甲午战争史专家戚其章先生出版了他的专著《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弥补了这一缺憾。该著不仅是对甲午战争史研究的新开拓,也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外关系史研究方面的创新之作,值得向读者推荐。从国际法的角度研究甲午战争史,是研究方法上的一种创新,首先需要对十九世纪国际法的状况及对中日两国的影响作深入的研究。在这方面,可资借鉴的成果并不多见,有相当的难度。显然,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知识积累和学术准备。从该著中可以看到,作者对19世纪的国际法学史作了相当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对国际法在中国的译介和影响、日本的国际法学观、日本和西方学者从国际法角度研究甲午战争史的状况,已烂熟胸中。在此基础上,作者以当时通行的国际法著作阐释的法理为依据,对日本发动甲午侵华战争的历史事实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评判。作者这种知难而进、勇于开拓的精神,是特别值得称道的。《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一书首先追述了日本海外扩张思想的历史渊源;继而揭露日本违背国际公法逐步实施“征韩”计划,逼迫朝鲜开国,强取在朝鲜的驻兵权,策动颠覆朝鲜政府的甲申政变,逼订《汉城条约》;进而历数日本为侵华做准备及直接侵华的种种活动,如修约、换约的阴谋,侵略台湾,吞并琉球,直至挑起甲午侵华战争。对日本的一系列侵华阴谋及活动,作者无不从国际法的角度进行严肃的审视,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以铁的事实和公认的法理批驳了日本某些人的无耻谰言。文中对日军侵台及中日《北京专条》的危害,对中日琉球交涉是未结之案,对《天津条约》谈判中李鸿章的无知和日本的狡诈,都有很深入的分析。还以日本扩军备战的大量事实批驳了近年以来在日本盛行起来的甲午战争“偶发说”。作者通过对日本采取走向开战的断然措施、在朝鲜“擒王劫政”、高升号事件的叙述以及对甲午战争时间的周密考证,论定发动战争的责任,完全在日本一方。专著对日本违反战争法规的犯罪及无限制地索取赔款进行了揭露,对长期争议迄无定论的旅顺屠杀事件的人数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考证,指出这是日本第二军自上而下有组织地进行的大规模屠杀暴行。本书最后一章,从国际法的角度讨论钓鱼岛的归属问题,从原始发现、无主地先占等原则上以及50年代以后形成的一些条约文件论定钓鱼岛属于中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新的方法和新的视角,带来了学术观点的创新。该著新见迭出,在不少问题上都有新的突破和新的进展。如对于“陆奥外交”,日本国内包括信夫清三郎在内的一些历史学家一直评价很高,称之为“帝国主义的外交艺术”,“和平主义的外交”。作者通过研究指出‘它完全是预谋战争的侵略外交和强权外交,其特点是依靠一个西方大国,侵略中国和其他周边国家;从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相关法案中,依然可以看到当年“陆奥外交”似隐似现的影子。又如,作者针对流行的传统宗藩观念不符合国际法的说法,指出当时的国际公法并未否认藩属关系,从而澄清了长期以来人们对此问题的一种误解。作者对殖民体系与封贡体系孰者为优的分析,对国际法产生背景及作用的分析,对西方列强利用国际法推行强权政治的揭露,都是极为精彩的。另外,从国际法的角度对近代中国与列强的关系进行研究,至今所见国内论文仍如凤毛麟角;系统的专著,则尚未之见。近代中外关系的研究需要深化,需要开拓新的领域,转换新的视角。从国际法的角度进行审视,是一项重要的选择,是十分必要的,应该组织力量开展起来。在这方面,《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开了一个好头,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对于我们具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其他文献
1932年10月15日下午7时,陈独秀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这是他第5次被捕,也是最后一次被捕。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此次也是作为"共产党领袖"被捕的。  国民党当局闻知陈独秀在沪落网后便令将其押赴南京受审。1932年10月19日夜11时,陈独秀在上海警方的严密戒备下,被押上了开往首都南京的火车。陈独秀一生漂泊,对于旅途的滋味本不陌生。但此番"旅行"却非同寻常,其终点很可能就是刑场。在这被
期刊
去年读报见到一篇文章,叫《郑成功忠于谁》。内中说,郑成功死后,原葬台湾,1699年他的孙子郑克土爽上书康熙,请求归葬祖茔。康熙准奏,并赐以挽联。联曰: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还褒封郑成功为忠臣。于是作者大发感慨:郑成功忠于谁?忠于清朝,忠于康熙吗?郑是主张反清复明的,多年武装抵抗,曾给清朝以沉重的打击。惟一的解释只能是,郑成功并不是忠于某一王朝,而是忠于
期刊
王韬是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最著名的报人。1874年,他在香港创办的我国近代著名报刊———《循环日报》,以其独树一帜的报刊政论而名重一时。他的文章,冲破中国当时古代封建官报一统天下的藩篱,首开我国文人论政的先河,他也由此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而声名远扬。  正由于王韬在历史上的显要地位,他一直受到众多新闻传播史学者的高度重视。然而,由于《循环日报》的散失,数十年间新闻传播史学研究
期刊
“山东问题”,是指日本于1914年借对德宣战之机强占山东胶州湾及胶济铁路的归还问题。巴黎和会不但没有解决好这一问题,反而作出了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的决议,从而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中国拒签对德和约,此问题遂成为悬案。    一、“边缘”谈判的设置    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在即,中国对此十分重视,迫切希望得到英美的支持,在华盛顿会议上解决山东问题,反对与日本直接交涉山东问题,但形势
期刊
从某种意义上说,考试的导向决定着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命题者出什么样的题,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出现,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会千方百计地来适应命题者所要求的答题方式与技巧,使教学活动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  比如,为了应付考试,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勾书画书的现象十分严重。为了取得“好成绩”,往往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要求学生把勾好的“要点”背下来,再通过大运动量的题海战
期刊
摘 要 据《高昌某寺月用麦、粟、钱、酒帐》《高昌延寿元年张寺主明真雇人放羊券》以及《延昌廿二年康长受从道人孟忠边岁出券》等契约文书,麴氏高昌时期农业领域里的雇价,很可能是成年雇工每日麦粟1.1—1.2斗,未成年雇工每日粟3—7升;畜牧业或其他领域里的雇价大概在1.83斗至3斗多。雇价以粮食支付为主,银钱及牲畜为辅。寺院的银钱并不充足,主要用来缴纳赋税,少部分用于购买生活或佛教供养必需品;以粮食作交
期刊
[摘要]从政治文化角度审察,秦代承继传统而形成了“大一统”的思想。这种思想自身又成为一种传统,对其后中国历史的运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此缺乏必要了解,就不可能真正认识中国历史文化。  [关键词]政治文化传统,秦代思想,秦始皇,影响  Abstract:ByinvestigatingbothpoliticsandcultureChinahistory,Qindynastyinheritedtradi
期刊
[摘要]汇划制度是中国金融制度由近代向现代发展过渡中产生的一种信用制度。文章考察了民初汇划制度的一般情况及币制问题与钱庄的关系,分析了民初币制银两公率增加的原因和影响。  [关键词]钱庄;汇划制度;汇划公单  TheResearchonPrivateBankSystemandAgiotageintheearlyperiodof20thCenturyAbstract:Theagiotagehasbe
期刊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克思关于殖民侵略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使命”理论被史学界广泛应用。马克思本人是否认为“双重使命”具有普遍意义?殖民统治将在殖民地造成社会革命的预测是否被20世纪以来的历史所完全证实?马克思、恩格斯对印度和中国有不同看法,对这两个民族遭受殖民侵略后的发展前景也有不同的预期。不能机械地搬用“双重使命”论。在殖民统治下是不能完成社会变革的。  [关键词]马克思,殖民统
期刊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进入实验阶段,新课程与现行的教学体系相比,发生了许多变化。历史教育与时俱进,历史课程标准即将取代现行的历史教学大纲,这意味着什么?本文简要回顾了百年历史教育中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演化历程,对现行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课程标准作了一些对照,着重介绍了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内容,从而说明了由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代替历史教学大纲是我国历史教育的演进与发展。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历史教师应尽早做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