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乐器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at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华岔河咪依噜风情谷地处南华、牟定、姚安三县交界处,因有4条河流在此交汇而得名,彝语叫“伙笃瓦”,其中铺冲河、新村河、芹菜塘河3条小河一并流入岔河后再入龙川江。岔河彝寨是个相对封闭的彝族部落,南面是海拔2400米的马鞍山,北面是海拔2525米的杨梅山,东面是海拔2597米的火把山,西面是连绵起伏的无名山。岔河由北向南从山寨中间流过,下游汇入蟠龙村的双甸河后汇入龙川江。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1538人全部都是“倮倮颇”,他们自称是虎的民族。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经沧海桑田,这里却极少受到现代文明的浸染,至今仍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彝族语言、彝族服饰和彝族传统的生产、生活习俗,过着一份恬淡宁静的田园牧歌式生活。
  据小岔河80多岁的李炘老人说:从牟定腊弯李家迁到岔河居住的李姓彝族,是最早来到岔河生活的祖先,是他们几百年来的繁衍生息,才有了今天的岔河。原来,岔河李姓家族的祖先居于牟定腊弯,有八兄弟,他们在打猎的过程中发现了山川秀美的岔河这块风水宝地。因为战乱、自然灾害、家境贫困等原因导致无法生存,最后只好分家,其中一人选择来到岔河,垦荒种地,建家立业,这人就是来岔河生活的第一个祖先。后来,又从姚安太平乡各佐村迁来了周姓和紫姓两个家族的彝族同胞,其中有一部分后来改成“起”姓,故今天的大岔河、小岔河、新村3个彝族自然村寨主要有李、周、起、紫4个姓氏的彝族居住。最早定居于岔河的李氏家族清光绪15年立的家族灵牌位记载了6代人,清光绪15年后又繁衍了7代人,如果每代人按25年推算,大岔河、小岔河、新村的彝寨大致建于公元1700年,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
  几百年过去了,至今我们还找得到南华岔河彝族与牟定腊弯彝族存在历史渊源的有力证据,那就是这两个地方的彝族老人,都跳一种十分古老的“玛姑舞”,即老人舞。这种节奏缓慢,动作变化多样的老人舞是当地彝族老人年轻时从父辈手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一种左脚舞,至今已流传500多年了。“玛姑舞”是把彝族歌舞、农耕文化、礼仪习俗、伦理道德、宗教历法等内容结合起来展示的一种风格奇异的舞蹈,基本舞步有直脚、甩脚、踮脚、跺脚、踏脚、提脚、赶脚、合脚等。不论在什么场合跳舞,首先要让彝族老年人跳“玛姑舞”,老人跳完后,年轻人才能跳欢快的左脚舞。老人舞分为直歌和杂歌两大类,伴奏乐器主要是三胡,还有三弦、笛子、月琴等,音乐婉转优美流畅,曲调与舞蹈紧密结合,风格独特。著名导演李亚威在拍摄41集电视纪录片《火之舞》时,就多次到岔河咪依噜风情谷和牟定腊湾韭菜地拍过这种濒临失传的彝族“玛姑舞”。
  “玛姑舞”的独到之处还在于老人跳舞时伴奏的乐器是三胡,而非二胡或京胡。三胡是彝族先人自己发明创造的一种乐器,南华会做三胡的只有岔河新村的68岁的彝族老人李连昆。他是南华唯一一个会做三胡的人,他这辈子也就一共制作过三把三胡,第一把是1961年制作的,早已拉坏不能用了,据老人说,这把三胡上他还刻有“保卫世界和平”的字样。第二把是1963年制作,现在仍还可以使用,第三把三胡的制作费了些精力却没有完成,半途而废。三胡的制作与二胡有所不同,二胡只有两根弦,而三胡有三根弦,分别代表着彝族生活的苦难、辛酸与坎坷。这三根弦线不是钢丝线也不是一般的彝弦线,而是一种纳鞋底的麻线,比前二者要粗得多。弦筒处则是用羊皮绷成一个小鼓,弦线就从鼓上跨过。巧妙的是三胡拉弓上的马尾是连在中间那根弦的两侧,拉三胡时两侧的马尾根据音阶的需要分别作用于两边的弦线,相当于一把二胡有两把弓。这样,三胡独特的弦线与独特的鼓面天然合一,拉出的音乐就会有一种缠绵、宛转、浑厚的感觉。跳“玛姑舞”时,男的每人手持一架三胡,胡筒别在腰部,左手的五个指头则在弦索上灵巧地滑动,右手舒缓地拉弓,这时三胡便发出铿锵有力、清脆而有节奏的旋律。李连昆老人不仅会制作三胡,而且是会演奏三胡的老人。他拉三胡发出的音质曲调高扬而有力,音质低沉而古朴,音色浓重而古老,充满沧桑感。
  2013年10月25日,我再次到南华县岔河新村拜访彝族乐器三胡制作、演奏传承人李连昆,颇费了些周折才打听到,结果得到的是个令人沮丧的坏消息:老人去年刚刚离世!李连昆之后,南华就再也找不到三胡传承人了,一种民族民间乐器从此在南华本土消逝!岂不悲哉!
其他文献
吃多了油腻上火的大餐,偶尔尝尝清淡可口的家常便饭,换换口味,增进食欲。最为寻常食材——绿豆,因清热败火降血脂的特性,受到大众的欢迎。不过绿豆的做法可不仅仅限于绿豆沙,绿豆糕,绿豆饼,在笔者的家乡,就有一种以绿豆衍生品为主材料的特色美食——油粉饭,学名也称粉浆饭。粉浆饭味酸而香,开胃又清热败火,有独特的酸香甜粘的味道,一直以来都是一种受人喜欢的传统美食,常见于豫北安阳,晋南襄汾一带。  粉浆饭是一种
期刊
所谓“早上皮包水”,其实就是扬州早茶。除此之外,扬州人惯于“晚上水包皮”,“水包皮”,乃沐浴也。  去扬州叹早茶  在扬州“早上皮包水”是富裕且有闲暇的市民或游客的行为。扬州早茶,最出名的当是茶、干丝和包子。  品佳茗  扬州人爱喝龙井、毛峰和碧螺春,但是本地明前茶绿杨春是你“烟花三月下扬州”不可错过的佳茗。此茶亦名平山贡春,特点是比龙井、毛峰和碧螺春更耐泡。此外,你可到富春茶社或锦春大酒店品尝魁
期刊
东山岛,位处福建省南部沿海,为福建省第二大岛,我国第七大岛,介于厦门与汕头之间。秦王嬴政33年(公元前214年),百越被平定后建南海郡,东山入其版图。其面积为220.1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41公里。陆路进入东山岛,需要经过两座桥梁之一,为“大铲大桥”或“八尺门大桥”。东山以其独特风景与历史遗留,令许许多多游客流连忘返,沉醉其中。海岸线边游客众多,几乎每一天都有无数嬉水之人乐在其中;它的历史古迹也
期刊
“八仙过海”可以说是汉族民间流传最广泛的神话故事,几乎妇孺皆知。也许是因为这八位神仙与其他神仙不同,他们并不是生来就是神仙,而都来自于民间,代表了男女老幼、富贵贫贱,且都各有优缺点,并都有多姿多彩的凡间故事,因德行高尚而得道成仙。八仙深受民众喜爱,一般道教寺院都有供奉八仙的地方。  在沂蒙山区,春节期间或其它传统节日里有跑“八仙灯”的习俗,就是用“八仙灯”这种极具乡土气息,民间色彩和地方特色的形式
期刊
号子么喊起来哟,哟吼嘿哟  伙计们把石抬哟,哟吼嘿哟  杆子往上顶哟,哟吼嘿哟  脚板子要踩稳喽,哟吼嘿哟  上坡要走七哟,嘿哟  肩膀磨破皮哟,嘿哟  下坡要走八哟,嘿哟  登起胯子撒呀,嘿哟  抬到深山坳啊,嘿哟  娇娇落了娇啊,嘿哟  前头没得路哟,嘿哟  就用杠子撬啊,嘿哟  2014年国内最火的明星亲子真人秀里,来自全国不同地方的明星爸爸们演绎了这样一首川味十足的曲子,“笑果”十足。大家
期刊
民间传说乾隆皇帝三下江南,微服察访,他为的是设法到海宁去看望一下自己的亲生父母,希望避人耳目。一路上,众多大内高手在暗中保护,他昼行夜宿,鞍马劳顿,对人间旅途之苦颇有领略。  这一天,他来到了镇江。在一家客店投宿后,乾隆辗转不能入睡,身上感到奇痒难熬,他便披衣起床,去了一家草药铺,一中年人持烛为乾隆开了门。“恕小生深夜打扰,求先生配点草药。”年轻儒雅的乾隆像个富家公子一样上前行礼。“客官请坐,反正
期刊
顶着端午时节久雨后的太阳,来到增城瓜岭村,远见浓密的百年荔枝林掩映村落,曲转果林中的碧流,绕着村边,水静如凝;挺拔木棉、苍劲水松、郁葱水翁,这一棵棵古树,耸立水边荔枝林丛;这绝佳生态境域,荫庇着村中黄氏族人,昭示村落久旺因由。绿树碧水中,一街数巷组成的村落里,古屋规整、碉楼昂立。朝东面水的老街,井然排列抬梁斗拱的祠堂、砖雕灰塑的书斋、青砖黛瓦的民居,宣示古村曾有古远风雅、耀目韶华。狭窄却笔直的长巷
期刊
在美丽的陕西紫阳县,有一种特殊的交际方式,不是握手,也不是问候,更不是拥抱,而是相互骂笑。熟人相见,边骂边笑,骂中取乐,骂中融情,相互对骂了,对方一点不恼,而且笑呵呵的,越骂越有精神,越骂越有滋味,越骂越感亲热,这种骂笑是紫阳人最高明的交际艺术,蕴含了一种祥和的生活情趣。大凡来过紫阳的人都会这么说。挨了紫阳人的骂,不仅心甘情愿接受,还心悦诚服的记住了紫阳和紫阳人,并且时刻想着再来紫阳,体验一下骂笑
期刊
风水是科学还是迷信  2004年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发布了《2004年健康住宅技术要点》,明确指出:“住宅风水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有深远的影响。它既含有科学的成分,又含有迷信的成分。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风水理论,正确理解住宅风水与现代居住理念的一致与矛盾,有利于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注居住与自然及环境的整体关系,丰富健康住宅的生态、文化和心理内涵。
期刊
青龙满族自治县的地里位置,北倚燕山山脉的南麓,南临万里长城一线,一条清澈见底的青龙河贯穿全县南北,蜿蜒曲折南流,冲出长城关隘,流经孤竹故里,汩汩注入燕赵母亲的大动脉——滦河。青龙县因青龙河而命名的。县域内山峦颠连起伏,峥嵘万千。岩石性的地质结构严密,河流纵横交错,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山区。青龙县是少数民族集居的地方,其中满族占全县人口的70%左右。大多乃清朝八旗后裔。清朝康熙皇帝御赐八旗子弟跑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