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炎炎的夏日,总是如期而至,虽然消暑的用具不断更新:蒲扇、电风扇、空调,但每年的炎热丝毫不减她的威风,这倒让人觉得夏天有些可爱了,也不由得回忆起那些夏天的往事。
儿时的夏天,尤其是夜晚,是最令人向往的呢!
夏天的傍晚是从父母下工回来的身影出现在隔壁二奶奶家和我家之间的巷口开始的。在农田里劳作了一天的父亲背着治虫的药桶,母亲肩上扛着锄头或者是除草的耙子回来了,懂事的二姐會第一个跑过去,接过母亲手中的锄头,并且告诉母亲晚饭已经做好了。我心里看不惯二姐这样讨好母亲,但也学着姐姐的样子,想帮父亲背药桶,无奈药桶太大太重,只好作罢,后悔没有抢在姐姐前面去拿母亲的锄头。
因为天气炎热的缘故,父亲就把小饭桌搬到门外的空地上,我们摆放好小板凳,母亲给大家盛好饭,就开始就餐了。抬头看天,星星已经出现了,父亲会满怀希望地说“明天又是一个大热天呢”,他并不是不怕热,而是田里的庄稼需要高温的催熟才会丰收,这和“心忧炭贱愿天寒”差不多吧。大家都不说话,好像就是赞同父亲的意思。很快吃完饭的二姐拿来了扇子,双手握着扇柄,立正姿势给辛苦了一天的父亲扇着。我见了,也不甘落后,忙丢下碗筷,也拿来一把蒲扇,给母亲扇风,很用力地扇着,扇得母亲的头发都飞起来了,母亲就说:“好了好了,歇歇去吧!”隔壁的二奶奶看见了,也凑热闹似的让我们帮她扇扇,可是,因为她会说别人的坏话,我和姐姐都不去给她扇。
吃了晚饭,大人们还有事要做,去菜园子给炙烤了一天的茄子黄瓜浇浇水,猪圈里嗷嗷直叫的小猪也要喂的,还要点起一些不易燃烧的草类和稻壳,用冉冉飘起的白烟给小猪熏蚊子。我们小孩子就洗洗澡,换上干净的衣服,在门口乘凉了。大门口会放一张凉床,凉床上可以坐,也可以躺,人多的时候,后来的人就坐到吃饭的小饭桌上去乘凉。躺着的时候,正好可以看到满天的星星,三姐就会唱“红星闪闪放光彩------”,然后,我们就像开了匣子的留声机一样,一首一首地唱,唱着我们所有的会唱的歌。那时,我们的心里就只有优美的旋律,眼里只有闪烁的星辰,耳畔只有嘹亮的歌声,岁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祥和安宁和美好。这时候,村子里大多数人也收拾好了,身上都换上干净的散发着阳光味道的薄衣衫,静静地坐在各自的门口乘凉。也有人逗弄着邻家的蹒跚学步咿呀学语的孩子,围着小桌让孩子追,或者许诺孩子叫“奶奶”就有好吃的。
村子中间有一块比较宽敞的地方,也就是前后两户人家的后门和前门的距离大一点,后排人家东面的一户有个厢房伸了出来,这样包围着,有点像四合院,又居村子中间,所以大家晚上都爱聚集到这里来乘凉。有人带头吹起了笛子,悠扬的笛声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又像是要传到很远的地方去,那笛声好像长了脚,随着人们的脚步来到菜园子里,水塘边,屋子里。我们便追随者笛声,搬着小板凳,坐在吹笛人的周围,听笛声在空中飘荡回响。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也来了,像赶一个盛会:有人手里拿着蒲扇,一边摇着一边走着;有的爱干净还在身上洒了点花露水,人还没到跟前,香气就逼来了。不知什么时候,又有人拉起了胡琴,胡琴的声音如泣如诉,把我们带到了另一个并不熟悉的世界,然而,我们只在这个世界里停留了一会,又随大家鼓起掌来,那意思是琴声太动听了,当时的我并不能说出琴声的动听之处。只觉得,这琴声把藏在心里的委屈和难以诉说的不快都唤醒了,再让这些委屈和不快酝酿发酵,相互碰撞着拥挤着一个接着一个地要奔涌出来,最后都从眼睛里化作泪水流淌了。拉琴的继续拉着,大家也沉浸在琴声营造的氛围里,静静地听着,像听拉琴人在诉说一个凄美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不是用文字表达的。于是,又有人倡议,会唱歌的也唱一唱,大家一致公推大姐唱,大姐也不推辞,放开嗓子,就唱“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呀——”那歌声穿过人群,从屋顶、树梢直穿向云霄里去了。纯净的蓝色的天空,漂浮着少许白色的云彩,围绕在皎洁的月亮的周边。四周静悄悄的,只有水田里此起彼伏的蛙鸣,清风带着水塘里的青草味飘过来,甜甜的凉凉的,就如同沐浴在水里一样的酣畅。大姐唱完了,照例是一阵掌声,吹笛子的说姐姐唱歌知道换气,唱得好。拉琴的说姐姐的嗓子好,声音好听。于是,我们就继续听笛声悠扬,听琴声幽怨,听歌声嘹亮。月亮升得更高了,她的清辉洒在每一个人的脸上,在人的脸上留下或明或暗的光,大家都像上帝的宠儿,被幸福包围着,白天所有的劳累和不快,都消失殆尽,有的只是内心的宁静和美好。
也有不去听的,像隔壁的婶婶,就一个人躺在凉床上乘凉,见我走过,会拉我坐到她的凉床上,给我讲故事。听故事又比听歌更能吸引我,于是,我也不去村中听笛声和琴声了,也不知道后来又吹了什么曲子,拉了什么调子,唱了什么歌了。婶婶家那时还没有小孩,对小孩子也就十分稀罕,她让我和她并排躺着,一只手放在我的头下让我枕着,另一只手就指着天上满天的星斗,告诉我那条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星星的带状的星空就是银河,银河两边各有一颗最亮的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然后就讲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给我听。我心不胜向往起来,原来星星也有故事。那时,还不知道“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也不晓得“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父亲和母亲也在门口乘凉,也听到了婶婶给我讲的故事,父亲就说了关于这两颗星星的另一个版本的故事,我听了就想,是不是大人们的心里都有一段不一样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呢?
也有不去听的,像隔壁的婶婶,就一个人躺在凉床上乘凉,见我走过,会拉我坐到她的凉床上,给我讲故事。听故事又比听歌更能吸引我,于是,我也不去村中听笛声和琴声了,也不知道后来又吹了什么曲子,拉了什么调子,唱了什么歌了。婶婶家那时还没有小孩,对小孩子也就十分稀罕,她让我和她并排躺着,一只手放在我的头下让我枕着,另一只手就指着满天的星斗,告诉我那片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星星的带状的星空就是银河,银河两边各有一颗最亮的星星,就是牛郎和织女星,然后就讲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给我听。我心不胜向往起来,原来星星也有故事。那时,还不知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也不晓得“怕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只觉得那两颗星更明亮更璀璨夺目了。 夏季农忙的时候,晚上大人也要上工的,主要任务是脱粒。脱粒就是把麦粒从麦穗上分离出来,最早是用镰杆打的,在我记事的时候就用机器来完成了。脱粒的地点在生产队仓库前面的麦场上,仓库原来是村里一个大户人家的祠堂,后来破四旧,就变成了仓库。仓库的四面都是农田,也正好方便。
那些日子的晚上,村庄东北面的麦场上总是灯火通明的,远远望去,像戏台一般被灯光烟雾笼罩着,几只白炽灯泡搞搞地挂在事先竖起的竹竿上,机器发出隆隆的响声像在预示着今年麦子的丰收。只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要种麦子,因为我们都不爱吃面食,哥哥说,那是要贡献给国家的。
麦场上人影来来去去地忙碌着,有把麦把(麦穗连同麦秆捆在一起)搬到机器跟前的,有站在机器跟前把麦把喂到机器嘴里的,有把从机器另一边吐出来的麦秸用耙子挪到旁边去的,再有人把挪到旁边的麦秸捆成一个个麦捆,然后就有人一手拎着一个麦捆,运到麦秸堆旁,麦秸堆上早有人站在上面兩手接着麦堆底下的人抛上来的麦捆,把它们堆成小山一样的。多年的劳作,让他们配合得很默契,就像人的左手和右手一般,从没有人埋怨自己的活重,眼红别人的活轻,有拾麦秸的忙不过来的时候,捆麦秸的就会过来帮忙,有捆麦秸忙不过来的,运麦秸就会过来帮忙。大家不分彼此地忙碌着,也许是丰收的喜悦让他们的心里都忘记了劳累,也许是心地的善良淳朴让他们不愿和别人诉说自己的困难。麦子丰收了,可是,他们和孩子还是要饿着肚子,因为,这些麦子他们是不吃的,要交到公社粮站的仓库里去的。
人影是模糊的,分不清谁家的妈妈在拾麦秸,谁家爸爸在堆草堆,因为小孩子们是不去的。也有顽皮的孩子要去凑热闹,大人们就会呵斥“这里脏死了,快回去”。可是他们并不听话,在堆好的麦秸堆下躲猫猫(捉迷藏),几个麦垛子也藏不了什么,就有人藏到卖场边的仓库里,再躲就躲到卖场周围农田中残留的坟地里,这也是大一些孩子敢做的事,找的人好久找不到人,只有央告正在脱粒的父母,这时就有人拉下机器的开关,一瞬间,麦场上就安静下来,大家都关心那个躲藏了好久没有出来的孩子,把手掌在嘴巴边作喇叭状,呼喊着孩子的小名。那个躲藏的孩子听不到机器的轰鸣,以为下工了,赶忙也出来了。孩子的父亲就要上去揍孩子,因为他耽误了大家的时间,其他人呢,肯定是不允许父亲揍孩子的,一边哄着孩子快回家去,一边拉着孩子的父亲让快点干活。
于是,机器的轰鸣声再次响起。
在烈日下暴晒了一天的人们,在酷暑中蒸煮了一天的人们,在饥饿中煎熬了一天的人们,匆匆喝了一碗稀饭,又抖擞着精神,向黑夜出发,向麦场出发,向丰收出发。他们有人明天的早饭还没有着落,没有一粒米的米缸张着大嘴巴;他们有人今天走亲戚的衣服还是向别人借来的;他们有人的孩子昨晚还是去人家借宿的。可是,在麦场上,在灰层弥漫机器轰鸣的麦场上,在堆积着小山似的麦秸堆麦场上,在摆放着收割下来晒干后全部上交的麦粒的麦场上,他们没有一点抱怨,他们的脸上流露出教徒般的虔诚,也许是生活的磨难已经让他们走足够的准备接受现实中的一切,也许他们以为生活原来就是要经受饥饿痛苦和劳累奔波,并不奢望再好的生活,也许他们祖辈追求的美好生活就是这个样子,总之,在上工的哨声吹响之后,他们的身影就出现在通往麦场的小路上,像是赴一个约定,没有人会想不应该去。他们坦然地接受生活中赐予的一切:缺衣少食,人多屋小,农活繁重,收入微薄。他们的汗水化作了田野里无边的绿色,麦场上稻谷灿烂的金黄,餐桌上的粒粒米饭的清香,化作城市林荫道上电车,在阳光斑驳的影子下,驶向远方。他们的名字叫农民!
儿时的夏天,尤其是夜晚,是最令人向往的呢!
夏天的傍晚是从父母下工回来的身影出现在隔壁二奶奶家和我家之间的巷口开始的。在农田里劳作了一天的父亲背着治虫的药桶,母亲肩上扛着锄头或者是除草的耙子回来了,懂事的二姐會第一个跑过去,接过母亲手中的锄头,并且告诉母亲晚饭已经做好了。我心里看不惯二姐这样讨好母亲,但也学着姐姐的样子,想帮父亲背药桶,无奈药桶太大太重,只好作罢,后悔没有抢在姐姐前面去拿母亲的锄头。
因为天气炎热的缘故,父亲就把小饭桌搬到门外的空地上,我们摆放好小板凳,母亲给大家盛好饭,就开始就餐了。抬头看天,星星已经出现了,父亲会满怀希望地说“明天又是一个大热天呢”,他并不是不怕热,而是田里的庄稼需要高温的催熟才会丰收,这和“心忧炭贱愿天寒”差不多吧。大家都不说话,好像就是赞同父亲的意思。很快吃完饭的二姐拿来了扇子,双手握着扇柄,立正姿势给辛苦了一天的父亲扇着。我见了,也不甘落后,忙丢下碗筷,也拿来一把蒲扇,给母亲扇风,很用力地扇着,扇得母亲的头发都飞起来了,母亲就说:“好了好了,歇歇去吧!”隔壁的二奶奶看见了,也凑热闹似的让我们帮她扇扇,可是,因为她会说别人的坏话,我和姐姐都不去给她扇。
吃了晚饭,大人们还有事要做,去菜园子给炙烤了一天的茄子黄瓜浇浇水,猪圈里嗷嗷直叫的小猪也要喂的,还要点起一些不易燃烧的草类和稻壳,用冉冉飘起的白烟给小猪熏蚊子。我们小孩子就洗洗澡,换上干净的衣服,在门口乘凉了。大门口会放一张凉床,凉床上可以坐,也可以躺,人多的时候,后来的人就坐到吃饭的小饭桌上去乘凉。躺着的时候,正好可以看到满天的星星,三姐就会唱“红星闪闪放光彩------”,然后,我们就像开了匣子的留声机一样,一首一首地唱,唱着我们所有的会唱的歌。那时,我们的心里就只有优美的旋律,眼里只有闪烁的星辰,耳畔只有嘹亮的歌声,岁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祥和安宁和美好。这时候,村子里大多数人也收拾好了,身上都换上干净的散发着阳光味道的薄衣衫,静静地坐在各自的门口乘凉。也有人逗弄着邻家的蹒跚学步咿呀学语的孩子,围着小桌让孩子追,或者许诺孩子叫“奶奶”就有好吃的。
村子中间有一块比较宽敞的地方,也就是前后两户人家的后门和前门的距离大一点,后排人家东面的一户有个厢房伸了出来,这样包围着,有点像四合院,又居村子中间,所以大家晚上都爱聚集到这里来乘凉。有人带头吹起了笛子,悠扬的笛声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又像是要传到很远的地方去,那笛声好像长了脚,随着人们的脚步来到菜园子里,水塘边,屋子里。我们便追随者笛声,搬着小板凳,坐在吹笛人的周围,听笛声在空中飘荡回响。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也来了,像赶一个盛会:有人手里拿着蒲扇,一边摇着一边走着;有的爱干净还在身上洒了点花露水,人还没到跟前,香气就逼来了。不知什么时候,又有人拉起了胡琴,胡琴的声音如泣如诉,把我们带到了另一个并不熟悉的世界,然而,我们只在这个世界里停留了一会,又随大家鼓起掌来,那意思是琴声太动听了,当时的我并不能说出琴声的动听之处。只觉得,这琴声把藏在心里的委屈和难以诉说的不快都唤醒了,再让这些委屈和不快酝酿发酵,相互碰撞着拥挤着一个接着一个地要奔涌出来,最后都从眼睛里化作泪水流淌了。拉琴的继续拉着,大家也沉浸在琴声营造的氛围里,静静地听着,像听拉琴人在诉说一个凄美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不是用文字表达的。于是,又有人倡议,会唱歌的也唱一唱,大家一致公推大姐唱,大姐也不推辞,放开嗓子,就唱“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呀——”那歌声穿过人群,从屋顶、树梢直穿向云霄里去了。纯净的蓝色的天空,漂浮着少许白色的云彩,围绕在皎洁的月亮的周边。四周静悄悄的,只有水田里此起彼伏的蛙鸣,清风带着水塘里的青草味飘过来,甜甜的凉凉的,就如同沐浴在水里一样的酣畅。大姐唱完了,照例是一阵掌声,吹笛子的说姐姐唱歌知道换气,唱得好。拉琴的说姐姐的嗓子好,声音好听。于是,我们就继续听笛声悠扬,听琴声幽怨,听歌声嘹亮。月亮升得更高了,她的清辉洒在每一个人的脸上,在人的脸上留下或明或暗的光,大家都像上帝的宠儿,被幸福包围着,白天所有的劳累和不快,都消失殆尽,有的只是内心的宁静和美好。
也有不去听的,像隔壁的婶婶,就一个人躺在凉床上乘凉,见我走过,会拉我坐到她的凉床上,给我讲故事。听故事又比听歌更能吸引我,于是,我也不去村中听笛声和琴声了,也不知道后来又吹了什么曲子,拉了什么调子,唱了什么歌了。婶婶家那时还没有小孩,对小孩子也就十分稀罕,她让我和她并排躺着,一只手放在我的头下让我枕着,另一只手就指着天上满天的星斗,告诉我那条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星星的带状的星空就是银河,银河两边各有一颗最亮的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然后就讲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给我听。我心不胜向往起来,原来星星也有故事。那时,还不知道“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也不晓得“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父亲和母亲也在门口乘凉,也听到了婶婶给我讲的故事,父亲就说了关于这两颗星星的另一个版本的故事,我听了就想,是不是大人们的心里都有一段不一样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呢?
也有不去听的,像隔壁的婶婶,就一个人躺在凉床上乘凉,见我走过,会拉我坐到她的凉床上,给我讲故事。听故事又比听歌更能吸引我,于是,我也不去村中听笛声和琴声了,也不知道后来又吹了什么曲子,拉了什么调子,唱了什么歌了。婶婶家那时还没有小孩,对小孩子也就十分稀罕,她让我和她并排躺着,一只手放在我的头下让我枕着,另一只手就指着满天的星斗,告诉我那片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星星的带状的星空就是银河,银河两边各有一颗最亮的星星,就是牛郎和织女星,然后就讲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给我听。我心不胜向往起来,原来星星也有故事。那时,还不知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也不晓得“怕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只觉得那两颗星更明亮更璀璨夺目了。 夏季农忙的时候,晚上大人也要上工的,主要任务是脱粒。脱粒就是把麦粒从麦穗上分离出来,最早是用镰杆打的,在我记事的时候就用机器来完成了。脱粒的地点在生产队仓库前面的麦场上,仓库原来是村里一个大户人家的祠堂,后来破四旧,就变成了仓库。仓库的四面都是农田,也正好方便。
那些日子的晚上,村庄东北面的麦场上总是灯火通明的,远远望去,像戏台一般被灯光烟雾笼罩着,几只白炽灯泡搞搞地挂在事先竖起的竹竿上,机器发出隆隆的响声像在预示着今年麦子的丰收。只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要种麦子,因为我们都不爱吃面食,哥哥说,那是要贡献给国家的。
麦场上人影来来去去地忙碌着,有把麦把(麦穗连同麦秆捆在一起)搬到机器跟前的,有站在机器跟前把麦把喂到机器嘴里的,有把从机器另一边吐出来的麦秸用耙子挪到旁边去的,再有人把挪到旁边的麦秸捆成一个个麦捆,然后就有人一手拎着一个麦捆,运到麦秸堆旁,麦秸堆上早有人站在上面兩手接着麦堆底下的人抛上来的麦捆,把它们堆成小山一样的。多年的劳作,让他们配合得很默契,就像人的左手和右手一般,从没有人埋怨自己的活重,眼红别人的活轻,有拾麦秸的忙不过来的时候,捆麦秸的就会过来帮忙,有捆麦秸忙不过来的,运麦秸就会过来帮忙。大家不分彼此地忙碌着,也许是丰收的喜悦让他们的心里都忘记了劳累,也许是心地的善良淳朴让他们不愿和别人诉说自己的困难。麦子丰收了,可是,他们和孩子还是要饿着肚子,因为,这些麦子他们是不吃的,要交到公社粮站的仓库里去的。
人影是模糊的,分不清谁家的妈妈在拾麦秸,谁家爸爸在堆草堆,因为小孩子们是不去的。也有顽皮的孩子要去凑热闹,大人们就会呵斥“这里脏死了,快回去”。可是他们并不听话,在堆好的麦秸堆下躲猫猫(捉迷藏),几个麦垛子也藏不了什么,就有人藏到卖场边的仓库里,再躲就躲到卖场周围农田中残留的坟地里,这也是大一些孩子敢做的事,找的人好久找不到人,只有央告正在脱粒的父母,这时就有人拉下机器的开关,一瞬间,麦场上就安静下来,大家都关心那个躲藏了好久没有出来的孩子,把手掌在嘴巴边作喇叭状,呼喊着孩子的小名。那个躲藏的孩子听不到机器的轰鸣,以为下工了,赶忙也出来了。孩子的父亲就要上去揍孩子,因为他耽误了大家的时间,其他人呢,肯定是不允许父亲揍孩子的,一边哄着孩子快回家去,一边拉着孩子的父亲让快点干活。
于是,机器的轰鸣声再次响起。
在烈日下暴晒了一天的人们,在酷暑中蒸煮了一天的人们,在饥饿中煎熬了一天的人们,匆匆喝了一碗稀饭,又抖擞着精神,向黑夜出发,向麦场出发,向丰收出发。他们有人明天的早饭还没有着落,没有一粒米的米缸张着大嘴巴;他们有人今天走亲戚的衣服还是向别人借来的;他们有人的孩子昨晚还是去人家借宿的。可是,在麦场上,在灰层弥漫机器轰鸣的麦场上,在堆积着小山似的麦秸堆麦场上,在摆放着收割下来晒干后全部上交的麦粒的麦场上,他们没有一点抱怨,他们的脸上流露出教徒般的虔诚,也许是生活的磨难已经让他们走足够的准备接受现实中的一切,也许他们以为生活原来就是要经受饥饿痛苦和劳累奔波,并不奢望再好的生活,也许他们祖辈追求的美好生活就是这个样子,总之,在上工的哨声吹响之后,他们的身影就出现在通往麦场的小路上,像是赴一个约定,没有人会想不应该去。他们坦然地接受生活中赐予的一切:缺衣少食,人多屋小,农活繁重,收入微薄。他们的汗水化作了田野里无边的绿色,麦场上稻谷灿烂的金黄,餐桌上的粒粒米饭的清香,化作城市林荫道上电车,在阳光斑驳的影子下,驶向远方。他们的名字叫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