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解决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是目前较为关注的热点,大学生资助政策是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基于当前我校资助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大学生资助的最新政策和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将精准扶贫的思想理念和大学生的资助工作结合起来,从精准认定、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等方面着手,浅析自己如何做好精准资助全过程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大学生资助政策;问题;精准资助;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5-0064-03
一、现行大学生资助的成效分析及我校资助力度分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坚持精准扶贫,为我们做好未来资助工作明确了方向和要求。如何实现高校大学生精准资助是我们的工作重心,是解决现阶段高校资助工作中各种瓶颈的有效途径,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途径。特别在近十年来的探索与发展中,大学生资助政策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以“奖、贷、勤、补、助”和“绿色通道”制度为主体的资助体系。十年间,全国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累计出台各项学生资助政策文件40余件,资助项目增加到29项,管理机构逐步健全,资助累计达7.75亿人次,资助学生覆盖面及人数逐年增加,资助金额累计达到10542.26亿元,资助水平显著提高,经费投入稳步增长,育人理念全面推进。
以我校为例,通过笔者的调研和数据搜集,2017年里,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助学金资助达2782人次,大约占学生在校人数的31%,总金额883万余元,校级奖助学金3435人次,大约占学生在校人数的38.2%,总金额163万余元。申请并得到生源地贷款达1500余人,加之在我校特色的创新教育扶贫资助政策下82名西盟籍和131名西藏籍学生享受学费减免,所有资助政策的覆盖面加起来超过学生在校人数的78%。在整个工作的实施过程中,按照“学生自愿参评,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坚持将学生综合素质考评、日常表现、学风建设与本次奖助学金评审相结合。
二、当前我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良现象
在最新发布的财科教【2017】21号文件中,清晰体现了大学生精准资助的内涵与形式,通过阅读文件精神,笔者尝试对精准资助的概念进行界定,所谓精准资助,即运用不同的制度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划清资助对象的范围,并通过不同的资助形式和有效的机制,实现资助目的与资助对象需求之间的统一,最大限度发挥资助的育人功能。通过笔者的观察和问卷查,我校在往年的资助工作中,大多数学生得到了有效资助,但由于种种原因所限,在相对公开公正的原则下,资助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我们忽视的问题和不良现象。
1.问卷调研及资料搜集情况。本文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我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不良现象,笔者前期进行问卷调研,共调研了我校不同学院在校大学生100名,回收问卷共96份,回收率达到96%。其中,有效的问卷90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0%。在性别分布上,男生51人,占全部人数的51%,女生49人,占全部人数的49%;在年级分布上,大一学生12人,占12%,大二学生38人,占38%,大三学生60人,占60%;在生源分布上,来自农村的有78人,占78%,来自城市的有22人,占22%;获得资助的有69人,占69%,其余31%没有获得资助。除了问卷调研,笔者还结合学工部开展的资助工作“怎么看,怎么办”以及假期建档立卡户学生家庭入户回访活动,大量搜集了学生讨论的留言及回访中的所见所闻。
2.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不良现象。(1)家庭经济认定不够精准,认定失真。根据笔者多年观察,目前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对象的认定主要依靠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并结合近年来精准扶贫下的建档立卡来认定,有时为了做到公开民主,也采用上台演讲、民主投票这一方法。针对这两种方法褒贬不一。在资助工作的过程中,当需要开具原始贫困证明材料时,村镇一级在审核过程中没有做到真凭实据,导致了地方开具的证明材料缺乏可信度,甚至出现不少假贫困来冒领助学金。当然由于时间、空间及精力的極限,辅导员在审核材料的过程中无法去对材料的真伪进行精准确认,让一些家庭不困难的学生容易通过审核,进而浑水摸鱼得到资助,而家庭真正困难的学生却被忽略了。而采取上台演讲确实保证了公开,但在调查的过程中从同学嘴里听到最多的词是“哭穷”或“比惨”,此举值得我们思考,在利益的驱使下恰恰形成了反差,家庭不太困难的学生由于其演讲能力较强、口才较好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比较高的选票,而真正贫困的学生,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和面子,他们在公众面前往往不擅长发挥或者不愿过多地透露自己家庭的详细情况及困难程度,往往失去了受助的机会。(2)实施过程不够严谨,弱化资助应有成效。通过几年来的实践,笔者观察到每年的资助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这样的结果让资助工作这个过程粗犷,细节落实不到位。首先对于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群体的综合性和差异性考虑不够周全,容易造成资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一刀切”的状况,加之不同的家庭在不同的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的动态变化没有觉察到,无法动态更新和动态资助,学生的需求也随之变化,对影响高校学生经济状况的动态性因素兼顾不足,大大降低了资助的效果;其次,在资助过程中,从申请提交到最后资助落实,学生需要办理很多的手续,由于前期引导不到位,致使许多资助材料需要多次返工,甚至有部分困难家庭学生因家里父母外出打工无法代办材料而放弃资助;再次,在资助过程中,缺乏对困难学生的思想引导和人文关怀,审核自助申请时,有时条件偏重学业方面,学习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固然不假,但特殊情况我们也需要特殊对待。(3)实施过程不严谨,缺乏学生内在精神资助,导致学生思想贫困。近年来,随着资助力度的扩大,日常事务过重,各学院落实学生资助工作的一般都是辅导员,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或约束机制,大多数辅导员做完资助方面的工作后因为对其他学生方面的种种琐事,身心疲惫,针对资助后学生的思想教育滞后甚至敷衍了事,因此造成了学生在申请资助过程中或者获得资助后思想上又陷入“贫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对资助资金使用不当,在日常的观察中,不难发现,部分获得资助的同学使用不合理,购买名牌商品,请同学聚餐等浪费行为,失去了资助的真实意义;其次,诚信缺失,获得了助学贷款的学生在正常就业并具有偿还能力后,仍然超出合同有效期限恶意拖欠贷款,而有的同学为了获得资助,对索要评审的材料弄虚作假,开具或伪造虚假相关证明、在材料的填写过程中虚构或隐瞒家庭的真实情况,甚者据了解,打印店居然能通过PS技术处理扶贫办的公章,令人骇听;再次,缺失感恩之心,甚至把给予的资助想成理所应当,多年观察下来不难发现,尽管大部分获得资助的同学心存感激,但也少不了部分同学出现违规违纪、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集体意识、同情心,对家人欺上瞒下等道德情感缺失的现象;第四,相反有的没有获得资助的同学,以此为由有愤世嫉俗、自暴自弃、煽风点火、破坏班级团结气氛等不良行为,对班级管理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三、基于精准理念下做好资助工作过程方法和对策
基于上文分析的问题和不良现象,我个人认为影响因素有很多,有来自社会的熏染,家庭的背景和教育引导,学生个体的心理及思想,校园的文化或班级的文化,资助工作中的落实与监督等。助学与筑梦乃民心工程,固然贫困难行,贫困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甚者造成自卑、抑郁,而当得到资助后有的学生出现反差过大下的虚荣、攀比、失信、压制已久的欲望增强等不良现象,因此,如何充分发挥资助的效果,做到精准资助、精确帮扶和精准管理是我们作为资助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势在必行。根据多年来做资助工作的感受和学习,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确保我校学生资助工作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催化剂。
1.组建全面的班级资助工作协助团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开展资助工作的基础,只有做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识别,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资助工作的精准度。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学生所在地相关部门开具的困难证明材料与辅导员的意见相结合,家庭经济来源及经济收入调查与校园生活调查相结合,主客观相结合,学生观察与教师意见相结合综合考虑。此时,可以在班级组建辅导员资助工作协助团队,可以分为信息搜集小组、意见讨论小组、认定小組、材料审核小组和监督小组等团队,从学生开始提出申请或推荐到学生在校日常生活、消费水平及生源地家庭情况等信息搜集再到讨论认定直至最后的上报材料审核整个过程,各小组在辅导员的带领和指导下各司其职,多层次、多角度、客观公正的将各小组的作用发挥好,做到准确发现、准确了解、准确上报、准确评估、准确认定的“五准”体系。这样既能保证资助工作的精确性,同时在学生的辅助下,还能减轻辅导员的任务量,“阳光”操作保证资助工作让更多广大同学们信服。
2.增强资助理念教育和责任意识教育,培养自信感恩学子。社会在急剧发展和变革,市场经济中竞争日益残酷,逐利趋利现象不断在校园蔓延,因此,在资助工作中,提高资助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和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势在必行。首先作为资助工作者,要仔细发现、认真筛选,不能因个人厌恶、亲密、疏离等因素影响到资助结果,在回访的过程中,或者在学生的留言中,提到最多的,听到最多的是“客观”、“公正”两词,当然这就是我们真正的责任。其次,获得资助的学生表现出来的种种不良现象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资助工作更重要的是“助梦、扶志”,要让学生明白资助是为自己奋斗助力的,让学生懂得饮水思源、诚信为先、艰苦奋斗的理念,只有奋发图强、自强不息、勇战困难的信心,用自己所有的能力和知识才能改变困难的现状。也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或公益活动等形式激励和引导受助学生正确建立自己的三观,以良好的心灵去理解资助的意义,将诚信、感恩、立志等精神闪光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动态监测,加强学生档案的日常更新及数据库建立。资助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变化的工作,在调查的过程中,经常听到有的辅导员说道“今年的资助工作不好做啊”或“个个都想要”等话语,这就是我们辛苦做的资助工作得不到学生肯定的症结。要做到精准资助涉及很多细节,因此必须做好动态监测和日常的记录更新。首先认真对待学生的贫困档案,对受资助学生的各贫困指标要做到深入了解,核实真伪;其次加强资助团队的建设,从国家到学校到学院,从辅导员到班级,从班委到同学,要对国家的资助政策有全面了解和宣传,对符合受助条件的同学进行精准认定,多角度地推动资助工作顺利开展;第三,在班级内全面建立学生的档案数据库,从家庭到学校,借助现有的云南省资助系统,全面记录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家庭困难程度和级别、困难原因、受助次数和金额、学生在校的综合量化考核成绩、诚信档案、学业情况、日常消费情况、是否有家庭突发变故等信息,并做到实时记录,实时更新,并通过班级小组进行监督,如有与资助标准不符的接受监督和举报,并及时剔除和更换,让资助及时发挥最大效益。
4.加强人文关怀,贴近学生,注重过程管理和监督机制。精准的资助能起到雪中送炭的效果,作为资助工作者,应该杜绝平均和普施,这一点在走访和调查的过程中有时听到学生说道“去年我拿了,今年怕轮不到我了”或者“轮着来”等说法,在这一点上我不赞同,也是政策不赞同的,因此在整个资助的过程中,首先我们应该明确重点资助对象的范围,衍生资助标准和资助方法,任何资助都要做到有理有据,耐得住推敲,经得起同学、老师的监督;其次应该注重创新资助形式,对受助学生给予人文关怀和精神鼓励;最后,建立学校走访小组,启动家校联动机制,通过此次走访与家长沟通交流,也让家长看到子女的希望,产生资助上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不仅达到学生经济上的资助,而且还能达到心理和思想上的资助。
全国学生资助年度工作会议中提到学生资助规范管理是一项长期要求,作为资助工作者应该感到此项良心工程责任重大,教育是公平的,资助是公平的,阳光下的资助工作任重而道远,在国家的政策下,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总要求,做好精准资助全过程,发挥资助的最大效益需要我们共同去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N].人民日报,2017-03-01.
[2]刘悦.高校资助体系下学生诚信感恩教育浅析[J].才智,2016,(15).
[3]陆潞茜晋.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J].山东工业技术,2016,(23).
关键词:大学生资助政策;问题;精准资助;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5-0064-03
一、现行大学生资助的成效分析及我校资助力度分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坚持精准扶贫,为我们做好未来资助工作明确了方向和要求。如何实现高校大学生精准资助是我们的工作重心,是解决现阶段高校资助工作中各种瓶颈的有效途径,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途径。特别在近十年来的探索与发展中,大学生资助政策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以“奖、贷、勤、补、助”和“绿色通道”制度为主体的资助体系。十年间,全国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累计出台各项学生资助政策文件40余件,资助项目增加到29项,管理机构逐步健全,资助累计达7.75亿人次,资助学生覆盖面及人数逐年增加,资助金额累计达到10542.26亿元,资助水平显著提高,经费投入稳步增长,育人理念全面推进。
以我校为例,通过笔者的调研和数据搜集,2017年里,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助学金资助达2782人次,大约占学生在校人数的31%,总金额883万余元,校级奖助学金3435人次,大约占学生在校人数的38.2%,总金额163万余元。申请并得到生源地贷款达1500余人,加之在我校特色的创新教育扶贫资助政策下82名西盟籍和131名西藏籍学生享受学费减免,所有资助政策的覆盖面加起来超过学生在校人数的78%。在整个工作的实施过程中,按照“学生自愿参评,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坚持将学生综合素质考评、日常表现、学风建设与本次奖助学金评审相结合。
二、当前我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良现象
在最新发布的财科教【2017】21号文件中,清晰体现了大学生精准资助的内涵与形式,通过阅读文件精神,笔者尝试对精准资助的概念进行界定,所谓精准资助,即运用不同的制度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划清资助对象的范围,并通过不同的资助形式和有效的机制,实现资助目的与资助对象需求之间的统一,最大限度发挥资助的育人功能。通过笔者的观察和问卷查,我校在往年的资助工作中,大多数学生得到了有效资助,但由于种种原因所限,在相对公开公正的原则下,资助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我们忽视的问题和不良现象。
1.问卷调研及资料搜集情况。本文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我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不良现象,笔者前期进行问卷调研,共调研了我校不同学院在校大学生100名,回收问卷共96份,回收率达到96%。其中,有效的问卷90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0%。在性别分布上,男生51人,占全部人数的51%,女生49人,占全部人数的49%;在年级分布上,大一学生12人,占12%,大二学生38人,占38%,大三学生60人,占60%;在生源分布上,来自农村的有78人,占78%,来自城市的有22人,占22%;获得资助的有69人,占69%,其余31%没有获得资助。除了问卷调研,笔者还结合学工部开展的资助工作“怎么看,怎么办”以及假期建档立卡户学生家庭入户回访活动,大量搜集了学生讨论的留言及回访中的所见所闻。
2.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不良现象。(1)家庭经济认定不够精准,认定失真。根据笔者多年观察,目前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对象的认定主要依靠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并结合近年来精准扶贫下的建档立卡来认定,有时为了做到公开民主,也采用上台演讲、民主投票这一方法。针对这两种方法褒贬不一。在资助工作的过程中,当需要开具原始贫困证明材料时,村镇一级在审核过程中没有做到真凭实据,导致了地方开具的证明材料缺乏可信度,甚至出现不少假贫困来冒领助学金。当然由于时间、空间及精力的極限,辅导员在审核材料的过程中无法去对材料的真伪进行精准确认,让一些家庭不困难的学生容易通过审核,进而浑水摸鱼得到资助,而家庭真正困难的学生却被忽略了。而采取上台演讲确实保证了公开,但在调查的过程中从同学嘴里听到最多的词是“哭穷”或“比惨”,此举值得我们思考,在利益的驱使下恰恰形成了反差,家庭不太困难的学生由于其演讲能力较强、口才较好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比较高的选票,而真正贫困的学生,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和面子,他们在公众面前往往不擅长发挥或者不愿过多地透露自己家庭的详细情况及困难程度,往往失去了受助的机会。(2)实施过程不够严谨,弱化资助应有成效。通过几年来的实践,笔者观察到每年的资助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这样的结果让资助工作这个过程粗犷,细节落实不到位。首先对于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群体的综合性和差异性考虑不够周全,容易造成资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一刀切”的状况,加之不同的家庭在不同的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的动态变化没有觉察到,无法动态更新和动态资助,学生的需求也随之变化,对影响高校学生经济状况的动态性因素兼顾不足,大大降低了资助的效果;其次,在资助过程中,从申请提交到最后资助落实,学生需要办理很多的手续,由于前期引导不到位,致使许多资助材料需要多次返工,甚至有部分困难家庭学生因家里父母外出打工无法代办材料而放弃资助;再次,在资助过程中,缺乏对困难学生的思想引导和人文关怀,审核自助申请时,有时条件偏重学业方面,学习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固然不假,但特殊情况我们也需要特殊对待。(3)实施过程不严谨,缺乏学生内在精神资助,导致学生思想贫困。近年来,随着资助力度的扩大,日常事务过重,各学院落实学生资助工作的一般都是辅导员,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或约束机制,大多数辅导员做完资助方面的工作后因为对其他学生方面的种种琐事,身心疲惫,针对资助后学生的思想教育滞后甚至敷衍了事,因此造成了学生在申请资助过程中或者获得资助后思想上又陷入“贫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对资助资金使用不当,在日常的观察中,不难发现,部分获得资助的同学使用不合理,购买名牌商品,请同学聚餐等浪费行为,失去了资助的真实意义;其次,诚信缺失,获得了助学贷款的学生在正常就业并具有偿还能力后,仍然超出合同有效期限恶意拖欠贷款,而有的同学为了获得资助,对索要评审的材料弄虚作假,开具或伪造虚假相关证明、在材料的填写过程中虚构或隐瞒家庭的真实情况,甚者据了解,打印店居然能通过PS技术处理扶贫办的公章,令人骇听;再次,缺失感恩之心,甚至把给予的资助想成理所应当,多年观察下来不难发现,尽管大部分获得资助的同学心存感激,但也少不了部分同学出现违规违纪、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集体意识、同情心,对家人欺上瞒下等道德情感缺失的现象;第四,相反有的没有获得资助的同学,以此为由有愤世嫉俗、自暴自弃、煽风点火、破坏班级团结气氛等不良行为,对班级管理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三、基于精准理念下做好资助工作过程方法和对策
基于上文分析的问题和不良现象,我个人认为影响因素有很多,有来自社会的熏染,家庭的背景和教育引导,学生个体的心理及思想,校园的文化或班级的文化,资助工作中的落实与监督等。助学与筑梦乃民心工程,固然贫困难行,贫困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甚者造成自卑、抑郁,而当得到资助后有的学生出现反差过大下的虚荣、攀比、失信、压制已久的欲望增强等不良现象,因此,如何充分发挥资助的效果,做到精准资助、精确帮扶和精准管理是我们作为资助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势在必行。根据多年来做资助工作的感受和学习,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确保我校学生资助工作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催化剂。
1.组建全面的班级资助工作协助团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开展资助工作的基础,只有做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识别,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资助工作的精准度。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学生所在地相关部门开具的困难证明材料与辅导员的意见相结合,家庭经济来源及经济收入调查与校园生活调查相结合,主客观相结合,学生观察与教师意见相结合综合考虑。此时,可以在班级组建辅导员资助工作协助团队,可以分为信息搜集小组、意见讨论小组、认定小組、材料审核小组和监督小组等团队,从学生开始提出申请或推荐到学生在校日常生活、消费水平及生源地家庭情况等信息搜集再到讨论认定直至最后的上报材料审核整个过程,各小组在辅导员的带领和指导下各司其职,多层次、多角度、客观公正的将各小组的作用发挥好,做到准确发现、准确了解、准确上报、准确评估、准确认定的“五准”体系。这样既能保证资助工作的精确性,同时在学生的辅助下,还能减轻辅导员的任务量,“阳光”操作保证资助工作让更多广大同学们信服。
2.增强资助理念教育和责任意识教育,培养自信感恩学子。社会在急剧发展和变革,市场经济中竞争日益残酷,逐利趋利现象不断在校园蔓延,因此,在资助工作中,提高资助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和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势在必行。首先作为资助工作者,要仔细发现、认真筛选,不能因个人厌恶、亲密、疏离等因素影响到资助结果,在回访的过程中,或者在学生的留言中,提到最多的,听到最多的是“客观”、“公正”两词,当然这就是我们真正的责任。其次,获得资助的学生表现出来的种种不良现象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资助工作更重要的是“助梦、扶志”,要让学生明白资助是为自己奋斗助力的,让学生懂得饮水思源、诚信为先、艰苦奋斗的理念,只有奋发图强、自强不息、勇战困难的信心,用自己所有的能力和知识才能改变困难的现状。也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或公益活动等形式激励和引导受助学生正确建立自己的三观,以良好的心灵去理解资助的意义,将诚信、感恩、立志等精神闪光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动态监测,加强学生档案的日常更新及数据库建立。资助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变化的工作,在调查的过程中,经常听到有的辅导员说道“今年的资助工作不好做啊”或“个个都想要”等话语,这就是我们辛苦做的资助工作得不到学生肯定的症结。要做到精准资助涉及很多细节,因此必须做好动态监测和日常的记录更新。首先认真对待学生的贫困档案,对受资助学生的各贫困指标要做到深入了解,核实真伪;其次加强资助团队的建设,从国家到学校到学院,从辅导员到班级,从班委到同学,要对国家的资助政策有全面了解和宣传,对符合受助条件的同学进行精准认定,多角度地推动资助工作顺利开展;第三,在班级内全面建立学生的档案数据库,从家庭到学校,借助现有的云南省资助系统,全面记录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家庭困难程度和级别、困难原因、受助次数和金额、学生在校的综合量化考核成绩、诚信档案、学业情况、日常消费情况、是否有家庭突发变故等信息,并做到实时记录,实时更新,并通过班级小组进行监督,如有与资助标准不符的接受监督和举报,并及时剔除和更换,让资助及时发挥最大效益。
4.加强人文关怀,贴近学生,注重过程管理和监督机制。精准的资助能起到雪中送炭的效果,作为资助工作者,应该杜绝平均和普施,这一点在走访和调查的过程中有时听到学生说道“去年我拿了,今年怕轮不到我了”或者“轮着来”等说法,在这一点上我不赞同,也是政策不赞同的,因此在整个资助的过程中,首先我们应该明确重点资助对象的范围,衍生资助标准和资助方法,任何资助都要做到有理有据,耐得住推敲,经得起同学、老师的监督;其次应该注重创新资助形式,对受助学生给予人文关怀和精神鼓励;最后,建立学校走访小组,启动家校联动机制,通过此次走访与家长沟通交流,也让家长看到子女的希望,产生资助上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不仅达到学生经济上的资助,而且还能达到心理和思想上的资助。
全国学生资助年度工作会议中提到学生资助规范管理是一项长期要求,作为资助工作者应该感到此项良心工程责任重大,教育是公平的,资助是公平的,阳光下的资助工作任重而道远,在国家的政策下,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总要求,做好精准资助全过程,发挥资助的最大效益需要我们共同去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N].人民日报,2017-03-01.
[2]刘悦.高校资助体系下学生诚信感恩教育浅析[J].才智,2016,(15).
[3]陆潞茜晋.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J].山东工业技术,20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