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政治高度文明、经济不断发展和文化高度繁荣时期,同时也是自然灾害频发时期.频发的自然灾害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北部边疆地区作为汉唐时期国家的北边门户,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因其地理纬度高,整体海拔高,气候比中原地区更为寒冷,加之北疆深居大陆腹地,向海一面又有山地阻隔,常年降水稀少,且分布严重不均,是一个自然灾害高发地区.灾害的发生,给北疆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破坏,影响了边疆社会的安定,冲击了正常的国家统治秩序,引发了社会危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政治高度文明、经济不断发展和文化高度繁荣时期,同时也是自然灾害频发时期.频发的自然灾害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北部边疆地区作为汉唐时期国家的北边门户,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因其地理纬度高,整体海拔高,气候比中原地区更为寒冷,加之北疆深居大陆腹地,向海一面又有山地阻隔,常年降水稀少,且分布严重不均,是一个自然灾害高发地区.灾害的发生,给北疆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破坏,影响了边疆社会的安定,冲击了正常的国家统治秩序,引发了社会危机.
其他文献
明代黄河夺淮,淮安府首当其冲,宋代出海口北沙淤积成陆,作为盐场的庙湾承担起出海口的角色,并兼具海防功能,以镇建城.沿至清代,庙湾又在淤沙成陆的趋势中逐渐失去出海口功能,升格为新县阜宁县治所在.显然淤沙成陆的区域兼具海陆发展的双重特征,政府过急地将其纳入农业生产方式的管理之下,势必难收成效,因此明清王朝对庙湾管辖既有成功的经验,又颇多失误,究其根源在于行政治理中海洋意识的尚未树立.
目前,对“无外(乎)”一词尚无所认识.其实,“无外(乎)”既可以充当动词带宾语,又可以充当副词修饰动词.动词“无外(乎)”在“是”“有”“包括”等动词前演变成限定副词,在其他一些语气副词前还有进一步虚化为语气副词的趋势.在这个演变过程中,由类推带来的成分搭配的扩展导致了结构的重新分析,这是“无外(乎)”语法化的主要机制.而“无外(乎)”所表达的语义的自信力则是其主观情态功能凸显的深层次动因.
明初在贵州推行实土卫屯制,以军屯为主移民实边,人口和垦田数量呈现规模增长,生产技术水平迅速提升,促进了发展方式和经济制度的演变.实土卫屯制的实施促进了贵州土司地区农业经济开发,推动了西南边疆和内地的一体化进程,在贵州开发的历史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闲寂”隶属于日本传统审美意识“寂”,是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一个重要范畴.“虚静”自老子首次提出,在中国古代文艺审美上就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闲寂”与“虚静”都受到老庄、禅宗思想的影响,但经各自民族的发展又具有了各自的独特性.通过对“闲寂”与“虚静”的比较,可以发现中日美学概念在艺术价值上的相近之处,以及在审美内涵上存在的差异,也可以反映出中国传统哲学体系对日本形成本土美学特质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文论的发展.
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年的调查数据,使用明瑟尔工资方程研究语言技能对农民工外出务工收入的影响.为解决研究样本自选择导致的有偏估计问题,文章使用赫克曼两阶段方法(Heckman two-step)对样本进行了矫正.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语言水平显著影响农民工的非农务工收入.分类别来看,说普通话能力以及听英语能力,都显著影响农民工的外出务工收入.在全面建设共同富裕社会背景下,应该以制度为保障,深入开展农民工语言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增加农民工外出务工收入.
本文通过梳理鄂西3府19县的地方志中关于美洲作物的记载,采用“一般分布”与“集中产区”概念呈现了18世纪以来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美洲作物相继传入湖北的历史演变轨迹,其中,在清中叶形成了鄂西玉米集中种植带.研究结果表明,新作物的引入在增加山区耕地、丰富山民生计、促进土客交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初步转变了鄂西农业生产方式,缓解了灾区社会矛盾.山地作物与平原市场的互动使得山林经济呈现立体化开发与多样化经营,并未显现作物的“逃避特征”.新作物对鄂西人口增长的贡献有限,移民垦殖山地也并非以玉米种植为主,故而玉米并未加
唐代军镇的粮食储备问题与军镇发展和边疆安全息息相关.从大量资料来看,唐代的军镇仓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发展到顶峰,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军镇仓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具有系统性并且带有交叉职能,保障粮食的收集和储藏安全.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军事因素对唐代军镇仓粮食生产、运输有直接的影响.
古籍的版式是版本学的重要内容,版式中的书口是古籍整理和版本鉴定的重要因素,而花口和白口作为书口的类型之一,却存在定义不明确、在使用上存在分歧的情况.定义的明确将有利于学术研究的规范和正向发展,本文从古籍版式著录、书口发展历程、实践应用等方面入手,对花口、白口进行分析和探讨,认为学界应逐渐淡化“花口”的概念,不再使用“花口”这一说法.
瞿菊农在民国学术界享有盛誉.经过长期的乡村建设研究与实践,他总结出一套独具特色的乡村建设理论,并在1949年以前的著作、演讲稿和报刊论文中进行了系统阐述.他认为乡村建设须坚持民众本位与社会本位两种立场,通过工业与农业相依并进、教育与建设相互推动等路径来实现,最终落脚点在人的改造上.他独特的乡村建设理论极具现代价值,为国家的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元代是富有文学艺术精神的时代,文人画成为画坛主流.从休闲视角看,绘画是元人较为突出的休闲方式,作画与赏画体现了元人的生活情趣与审美特征.元代文化环境相对宽松,作画的功利性减弱,文人创作的主要目的 是自娱自乐,不重画之形似,重点关注绘画的写意性.画面题诗,既可延展画意又能抒发个体情怀,为文人赏画指示了方向.文人赏画与画家进行心灵交流,感受画中的理想世界,获得精神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