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喜欢祖国的名山大川。外出写生,总会带几块心仪的石头回家,绘画之余,静静观赏,细心把玩。石虽无语,可沧桑的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了很多耐人寻味的东西,只要细心观察,就能从石头的独特个性和傲然品质中,了解它的不屈、坚韧、厚重和伟岸,就能感受它的悠悠情思和深邃内涵。
石头,在常人眼中,说卑微就卑微,说名贵就名贵,卑微者,能填沟铺路(如建筑材料);名贵者,能观赏垂胸(如珠宝首饰)。在神话故事里,它还能补天浴日,镇妖降魔!在这方面,泰山石极具神威。老人说,一碣“泰山石敢当”就能让鬼魅遁迹,这可能与先民的“石崇拜”有关,将镌刻着“泰山石敢当”的碑立在墙角、街衢,就可以镇邪驱魔、平安吉祥。古人的山水画,最突出的也是山石风物,且讲究很多,有雅石、醉石、卧石、韵石等,神态各异,景象不同。
山水画历经隋、唐、宋、元、明、清以至近代,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多数传世作品凝结着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魂,放射着时代的光芒,传承着神秘的东方文明。它不仅丰富了世界艺术宝库,而且也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那咫尺画幅之间的远山近水,让我能感受天人合一的畅然与欣喜;那超然物外的意境,则吸引我以毕生的精力去探索和追寻。
创作优秀的山水作品,应多师法造化——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观察山石之气势、树木之姿态,由山石之结构、云烟之变化入手,使之风格鲜明,画面丰富,格调高雅,意境深邃。我认为,把握山水画的精神实质,从研究石头入手为妙。所以,如果时间充裕,我喜欢到山里写生。
说到写生场地,我对绵延近千里的“太行山”情有独钟!置身于太行山谷,看着巍峨綿延的山脉,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在巨峰林立的山谷间写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内心充盈的是对大自然的诚服。唐朝画家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太行之行的目的便是感受自然、学习自然、描写自然,一步一步推进自己的感觉和表达,不断修炼自己,要具有山的胸怀、山的风骨、山的品格和山的内涵。当我感觉到更多,就能表达得更好,沉醉其中,我的感觉器官就会越来越敏锐。
近观太行山石,紫红色的山岩经地质运动变得错落有致,层叠起伏,山石间灰绿色的植被分布其中,更显山色苍茫。纵向望去,是岩石间断裂的缝隙形成的竖直线条,横向则是层层山岩形成的柔美曲线。登高望远,山中苍松滴翠、气象万千,雄浑的山体,分明的肌理,黝黑的树干,葱郁的植被,悠长的峡谷,变幻的云烟……这一切都使我浮想联翩,不自觉中产生了沧桑感、历史感、人生感和宇宙感。面对极具形式美的太行山,我禁不住感叹造物主的伟大和神奇!
在一个雨过天晴、云蒸霞蔚的日子,我与师哥、师弟一起到太行深处寻找灵感。行走在山间崎岖的石阶上,我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驻足观望,眼前的太行山石是刚性的,跌宕起伏的山脉绵延不绝,浑然如铸的山峰巍峨屹立,饱经风霜的身躯粗犷、顽强、坚毅、苍茫。雨后的太行山,空气清新宜人,莽莽群山间云雾缭绕,墨绿色的山峰在云雾的衬托下若隐若现,宛若人间仙境。我喜欢这种气韵生动、行云流水般的感觉。云烟缥缈,舒卷无定,或衬奇峰,或绕山腰,无碍无际,随心所欲,气聚而生,生生不息……太行山博大精深、厚重沉稳的内在品格,和数千年来承载的民族精神正是我应该追寻的!
置身山中,去除胸中尘埃,任思绪自由飞扬,我感到了一种自然山川的撼人气势。在师造化的过程中,我近观山石品质,远观取其气势,挥毫泼墨,感觉作品有了寄托,有了灵性,有了寓意,也有了意境。
山石是雄健、厚重、不屈、伟岸的载体,我发现了这种美,并由此确立了一种审美标准。绘画时,将这种观点带入其中,大胆取舍、用宏取精,通过眼观、心照、手追,心物相印,渐得神驰之妙。“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于大涤也。”(《石涛画语录·山川章》)
石头,在常人眼中,说卑微就卑微,说名贵就名贵,卑微者,能填沟铺路(如建筑材料);名贵者,能观赏垂胸(如珠宝首饰)。在神话故事里,它还能补天浴日,镇妖降魔!在这方面,泰山石极具神威。老人说,一碣“泰山石敢当”就能让鬼魅遁迹,这可能与先民的“石崇拜”有关,将镌刻着“泰山石敢当”的碑立在墙角、街衢,就可以镇邪驱魔、平安吉祥。古人的山水画,最突出的也是山石风物,且讲究很多,有雅石、醉石、卧石、韵石等,神态各异,景象不同。
山水画历经隋、唐、宋、元、明、清以至近代,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多数传世作品凝结着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魂,放射着时代的光芒,传承着神秘的东方文明。它不仅丰富了世界艺术宝库,而且也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那咫尺画幅之间的远山近水,让我能感受天人合一的畅然与欣喜;那超然物外的意境,则吸引我以毕生的精力去探索和追寻。
创作优秀的山水作品,应多师法造化——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观察山石之气势、树木之姿态,由山石之结构、云烟之变化入手,使之风格鲜明,画面丰富,格调高雅,意境深邃。我认为,把握山水画的精神实质,从研究石头入手为妙。所以,如果时间充裕,我喜欢到山里写生。
说到写生场地,我对绵延近千里的“太行山”情有独钟!置身于太行山谷,看着巍峨綿延的山脉,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在巨峰林立的山谷间写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内心充盈的是对大自然的诚服。唐朝画家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太行之行的目的便是感受自然、学习自然、描写自然,一步一步推进自己的感觉和表达,不断修炼自己,要具有山的胸怀、山的风骨、山的品格和山的内涵。当我感觉到更多,就能表达得更好,沉醉其中,我的感觉器官就会越来越敏锐。
近观太行山石,紫红色的山岩经地质运动变得错落有致,层叠起伏,山石间灰绿色的植被分布其中,更显山色苍茫。纵向望去,是岩石间断裂的缝隙形成的竖直线条,横向则是层层山岩形成的柔美曲线。登高望远,山中苍松滴翠、气象万千,雄浑的山体,分明的肌理,黝黑的树干,葱郁的植被,悠长的峡谷,变幻的云烟……这一切都使我浮想联翩,不自觉中产生了沧桑感、历史感、人生感和宇宙感。面对极具形式美的太行山,我禁不住感叹造物主的伟大和神奇!
在一个雨过天晴、云蒸霞蔚的日子,我与师哥、师弟一起到太行深处寻找灵感。行走在山间崎岖的石阶上,我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驻足观望,眼前的太行山石是刚性的,跌宕起伏的山脉绵延不绝,浑然如铸的山峰巍峨屹立,饱经风霜的身躯粗犷、顽强、坚毅、苍茫。雨后的太行山,空气清新宜人,莽莽群山间云雾缭绕,墨绿色的山峰在云雾的衬托下若隐若现,宛若人间仙境。我喜欢这种气韵生动、行云流水般的感觉。云烟缥缈,舒卷无定,或衬奇峰,或绕山腰,无碍无际,随心所欲,气聚而生,生生不息……太行山博大精深、厚重沉稳的内在品格,和数千年来承载的民族精神正是我应该追寻的!
置身山中,去除胸中尘埃,任思绪自由飞扬,我感到了一种自然山川的撼人气势。在师造化的过程中,我近观山石品质,远观取其气势,挥毫泼墨,感觉作品有了寄托,有了灵性,有了寓意,也有了意境。
山石是雄健、厚重、不屈、伟岸的载体,我发现了这种美,并由此确立了一种审美标准。绘画时,将这种观点带入其中,大胆取舍、用宏取精,通过眼观、心照、手追,心物相印,渐得神驰之妙。“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于大涤也。”(《石涛画语录·山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