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呈“两位数”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作为世界经济大国,伴随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我国经济发展中经济结构、区域发展、环境污染等诸多经济问题逐步显现。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经济增速也由高速增长转变到中低速增长。深究经济发展的主要根源与问题,我国提出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市场的关键作用,倒逼政策变革,实现国家经济结构性调整与经济转型发展,逐步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跨越。本文在概述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分析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完善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供给侧 结构性 改革 政府 市场
伴随改革开放的实施推进,我国经济实现了长达30余年的快速增长,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宏观调控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加之人工成本优势,外资大量涌入,产业经济实现了较为“野蛮”的粗放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也暴露了诸如环境污染、高新技术匮乏、区域发展不均衡等突出的经济问题。为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均衡可持续发展,我国深刻分析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提出实施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重大命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质量。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述
(一)改革定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给侧与结构性两方面改革的融合,目的在于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实现我国经济“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质转型,成为经济根基稳固、发展动力十足的经济强国。一是定位于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使“无形的手”与“有形的手”相互作用,协调发展。二是定位于产业结构调整,消化过剩产能,促进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具备引领世界的核心竞争优势。三是定位于区域均衡发展,彻底改变国家各区域间的不协调发展,实现东西区域统筹快速发展。四是定位于人民收入的跨越发展,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井”,实现人民收入的稳步持续提升。
(二)改革内容
结构性供给侧改革不是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改革,而是对重要关键性领域的改革。结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表述以及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当前,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从“需求侧管理”到“供给侧管理”的重大调整。一是政府管理经济方式改革,逐步实现简政放权,实现管理向服务转变。二是财税政策改革,实现国民平等待遇,降低企业税收负担,增加企业发展活力。三是推进重要关键领域改革,如金融领域、高新技术领域,促进资源有效优化配置,创造新增需求,以体制调整促进结构调整,最终取得经济转型带来的持续发展效果。
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识不到位
笔者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政府,政府要在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制定有效政策,促进市场作用的发挥,以取得改革的实效。因此,如果政府认识不到位,将直接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只看到眼前利益,认为区域内经济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缺乏长远考虑。二是随着政府层级降低认识程度逐级递减,认为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是中央的事,是上级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二)政府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不到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型,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的改革措施是实现改革目标的重要抓手。因此,改革措施不到位,将使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一纸空谈”。一是改革措施制定不到位,具体表现在满足于刷标语、喊口号,制定措施浮于表面,药不对症,起不到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二是改革措施执行不到位,具体表现在政策措施缺乏宣贯,市场主题对政策不了解、不知晓,难以起到改革措施的真正作用。
(三)市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反应不到位
市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作用的着力点,是改革的最终目的地。如果市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不敏感,将难以发挥改革的作用。一是市场主体没有认知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信号,具体表现在对改革政策与措施无动于衷,没有认识到自身所处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型变化。二是市场主体满足于发展现状,具体表现在虽然感知到改革的信号,却安于现状,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自身沒有作用,不愿意主动实施变革,获得政策红利,使得发展缺乏后劲。
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主要措施
(一)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
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不仅是政府要做的事,而且也是市场要做的事。一是各级政府应认真学习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文件、领导的重要讲话,领会国家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政方针。如自2015年初,国家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三去一将一补”改革政策,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政策。二是各市场主体应对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深刻认知,结合自身生产经营实际情况,评估自身风险,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各级政府相关制度政策的学习,并积极将其应用于经济实体本身,促进转型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二)发挥政府主观能动性,制定有效措施,将改革落实到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的是改变政府职能,通过服务经济,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将资源配置于最需要的地方,使资源创造最大的效益。作为政府,一是要加强管理经济方式转变,突出服务经济作用发挥,简政放权,发挥市场调节经济的作用,将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融合。二是要加强财税改革与政策建立,通过财政扶持政策鼓励经济主体核心竞争优势的建立,提升經济质量;通过税收政策的建立,改善企业等经济实体经营行为,降低税收负担,促进经济发展活力的提升。
(三)提高市场主体快速反应能力,紧跟改革实施,享受政策红利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市场主体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区别于国际其他国家的关键优势。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我国市场主体体量大、发展情况复杂,要发挥改革实效,关键在于市场主体主动谋变,适应改革。一方面,市场主体应加强对改革政策的敏锐性,及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实施业务转型,注重市场主体发展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市场主体应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利用听证、会议等政治途径,向政府提出符合市场主体发展需求的政策要求,为政府制定有效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出谋划策,实现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促进我国经济的真正转型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常艳.解读“供给侧改革”[J].商周刊.2015.25.
[2]邵宇.供给侧改革——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J].新金融.2015.12.
[3]林卫斌,苏剑.理解供给侧改革:能源视角[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12.
【关键词】供给侧 结构性 改革 政府 市场
伴随改革开放的实施推进,我国经济实现了长达30余年的快速增长,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宏观调控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加之人工成本优势,外资大量涌入,产业经济实现了较为“野蛮”的粗放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也暴露了诸如环境污染、高新技术匮乏、区域发展不均衡等突出的经济问题。为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均衡可持续发展,我国深刻分析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提出实施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重大命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质量。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述
(一)改革定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给侧与结构性两方面改革的融合,目的在于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实现我国经济“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质转型,成为经济根基稳固、发展动力十足的经济强国。一是定位于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使“无形的手”与“有形的手”相互作用,协调发展。二是定位于产业结构调整,消化过剩产能,促进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具备引领世界的核心竞争优势。三是定位于区域均衡发展,彻底改变国家各区域间的不协调发展,实现东西区域统筹快速发展。四是定位于人民收入的跨越发展,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井”,实现人民收入的稳步持续提升。
(二)改革内容
结构性供给侧改革不是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改革,而是对重要关键性领域的改革。结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表述以及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当前,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从“需求侧管理”到“供给侧管理”的重大调整。一是政府管理经济方式改革,逐步实现简政放权,实现管理向服务转变。二是财税政策改革,实现国民平等待遇,降低企业税收负担,增加企业发展活力。三是推进重要关键领域改革,如金融领域、高新技术领域,促进资源有效优化配置,创造新增需求,以体制调整促进结构调整,最终取得经济转型带来的持续发展效果。
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识不到位
笔者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政府,政府要在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制定有效政策,促进市场作用的发挥,以取得改革的实效。因此,如果政府认识不到位,将直接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只看到眼前利益,认为区域内经济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缺乏长远考虑。二是随着政府层级降低认识程度逐级递减,认为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是中央的事,是上级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二)政府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不到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型,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的改革措施是实现改革目标的重要抓手。因此,改革措施不到位,将使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一纸空谈”。一是改革措施制定不到位,具体表现在满足于刷标语、喊口号,制定措施浮于表面,药不对症,起不到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二是改革措施执行不到位,具体表现在政策措施缺乏宣贯,市场主题对政策不了解、不知晓,难以起到改革措施的真正作用。
(三)市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反应不到位
市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作用的着力点,是改革的最终目的地。如果市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不敏感,将难以发挥改革的作用。一是市场主体没有认知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信号,具体表现在对改革政策与措施无动于衷,没有认识到自身所处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型变化。二是市场主体满足于发展现状,具体表现在虽然感知到改革的信号,却安于现状,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自身沒有作用,不愿意主动实施变革,获得政策红利,使得发展缺乏后劲。
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主要措施
(一)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
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不仅是政府要做的事,而且也是市场要做的事。一是各级政府应认真学习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文件、领导的重要讲话,领会国家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政方针。如自2015年初,国家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三去一将一补”改革政策,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政策。二是各市场主体应对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深刻认知,结合自身生产经营实际情况,评估自身风险,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各级政府相关制度政策的学习,并积极将其应用于经济实体本身,促进转型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二)发挥政府主观能动性,制定有效措施,将改革落实到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的是改变政府职能,通过服务经济,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将资源配置于最需要的地方,使资源创造最大的效益。作为政府,一是要加强管理经济方式转变,突出服务经济作用发挥,简政放权,发挥市场调节经济的作用,将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融合。二是要加强财税改革与政策建立,通过财政扶持政策鼓励经济主体核心竞争优势的建立,提升經济质量;通过税收政策的建立,改善企业等经济实体经营行为,降低税收负担,促进经济发展活力的提升。
(三)提高市场主体快速反应能力,紧跟改革实施,享受政策红利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市场主体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区别于国际其他国家的关键优势。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我国市场主体体量大、发展情况复杂,要发挥改革实效,关键在于市场主体主动谋变,适应改革。一方面,市场主体应加强对改革政策的敏锐性,及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实施业务转型,注重市场主体发展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市场主体应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利用听证、会议等政治途径,向政府提出符合市场主体发展需求的政策要求,为政府制定有效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出谋划策,实现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促进我国经济的真正转型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常艳.解读“供给侧改革”[J].商周刊.2015.25.
[2]邵宇.供给侧改革——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J].新金融.2015.12.
[3]林卫斌,苏剑.理解供给侧改革:能源视角[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