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环境对猫颅脑火器伤早期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ben00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湿热环境对猫颅脑火器伤早期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改良Carey法制作猫颅脑火器伤模型,24只成年猫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枪伤组、高温高湿组和湿热枪伤组,通过伊文氏蓝测定,定量评价血脑屏障损害程度.结果全部动物生命体征稳定,无死亡.高温高湿组通透性轻微增高,无统计学意义;单纯枪伤组引起血脑屏障损害;湿热枪伤组血脑屏障损害严重.结论湿热环境对颅脑火器伤的早期血脑屏障有显著影响,是颅脑火器伤的二次创伤,应进行相关的防治措施。

其他文献
目的 评价目前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的诊断和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以多中心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169例DAI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分型、GCS评分与预后的关系.结果DAI病人影像学表现越单纯,病灶越靠近大脑半球周边,GCS评分越高,预后越好.结论现行的DAI病人诊断性影像学表现及分型、GCS评分及分型对判断DAI病人的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injury,TBI)的病理生理过程相当复杂,除原发创伤产生的剪切力对细胞膜、神经元胞体、白质结构和血管床的损伤外,伤后脑缺血、脑水肿/脑肿胀和颅内压增高是加重损伤程度的重要原因.在脑损伤后积极纠正缺血、低氧、低血糖、脑水肿、癫痫、感染和电解质紊乱,建立正常的血压、体温、血糖浓度和组织氧分压,应用脱水、利尿和血肿清除术或颅腔内外减压术控制颅内压可有效地阻
目的 探索凝血、纤溶机能异常在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形成中的作用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动态测定16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手术前后和输入冷沉淀和新鲜血浆后血浆中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并设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高于对照组.输入冷沉淀和新鲜血浆后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下降,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结论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形成,与患者凝
目的 探讨应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救治脑疝病人的疗效.方法对105例外伤性脑疝病人施以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全部病人均进行随访,按GOS评分法判断预后.结果术后3个月至半年随访,恢复良好20例,中残19例,重残22例,植物生存18例,死亡26例.死亡者中45岁以上者为9例,45岁以下者17例.入院时为脑疝者63例,术后死亡20例;入院后逐渐出现脑疝者42例,术后死亡6例.脑疝发生后2 h内手术者89
目的 探索骨髓基质干细胞和珊瑚复合物的体内回植时间.方法骨髓基质干细胞经成骨诱导分化后与珊瑚复合,体外培养1、3、5、7 d时行相差显镜镜、扫描电镜观察,并行裸鼠皮下回植.结果 3 d时,骨髓基质干细胞与珊瑚达到较好的复合状态,皮下回植有新骨形成.结论骨髓基质干细胞与珊瑚复合后体外培养3 d时就可以体内回植。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早期脑脊液、血液中电解质、微量元素、糖、碳酸氢根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999年1月~2002年1月住院病人按GCS进行分型,并于24 h、72 h采集各型病人受检标本,对血液和脑脊液中碳酸氢根、糖、电解质和微量元素进行测定.结果脑脊液K+、Na+低于血清中K+、Na+,受伤程度对两者并无影响.脑脊液中Ca2+含量与脑损伤程度呈正相关,而血清中Ca2+含量则与脑损伤程度呈负
迟发性外伤性硬脑膜外血肿的预后和能否早期诊断、处理密切相关.本文对其定义、发生率、发生机理、临床特点、早期诊断方法和预后等问题进行了综述。
目的 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白细胞介素-1β(IL-1β)对周围神经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将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2组,每只动物均切断右侧坐骨神经,以硅胶管套接于坐骨神经损伤近端,囊内分别给予1 μg/L的IL-1β和磷酸缓冲液(PBS)各15 μl.术后2周,应用酶组织化学方法进行相应节段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NOS)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染色,通过标准网格法进行神经元
目的 鞍区显微手术的开展,迫切需要垂体血供的显微解剖资料.方法借助手术显微镜对40例成人头颅的颈内动脉(ICA)海绵窦段和床突上段的分支及分布进行了显微解剖研究.结果每侧从ICA床突上段眼段下内侧壁发出(1.31±0.77)支、直径(0.38±0.11)mm的垂体上动脉;从ICA海绵窦段后弯部发出1支、直径为(0.66±0.19)mm、主干长(7.99±3.94)mm的垂体下动脉;垂体被膜动脉出现
近10年,众多学者在骨科领域开展了基因治疗的研究[1,2].基因治疗诱导骨形成的研究开展虽晚,但进展较快.尽管目前已能生产人重组蛋白,如骨形态发生蛋白家族(BMPs)等,但这类蛋白直接注射到体内时降解快,需多次应用,而利用基因治疗则可以在某种组织或细胞内持续表达某种蛋白于较高水平,基于此目的,众多学者进行了利用基因技术在肌肉骨骼系的某些部位表达各种骨诱导因子的试验,获得了有前景的诱导骨形成结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