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今“调结构、促转型”已成为经济发展共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离不开金融支持。文章从金融支持和产业升级的相关性出发,对金融支持经济转型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分析优化金融支持和产业发展宏观环境,以期实现“调结构、促转型”的顺利实施,最终实现社会经济持续繁荣发展。
【关键词】调结构 促转型 经济发展 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D912.28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社会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达成共识,“调结构”已成为“促转型”的重点任务和主攻方向,以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结构性改革为三大重要支柱的“克强经济学”,和约定明确经济运行边界的“克强区间”为核心的“调结构、促转型”经济发展模式正在指引中国经济的未来①。
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离不开金融支持。现阶段我国金融体系的运行总体来说较为稳健,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分布不均匀情况很多,资金分布不平衡等,部分领域还存在着严峻的融资难问题,与推动“调结构、促转型”对金融支持的内在要求相比尚存较大差距。因此,研究如何提升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质量和水平,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上述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
金融支持“调结构,促转型”的内在机理
金融对产业结构会产生影响,最为明显的是金融影响储蓄,投资影响资金流量结构,而资金流量结构对生产要素分配结构有很大的影响,生产要素分配结构进而影响资金存量结构,并最终形成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也就是金融通过影响资金流量和存量,最后影响了资金的分配和生产要素的分配。由此我们可将现代经济中金融支持“调结构、促转型”的内在机理归纳为如下两点:
第一,资金形成及其导向机制。金融体系通过其强有力的资金吸附能力和要素投入强度,使储蓄顺利归集为投资资金,并通过金融体系内在资源配置方式将资金导向在投资效率和经济效益上有比较优势的方向和领域,不仅有利于提高全社会投资效益,而且有利于“调结构、促转型”经济发展模式的顺利实现。金融市场能够对资金做很大的筹集,并且能够对资金流向有所引导,促进资源配置的合理优化,提供给市场信息,并推动技术和企业管理的创新,从而对产业结构走向合理化。资金运用的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变化有决定作用,而产业结构也同样能够对资金结构有所反映,金融就是通过这样的机制改变资金供给水平和配置结构,最后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二,信用催化、产业整合和风险防范机制。所谓信用催化机制,实际上就是通过金融市场,对货币周转形成影响,然后能够加速其周转速度,也就能够加快社会投资资本的快速形成,增加了货币的供应量,所以能够达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而产业整合要和资源分配结合在一起,才能起到调结构,促转型的作用,金融也才能够发挥更好的功能优势,并且能够通过资金形成机制、资金导向机制和信用催化机制,来对资金供给水平和配置结构产生影响,扶持优势企业和技术,弱化或淘汰落后企业,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最终促使产业结构的优化。此外,以层次多样著称的金融市场通过风险投资的形式,为处于发展初期、市场能力较弱且缺乏担保资产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资本,推动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同时作为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保险公司则可对金融活动提供商业保险防范单一风险和系统风险的出现,从而推动整体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②。
“调结构,促转型”经济发展模式下金融支持现状
当前,我国金融体系对促进经济转型起到重要支持作用,但尚存在体系不够完善,制度建设有待健全等问题,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支撑作用尚未充分体现。
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间的矛盾有待化解。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均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政策,两者从不同角度体现政策重心。一方面,产业政策一般是国家为某一产业或关联产业出台的局部性、结构性政策,而金融政策往往着眼于全局性、系统性,因此为产业结构调整所拟定的此类政策所可能引起的通货膨胀极有可能与当前稳健货币、利率、汇率政策相抵触。另一方面,为支持某落后地区发展或做强部分产业链,产业政策在受益群体及地区上或有侧重,但金融政策则具有普适性特点,其关注的国家整体利益与产业政策所侧重的地区局部利益存在着内在冲突。③
企业融资多元化需求与单一融资渠道的矛盾有待改善。一方面,企业产业升级资金需求大,但现有融资渠道难以满足要求。现阶段我国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正在由粗放式向集约式发展模式转变,为补足治污、研发、人才培养等短板所伴随的资金需求时,或将产生企业资质与银行授信放款之间的矛盾,纯粹依靠传统银行贷款方式难以补足资金缺口,从而导致企业在存在资金缺口的情况下将有限的资金首要保障企业运营的生存问题,而相对“次要”的发展问题则暂时搁置。另一方面,现有融资渠道多数仅限于银行等间接融资机构,直接融资占比小。目前,我国间接融资比重达到80%以上,银行业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比重超过90%。如此大的比重既反映银行业等間接融资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和配置金融资源的强大实力,更反映出当前融资体系缺陷和金融格局单一。④此外,现有金融支持仅仅局限于资金支持,服务内容有待深化。目前银行等金融机构主要经营模式还处于存贷息差的原始阶段,对企业的金融支持也只限于资金支持,同样重要的企业管理和战略服务较为欠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缓慢。
金融支持力度和覆盖面有待加强。第一,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不足。中小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造税收和解决就业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非公经济对GDP的贡献值已达63%、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已达 74%,而在社会融资使用方面,非公经济使用率不到 30%,国有经济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却不到30%。对于企业来说,银行贷款类融资,或是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和危险。此现象一方面造成向看似稳健的国有企业大量放款的银行积累巨额坏账,形成实质性的国有企业资金陷阱;另一方面,亟待解决资金来源问题的中小企业由于相对缺乏抵押担保,很难从银行间获取资金支持,形成了实质性的金融支持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严重不对称性,社会资源配置严重扭曲,已严重危害到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新经济支撑点的形成,也严重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成熟。 第二,对“三农”支持不够。尽管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与农业发展银行三足鼎立的农村金融格局,但这一体系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却存在金融供给和金融需求缺口矛盾。从金融需求来看,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农地集中和产业提升,期间土地收纳、水利设施建设、产业企业引进都将产生大量资金需求,由初期纯粹资金需求向发展成熟后全面金融服务支持演进。从金融供给来看,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少、布局不均、自身资本实力较弱。另一方面,针对“三农”需求开发的金融服务创新不足。因此有必要研究在现有制度框架和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创新发展针对“三农”的金融服务形式,让农村产业化建设有钱用、能用钱⑤。
地区间金融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策的率先支持下,东部沿海地区在金融业支持产业发展方面获得了先行先试的先机,先于其他地区享受到新型金融工具或金融市场产生的杠杆效应和联动效应,形成了门类最齐全、服务网点最密集、从业人员比例最高的多种类、多功能、市场化与国际化的新型金融机构体系,办理种类齐全的金融业务,特别是在对地方中小企业的资金瓶颈的缓解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情况等原因,金融发展水平较弱。统计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的存贷款结构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占比60%:15%:15%,:10%,地区金融人才和资金支持长期得不到保证,金融机构、服务和产品较为匮乏,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束缚⑥。
金融支持促进“调结构,促转型”的路径
优化金融支持和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调结构、促转型”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全局性、系统性的宏观环境和政策配套,应注重金融支持政策和产业发展方向的协同,实现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的有机结合。
一要注重政策间协同配合。金融政策若与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脱节,其实施效果必将大打折扣。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稳定的经济、金融环境,保持稳定的利率汇率政策、适当保持货币合理供应量、实施稳中带宽的财政政策,保持宏观总需求的适度增长,以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存量和增量调整。再实施金融支持政策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与产业政策的相互影响,配合当前产业政策要求,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产业应有保有压,利用政策倾斜培育和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产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松弛有度,既要防范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导致了物价快速上涨,并且也引发了经济过热的现象,当然也要对过紧的货币政策进行注意,因为其会对现有的产业调整成果形成不利影响,也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所以在实际经济发展中,要对极端金融政策开始调整,避免极端金融政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二要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目前产业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民资进入金融、能源、交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仍存在“玻璃门”、“弹簧门”的现实问题。放宽民间资本的进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传统产业改造、高技术产业等多种领域壁垒,搭建各类金融投资平台,促进民间融资合法化、阳光化,支持民营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同时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进一步壮大实力,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转型发展。⑦
完善金融支持策略,破解中小企业、“三农”融资难题。目前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两个薄弱环节就是三农问题和中小企业发展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能够对经济结构和经济转型起到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发展。大型银行和小型银行发挥各自优势,多种贷款产品创新形式包括对参与中小企业的改制和重组工作,激活贷款需求、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创新对转型升级企业的融资模式,开展结构性融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支持策略银团贷款等业务,推动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等业务常规化发展,有利于缓解扩大再生产和资金缺口之间的矛盾;开发多样化融资工具;对于成熟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需求,可对各种金融工具创新手段进行充分的利用,通过各种债券融资方法来对结构转型中的支持资金来进行获取,并且对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等初创期或转型期企业,因规模或风险原因无法独立获取资金支持,可充分实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创设中小企业信托产品,吸引风险资本参与产业结构升级;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推进搭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平台,鼓励建立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帮助中小企业增进信用破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效分担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
金融对“三农”发展的支持策略。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是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而农业产业化是改造传统农业,进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首先,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空白地区设立轻型服务网点、增设ATM机等自助服务设备,同时在加强监管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发展村镇银行、农村小贷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服务机构,减少金融支持盲区,实现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
其次,加强传统金融支持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针对“三农”发展过程中贷款难、贷款少的问题,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应顺应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加大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发符合农业产业化企业、专业大户、新型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产品流通商、批发商需求的金融,包括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并且通过结合商业信贷资金和政策性资金,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⑧。
最后,推进涉农金融工具的创新力度,创新融资担保方式,拓宽支农资金来源,推出“三农”专项金融债;完善农业期货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健全农村信用担保机制,改善农村金融的环境;发展土地信托等创新土地流转工具,依托资源丰富的金融集团,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流转农户土地经营权实现农地集约化、规模化开发,引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农民在享受农地使用权分红收益的基础上向产业工人转变,有效解决土地供需矛盾,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对产业结构调整来说是载体,市场能够对不通过产业的发展进行推进,并最终构建一种多层次、多元化、相互平衡的资本市场体系。促进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等现有的发展较为完善的资本市场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即“新三板”市场)试点范围,鼓励发展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即“四板”市场),促进银行间债券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进一步发挥期货市场套期保值、风险转移、定价等功能;规范发展各类机构投资者,探索成立并购重组产业基金或资本运作平台,利用资本市场推动企业并购重组,鼓励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产品创新,助推创新、创业型中小企业融资发展。
(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本文系内蒙古财经大学“高职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向课程培养模式的转变研究—基于呼市主要高职院校调研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X1355)
【注释】
①陈峰:“论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的作用”,《金融研究》,1996年第11期。
②傅进:“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③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课题组:“金融创新与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研究—浙江为例”,《浙江金融》,2011年第5期。
④朱锡平:“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与政策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⑤陈华,崔华泰,张艳:“产业结构升级中金融支持的地区比较研究”,《发展研究》,2013年第1期。
⑥中国人民银行上饶中心支行课题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政策性金融支持的理论及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6年第10期。
⑦姜長云:“农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3期。
⑧张旭,伍海华:“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因素”,《当代财经》,2002年第1期。
责编 / 张蕾
【关键词】调结构 促转型 经济发展 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D912.28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社会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达成共识,“调结构”已成为“促转型”的重点任务和主攻方向,以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结构性改革为三大重要支柱的“克强经济学”,和约定明确经济运行边界的“克强区间”为核心的“调结构、促转型”经济发展模式正在指引中国经济的未来①。
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离不开金融支持。现阶段我国金融体系的运行总体来说较为稳健,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分布不均匀情况很多,资金分布不平衡等,部分领域还存在着严峻的融资难问题,与推动“调结构、促转型”对金融支持的内在要求相比尚存较大差距。因此,研究如何提升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质量和水平,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上述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
金融支持“调结构,促转型”的内在机理
金融对产业结构会产生影响,最为明显的是金融影响储蓄,投资影响资金流量结构,而资金流量结构对生产要素分配结构有很大的影响,生产要素分配结构进而影响资金存量结构,并最终形成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也就是金融通过影响资金流量和存量,最后影响了资金的分配和生产要素的分配。由此我们可将现代经济中金融支持“调结构、促转型”的内在机理归纳为如下两点:
第一,资金形成及其导向机制。金融体系通过其强有力的资金吸附能力和要素投入强度,使储蓄顺利归集为投资资金,并通过金融体系内在资源配置方式将资金导向在投资效率和经济效益上有比较优势的方向和领域,不仅有利于提高全社会投资效益,而且有利于“调结构、促转型”经济发展模式的顺利实现。金融市场能够对资金做很大的筹集,并且能够对资金流向有所引导,促进资源配置的合理优化,提供给市场信息,并推动技术和企业管理的创新,从而对产业结构走向合理化。资金运用的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变化有决定作用,而产业结构也同样能够对资金结构有所反映,金融就是通过这样的机制改变资金供给水平和配置结构,最后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二,信用催化、产业整合和风险防范机制。所谓信用催化机制,实际上就是通过金融市场,对货币周转形成影响,然后能够加速其周转速度,也就能够加快社会投资资本的快速形成,增加了货币的供应量,所以能够达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而产业整合要和资源分配结合在一起,才能起到调结构,促转型的作用,金融也才能够发挥更好的功能优势,并且能够通过资金形成机制、资金导向机制和信用催化机制,来对资金供给水平和配置结构产生影响,扶持优势企业和技术,弱化或淘汰落后企业,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最终促使产业结构的优化。此外,以层次多样著称的金融市场通过风险投资的形式,为处于发展初期、市场能力较弱且缺乏担保资产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资本,推动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同时作为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保险公司则可对金融活动提供商业保险防范单一风险和系统风险的出现,从而推动整体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②。
“调结构,促转型”经济发展模式下金融支持现状
当前,我国金融体系对促进经济转型起到重要支持作用,但尚存在体系不够完善,制度建设有待健全等问题,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支撑作用尚未充分体现。
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间的矛盾有待化解。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均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政策,两者从不同角度体现政策重心。一方面,产业政策一般是国家为某一产业或关联产业出台的局部性、结构性政策,而金融政策往往着眼于全局性、系统性,因此为产业结构调整所拟定的此类政策所可能引起的通货膨胀极有可能与当前稳健货币、利率、汇率政策相抵触。另一方面,为支持某落后地区发展或做强部分产业链,产业政策在受益群体及地区上或有侧重,但金融政策则具有普适性特点,其关注的国家整体利益与产业政策所侧重的地区局部利益存在着内在冲突。③
企业融资多元化需求与单一融资渠道的矛盾有待改善。一方面,企业产业升级资金需求大,但现有融资渠道难以满足要求。现阶段我国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正在由粗放式向集约式发展模式转变,为补足治污、研发、人才培养等短板所伴随的资金需求时,或将产生企业资质与银行授信放款之间的矛盾,纯粹依靠传统银行贷款方式难以补足资金缺口,从而导致企业在存在资金缺口的情况下将有限的资金首要保障企业运营的生存问题,而相对“次要”的发展问题则暂时搁置。另一方面,现有融资渠道多数仅限于银行等间接融资机构,直接融资占比小。目前,我国间接融资比重达到80%以上,银行业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比重超过90%。如此大的比重既反映银行业等間接融资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和配置金融资源的强大实力,更反映出当前融资体系缺陷和金融格局单一。④此外,现有金融支持仅仅局限于资金支持,服务内容有待深化。目前银行等金融机构主要经营模式还处于存贷息差的原始阶段,对企业的金融支持也只限于资金支持,同样重要的企业管理和战略服务较为欠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缓慢。
金融支持力度和覆盖面有待加强。第一,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不足。中小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造税收和解决就业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非公经济对GDP的贡献值已达63%、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已达 74%,而在社会融资使用方面,非公经济使用率不到 30%,国有经济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却不到30%。对于企业来说,银行贷款类融资,或是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和危险。此现象一方面造成向看似稳健的国有企业大量放款的银行积累巨额坏账,形成实质性的国有企业资金陷阱;另一方面,亟待解决资金来源问题的中小企业由于相对缺乏抵押担保,很难从银行间获取资金支持,形成了实质性的金融支持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严重不对称性,社会资源配置严重扭曲,已严重危害到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新经济支撑点的形成,也严重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成熟。 第二,对“三农”支持不够。尽管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与农业发展银行三足鼎立的农村金融格局,但这一体系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却存在金融供给和金融需求缺口矛盾。从金融需求来看,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农地集中和产业提升,期间土地收纳、水利设施建设、产业企业引进都将产生大量资金需求,由初期纯粹资金需求向发展成熟后全面金融服务支持演进。从金融供给来看,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少、布局不均、自身资本实力较弱。另一方面,针对“三农”需求开发的金融服务创新不足。因此有必要研究在现有制度框架和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创新发展针对“三农”的金融服务形式,让农村产业化建设有钱用、能用钱⑤。
地区间金融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策的率先支持下,东部沿海地区在金融业支持产业发展方面获得了先行先试的先机,先于其他地区享受到新型金融工具或金融市场产生的杠杆效应和联动效应,形成了门类最齐全、服务网点最密集、从业人员比例最高的多种类、多功能、市场化与国际化的新型金融机构体系,办理种类齐全的金融业务,特别是在对地方中小企业的资金瓶颈的缓解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情况等原因,金融发展水平较弱。统计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的存贷款结构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占比60%:15%:15%,:10%,地区金融人才和资金支持长期得不到保证,金融机构、服务和产品较为匮乏,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束缚⑥。
金融支持促进“调结构,促转型”的路径
优化金融支持和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调结构、促转型”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全局性、系统性的宏观环境和政策配套,应注重金融支持政策和产业发展方向的协同,实现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的有机结合。
一要注重政策间协同配合。金融政策若与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脱节,其实施效果必将大打折扣。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稳定的经济、金融环境,保持稳定的利率汇率政策、适当保持货币合理供应量、实施稳中带宽的财政政策,保持宏观总需求的适度增长,以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存量和增量调整。再实施金融支持政策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与产业政策的相互影响,配合当前产业政策要求,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产业应有保有压,利用政策倾斜培育和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产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松弛有度,既要防范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导致了物价快速上涨,并且也引发了经济过热的现象,当然也要对过紧的货币政策进行注意,因为其会对现有的产业调整成果形成不利影响,也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所以在实际经济发展中,要对极端金融政策开始调整,避免极端金融政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二要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目前产业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民资进入金融、能源、交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仍存在“玻璃门”、“弹簧门”的现实问题。放宽民间资本的进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传统产业改造、高技术产业等多种领域壁垒,搭建各类金融投资平台,促进民间融资合法化、阳光化,支持民营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同时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进一步壮大实力,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转型发展。⑦
完善金融支持策略,破解中小企业、“三农”融资难题。目前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两个薄弱环节就是三农问题和中小企业发展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能够对经济结构和经济转型起到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发展。大型银行和小型银行发挥各自优势,多种贷款产品创新形式包括对参与中小企业的改制和重组工作,激活贷款需求、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创新对转型升级企业的融资模式,开展结构性融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支持策略银团贷款等业务,推动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等业务常规化发展,有利于缓解扩大再生产和资金缺口之间的矛盾;开发多样化融资工具;对于成熟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需求,可对各种金融工具创新手段进行充分的利用,通过各种债券融资方法来对结构转型中的支持资金来进行获取,并且对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等初创期或转型期企业,因规模或风险原因无法独立获取资金支持,可充分实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创设中小企业信托产品,吸引风险资本参与产业结构升级;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推进搭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平台,鼓励建立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帮助中小企业增进信用破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效分担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
金融对“三农”发展的支持策略。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是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而农业产业化是改造传统农业,进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首先,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空白地区设立轻型服务网点、增设ATM机等自助服务设备,同时在加强监管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发展村镇银行、农村小贷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服务机构,减少金融支持盲区,实现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
其次,加强传统金融支持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针对“三农”发展过程中贷款难、贷款少的问题,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应顺应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加大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发符合农业产业化企业、专业大户、新型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产品流通商、批发商需求的金融,包括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并且通过结合商业信贷资金和政策性资金,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⑧。
最后,推进涉农金融工具的创新力度,创新融资担保方式,拓宽支农资金来源,推出“三农”专项金融债;完善农业期货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健全农村信用担保机制,改善农村金融的环境;发展土地信托等创新土地流转工具,依托资源丰富的金融集团,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流转农户土地经营权实现农地集约化、规模化开发,引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农民在享受农地使用权分红收益的基础上向产业工人转变,有效解决土地供需矛盾,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对产业结构调整来说是载体,市场能够对不通过产业的发展进行推进,并最终构建一种多层次、多元化、相互平衡的资本市场体系。促进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等现有的发展较为完善的资本市场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即“新三板”市场)试点范围,鼓励发展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即“四板”市场),促进银行间债券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进一步发挥期货市场套期保值、风险转移、定价等功能;规范发展各类机构投资者,探索成立并购重组产业基金或资本运作平台,利用资本市场推动企业并购重组,鼓励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产品创新,助推创新、创业型中小企业融资发展。
(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本文系内蒙古财经大学“高职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向课程培养模式的转变研究—基于呼市主要高职院校调研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X1355)
【注释】
①陈峰:“论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的作用”,《金融研究》,1996年第11期。
②傅进:“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③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课题组:“金融创新与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研究—浙江为例”,《浙江金融》,2011年第5期。
④朱锡平:“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与政策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⑤陈华,崔华泰,张艳:“产业结构升级中金融支持的地区比较研究”,《发展研究》,2013年第1期。
⑥中国人民银行上饶中心支行课题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政策性金融支持的理论及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6年第10期。
⑦姜長云:“农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3期。
⑧张旭,伍海华:“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因素”,《当代财经》,2002年第1期。
责编 / 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