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但是在大多数学生眼里,宏观经济学是一门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科,如何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是本文所研究的内容。文章从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出发,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在与微观经济学的比较中理解宏观经济学,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的脉络和思维趋势,开展宏观经济学研讨式课堂教学,推行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教学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宏观经济学课程是高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是在微观经济学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以国家整体宏观经济运行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对整体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也可以为其他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因此,宏观经济学课程是财经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工具课程。
从目前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虽然也能认识到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性,也有良好的动机去学习宏观经济学课程,但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一般都是仅仅接触了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和方法,对于宏观经济学的理解和把握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听到学生抱怨宏观经济学太枯燥,太难学。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有效的把握和理解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有必要对针对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对其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1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发达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论总结和实践依据,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经济理论体系,宏观经济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发展过程和理论体系来看,宏观经济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宏观经济学拥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同时也存在着多个经济思想流派
宏观经济学整个理论体系可谓包罗万象,从国民收入的核算到国民收入的决定,从产品市场的均衡到货币市场的均衡,从财政政策到货币政策,从通货膨胀到充分就业,从经济增长理论到经济周期理论,其中,每个方面的内容又都拥有着不同的理论分支,因此,宏观经济学拥有一整套丰富而完善的理论体系。同时,宏观经济学也是由众多经济思想流派的学术观点和经济理论构成的,仅近现代西方经济学就包括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新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新制度学派等多个派系。庞大的体系和林立的流派在丰富和完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过多的学术排斥和对立也给宏观经济学的初学者造成了众多疑惑与费解。
1.2 宏观经济学既包含抽象的理论,同时也存在着复杂的数学模型
和一些应用经济学科不同,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它沿袭微观经济学的抽象分析方法,即假设一系列严格的前提条件,舍去一些现实存在但是并不影响主要结论的因素,从而创造一个纯粹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环境。也可以这样说,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及结论都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前提之上的,剔除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有可能影响结论的影响因素,而这种抽象的理论分析对于仅仅只有微观经济学基础、社会阅历简单、社会实践有限的学生而言无疑会带来很多的误解和困惑。其次,宏观经济学教材的很多内容都是利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来进行分析的,对于数学基础欠佳的学生来讲无异于是难上加难,即使是数学基础良好的学生面对大量的数学推导和模型同样会感到枯燥和乏味。因此,抽象的理论和复杂的模型都会给宏观经济学的初学者造成困惑和不解。
1.3 宏观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实践和意识形态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经验总结,是直接产生于现实经济生活的,同时,它也能指导并反作用于现实经济生活。因此,宏观经济学与其他社会学科不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从意识形态上来讲,宏观经济学是一套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理论体系,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就在于企图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利益、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因此,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应该结合本国的国情,有选择性地进行借鉴和吸收。
2 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研究
2.1 理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之后,会在脑海中形成对经济学学习的初步感悟,对经济学抽象的假设前提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接触,这对于深入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抽象理论和数学模型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学生在学习完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一般福利经济学之后,较好的把握了经济学的“均衡”,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时候,就比较容易理解IS-LM模型、AS-AD模型。因此,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但是,由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导致研究的内容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必须充分的理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之后,才更有利于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因此,在讲授宏观经济学之前,要详细地梳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为使学生能深入的理解宏观经济学打下基础。在讲授区别和联系的时候,至少应该从这两者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核心理论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这几个方面去梳理和阐述,让学生明白,虽然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但是,宏观经济学又和微观经济学具有完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核心问题,让学生带着思考去理解,就有可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兴趣。
2.2 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的脉络和思维趋势
宏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个章节之间,都有着很强的逻辑关系,比如先是学习国民收入的核算,其次是国民收入的决定,然后是产品市场的一般均衡,接着是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之后是两个市场的同时均衡。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将整个课程的思路和逻辑给学生讲授清楚,学生只有理解了整个理论的逻辑,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比如,在讲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时候,投资是作为一个固定不变的常量出现在模型中的,但是在之后讲授的产品市场中,又将投资作为一个单独的因变量来研究,这中间的原因是什么,逻辑是什么,一定要启发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让学生自己感悟到,整个宏观经济学学习的过程,其实是逐渐放松各个变量的过程,也是逐渐考虑到更多变量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放松假设的过程,在讲授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地了解这一点,就把握到了整个宏观经济学章节之间的内在逻辑,学习起来就更为简单和有效。
在宏观经济学的各个派别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思想,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滞涨”现象,使很多非主流经济学流派的观点重新登上舞台,如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剑桥学派等。因此,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把握了这些派别之间的对立和联系,才能更好的理解宏观经济学。教师在讲授的时候,一定要为学生梳理各个流派之间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同时,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多元化经济学思维方式。
2.3 采用研讨式课堂教学
研讨式教学即研究讨论式教学方式,是将研究和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方式,通过研讨式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凯恩斯说:“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经济学本身不是教条而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结论性的基本原理固然重要,但重要的是原理形成的思想方法、思维过程。所以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同样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首先,老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生对于本课程的态度,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在和学生相互沟通的基础上,使学生对教师建立起信任,同时也对课程产生兴趣;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小组之间比赛等方式,提高自主学习宏观经济学的能力,同时通过教师的讲评,加深学生对所研究内容的深刻理解;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是主导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负责,在哪个章节,哪个内容,需要学生作讨论,还是进行比赛,都要充分的准备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比如,财政政策效果和货币政策效果这一部分的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关于我国当前应对金融危机所采用的措施,然后通过所学的知识对这些措施进行验证,也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的数据,通过数据的对比来验证财政政策的效果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分别如何,从而加深学生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理解。再如,对于失业和充分就业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也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的数据和目前国家对于就业以及择业方面的方针对策,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把握和理解。在研究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宏观经济学原理,又理解了诸多的现实经济问题,还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有了更深的认识。
2.4 推广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经济学的美妙之处在于它精彩的理论分析,而经济学的力量就在于它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应用。因此,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的作用和效果。案例教学是哈佛大学在20年代首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实用型、高素质和创新能力强的管理人才。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性较强,而且还有大量的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同时,它的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国情和历史背景差异很大,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掌握、很难将所学原理与我国的经济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经济学案例教学是深入理解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的有效方式,同时它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创造力。例如,通过结合经济生活中一些热点问题,将国外成熟、先进的市场经济理论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可以增强经济学理论的现实感,也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经济学基本理论,同时如果调动学生运用经济学思维进行辩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反应力、思维逻辑等诸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例如,在挤出效应这一节,为了加深学生对挤出效应的理解,为什么会产生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大小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都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在执行相关财政政策的同时,所发生的一些显著的挤出效应现象来进行说明解释,从中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财政政策的效果这一内容的回顾。这样,通过案例的引入,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巩固了学生先前已经掌握的内容,可谓是一箭双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入案例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本国的国情,一定要和本国的经济情况相融合。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原理来分析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并帮助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
3 小结
总之,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刻的理解经济学重要概念和理论,培养学生用经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够把经济学和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联系起来。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改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我们要认真摸索、善于总结、敢于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提升宏观经济学的整体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教学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宏观经济学课程是高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是在微观经济学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以国家整体宏观经济运行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对整体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也可以为其他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因此,宏观经济学课程是财经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工具课程。
从目前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虽然也能认识到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性,也有良好的动机去学习宏观经济学课程,但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一般都是仅仅接触了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和方法,对于宏观经济学的理解和把握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听到学生抱怨宏观经济学太枯燥,太难学。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有效的把握和理解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有必要对针对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对其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1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发达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论总结和实践依据,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经济理论体系,宏观经济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发展过程和理论体系来看,宏观经济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宏观经济学拥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同时也存在着多个经济思想流派
宏观经济学整个理论体系可谓包罗万象,从国民收入的核算到国民收入的决定,从产品市场的均衡到货币市场的均衡,从财政政策到货币政策,从通货膨胀到充分就业,从经济增长理论到经济周期理论,其中,每个方面的内容又都拥有着不同的理论分支,因此,宏观经济学拥有一整套丰富而完善的理论体系。同时,宏观经济学也是由众多经济思想流派的学术观点和经济理论构成的,仅近现代西方经济学就包括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新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新制度学派等多个派系。庞大的体系和林立的流派在丰富和完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过多的学术排斥和对立也给宏观经济学的初学者造成了众多疑惑与费解。
1.2 宏观经济学既包含抽象的理论,同时也存在着复杂的数学模型
和一些应用经济学科不同,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它沿袭微观经济学的抽象分析方法,即假设一系列严格的前提条件,舍去一些现实存在但是并不影响主要结论的因素,从而创造一个纯粹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环境。也可以这样说,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及结论都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前提之上的,剔除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有可能影响结论的影响因素,而这种抽象的理论分析对于仅仅只有微观经济学基础、社会阅历简单、社会实践有限的学生而言无疑会带来很多的误解和困惑。其次,宏观经济学教材的很多内容都是利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来进行分析的,对于数学基础欠佳的学生来讲无异于是难上加难,即使是数学基础良好的学生面对大量的数学推导和模型同样会感到枯燥和乏味。因此,抽象的理论和复杂的模型都会给宏观经济学的初学者造成困惑和不解。
1.3 宏观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实践和意识形态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经验总结,是直接产生于现实经济生活的,同时,它也能指导并反作用于现实经济生活。因此,宏观经济学与其他社会学科不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从意识形态上来讲,宏观经济学是一套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理论体系,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就在于企图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利益、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因此,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应该结合本国的国情,有选择性地进行借鉴和吸收。
2 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研究
2.1 理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之后,会在脑海中形成对经济学学习的初步感悟,对经济学抽象的假设前提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接触,这对于深入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抽象理论和数学模型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学生在学习完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一般福利经济学之后,较好的把握了经济学的“均衡”,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时候,就比较容易理解IS-LM模型、AS-AD模型。因此,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但是,由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导致研究的内容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必须充分的理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之后,才更有利于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因此,在讲授宏观经济学之前,要详细地梳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为使学生能深入的理解宏观经济学打下基础。在讲授区别和联系的时候,至少应该从这两者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核心理论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这几个方面去梳理和阐述,让学生明白,虽然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但是,宏观经济学又和微观经济学具有完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核心问题,让学生带着思考去理解,就有可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兴趣。
2.2 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的脉络和思维趋势
宏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个章节之间,都有着很强的逻辑关系,比如先是学习国民收入的核算,其次是国民收入的决定,然后是产品市场的一般均衡,接着是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之后是两个市场的同时均衡。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将整个课程的思路和逻辑给学生讲授清楚,学生只有理解了整个理论的逻辑,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比如,在讲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时候,投资是作为一个固定不变的常量出现在模型中的,但是在之后讲授的产品市场中,又将投资作为一个单独的因变量来研究,这中间的原因是什么,逻辑是什么,一定要启发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让学生自己感悟到,整个宏观经济学学习的过程,其实是逐渐放松各个变量的过程,也是逐渐考虑到更多变量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放松假设的过程,在讲授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地了解这一点,就把握到了整个宏观经济学章节之间的内在逻辑,学习起来就更为简单和有效。
在宏观经济学的各个派别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思想,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滞涨”现象,使很多非主流经济学流派的观点重新登上舞台,如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剑桥学派等。因此,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把握了这些派别之间的对立和联系,才能更好的理解宏观经济学。教师在讲授的时候,一定要为学生梳理各个流派之间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同时,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多元化经济学思维方式。
2.3 采用研讨式课堂教学
研讨式教学即研究讨论式教学方式,是将研究和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方式,通过研讨式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凯恩斯说:“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经济学本身不是教条而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结论性的基本原理固然重要,但重要的是原理形成的思想方法、思维过程。所以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同样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首先,老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生对于本课程的态度,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在和学生相互沟通的基础上,使学生对教师建立起信任,同时也对课程产生兴趣;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小组之间比赛等方式,提高自主学习宏观经济学的能力,同时通过教师的讲评,加深学生对所研究内容的深刻理解;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是主导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负责,在哪个章节,哪个内容,需要学生作讨论,还是进行比赛,都要充分的准备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比如,财政政策效果和货币政策效果这一部分的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关于我国当前应对金融危机所采用的措施,然后通过所学的知识对这些措施进行验证,也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的数据,通过数据的对比来验证财政政策的效果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分别如何,从而加深学生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理解。再如,对于失业和充分就业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也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的数据和目前国家对于就业以及择业方面的方针对策,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把握和理解。在研究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宏观经济学原理,又理解了诸多的现实经济问题,还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有了更深的认识。
2.4 推广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经济学的美妙之处在于它精彩的理论分析,而经济学的力量就在于它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应用。因此,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的作用和效果。案例教学是哈佛大学在20年代首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实用型、高素质和创新能力强的管理人才。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性较强,而且还有大量的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同时,它的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国情和历史背景差异很大,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掌握、很难将所学原理与我国的经济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经济学案例教学是深入理解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的有效方式,同时它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创造力。例如,通过结合经济生活中一些热点问题,将国外成熟、先进的市场经济理论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可以增强经济学理论的现实感,也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经济学基本理论,同时如果调动学生运用经济学思维进行辩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反应力、思维逻辑等诸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例如,在挤出效应这一节,为了加深学生对挤出效应的理解,为什么会产生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大小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都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在执行相关财政政策的同时,所发生的一些显著的挤出效应现象来进行说明解释,从中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财政政策的效果这一内容的回顾。这样,通过案例的引入,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巩固了学生先前已经掌握的内容,可谓是一箭双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入案例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本国的国情,一定要和本国的经济情况相融合。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原理来分析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并帮助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
3 小结
总之,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刻的理解经济学重要概念和理论,培养学生用经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够把经济学和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联系起来。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改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我们要认真摸索、善于总结、敢于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提升宏观经济学的整体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