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防控导致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回落。在党和政府正确的领导下,中国成功取得了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和经济保卫战的双重胜利,再次展示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GDP突破100万亿大关,同比增长2.3%。
进入2021年,新冠病毒疫苗逐渐上市,全球疫情有望得到有效控制。众多专家预测,中国经济强劲复苏的势头还将持续,但想要维持较快的经济增长,仍面临较多的风险和挑战。
中国仍领跑全球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认为,对于2020年,可以用“一个好于预期”和“两个标志性事件”概括。所谓“好于预期”,是指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面对疫情的严重冲击、全球经济的深度衰退以及美国遏制打压的全面升级,我国经济取得了亮眼的成绩。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胀率以及国际收支等主要经济数据均好于预期。除此之外,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中有两大标志性事件。“一是2020年我国GDP总量达到101.6万亿元,占全球经济的比重预计将达到17%左右。‘十三五’收官阶段迈上这一台阶具有标志性意义,为‘十四五’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除此之外,2020年我国实现现行条件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这不仅是我国发展的一大壮举,也对人类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王一鸣说。
中国经济率先在2020年复苏转正,根据世行最新报告,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回升至7.9%,可能是增速最高的主要经济体之一。世界经合组织(OECD)预计,中国仍将领跑全球,2021年将占全球经济增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也表示,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抗风险能力、弹性韧性和回旋空间是最大的。中国具有弹性和韧性的制造业能力,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比较完整。中国在一些国际分工比较高的产业链中还有短板,但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刚性需求、日常需求的产业链是没有问题的,中国的流通体系是没有问题的。
陈文玲强调,中国实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还是世界经济复苏和修复的最大希望和根据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2020年中国经济第一个表现是韧性强大,在疫情压力之下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
“第二个表现是中国经济仍然具有高成长性。从2020年各个季度中国经济持续回升的能力可以清楚看到,中国经济仍具有高成长性,这样的一个回升也表现出中国有一个强大的生产和供给能力,也有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且有比较好的要素供给保障能力,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中国经济仍然处在持续较快增长的发展阶段。并且可以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能保持在8%以上。”张立群说。
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也指出,2020年全年2.3%的增长来之不易,也大大超过此前IMF预测中国增长1.9%的预期。“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之间虽有波动,但仍然实现平衡增长,整體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取得良好态势。”
期待消费回升
王一鸣认为,服务业恢复的滞后抑制了消费,消费途径受限使得相当一部分人只好“被动储蓄”。今年如果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消费将会强劲回升,预期全年消费增长将从-3.9%回升到10%左右。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但全年消费比上年下降3.9%,仍未“转正”。
王一鸣就此解读:疫情后经济恢复有结构性差异,需求端的恢复相对于供给端存在滞后。短期来看,主要原因是疫情冲击。疫情冲击下,居民收入增长有所放缓,消费倾向受到抑制。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服务业的恢复滞后抑制了消费,比如疫情反弹使度假旅游很难做到,造成消费增速的明显回落。与之对应,居民的储蓄水平上升,且上升幅度明显。这其中有预防性储蓄,也有被动性储蓄,且相当一部分人的储蓄是被动性因素导致的。人们无法去消费,没法度假、旅游、购买一些服务。
“长期来看,即便没有疫情,我国居民消费还是不够强劲,深层因素是居民负债水平上升。”王一鸣说,年轻一代买房后,每个月支付贷款对消费存在挤出效应。按照国际清算银行的口径,我国居民的负债水平杠杆率接近60%。他强调,制约消费增长的另一个长期因素是收入分配,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相对偏慢。
王一鸣指出,在政策层面,我国宏观调控从以扩大投资为主转向以扩大消费为主,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概稳定在60%,已经是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而过去投资为第一动力时期形成的体制模式,转向更有效地引导消费需要一个过程。疫情后,我国政策上比较偏向供给端,比如复工复产采取了很多措施。而在消费端,尽管有些地方发了消费券,但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对消费端的激励措施还不够。
宗良也认为,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新发展格局建设的重要一年。在消费上,中国有望迎来一个较快速度的增长,甚至可以达到10%左右;出口也可能会受一点影响,但仍会保持向好态势;投资则有可能达到6.5%左右的增长。
疫情发展不确定
展望2021,王一鸣认为国内外环境将进一步复杂化。比如,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存在诸多变数、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以及国内经济恢复基础不够牢固。具体看来,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将面临六大挑战:第一,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第二,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第三,消费恢复与经济恢复矛盾显现,消费恢复仍然滞后;第四,企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这也给我国就业带来一定挑战;第五,平衡稳增长与防风险仍面临压力;第六,未来存在资本流入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也认为,疫情发展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祝宝良预测,2021年房地产和基建投资会保持稳定,制造业投资恢复增长,预计2021年投资增长10%左右;2020年消费在三大需求中恢复最为缓慢,基数效应也最大,预计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会反弹到12%左右;出口会继续保持增长势头,预计2021年我国出口增长5%左右,进口增长6%左右;物价上,预计2021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左右,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上涨1.5%左右。
祝宝良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叠加我国长期存在的一些结构性、体制性问题以及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使得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较为复杂。
一是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经营仍然困难。从2020年全年看,企業利润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亏损企业数量和亏损额有所上升。一旦恢复缴纳社保费用,普惠贷款还本付息延长期结束,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又会反弹。一些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时有中断,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受到威胁,影响企业的生产。
二是结构性失业压力较大。
三是金融风险仍在积累。中小微企业4万亿元普惠贷款还本付息政策和其他贷款应延尽延政策结束后,一些银行的不良贷款会暴露。减税降费政策退出,部分企业利润会下降,企业违约会增加,银行的资产质量会受影响。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债务负担上升,信托、债市等资本市场的金融风险或许会进一步暴露。
那么如何应对2021年的挑战?祝宝良给出了多个建议,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深化生产要素市场的改革、扩大更高层次对外开放、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等。
在政策取向上,祝宝良建议2021年一般财政预算赤字总量保持2020年水平,财政赤字率3.3%左右,适度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管好货币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速度同名义经济增速相匹配。
在深化生产要素市场的改革方面,祝宝良建议,首先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提高金融市场效率,加快以注册制为核心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二是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三是促进土地流转,保障重点区域、城市群、城市圈发展的土地需求。确保农民能够成为土地增值的受益者和获得者,提高农村常住人口的收入水平。四是提高技术市场效率。以金融手段来推动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化,培育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等。
同时,祝宝良特别谈到,2021的中国经济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
第一,中国的宏观调控采取供给需求两端发力的政策不会变。疫情不断反复,供给端还会受到影响,世界范围内除了中国之外,其他国家的需求端恢复还是快于供给端的恢复,需求是增加的,中国的出口不会有问题。
第二,虽然2020年制造业恢复很慢,但是三季度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基本恢复到正常的水平,中国的制造业已经高于4年的平均水平,企业的利润因为减税等原因还不错,房地产和基建投资继续稳定增长。按照2020年四季度的企业生产状况来推算,2021年GDP增速在6%—10%之间是没有问题的。
第三,价格需要关注两个方面,一个是中国的猪肉价格,一个是国际市场的大宗商品。因为全球经济在恢复过程中货币政策不会退出来,不过世界其他国家加码的可能性也不太大。
张立群表示:“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最重要的是要把中国经济发展这篇大文章谋划好,要牢牢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进一步解决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分行业来看,传统和新兴产业都是既有机遇也有挑战的,我认为都要围绕着转向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来谋划好转型升级。”
“2021年对中国仍是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增长还是一个平稳增长的态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白景明表示,去年中国经济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变动均衡合理,实现了1100多万人的就业增量,全社会的居民收入和消费相对稳定,“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取决于我们国内外两个市场、两个循环的把握。”他说。
进入2021年,新冠病毒疫苗逐渐上市,全球疫情有望得到有效控制。众多专家预测,中国经济强劲复苏的势头还将持续,但想要维持较快的经济增长,仍面临较多的风险和挑战。
中国仍领跑全球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认为,对于2020年,可以用“一个好于预期”和“两个标志性事件”概括。所谓“好于预期”,是指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面对疫情的严重冲击、全球经济的深度衰退以及美国遏制打压的全面升级,我国经济取得了亮眼的成绩。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胀率以及国际收支等主要经济数据均好于预期。除此之外,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中有两大标志性事件。“一是2020年我国GDP总量达到101.6万亿元,占全球经济的比重预计将达到17%左右。‘十三五’收官阶段迈上这一台阶具有标志性意义,为‘十四五’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除此之外,2020年我国实现现行条件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这不仅是我国发展的一大壮举,也对人类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王一鸣说。
中国经济率先在2020年复苏转正,根据世行最新报告,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回升至7.9%,可能是增速最高的主要经济体之一。世界经合组织(OECD)预计,中国仍将领跑全球,2021年将占全球经济增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也表示,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抗风险能力、弹性韧性和回旋空间是最大的。中国具有弹性和韧性的制造业能力,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比较完整。中国在一些国际分工比较高的产业链中还有短板,但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刚性需求、日常需求的产业链是没有问题的,中国的流通体系是没有问题的。
陈文玲强调,中国实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还是世界经济复苏和修复的最大希望和根据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2020年中国经济第一个表现是韧性强大,在疫情压力之下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
“第二个表现是中国经济仍然具有高成长性。从2020年各个季度中国经济持续回升的能力可以清楚看到,中国经济仍具有高成长性,这样的一个回升也表现出中国有一个强大的生产和供给能力,也有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且有比较好的要素供给保障能力,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中国经济仍然处在持续较快增长的发展阶段。并且可以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能保持在8%以上。”张立群说。
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也指出,2020年全年2.3%的增长来之不易,也大大超过此前IMF预测中国增长1.9%的预期。“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之间虽有波动,但仍然实现平衡增长,整體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取得良好态势。”
期待消费回升
王一鸣认为,服务业恢复的滞后抑制了消费,消费途径受限使得相当一部分人只好“被动储蓄”。今年如果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消费将会强劲回升,预期全年消费增长将从-3.9%回升到10%左右。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但全年消费比上年下降3.9%,仍未“转正”。
王一鸣就此解读:疫情后经济恢复有结构性差异,需求端的恢复相对于供给端存在滞后。短期来看,主要原因是疫情冲击。疫情冲击下,居民收入增长有所放缓,消费倾向受到抑制。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服务业的恢复滞后抑制了消费,比如疫情反弹使度假旅游很难做到,造成消费增速的明显回落。与之对应,居民的储蓄水平上升,且上升幅度明显。这其中有预防性储蓄,也有被动性储蓄,且相当一部分人的储蓄是被动性因素导致的。人们无法去消费,没法度假、旅游、购买一些服务。
“长期来看,即便没有疫情,我国居民消费还是不够强劲,深层因素是居民负债水平上升。”王一鸣说,年轻一代买房后,每个月支付贷款对消费存在挤出效应。按照国际清算银行的口径,我国居民的负债水平杠杆率接近60%。他强调,制约消费增长的另一个长期因素是收入分配,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相对偏慢。
王一鸣指出,在政策层面,我国宏观调控从以扩大投资为主转向以扩大消费为主,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概稳定在60%,已经是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而过去投资为第一动力时期形成的体制模式,转向更有效地引导消费需要一个过程。疫情后,我国政策上比较偏向供给端,比如复工复产采取了很多措施。而在消费端,尽管有些地方发了消费券,但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对消费端的激励措施还不够。
宗良也认为,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新发展格局建设的重要一年。在消费上,中国有望迎来一个较快速度的增长,甚至可以达到10%左右;出口也可能会受一点影响,但仍会保持向好态势;投资则有可能达到6.5%左右的增长。
疫情发展不确定
展望2021,王一鸣认为国内外环境将进一步复杂化。比如,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存在诸多变数、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以及国内经济恢复基础不够牢固。具体看来,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将面临六大挑战:第一,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第二,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第三,消费恢复与经济恢复矛盾显现,消费恢复仍然滞后;第四,企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这也给我国就业带来一定挑战;第五,平衡稳增长与防风险仍面临压力;第六,未来存在资本流入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也认为,疫情发展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祝宝良预测,2021年房地产和基建投资会保持稳定,制造业投资恢复增长,预计2021年投资增长10%左右;2020年消费在三大需求中恢复最为缓慢,基数效应也最大,预计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会反弹到12%左右;出口会继续保持增长势头,预计2021年我国出口增长5%左右,进口增长6%左右;物价上,预计2021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左右,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上涨1.5%左右。
祝宝良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叠加我国长期存在的一些结构性、体制性问题以及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使得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较为复杂。
一是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经营仍然困难。从2020年全年看,企業利润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亏损企业数量和亏损额有所上升。一旦恢复缴纳社保费用,普惠贷款还本付息延长期结束,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又会反弹。一些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时有中断,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受到威胁,影响企业的生产。
二是结构性失业压力较大。
三是金融风险仍在积累。中小微企业4万亿元普惠贷款还本付息政策和其他贷款应延尽延政策结束后,一些银行的不良贷款会暴露。减税降费政策退出,部分企业利润会下降,企业违约会增加,银行的资产质量会受影响。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债务负担上升,信托、债市等资本市场的金融风险或许会进一步暴露。
那么如何应对2021年的挑战?祝宝良给出了多个建议,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深化生产要素市场的改革、扩大更高层次对外开放、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等。
在政策取向上,祝宝良建议2021年一般财政预算赤字总量保持2020年水平,财政赤字率3.3%左右,适度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管好货币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速度同名义经济增速相匹配。
在深化生产要素市场的改革方面,祝宝良建议,首先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提高金融市场效率,加快以注册制为核心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二是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三是促进土地流转,保障重点区域、城市群、城市圈发展的土地需求。确保农民能够成为土地增值的受益者和获得者,提高农村常住人口的收入水平。四是提高技术市场效率。以金融手段来推动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化,培育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等。
同时,祝宝良特别谈到,2021的中国经济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
第一,中国的宏观调控采取供给需求两端发力的政策不会变。疫情不断反复,供给端还会受到影响,世界范围内除了中国之外,其他国家的需求端恢复还是快于供给端的恢复,需求是增加的,中国的出口不会有问题。
第二,虽然2020年制造业恢复很慢,但是三季度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基本恢复到正常的水平,中国的制造业已经高于4年的平均水平,企业的利润因为减税等原因还不错,房地产和基建投资继续稳定增长。按照2020年四季度的企业生产状况来推算,2021年GDP增速在6%—10%之间是没有问题的。
第三,价格需要关注两个方面,一个是中国的猪肉价格,一个是国际市场的大宗商品。因为全球经济在恢复过程中货币政策不会退出来,不过世界其他国家加码的可能性也不太大。
张立群表示:“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最重要的是要把中国经济发展这篇大文章谋划好,要牢牢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进一步解决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分行业来看,传统和新兴产业都是既有机遇也有挑战的,我认为都要围绕着转向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来谋划好转型升级。”
“2021年对中国仍是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增长还是一个平稳增长的态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白景明表示,去年中国经济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变动均衡合理,实现了1100多万人的就业增量,全社会的居民收入和消费相对稳定,“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取决于我们国内外两个市场、两个循环的把握。”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