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国爱民,从思想到行动,贯穿了他的一生
他教儿女背诵文天祥的《正气歌》,教他们中国的几千年文明史,
告诉儿女中国人要有志气、有骨气。
将门的豪情、气节、忠诚,深深融入了他们的血液
有一次,余华心问李德全,对冯玉祥应该怎么看。李德全沉思了片刻,说:“他是爱国的。”对国,冯玉祥爱得深沉;对家,他治得严厉。冯家后代,无时无刻不感受着祖辈与父辈一脉相承的爱国情怀,“少小即怀报国志,毕生几曾敢息肩”亦成为他们的理想。冯家一门三代,不仅出了4位将军,还出了10多位政协委员,可谓十足的“政协世家”。
“爸爸总希望你们多努力,做个有能的人”
冯玉祥很注重子女的教育,他教育子女要从小学会生活,学会劳动,读书明理,以德为重。他提倡平民化,不依仗权势搞特殊,衣食住行与百姓一样。他要子女做有志气的人,立身先立志。冯玉祥常对子女说:“爸爸希望你们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做有志气、有出息的人,今后都成为对民众、对社会有用的人。”儿子冯洪达留美时,他每次去信,总要细心附上国内政治大事的剪报,培养孩子从小关心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如何做个有志气的人呢?冯玉祥对子女们说:“要紧的是学本事、学能耐,要先自己站得定,然后尽力地去帮助别人……没有学问谁也看不起你。一个木匠,必得有一个好的斧锯,才能做好家具。”临终前他还告诫子女:“有些人有能,有些人有钱。爸爸总希望你们多努力,做个有能的人。”
其次,他要求子女靠自己的双手生活,要求他们不分男女,都要学会织毛线,能简单剪裁和使用缝纫机。在美国期间,他和李德全将家务分工,轮流做饭,每人一周。暑假里,冯洪达回到家,他便把冯洪达送到林场学伐木或去奶牛场学挤奶。
冯玉祥认为:“现在世界历史潮流都是趋向小家庭制,中国之所以不能进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被大家庭害了,彼此依赖,缺乏独立精神。”儿子冯洪志早年留学美国后在美国做事,1946年冯玉祥到美国后,冯洪志夫妇特地赶到伯克里,希望和父亲住在一起。他就培养家庭成员独立精神问题与儿子作了一次长谈。冯洪志听后,对他说:“你的见解很好,我完全赞成。”
冯玉祥时常告诫子女要过平民化生活,自己也身体力行。在南京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时,冯玉祥仍力主俭朴,始终保持着农民朴实的生活习惯,要求子女也要勤俭过日子,不允许奢侈浪费。全家居住在泰山五贤祠时,一天,他刚进院门,就听见女儿冯理达叫嚷:“我不穿嘛,人家会笑话的。”
冯玉祥虽一向对妻子儿女要求严格,教育她们与平民百姓同甘共苦,但听了女儿的话,他心里涌出一股酸楚。多少年来,他们患难与共,吃尽了苦头。这样做,为的是希望他们不忘家祖清贫之苦,保持廉洁。
他对女儿说:“前些时我给你二哥、二姐写信,嘱咐他们在德国留学要克勤克俭。我认为,少爷、小姐个个是废物,是社会寄生虫,必须打破做少爷、小姐的念头,方能学到真本事。”听罢这话,女儿接过补丁褂穿上了。
作为母亲,李德全不管是对前室还是己出的子女都精心抚育,言传身教。在泰山和重庆时,她喜欢在宅旁种菜养鸡,亲自劳作。孩子们年幼时,她着重帮助他们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劳动习惯,陶冶高尚品德。要求儿女们会洗衣、做饭、种地、做木工、织毛衣、开汽车。她对自己唯一的儿子冯洪达要求更严格,在泰山时,她让冯洪达出去活动,锻炼身体。回来时还要看他有没有出汗,没有汗就让他再出去锻炼。
冯玉祥与原配夫人刘德贞及继室李德全都分别育有5个子女,后来大都很有出息。
冯洪国是冯玉祥与刘德贞所生的长子,14岁时在苏联中山大学学习,后到日本、德国学军事,回国后跟随父亲南征北战,成为抗战名将,1971在四川病逝。
冯弗能是冯玉祥与刘德贞所生的长女,15岁时在苏联中山大学学习,后来回国在原内务部图书馆任管理员,1978年在北京病逝。
冯弗伐是冯玉祥与刘德贞所生的次女,原在德國留学,后成为苏联中山大学第二期学生,1932年再次赴德学机械,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冯洪志是冯玉祥与刘德贞所生的次子,12岁时到苏联留学,后转到德国柏林大学学机械。1941年回国参加救国运动,1945年赴美深造,成为科技领域卓有成就的专家。1983年离休后,热心为两岸统一奔波。江泽民对他的评价是“将门里走出来的大科学家”。
冯理达是冯玉祥与李德全所生的长女,1949年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留苏生,在列宁格勒医学院攻读免疫学,回国后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从事免疫学研究。后调至海军总医院任副院长,少将军衔。
冯颖达是冯玉祥与李德全所生的第二个女儿,1949年赴苏联列宁格勒医学院学习。不幸患了结核病,1950年周恩来访苏时把她带回国养病。1952年在北京农业大学学习,1956年入清华大学工作。丈夫吴增菲是清华建筑系教授。
冯洪达是冯玉祥与李德全所生的儿子,曾随父母一起到美国学习。1951年赴苏学习,1953年回国投身于海军部队,从士兵干到北海舰队副司令员,获海军少将军衔。1993年在大连病逝。
另外3个子女:冯弗矜是冯玉祥与刘德贞所生的小女儿,1942年春去世;冯晓达是冯玉祥与李德全所生的小女儿,1948年在回国的船上与冯玉祥同时遇难;冯小光是冯玉祥与李德全所生儿子,1岁时失踪。
冯洪达:“为了保卫国家,我想在海上工作40年”
百年家史随国史,冯玉祥家族便是其中的一支。从出生孤寒的贫家子弟到一代名将,冯玉祥的一生亲历、主持了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曾有人评价冯玉祥是“百变将军”,对此,冯玉祥的儿媳余华心说,将军的每一变,都是利国利民的进步之变。
翦伯赞评价道:“冯玉祥将军的一生,是一个由农民出生的将军而又逐步回到农民的过程,他从反清反军阀进步到反蒋反美,进步到拥护中国的解放战争,完成了他的完美的历史人格。”爱国爱民,从思想到行动,贯穿了冯玉祥的一生。 冯家后人,秉承冯玉祥的遗志,一门三代,四出将军。除了冯玉祥,儿子冯洪达,女儿冯理达,孙子冯丹宇都是将军。
1948年,冯玉祥黑海遇难后,经毛泽东和朱德同意,冯洪达进入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学习,后转入苏联巴库海军学校学习。从巴库海军学校毕业后,冯洪达回国被分配到上海的海军东海舰队。在部队驻地上海,他遇到了当年父亲旧部余心清的女儿余华心。当时,余华心正就读于复旦大学。1958年,冯洪达和余华心喜结连理。
后来,冯洪达从上海调到青岛北海舰队,先后担任过“鞍山舰”航海长、副舰长。余华心仍然记得,冯洪达曾对她说:“为了保卫国家,我想在海上工作40年。”
1982年,冯玉祥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举行。纪念结束后,邓小平与冯玉祥家人一一握手。
后来,冯洪达担任海军司令部航保部副部长。上任后,冯洪达在资金缺乏、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建起了一整套完整的航保体系,足迹遍布祖国海岛。
1983年,冯洪达调任大连舰艇学院副院长,随后又被任命为院长。在担任院长期间,他看到当时海军缺乏专门的训练舰艇,开始筹建81舰。
81舰即“郑和”号训练舰,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远洋航海训练舰,也是人民海军成立以来,海军院校建造的第一艘远洋航海训练舰,被誉为“中国军校第一舰”。
1984年,新中国成立35周年之际,阅兵式上的海军方队正是由冯洪达亲自组织和训练的。阅兵当天,冯洪达走在海军方队的最前列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1987年底,冯洪达被任命为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却已无法赴任,因为他已经病重以致卧榻不起。1993年,冯洪达病逝。
冯理达:她一边学习,一边和丈夫协助父亲的民主革命活动,并兼任了父亲的警卫、司机和秘书
冯理达从小跟父母在一起,从天津到泰山,从泰山到张家口,从重庆到武汉,从南京到美国,一直到冯玉祥回国途中遇难,她始终都在父亲身边。
除了自立自强之外,冯玉祥将自己的爱国之心也传给了女儿,他教冯理达背诵文天祥的《正气歌》,教导她中国的几千年文明史,告诉她中国人要有志气、有骨气。在父亲的教育下,将门之女的豪情、气节、忠诚深深融入冯理达的血液中。
1943年,冯理达从重庆南开中学毕业。临毕业之际,她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抉择感到犹豫不定,老师便建议她考医科大学,说这是个“你不求别人而别人要求你的‘铁饭碗’”。母亲李德全也赞同她学医,她对女儿说:“就去做个医生吧,将来给老百姓谋点福。”于是,她决定走学医这条路。1944年,冯理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成都齐鲁大学医学院。
1946年春,冯玉祥被逼到美国“考察水利”。在美国那段日子,是冯理达一生中最紧张、最难忘的日子。21岁的她一边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太平洋生物学院生物系学习,一边和丈夫罗元铮协助父亲进行民主革命活动,并兼任了父亲的警卫、司机和秘书工作。
冯玉祥离世后,留下一个记录着他关于做人的小本子,这是他留给冯理达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父亲的教诲,使我深深懂得,一个民族要讲求气节,一个人要讲求志气。只要有一种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是我对人生的体会。”冯理达说。
1949年,24岁的冯理达登上开往列宁格勒的列车,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留苏学生,1958年底,经过9年苦读的冯理达获得免疫学副博士学位,她毅然放弃了苏联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祖国的怀抱。
1959年,冯理达被分配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工作。其间,她组织筹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消毒研究室,并担任该室和流行病科负责人。她先后作为中央、国务院和卫生部防治传染病工作组负责人,29次带队奔赴血吸虫病、流脑、霍乱、痢疾等重疫区一线,与农村基层干部同吃同住,深入偏僻公社和生产队,挨家逐户防病治病。
1959年至1966年,冯理达结合工作实际,撰写了14篇学术论文,被卫生部转发用于指导全国防疫工作,为医学空白的新中国打开一扇大门。
冯理达还是中国免疫学的开拓者之一。1973年,经叶剑英批准,冯理达被调入海军总医院工作。1978年,53岁的冯理达建起我军第一个免疫中心,这是冯理达一生中最为忙碌辛苦、也最有专业成果的时光。除了为免疫室的发展殚精竭虑、事必躬亲,她还利用在国外讲学的收入买了数十套仪器设备投放于实验室,并无偿捐出私人资产,连友人送的仪器设备也充了公,总计价值达300多万元人民币。
她说:“我只想专心专意做好一件事,那就是让中国免疫学有利于科学进步,有利于国家建设,有利于人类健康。”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常委的20年间,冯理达深入农村、社区、学校、厂矿、企业和农民工中调研,共提出议案155项和书面发言53份。作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她利用自己的家庭背景和特殊身份,通过各种渠道广泛联系台湾岛内爱国人士,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冯理达一直保持着节俭朴素的作风,直到80岁时,除了参加公务活动外经常骑自行车上下班,平时穿的基本是军装,一条毛裤穿了20多年,病逝前还穿在身上。
2006年11月23日是冯理达的生日,她的儿子罗悠真拉着她到商店购买生日礼物,她却让儿子购买了4000支圆珠笔,寄给西北贫困地区的希望小学。
2007年11月,82岁高龄的冯理达肺部已出现纤维化症状,经常咳得满脸通红,身体明显不支。有一次,海軍总医院的医生劝她:“您都病成这样了,不要再去讲课了。”冯理达却说:“像我这个年纪,能多讲一场是一场,只要安排了就一定要去!”
她拖着病体赶到空军指挥学院作健康辅导报告,主持人劝她坐下讲课,她说:“我是来讲课的,不是来开会的。”谁也没有想到,这堂课是冯理达上的最后一课。2008年2月8日,冯理达因病逝世,终年83岁。临终前,冯理达嘱咐儿子代她交上1万元党费。交完党费,她的工资卡里仅剩下85.46元。 一门三代,四出将军
冯洪达和妻子余华心育有一子一女。冯玉祥家的第四位将军,就是两人的儿子冯丹宇。1976年,还在读初一、年仅14岁的冯丹宇参军了。“当时政策允许他这个年龄参军。”余华心说。
刚入伍时,冯丹宇是汽车兵。几年后,他调到青岛防险救生大队,从事打捞沉船和海上救生任务。由于表现突出,他多次获得奖励。
1980年,冯丹宇通过自学考上了大连舰艇学院。当时,《人民海军报》曾以《只有初中一年级文化程度的冯丹宇考上了大学》为题做了重点报道。“他在考上大学之后,家里才知道这件事。”余华心说,“冯丹宇事后说,由于自己之前只有初中水平,学习过程中充满了艰辛。”
大学毕业后,冯丹宇主动要求下基层。按照统一分配,冯丹宇来到青岛一艘小型军舰锻炼。20世纪80年代,冯丹宇调到国防科工委工作。2003年,年仅41岁的冯丹宇晋升少将,在解放军总装备部任职,成为当时全军最年轻的将军之一。
冯丹宇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2019年6月28日上午,海军在北京举行晋升将官军衔仪式,经中央军委批准,冯丹宇等5名军官由海军少将军衔晋升为海军中将军衔。
余华心说,自从儿子当兵后,工作十分繁忙,极少有时间回家。即使在几年前,我军某大型舰艇平台在大连改造时,冯丹宇因工作原因到大连,“但也只是到家里坐一会儿就走了,从来没有过过夜,太忙了”。
冯家三代人中共有十多位曾担任全国及省市政协委员
2020年5月21日,全国政协开幕会上出现了这样一幕:委员们集体肃立,为疫情中逝世同胞默哀一分钟。这个环节的安排,不是临时起意,而是3个月前就已经开始筹划。冯玉祥的孙女、政协委员冯丹龙就是这个提案的发起者。
和弟弟冯丹宇相比,冯丹龙的经历更曲折一些。她在1976年参加工作之初,成为烟台毓璜顶医院的一名护士。当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一部分高位截瘫病人转到了冯丹龙所在的院区。一个年仅17岁的姑娘,要照顾一个病房里的8个男病患,还要保障病人的安全,难度可想而知。
那段时间,冯丹龙每天提着一根棍子值夜班,下班后再骑45分钟的自行车回家。凭借将门之后的英气,她硬是挺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
1977年高考恢复,冯丹龙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开始复习。冯玉祥对家中后人的教育问题一直格外上心,在给孩子们的家书中,封封都谈到了国危民困,鼓励青年人图强救国。爷爷对年轻人读书要求的执著,在冯丹龙心中烙下了很深的烙印。
冯丹龙连续几年落榜,但她始终没有放弃,终于在1981年被山东大学外语系英美语言文学专业录取。
1984年,中美两国达成协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高级工商管理硕士(MBA),并在大连理工大学设立了MBA预备班培训中心。刚刚大学毕业的冯丹龙被分配到大连理工大学做英语老师。授课的同时,她也萌生了报考MBA的想法。
通过半年多没日没夜的恶补,这个没学过高等数学的文科女生,竟然考上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商学院,成为中国第一批MBA学员。
1988年底,国内留学热潮正盛,完成学业的冯丹龙却毅然选择回国。第二年,她在《大连日报》上看到一则英文招聘广告,美国药企巨头辉瑞制药要在大连投资建厂,广纳贤士。
冯丹龙随即投递了简历,留美的经历、MBA的学历、当过护士的背景,都成为她的加分项。很快,冯丹龙成为辉瑞中国的00001号员工。如今,辉瑞制药已经发展为全球最大的研发型制药公司,冯丹龙作为中国首号员工,从总经理秘书到企业事务部总监,踏踏实实走了30多年。
在这期间,冯丹龙的一次壮举至今令人印象深刻。
2000年,中国加入WTO前夕,美国白宫与国会之间就是否给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地位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美国制药研究及生产协会负责人之一白文东,找到冯丹龙,希望她可以赴美演讲,游说议员。
深知事关重大,冯丹龙二话没说就接下了这项任务。在美国国会山会议室,面对40多名民主党和共和党议员代表,冯丹龙流利地用英语发表了演讲。她以个人的经历来讲述中国过去20多年的发展变化,最后,她谈到了个人对中国加入WTO的看法:“1999年,中美签署了中国加入WTO的双边协议,相信中国加入WTO将给中国的企业家和外国的投资者带来同样的机遇和挑战,将给中国和外国的制药厂带来双赢的环境,将使每个公司在一个相同的条件下竞争。辉瑞中国的发展就是双赢的最好例子。”
作为唯一一名来自中国的女性代表,冯丹龙充满激情的演讲打动了在座的所有人。经过多方共同努力,最终,美国国会以237票对197票的表决结果,通过了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议案。
冯丹龙在美国国会山不卑不亢的表现,尽显“将门之后”的气度。50多年前,同样是在国会山,她的爷爷冯玉祥为了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反对美国扶植蒋介石打内战的政治态度,在华盛顿国会山上发传单、资料,并进行演讲。为了民族利益奔走,祖孙两代一脉相承。
近十几年间,冯丹龙先后担任过大连市政协常委、上海市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一直在为祖国发展壮大建言献策。
细数冯丹龙的家谱,三代人共有十多位曾担任全国及省市政协委员,可谓十足的“政协世家”。1949年3月,李德全出席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全国妇联副主席。她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部长。
除此之外,冯丹龙的外公余心清是第一至三届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第一至四屆副主席;她的外婆刘兰华、二姑冯弗伐、四姑冯理达、姑父罗元铮、父亲冯洪达、母亲余华心、叔父冯宏顺、叔父冯宏谦都曾担任过全国或地方政协委员。
“我给你们一双手,你们要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有一次,余华心问李德全,对冯玉祥应该怎么看,李德全沉思了片刻,说:“他是爱国的。”冯丹龙没有见过爷爷冯玉祥,但从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中,她无时无刻不感受着祖辈与父辈一脉相承的爱国情怀:“少小即怀报国志,毕生几曾敢息肩。” 余华心第一次见冯玉祥时,他送了两幅水彩画,上面的题词分别是:“一个大白菜,味是真正美,大家常常吃,打得倭寇必败北”;“红萝卜、紫茄子,味都好,味都香,大家多吃些,一定打过鸭绿江”。冯玉祥对抗日战争必胜的坚定信念,可见一斑。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冯玉祥力主抗日。“八一三”上海抗战之日,他被任命为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奔赴前线的途中,2架敌机飞过头顶,在树下暂避的冯玉祥对身边的副官说:“敌人要是扔炸弹,我就高呼中华民族万岁,然后死!”
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时,冯玉祥当选理事。在一次聚会上,冯玉祥把一个橘子放在茶碗上,上面再放一粒花生米,让在场的孩子们猜是什么意思。
“他后来揭晓谜底:‘茶碗象征着国家,橘子是家,花生米是我们个人。如果茶碗倒了,那就一切全都没有了。要是国家灭亡了,我们的家和个人就都没有依靠了。’”这段描述在孩子们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被冯家后人铭记至今。
对国,冯玉祥爱得深沉;对家,他治得严厉。
冯丹龙回忆,1936年,冯玉祥曾在安徽巢湖旧居住了一个多月。“他在祭祖后对我的姑姑伯父们和父亲说,‘供给你们上学,我是尽力的,但别的一点不愿给你们留下、害你们,如有一点房子这些东西,日后我也必定是捐助学校或者其他慈善事业,愿你们知道’。”
“我爷爷常对我爸爸说,我给你们一双手,你们要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后来,我爸爸常常对我们说,给你们两只手、一副很好的身体,你们要靠自己。”在冯丹龙看来,祖父的教导,是言传,也是身教。
勤俭朴素,冯玉祥身体力行。土布衣裤、布鞋布袜是他时常的装束。“他也從小教育理达姑姑不能做娇小姐。”冯丹龙回忆说,“印象里,我奶奶和姑姑从来没戴过首饰。”
冯玉祥还要求子女认真勤奋。“爸爸和姑姑小的时候,我爷爷每周要求他们写100个大字、1000个小字。他们后来写得一手好字,就是这样练成的。”
1948年,冯玉祥立下遗嘱:“我没有什么东西,有几间房子交给李德全夫人……至于我的几个孩子,虽然还有未毕业的,只要他们能自爱,有双手,就不会饿死。”
新中国成立初期,李德全实践了冯玉祥的遗愿,把他的遗产和房产全部捐给了国家。现在,他的后代们如他所教所期,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冯玉祥的博爱也融入了冯家后人的血脉里。在冯丹龙看来,“行善并非富人的专利,善举的源泉更重要的是来自精神。爷爷的这份生命留言,虽只有薄薄的几页纸,却很厚重。它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责编/袁栋梁 责校/陈小婷 来源/《我的生活·冯玉祥自传》,冯玉祥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冯玉祥儿媳余华心:一门四将军百年家国情》,王国平、施诗晨、李雨心/文,《华西都市报》2019年7月15日;《冯玉祥:百变军阀》,徐琳玲、吴鸣/文,《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第41期;《揭秘政协“1分钟默哀”提案人》,咖喱/文,《环球人物》2020年5月22日等)
他教儿女背诵文天祥的《正气歌》,教他们中国的几千年文明史,
告诉儿女中国人要有志气、有骨气。
将门的豪情、气节、忠诚,深深融入了他们的血液
有一次,余华心问李德全,对冯玉祥应该怎么看。李德全沉思了片刻,说:“他是爱国的。”对国,冯玉祥爱得深沉;对家,他治得严厉。冯家后代,无时无刻不感受着祖辈与父辈一脉相承的爱国情怀,“少小即怀报国志,毕生几曾敢息肩”亦成为他们的理想。冯家一门三代,不仅出了4位将军,还出了10多位政协委员,可谓十足的“政协世家”。
“爸爸总希望你们多努力,做个有能的人”
冯玉祥很注重子女的教育,他教育子女要从小学会生活,学会劳动,读书明理,以德为重。他提倡平民化,不依仗权势搞特殊,衣食住行与百姓一样。他要子女做有志气的人,立身先立志。冯玉祥常对子女说:“爸爸希望你们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做有志气、有出息的人,今后都成为对民众、对社会有用的人。”儿子冯洪达留美时,他每次去信,总要细心附上国内政治大事的剪报,培养孩子从小关心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如何做个有志气的人呢?冯玉祥对子女们说:“要紧的是学本事、学能耐,要先自己站得定,然后尽力地去帮助别人……没有学问谁也看不起你。一个木匠,必得有一个好的斧锯,才能做好家具。”临终前他还告诫子女:“有些人有能,有些人有钱。爸爸总希望你们多努力,做个有能的人。”
其次,他要求子女靠自己的双手生活,要求他们不分男女,都要学会织毛线,能简单剪裁和使用缝纫机。在美国期间,他和李德全将家务分工,轮流做饭,每人一周。暑假里,冯洪达回到家,他便把冯洪达送到林场学伐木或去奶牛场学挤奶。
冯玉祥认为:“现在世界历史潮流都是趋向小家庭制,中国之所以不能进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被大家庭害了,彼此依赖,缺乏独立精神。”儿子冯洪志早年留学美国后在美国做事,1946年冯玉祥到美国后,冯洪志夫妇特地赶到伯克里,希望和父亲住在一起。他就培养家庭成员独立精神问题与儿子作了一次长谈。冯洪志听后,对他说:“你的见解很好,我完全赞成。”
冯玉祥时常告诫子女要过平民化生活,自己也身体力行。在南京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时,冯玉祥仍力主俭朴,始终保持着农民朴实的生活习惯,要求子女也要勤俭过日子,不允许奢侈浪费。全家居住在泰山五贤祠时,一天,他刚进院门,就听见女儿冯理达叫嚷:“我不穿嘛,人家会笑话的。”
冯玉祥虽一向对妻子儿女要求严格,教育她们与平民百姓同甘共苦,但听了女儿的话,他心里涌出一股酸楚。多少年来,他们患难与共,吃尽了苦头。这样做,为的是希望他们不忘家祖清贫之苦,保持廉洁。
他对女儿说:“前些时我给你二哥、二姐写信,嘱咐他们在德国留学要克勤克俭。我认为,少爷、小姐个个是废物,是社会寄生虫,必须打破做少爷、小姐的念头,方能学到真本事。”听罢这话,女儿接过补丁褂穿上了。
作为母亲,李德全不管是对前室还是己出的子女都精心抚育,言传身教。在泰山和重庆时,她喜欢在宅旁种菜养鸡,亲自劳作。孩子们年幼时,她着重帮助他们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劳动习惯,陶冶高尚品德。要求儿女们会洗衣、做饭、种地、做木工、织毛衣、开汽车。她对自己唯一的儿子冯洪达要求更严格,在泰山时,她让冯洪达出去活动,锻炼身体。回来时还要看他有没有出汗,没有汗就让他再出去锻炼。
冯玉祥与原配夫人刘德贞及继室李德全都分别育有5个子女,后来大都很有出息。
冯洪国是冯玉祥与刘德贞所生的长子,14岁时在苏联中山大学学习,后到日本、德国学军事,回国后跟随父亲南征北战,成为抗战名将,1971在四川病逝。
冯弗能是冯玉祥与刘德贞所生的长女,15岁时在苏联中山大学学习,后来回国在原内务部图书馆任管理员,1978年在北京病逝。
冯弗伐是冯玉祥与刘德贞所生的次女,原在德國留学,后成为苏联中山大学第二期学生,1932年再次赴德学机械,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冯洪志是冯玉祥与刘德贞所生的次子,12岁时到苏联留学,后转到德国柏林大学学机械。1941年回国参加救国运动,1945年赴美深造,成为科技领域卓有成就的专家。1983年离休后,热心为两岸统一奔波。江泽民对他的评价是“将门里走出来的大科学家”。
冯理达是冯玉祥与李德全所生的长女,1949年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留苏生,在列宁格勒医学院攻读免疫学,回国后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从事免疫学研究。后调至海军总医院任副院长,少将军衔。
冯颖达是冯玉祥与李德全所生的第二个女儿,1949年赴苏联列宁格勒医学院学习。不幸患了结核病,1950年周恩来访苏时把她带回国养病。1952年在北京农业大学学习,1956年入清华大学工作。丈夫吴增菲是清华建筑系教授。
冯洪达是冯玉祥与李德全所生的儿子,曾随父母一起到美国学习。1951年赴苏学习,1953年回国投身于海军部队,从士兵干到北海舰队副司令员,获海军少将军衔。1993年在大连病逝。
另外3个子女:冯弗矜是冯玉祥与刘德贞所生的小女儿,1942年春去世;冯晓达是冯玉祥与李德全所生的小女儿,1948年在回国的船上与冯玉祥同时遇难;冯小光是冯玉祥与李德全所生儿子,1岁时失踪。
冯洪达:“为了保卫国家,我想在海上工作40年”
百年家史随国史,冯玉祥家族便是其中的一支。从出生孤寒的贫家子弟到一代名将,冯玉祥的一生亲历、主持了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曾有人评价冯玉祥是“百变将军”,对此,冯玉祥的儿媳余华心说,将军的每一变,都是利国利民的进步之变。
翦伯赞评价道:“冯玉祥将军的一生,是一个由农民出生的将军而又逐步回到农民的过程,他从反清反军阀进步到反蒋反美,进步到拥护中国的解放战争,完成了他的完美的历史人格。”爱国爱民,从思想到行动,贯穿了冯玉祥的一生。 冯家后人,秉承冯玉祥的遗志,一门三代,四出将军。除了冯玉祥,儿子冯洪达,女儿冯理达,孙子冯丹宇都是将军。
1948年,冯玉祥黑海遇难后,经毛泽东和朱德同意,冯洪达进入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学习,后转入苏联巴库海军学校学习。从巴库海军学校毕业后,冯洪达回国被分配到上海的海军东海舰队。在部队驻地上海,他遇到了当年父亲旧部余心清的女儿余华心。当时,余华心正就读于复旦大学。1958年,冯洪达和余华心喜结连理。
后来,冯洪达从上海调到青岛北海舰队,先后担任过“鞍山舰”航海长、副舰长。余华心仍然记得,冯洪达曾对她说:“为了保卫国家,我想在海上工作40年。”
1982年,冯玉祥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举行。纪念结束后,邓小平与冯玉祥家人一一握手。
后来,冯洪达担任海军司令部航保部副部长。上任后,冯洪达在资金缺乏、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建起了一整套完整的航保体系,足迹遍布祖国海岛。
1983年,冯洪达调任大连舰艇学院副院长,随后又被任命为院长。在担任院长期间,他看到当时海军缺乏专门的训练舰艇,开始筹建81舰。
81舰即“郑和”号训练舰,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远洋航海训练舰,也是人民海军成立以来,海军院校建造的第一艘远洋航海训练舰,被誉为“中国军校第一舰”。
1984年,新中国成立35周年之际,阅兵式上的海军方队正是由冯洪达亲自组织和训练的。阅兵当天,冯洪达走在海军方队的最前列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1987年底,冯洪达被任命为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却已无法赴任,因为他已经病重以致卧榻不起。1993年,冯洪达病逝。
冯理达:她一边学习,一边和丈夫协助父亲的民主革命活动,并兼任了父亲的警卫、司机和秘书
冯理达从小跟父母在一起,从天津到泰山,从泰山到张家口,从重庆到武汉,从南京到美国,一直到冯玉祥回国途中遇难,她始终都在父亲身边。
除了自立自强之外,冯玉祥将自己的爱国之心也传给了女儿,他教冯理达背诵文天祥的《正气歌》,教导她中国的几千年文明史,告诉她中国人要有志气、有骨气。在父亲的教育下,将门之女的豪情、气节、忠诚深深融入冯理达的血液中。
1943年,冯理达从重庆南开中学毕业。临毕业之际,她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抉择感到犹豫不定,老师便建议她考医科大学,说这是个“你不求别人而别人要求你的‘铁饭碗’”。母亲李德全也赞同她学医,她对女儿说:“就去做个医生吧,将来给老百姓谋点福。”于是,她决定走学医这条路。1944年,冯理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成都齐鲁大学医学院。
1946年春,冯玉祥被逼到美国“考察水利”。在美国那段日子,是冯理达一生中最紧张、最难忘的日子。21岁的她一边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太平洋生物学院生物系学习,一边和丈夫罗元铮协助父亲进行民主革命活动,并兼任了父亲的警卫、司机和秘书工作。
冯玉祥离世后,留下一个记录着他关于做人的小本子,这是他留给冯理达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父亲的教诲,使我深深懂得,一个民族要讲求气节,一个人要讲求志气。只要有一种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是我对人生的体会。”冯理达说。
1949年,24岁的冯理达登上开往列宁格勒的列车,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留苏学生,1958年底,经过9年苦读的冯理达获得免疫学副博士学位,她毅然放弃了苏联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祖国的怀抱。
1959年,冯理达被分配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工作。其间,她组织筹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消毒研究室,并担任该室和流行病科负责人。她先后作为中央、国务院和卫生部防治传染病工作组负责人,29次带队奔赴血吸虫病、流脑、霍乱、痢疾等重疫区一线,与农村基层干部同吃同住,深入偏僻公社和生产队,挨家逐户防病治病。
1959年至1966年,冯理达结合工作实际,撰写了14篇学术论文,被卫生部转发用于指导全国防疫工作,为医学空白的新中国打开一扇大门。
冯理达还是中国免疫学的开拓者之一。1973年,经叶剑英批准,冯理达被调入海军总医院工作。1978年,53岁的冯理达建起我军第一个免疫中心,这是冯理达一生中最为忙碌辛苦、也最有专业成果的时光。除了为免疫室的发展殚精竭虑、事必躬亲,她还利用在国外讲学的收入买了数十套仪器设备投放于实验室,并无偿捐出私人资产,连友人送的仪器设备也充了公,总计价值达300多万元人民币。
她说:“我只想专心专意做好一件事,那就是让中国免疫学有利于科学进步,有利于国家建设,有利于人类健康。”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常委的20年间,冯理达深入农村、社区、学校、厂矿、企业和农民工中调研,共提出议案155项和书面发言53份。作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她利用自己的家庭背景和特殊身份,通过各种渠道广泛联系台湾岛内爱国人士,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冯理达一直保持着节俭朴素的作风,直到80岁时,除了参加公务活动外经常骑自行车上下班,平时穿的基本是军装,一条毛裤穿了20多年,病逝前还穿在身上。
2006年11月23日是冯理达的生日,她的儿子罗悠真拉着她到商店购买生日礼物,她却让儿子购买了4000支圆珠笔,寄给西北贫困地区的希望小学。
2007年11月,82岁高龄的冯理达肺部已出现纤维化症状,经常咳得满脸通红,身体明显不支。有一次,海軍总医院的医生劝她:“您都病成这样了,不要再去讲课了。”冯理达却说:“像我这个年纪,能多讲一场是一场,只要安排了就一定要去!”
她拖着病体赶到空军指挥学院作健康辅导报告,主持人劝她坐下讲课,她说:“我是来讲课的,不是来开会的。”谁也没有想到,这堂课是冯理达上的最后一课。2008年2月8日,冯理达因病逝世,终年83岁。临终前,冯理达嘱咐儿子代她交上1万元党费。交完党费,她的工资卡里仅剩下85.46元。 一门三代,四出将军
冯洪达和妻子余华心育有一子一女。冯玉祥家的第四位将军,就是两人的儿子冯丹宇。1976年,还在读初一、年仅14岁的冯丹宇参军了。“当时政策允许他这个年龄参军。”余华心说。
刚入伍时,冯丹宇是汽车兵。几年后,他调到青岛防险救生大队,从事打捞沉船和海上救生任务。由于表现突出,他多次获得奖励。
1980年,冯丹宇通过自学考上了大连舰艇学院。当时,《人民海军报》曾以《只有初中一年级文化程度的冯丹宇考上了大学》为题做了重点报道。“他在考上大学之后,家里才知道这件事。”余华心说,“冯丹宇事后说,由于自己之前只有初中水平,学习过程中充满了艰辛。”
大学毕业后,冯丹宇主动要求下基层。按照统一分配,冯丹宇来到青岛一艘小型军舰锻炼。20世纪80年代,冯丹宇调到国防科工委工作。2003年,年仅41岁的冯丹宇晋升少将,在解放军总装备部任职,成为当时全军最年轻的将军之一。
冯丹宇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2019年6月28日上午,海军在北京举行晋升将官军衔仪式,经中央军委批准,冯丹宇等5名军官由海军少将军衔晋升为海军中将军衔。
余华心说,自从儿子当兵后,工作十分繁忙,极少有时间回家。即使在几年前,我军某大型舰艇平台在大连改造时,冯丹宇因工作原因到大连,“但也只是到家里坐一会儿就走了,从来没有过过夜,太忙了”。
冯家三代人中共有十多位曾担任全国及省市政协委员
2020年5月21日,全国政协开幕会上出现了这样一幕:委员们集体肃立,为疫情中逝世同胞默哀一分钟。这个环节的安排,不是临时起意,而是3个月前就已经开始筹划。冯玉祥的孙女、政协委员冯丹龙就是这个提案的发起者。
和弟弟冯丹宇相比,冯丹龙的经历更曲折一些。她在1976年参加工作之初,成为烟台毓璜顶医院的一名护士。当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一部分高位截瘫病人转到了冯丹龙所在的院区。一个年仅17岁的姑娘,要照顾一个病房里的8个男病患,还要保障病人的安全,难度可想而知。
那段时间,冯丹龙每天提着一根棍子值夜班,下班后再骑45分钟的自行车回家。凭借将门之后的英气,她硬是挺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
1977年高考恢复,冯丹龙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开始复习。冯玉祥对家中后人的教育问题一直格外上心,在给孩子们的家书中,封封都谈到了国危民困,鼓励青年人图强救国。爷爷对年轻人读书要求的执著,在冯丹龙心中烙下了很深的烙印。
冯丹龙连续几年落榜,但她始终没有放弃,终于在1981年被山东大学外语系英美语言文学专业录取。
1984年,中美两国达成协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高级工商管理硕士(MBA),并在大连理工大学设立了MBA预备班培训中心。刚刚大学毕业的冯丹龙被分配到大连理工大学做英语老师。授课的同时,她也萌生了报考MBA的想法。
通过半年多没日没夜的恶补,这个没学过高等数学的文科女生,竟然考上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商学院,成为中国第一批MBA学员。
1988年底,国内留学热潮正盛,完成学业的冯丹龙却毅然选择回国。第二年,她在《大连日报》上看到一则英文招聘广告,美国药企巨头辉瑞制药要在大连投资建厂,广纳贤士。
冯丹龙随即投递了简历,留美的经历、MBA的学历、当过护士的背景,都成为她的加分项。很快,冯丹龙成为辉瑞中国的00001号员工。如今,辉瑞制药已经发展为全球最大的研发型制药公司,冯丹龙作为中国首号员工,从总经理秘书到企业事务部总监,踏踏实实走了30多年。
在这期间,冯丹龙的一次壮举至今令人印象深刻。
2000年,中国加入WTO前夕,美国白宫与国会之间就是否给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地位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美国制药研究及生产协会负责人之一白文东,找到冯丹龙,希望她可以赴美演讲,游说议员。
深知事关重大,冯丹龙二话没说就接下了这项任务。在美国国会山会议室,面对40多名民主党和共和党议员代表,冯丹龙流利地用英语发表了演讲。她以个人的经历来讲述中国过去20多年的发展变化,最后,她谈到了个人对中国加入WTO的看法:“1999年,中美签署了中国加入WTO的双边协议,相信中国加入WTO将给中国的企业家和外国的投资者带来同样的机遇和挑战,将给中国和外国的制药厂带来双赢的环境,将使每个公司在一个相同的条件下竞争。辉瑞中国的发展就是双赢的最好例子。”
作为唯一一名来自中国的女性代表,冯丹龙充满激情的演讲打动了在座的所有人。经过多方共同努力,最终,美国国会以237票对197票的表决结果,通过了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议案。
冯丹龙在美国国会山不卑不亢的表现,尽显“将门之后”的气度。50多年前,同样是在国会山,她的爷爷冯玉祥为了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反对美国扶植蒋介石打内战的政治态度,在华盛顿国会山上发传单、资料,并进行演讲。为了民族利益奔走,祖孙两代一脉相承。
近十几年间,冯丹龙先后担任过大连市政协常委、上海市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一直在为祖国发展壮大建言献策。
细数冯丹龙的家谱,三代人共有十多位曾担任全国及省市政协委员,可谓十足的“政协世家”。1949年3月,李德全出席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全国妇联副主席。她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部长。
除此之外,冯丹龙的外公余心清是第一至三届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第一至四屆副主席;她的外婆刘兰华、二姑冯弗伐、四姑冯理达、姑父罗元铮、父亲冯洪达、母亲余华心、叔父冯宏顺、叔父冯宏谦都曾担任过全国或地方政协委员。
“我给你们一双手,你们要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有一次,余华心问李德全,对冯玉祥应该怎么看,李德全沉思了片刻,说:“他是爱国的。”冯丹龙没有见过爷爷冯玉祥,但从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中,她无时无刻不感受着祖辈与父辈一脉相承的爱国情怀:“少小即怀报国志,毕生几曾敢息肩。” 余华心第一次见冯玉祥时,他送了两幅水彩画,上面的题词分别是:“一个大白菜,味是真正美,大家常常吃,打得倭寇必败北”;“红萝卜、紫茄子,味都好,味都香,大家多吃些,一定打过鸭绿江”。冯玉祥对抗日战争必胜的坚定信念,可见一斑。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冯玉祥力主抗日。“八一三”上海抗战之日,他被任命为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奔赴前线的途中,2架敌机飞过头顶,在树下暂避的冯玉祥对身边的副官说:“敌人要是扔炸弹,我就高呼中华民族万岁,然后死!”
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时,冯玉祥当选理事。在一次聚会上,冯玉祥把一个橘子放在茶碗上,上面再放一粒花生米,让在场的孩子们猜是什么意思。
“他后来揭晓谜底:‘茶碗象征着国家,橘子是家,花生米是我们个人。如果茶碗倒了,那就一切全都没有了。要是国家灭亡了,我们的家和个人就都没有依靠了。’”这段描述在孩子们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被冯家后人铭记至今。
对国,冯玉祥爱得深沉;对家,他治得严厉。
冯丹龙回忆,1936年,冯玉祥曾在安徽巢湖旧居住了一个多月。“他在祭祖后对我的姑姑伯父们和父亲说,‘供给你们上学,我是尽力的,但别的一点不愿给你们留下、害你们,如有一点房子这些东西,日后我也必定是捐助学校或者其他慈善事业,愿你们知道’。”
“我爷爷常对我爸爸说,我给你们一双手,你们要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后来,我爸爸常常对我们说,给你们两只手、一副很好的身体,你们要靠自己。”在冯丹龙看来,祖父的教导,是言传,也是身教。
勤俭朴素,冯玉祥身体力行。土布衣裤、布鞋布袜是他时常的装束。“他也從小教育理达姑姑不能做娇小姐。”冯丹龙回忆说,“印象里,我奶奶和姑姑从来没戴过首饰。”
冯玉祥还要求子女认真勤奋。“爸爸和姑姑小的时候,我爷爷每周要求他们写100个大字、1000个小字。他们后来写得一手好字,就是这样练成的。”
1948年,冯玉祥立下遗嘱:“我没有什么东西,有几间房子交给李德全夫人……至于我的几个孩子,虽然还有未毕业的,只要他们能自爱,有双手,就不会饿死。”
新中国成立初期,李德全实践了冯玉祥的遗愿,把他的遗产和房产全部捐给了国家。现在,他的后代们如他所教所期,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冯玉祥的博爱也融入了冯家后人的血脉里。在冯丹龙看来,“行善并非富人的专利,善举的源泉更重要的是来自精神。爷爷的这份生命留言,虽只有薄薄的几页纸,却很厚重。它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责编/袁栋梁 责校/陈小婷 来源/《我的生活·冯玉祥自传》,冯玉祥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冯玉祥儿媳余华心:一门四将军百年家国情》,王国平、施诗晨、李雨心/文,《华西都市报》2019年7月15日;《冯玉祥:百变军阀》,徐琳玲、吴鸣/文,《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第41期;《揭秘政协“1分钟默哀”提案人》,咖喱/文,《环球人物》2020年5月22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