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专业课程群建设研究与实践

来源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kun72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毕业要求指标点需要多门课程来支撑,课程集群的教学内容需要深度梳理,教学目标也应符合逻辑。根据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教学设计方法,文章首先分析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之间的关系;基于分解后的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分析课程群组与指标点之间的支撑关系。然后以学生为中心,提出课程群建设要遵循支撑同一指标点、课程教学目标一体化和教学内容有机联系的原则;提出以毕业要求达成为核心,以核心能力的培养为最终目标,以课程教学活动为落脚点的课程群整合优化方案。最后,以交通运输专业为例,开展了课程群建设實践。研究结果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课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对成果导向型教育理念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指标点;交通运输专业;课程群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10-0003-03
  一、引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种国际通用的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和保障制度,通过专业认证的毕业生能够实现工程师资格的国际互认,以学生为中心是它的核心思想,在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下,持续地完善本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并改进支持条件。这就使得高等工程类专业需要根据既定的毕业生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包括毕业生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并基于这些毕业能力,创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优化办学条件,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立持续改进的机制。
  课程建设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和教学进程等。对于各个专业分解后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往往需要多门课程来支撑,以集群知识和规模效益促使目标达成。因此,要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下,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多门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划分为不同的课程群,理顺课程群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优化配置教学资源。
  北京理工大学较早提出了课程集群化的建设思路,开始课程群建设的实践研究[1]。冯滨鲁等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国家特色专业建设要求,通过数学专业课程群的建设,开展课程结构重组、课程内容整合优化和教学方法改革[2]。李莉萍等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能力培养上,在强化实践性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进行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研究和实践[3]。曾宪桃等提出了课程群建设应向新工科理念下的课程逻辑转变,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作为基本条件,理清学与教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指导课程群重构[4]。吴少群等以培养学生研究和开发软件系统的能力为中心,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课程群建设进行了探索与实践[5]。白雪梅等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毕业要求出发,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两方面对电子技术课程群的建设进行了研究,构建了课程群内的理论知识体系[6]。初红艳等探讨了机械制造专业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要求达成条件下,课程群体系的建立与实施等问题[7]。
  从以上教学研究实践来看,关于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即专业课程群构建和课程群内知识体系分析。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依据毕业要求指标点进行课程群建设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出发,分析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指标点与课程群之间的关系,提出课程群构建的原则和整合优化方法。
  二、专业毕业要求与课程群
  (一)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
  培养目标既要符合学校的定位,也要满足社会经济和企业行业发展的需要,体现出对未来专业人才发展的预期,并能够匹配本专业的毕业要求。根据培养目标进一步修订毕业要求,并把毕业要求分解成若干个可用专业课程来衡量的指标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在确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反向设计毕业要求和毕业要求指标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毕业要求与课程群
  专业修订的毕业要求应涵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12条规定,并将每条毕业要求分解成若干个可衡量的指标点,各指标点的实现需要多项相关教学活动的支持,这些教学活动可划分为一个课程群,群内课程既可为必修课程,也可为选修课程,既包括理论课程,也包括实践环节,共同支撑同一毕业要求指标点。毕业要求指标点与课程群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三、课程整合与建群
  (一)课程群建设原则
  课程群是按照社会需要及人才培养目标,以某专业知识、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中心,通过互相联系、互相支撑、各有侧重的课程所组成的具有逻辑关系的课程群体[8]。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专业课程群的建设要在坚持系统性、科学性、相关性、创新性、独立性和延展性等六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9],遵循以下建设原则。
  1.支撑同一毕业要求指标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课程目标的设计要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毕业要求指标点又是建立课程群的基础,群内每门课程都要包含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同时这些课程开展的教学活动要能够支撑同一毕业要求指标点。
  2.课程教学目标一体化。基于成果导向型教育理念,通过分析内部和外部需求,按照“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教学设计原则,根据毕业要求指标点,确定课程群的教学目标,群内课程按照统一目标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的方式,通过协调课程间的分工与合作,避免同类知识的重复学习及混淆。
  3.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联系。课题群内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有密切的联系,同时应理清课程之间的关系,强调课程建设内在的逻辑统一性,使之形成既互相补充又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将群内的课程建设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持续推进。
  (二)课程群整合优化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以OBE理念为指导思想,提出“以企业行业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目标的实现为导向,以毕业要求的达成为核心,以核心能力的培养为最终目标,以课程教学活动为落脚点”的课程群整合优化方案,课程的整合优化做到群内课程内容不重复,且保证课程的合理性、先进性和实践性。
  通过企业行业调查研究确定专业定位及走向、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核心能力要求,制定出既满足企业行业需求,又能覆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毕业要求,并将其分解成若干指标点来进一步确定所需的知识点,据此將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优化,建立若干个与毕业要求指标点一一对应的课程群。
  (三)群间课程关系
  将课程群划分为基础能力培养、核心能力培养和协同能力培养三个模块的相关课程群,各课程群模块对应的专业能力培养环节连贯递进,构成了专业知识从基础到提升再到拓展的衔接关系,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基础能力培养模块注重专业知识相关性,核心能力培养模块注重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协同能力培养模块则关注学生专业视野的开拓和综合素养的拓展。群间课程的关系如图3所示。
  四、应用实践
  (一)课程群设置
  根据学校定位、专业定位以及社会需求,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以东北林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为例,通过分析国家和地区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需求,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道德品质以及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不仅要掌握宽广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专业的基础理论,拥有坚实的专业技能,具备解决交通运输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分析表达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较高的团队精神与较强的创新能力,能适应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
  根据培养目标,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制定交通运输专业毕业要求和指标点,专业毕业要求完全涵盖通用标准的12条,毕业要求指标点共有37条。在每个指标点下,进行专业课程选择和教学内容整合。以该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3.4为例,课程群涉及到交通运输安全、运输企业管理、汽车运用工程、汽车构造和现代物流装备5门课程,见表1。
  这5门课程的教学环节既要考虑对专业毕业要求3.4的支撑,同时要避免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重复,还要注意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授课教师要共同开展课程教学研究,保证教学内容和考核内容与指标点的支撑关系,从而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群内课程建设
  1.教学内容优化。通过整合群内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内容,打破群内课程之间缺乏联系的现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和优化,实现群内各门课程内容的有机联系,以及群间课程的层次性递进,兼顾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根据教学目标和毕业要求优化教材和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改革。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理论知识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多运用研讨式、启发式和角色转换式等方法来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与教师的思维同步。同时,通过MOOC、学习中心平台自学及翻转课堂等线上线下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考核方式改革。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下,注重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和毕业要求达成,课程群的考核应采取多元化模式,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平时作业、章节测验、阶段考核、实验设计和期末考核等。针对各门课程的特点及其在课程群的重要性,设计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考核方式,并对各种考核结果赋予不同的权重。
  五、结语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依据成果导向理念,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专业毕业要求和指标点,建立专业课程群,加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特别是解决实际工程项目问题的能力。通过制定一体化的课程群教学目标,加强任课教师间的课程交流,避免知识重复讲授,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获取更加清晰的知识体系,掌握系统的、符合企业行业需求的专业知识体系。下一步将继续深入探索课程群的建设和实践,旨在通过课程群建设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专业人才综合能力培养,以不断适应企业行业新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嘉才,杨式毅,于倩,等.课程集群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2]冯滨鲁,张森,郭霞.地方高校师范类数学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数学教育学报,2014(5).
  [3]李莉萍,黄惠霖,徐雅琴,等.应用型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湘南学院学报,2019(5).
  [4]曾宪桃,任振华.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15).
  [5]吴少群.OBE导向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群建设[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8(2).
  [6]白雪梅,陈宇,张晨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电子技术课程群理论教学改革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8(28).
  [7]初红艳,刘志峰,昝涛,等.机械制造课程群体系构建与实施——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5).
  [8]肖俊涛,姚丽萍,周恩德,等.汽车营销课程群的构建与探索实践——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为例[J].时代汽车,2018(1).
  [9]陆为群.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原则和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
  [责任编辑  杨    波]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是对区块链技术的基本内涵以及特点进行详细论述,并对其在电子档案管理中的适用性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其采取针对性的方案措施,将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
本文论述了通过对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更好地满足高校学生对于学籍档案信息资源的多元化使用需求,提升高校实际的档案信息管理水平,以此推动我国高校的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开展.
居民档案信息化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背景下的产物,符合互联网发展的趋势,档案的收集、保存、修改、查找等都利用网络技术去完成,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工作压力,对于卫生服务的信息数据资源的分享和交流方面都起着关键作用,有效提高卫生服务体系的工作效率.
大数据背景对高校学生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在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道德素质予以足够的关注,通过高校学生信用档案的建立与管理,让学生更加重视自身信用问题,更好地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高校学生信用档案管理制度建设,为高校学生信用档案管理提供制度依据;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信用档案管理技术水平,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信用档案管理效率,更好地为高校学生服务.
知识管理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之间有紧密的联系,档案不仅是事业单位的宝贵信息资源,而且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有着特殊的应用价值,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重点应当放在知识挖掘上.把知识管理的理念引入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实践,可以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完善档案管理工作体系,提高档案管理资源运转的有效性,推动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实现深化改革.
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档案管理采取了全新的数字化操作方案,使得档案的查询以及建档变得极为简便,进而提升了学校教学效率.基于此,本文就探究计算机技术在中小学档案管理中的运用,并结合这一问题进行了以下阐述.
摘 要:当前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存在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工程实践方式单一,导师实际工程项目经验不足等问题。文章提出构建“133”工程实践创新教育体系,搭建多学科、多元化的综合性工程实践创新平台,构建精准的“三对接”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四保障”的新工科人才建设长效保障机制等思路,以期形成完整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关键词:新工科;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
本文从共享发展理念出发,在分析公共图书馆开展共享办公的必要性及优势的基础上,从服务对象、空间再造、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三方面对公共图书馆开展共享办公的有效对策加以阐述.
摘 要:课程国际化是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在国外大学盛行并逐渐被国内注意到的一种教育趋势, 工科教育中添加国际视野环境、增强跨文化交际语境,是实现工科国际化的核心。文章厘清研究背景,梳理课程国际化定义,提出实施课程国际化的策略建议和应该注意的问题,认为工科教育的课程国际化可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迎接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词:工科教育;国际化;课程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0
高职院校由于连年扩招生源渠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这就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困境,尤其是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中的广泛运用,更是给档案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本文旨在寻求信息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