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名牌控”的是与非

来源 :中华家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urus_G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我所居住的小区里,两个四年级的小学生上学路上的对话。我和他们并肩走着,看着那个名叫“若豪”的小男孩脸上眉飞色舞的神情。能看出,这个小男孩是典型的“名牌控”,全身从上到下都是名牌。
  “穷养儿子富养女”、“不能让孩子矮人三分”……问及如何供养正读书的子女,不少家长如是说。当前,一些家长一味纵容、盲目攀比的养育观念助长了孩子的高消费,让他们成为了“名牌控”。“名牌控”,这一成人世界里喜爱名牌的一类人的代名词,却在无形中开始蔓延到了孩子们的世界里。
  崇尚名牌,在小学生群体中成为一种“追求时尚”的表现,名牌服饰、手机、电脑…一在很多孩子们的眼里看到的不仅是昂贵的价格,而是名品带来的时尚感甚至是一种自我定位。这种风潮近年来愈演愈烈,各界人士对孩子世界里的“名牌控”,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徐永(某世界500强企业华南区销售总监):如果家里经济条l件允许,应该对自己和家人都好一点,适当地穿、用“名牌”无可厚1非。名牌有它存在的价值,它有很多的前期投入和付出,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很高,比如名牌的衣服相对来说质量会好很多。孩子从小用一些好点的东西,不仅可以提高审美品位,也能适当刺激孩子的物质欲望,让孩子经过自己努力达成愿望,有助于其自我发展。
  于女士:女儿即将小学毕业,我托朋友从香港买回一只路易威登手提包送给女儿作为毕业礼物。我和孩子的爸爸经营一家公司,平时比较喜欢名牌,她从小也见过不少名牌。现在不少“名媛”从小就拥有属于自己的名牌产品,而这也不是我第一次送女儿名牌产品了,几乎每年孩子过生日,我都会买名牌产品当生日礼物。我们现在的经济条件还行,我希望女儿能从小多见世面,将来气质高雅。另外,现在不也提倡富养女儿吗?
  张女士:孩子过一个月就要小升初了,我为他购置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双限量版篮球鞋作为考试奖励。考试结束后,孩子也该有一个放松的暑假,好好调整—下心情,迎接初中生活中的第一学期。我会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只希望他能在辛苦学习后享受一个开心的假期。
  陈枫(公务员):儿子现在对用的和穿的东西都很讲究,有时儿子一身行头的总价钱比我的还高。也许我出身农村,从小就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习惯,但儿子经常说我“土”。老实说,我不是没有能力给他买“名牌”,只是担心他过于追求品牌而滋生虚荣和攀比等不健康的心理,而且还会忽略了学习,所以对于儿子的购物要求我一般都是拒绝的。
  李先生:前两天在朋友的聚会中,听到了这样一件事情,让我觉得现在的孩子真是不可思议啊!朋友那天因为姐姐和姐夫有事,承担起接送11岁小外甥女的任务。谁也没有想到孩子问我的朋友:“舅舅你开什么车来接我啊?”我的朋友回答说:“就开舅舅的那辆捷达啊!”而小女孩听了却说:“捷达啊,那舅舅你就不用来接我了!”小小孩子这么小就觉得“没面子”,都是虚荣心和攀比心在作怪啊!要是我的孩子,早就批评教育了,我不会让他从小养成爱“名牌”的习惯。
  王老师:我们小学一年级的班里,有很多孩子从头到脚都是名牌:阿迪达斯、耐克等,全身衣服加起来要好几百元,有的甚至超过千元。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并不懂得什么是名牌,往往都是时尚的家长们一手操办的。然而年龄较大的孩子已经对名牌有了概念,从小奢侈惯了的孩子们,长到一定年纪,也会随着父母刻意追求起名牌,很多都是非名牌不穿,这种现象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中,已经很普遍。孩子很多时候,不是在比知识拥有的多少,而是比谁的东西是“名牌”,这对他们的成长很不利,容易滋生不健康的心理。
  辛先生(中央财经大学心理学博士):过度消费会伤及孩子的身心,畸形消费观的直接后果即是人生观、价值观误入歧途。家长和教师可采用情景式教育方式,利用暑假带孩子去偏僻、贫穷的地方,观察和体验当地孩子如何在艰苦环境下学习、生活,这对孩子的触动会比较大。
  席主任(某学校教导处主任):与其说时尚是自身态度所塑造,不如说是受环境所影响,尤其是对于无邪的孩子们。越来越贵的儿童及学生用品、刻意追求名牌的时尚父母等因素无不影响着孩子在成长中对名牌的青睐。因此,家长尽可能以身作则。另外,父母也要考虑自身的经济条件,量力而行,不能为满足孩子的虚荣心和攀比心而“铺张浪费”。
  张老师(某学校老师):消费名牌本身并没有错,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今人们生活的现代性。但是名牌不应与攀比相并行,教育孩子不刻意攀比,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教育孩子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正确引导孩子如何消费名牌上,应该从家庭、学校以及商家各个方面做起,让孩子明白,追求品质固然没有错,但是消费名牌需要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要珍惜并懂得父母因为爱而为他们付出的物质代价。要让孩子了解,除了消费名牌外还有更多选择。同时,商家也应从自身做起,理智引导消费者购买名牌、奢侈品,为孩子提供一个正确的消费环境。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