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颗粒物又称细粒、细颗粒。2013年2月28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称PM2.5拟正式命名为“细颗粒物”。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刘青表示,换名是“针对PM2.5的特殊个案而设立的”。PM2.5: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 μm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什么是PM2.5?
1毫米=1000微米
大气中直径小于或
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对空气质量、能见度、人体健康影响很大
PM2.5来源
颗粒物的成分很复杂,主要取决于其来源。主要有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但危害较大的是后者。
自然源包括土壤扬尘、海盐、植物花粉、孢子、细菌等。自然界中的灾害事件,如火山爆发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火山灰,森林大火或裸露的煤原大火及尘暴事件都会将大量细颗粒物输送到大气层中。
人为源包括固定源和流动源。固定源包括各种燃料燃烧源,如发电、冶金、石油、化学、纺织印染等各种工业过程、供热、烹调过程中燃煤与燃气或燃油排放的烟尘。流动源主要是各类交通工具在运行过程中使用燃料时向大气中排放的尾气。
PM2.5的危害
2013年,许多研究已证实颗粒物会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导致哮喘、肺癌、心血管疾病、出生缺陷和过早死亡。
颗粒物的大小决定了它们最终在呼吸道中的位置。较大的颗粒物往往会被纤毛和黏液过滤,无法通过鼻子和咽喉。然而,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即可吸入颗粒物(PM10),可以穿透这些屏障达到支气管和肺泡。而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细颗粒物(PM2.5),更易吸附有毒害的物质。由于体积更小,PM2.5具有更强的穿透力,可能抵达细支气管壁,并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其中,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PM2.5会导致动脉斑块沉积,引发血管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导致心脏病或其他心血管问题。这项始于1982年的研究证实,当空气中PM2.5的浓度长期高于10μg/m3,就会带来死亡风险的上升。浓度每增加10μg/m3,总的死亡风险会上升4%,心肺疾病带来的死亡风险上升6%,肺癌带来的死亡风险上升8%。
中国现状
环境保护部7月31日发布的2013年6月份及上半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显示,6月份,74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天数为35.6%,京津冀空气质量仍最差,PM2.5平均超标率最大日均值出现在北京,超标2.8倍。上半年,京津冀所有城市均未达到PM2.5年均值二级标准。
PM2.5指数标准
细颗粒物的标准,是由美国在1997年提出的,主要是为了更有效地监测随着工业化日益发达而出现的、在旧标准中被忽略的对人体有害的细小颗粒物。细颗粒物指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测控空气污染程度的指数。
到2010年底为止,除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将细颗粒物纳入国标并进行强制性限制外,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还未开展对细颗粒物的监测,大多通行对PM10进行监测。
根据PM2.5检测网的空气质量新标准,24小时平均值标准值分布如下:
优:0~35 良:35~75
轻度污染:75~115 中度污染:115~150
重度污染:150~250 严重污染:350及以上
(单位:μg/m3)
世界主要国家PM2.5密度
世界卫生组织对PM2.5的标准:每立方米PM2.5小于10微克为安全值
中国政府对PM2.5的标准:每立方米PM2.5小于75微克为安全值
什么是PM2.5?
1毫米=1000微米
大气中直径小于或
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对空气质量、能见度、人体健康影响很大
PM2.5来源
颗粒物的成分很复杂,主要取决于其来源。主要有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但危害较大的是后者。
自然源包括土壤扬尘、海盐、植物花粉、孢子、细菌等。自然界中的灾害事件,如火山爆发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火山灰,森林大火或裸露的煤原大火及尘暴事件都会将大量细颗粒物输送到大气层中。
人为源包括固定源和流动源。固定源包括各种燃料燃烧源,如发电、冶金、石油、化学、纺织印染等各种工业过程、供热、烹调过程中燃煤与燃气或燃油排放的烟尘。流动源主要是各类交通工具在运行过程中使用燃料时向大气中排放的尾气。
PM2.5的危害
2013年,许多研究已证实颗粒物会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导致哮喘、肺癌、心血管疾病、出生缺陷和过早死亡。
颗粒物的大小决定了它们最终在呼吸道中的位置。较大的颗粒物往往会被纤毛和黏液过滤,无法通过鼻子和咽喉。然而,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即可吸入颗粒物(PM10),可以穿透这些屏障达到支气管和肺泡。而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细颗粒物(PM2.5),更易吸附有毒害的物质。由于体积更小,PM2.5具有更强的穿透力,可能抵达细支气管壁,并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其中,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PM2.5会导致动脉斑块沉积,引发血管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导致心脏病或其他心血管问题。这项始于1982年的研究证实,当空气中PM2.5的浓度长期高于10μg/m3,就会带来死亡风险的上升。浓度每增加10μg/m3,总的死亡风险会上升4%,心肺疾病带来的死亡风险上升6%,肺癌带来的死亡风险上升8%。
中国现状
环境保护部7月31日发布的2013年6月份及上半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显示,6月份,74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天数为35.6%,京津冀空气质量仍最差,PM2.5平均超标率最大日均值出现在北京,超标2.8倍。上半年,京津冀所有城市均未达到PM2.5年均值二级标准。
PM2.5指数标准
细颗粒物的标准,是由美国在1997年提出的,主要是为了更有效地监测随着工业化日益发达而出现的、在旧标准中被忽略的对人体有害的细小颗粒物。细颗粒物指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测控空气污染程度的指数。
到2010年底为止,除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将细颗粒物纳入国标并进行强制性限制外,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还未开展对细颗粒物的监测,大多通行对PM10进行监测。
根据PM2.5检测网的空气质量新标准,24小时平均值标准值分布如下:
优:0~35 良:35~75
轻度污染:75~115 中度污染:115~150
重度污染:150~250 严重污染:350及以上
(单位:μg/m3)
世界主要国家PM2.5密度
世界卫生组织对PM2.5的标准:每立方米PM2.5小于10微克为安全值
中国政府对PM2.5的标准:每立方米PM2.5小于75微克为安全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