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晓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里是拉萨市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的病房。4月16日,当我从北京出发前往拉萨的前五天,意外地收到了来自珠峰大本营新疆登山队的消息:李晓丽因为严重高山病导致大脑颅压升高,出现思维混乱现象,从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紧急下撤,被连夜送至拉萨治疗。
来自北京的李晓丽就是新疆登山队的惟一一位女队员。队长杨春风是新疆最优秀的登山者,多次登顶慕士塔格峰,队员袁玮来自甘肃兰州,是东方航空的职员也是甘肃登山圈里的领军人物,队员安少华来自新疆,以体力超群而著称,队员张京川和任子翔来自云南昆明,他们是从小玩到大的朋友这次希望结伴登顶珠峰。
当我坐在病床前,李晓丽的思维多少有些混乱,我的头脑顿时一片空白,好几分钟后思绪开始迅速地倒退到四年前。我和李晓丽是在2003年一次登山活动里认识的。那次当攀登到C1营地时,我因负重太大和着急上火躺倒在帐篷里 李晓丽照顾了我一整天。她的乐观和开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李晓丽的身体瘦小,看上去丝毫找不到作为一个登山者的特征,但是她的攀登愿望非常强烈,在2004年攀登慕士塔格峰时再次验证了我的判断。当我在喀什见到了她,有六个脚趾轻度冻伤,但依然很开心这时我知道她的下一个攀登目标是珠峰。
我开始询问陪护的队医伏天大致的情况是,4月16日早上,在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高山厨师多普吉听到帐篷里传来哭闹声,他马上意识到可能有问题。丹地夏尔巴和马吉夏尔巴迅速背负李晓丽下撤同时给她吸氧。虽然山坡很陡又都是碎石他们始终健步如飞。当到达海拔5800米营地稍作休息时,丹地和马吉为防止李晓丽冻伤,脱下她的手套揉搓她的手并把她的脚放在怀里焐热。到达大本营后直接驱车前往拉萨没有延误治疗。
我凝望着病床上的李晓丽,不免为她而难过起来,她的珠峰攀登才开始难道就已经彻底宣告结束?我还清楚地记得,4月初,李晓丽还打电话给我,让我来珠峰时把她的单位国际公共关系学院的旗帜顺便带来。现在,这面旗帜就在我的包里我该不该把它拿出来呢?
说起这次采访其实是一个迟到的采访。此前我有两次前往珠峰采访的机会但都因故取消。2007年云集了两支国内商业队,同时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演练也在珠峰举行,我也一直想全面报道国内刚起步的商业登山因此,我决心在今年前往珠峰采访一个月,只不过实在是有愧于6月就要分娩的妻子。
今年从北侧攀登珠峰的队伍多达30支以上,人数逾千人,其中国外商业登山团队24支,登山者和协作人员超过500人。中国有四支队伍,其中三支商业队,总人数近600人。我所在的新疆队大本营坐落在大本营纪念碑旁边营地边有一个泉眼,2003年搜狐登山队也在此扎营。西藏的春天是短暂的,而珠峰的春天总是伴随着狂风大雪和匆匆的脚步。
每天我们营地都会接待一些到此一游的游客,其中不乏那些拎着拉杆箱、提着塑料袋心想从大本营直接登顶的“病人”。在他们看来,在这里扎营生活是一种浪漫的享受,但我怀疑营地里找不出几个人承认自己能从高海拔生活里得到享受。享受,这个词的通常意思是得到一种满足。虽然我无法证实更高营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但是在海拔5100米的大本营熬过的一个月时光可以作证:吸烟是没有什么味道的每顿饭的菜单基本烂熟于心,清晨起床帐篷里到处都是凄凉的混乱和脱落的皮屑,你还必须面对同伴胡须丛生的脸庞,洗澡是更不可能的只能在阳光灿烂的日子用毛巾干擦。
除了刚刚到达的日子里有些新鲜感,激发起一点美学情绪外,在这里停留超过半个月后就很想念山外的世界。通常没有什么风景值得欣赏,单调的土灰色冰川侧碛寸草不生泉眼直到4月底才解冻汇聚成一个小湖稍微有些生机。
大本营的生活是单调乏味的,多数人的娱乐活动是打扑克和打麻将,通常在5月的冲顶季节来临前,登山者们会选择到42公里外的扎西宗村休整几天,那里能吃到正宗的川菜和鸡汤鱼汤,而夏尔巴和藏族协作们则喜欢结伴前往四公里外的茶馆一条街,那里永远有可口的甜茶和往来的游客。
夜晚的风声淹没了笨重的喘息声,高海拔对大脑有着对身体同样的毁坏作用:人的智商变得贫乏而迟钝,我经常会费尽心思百思不得其解:我为什么会来到这个地方,我的惟一愿望就是队员尽快登顶。早点结束这折磨人的工作而回到一个更具理性的地方。
也有些时刻是让人兴奋不已的。在珠峰脚下我找到了很多登山历史事件对应的事实,那些登山著作里的人物在这里生活的痕迹依然清晰明朗。
1924年马洛里所在队伍从大吉岭花费了五周才到达珠峰50公里以外的定日,现在公路已经修到大石头脚下,但是严酷而恶劣的环境依然如故。在夏尔巴、路绳和氧气的支持下,攀登压力减轻不少但是营地边山坡上的墓碑林立,珠峰依然会轻松地攫取任何人的生命。
在这种环境中只有藏族帮工罗布表现得很乐观,闲暇时他弹起琴唱起《雅拉央吉措》这是流传于珠峰的一首民歌无论是藏族同胞或是夏尔巴兄弟,在最简单的合弦伴奏下娓娓吟唱:
“直入天空的雪山多么巍峨哟,闪耀着日月般的璀璨光华。那山顶上漂浮的流云啊,是女神轻轻地摇着头帕。”歌词大意是歌颂高高的绒布寺和圣洁的山峰于是我默默地录下了这段音乐。
来自北京的李晓丽就是新疆登山队的惟一一位女队员。队长杨春风是新疆最优秀的登山者,多次登顶慕士塔格峰,队员袁玮来自甘肃兰州,是东方航空的职员也是甘肃登山圈里的领军人物,队员安少华来自新疆,以体力超群而著称,队员张京川和任子翔来自云南昆明,他们是从小玩到大的朋友这次希望结伴登顶珠峰。
当我坐在病床前,李晓丽的思维多少有些混乱,我的头脑顿时一片空白,好几分钟后思绪开始迅速地倒退到四年前。我和李晓丽是在2003年一次登山活动里认识的。那次当攀登到C1营地时,我因负重太大和着急上火躺倒在帐篷里 李晓丽照顾了我一整天。她的乐观和开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李晓丽的身体瘦小,看上去丝毫找不到作为一个登山者的特征,但是她的攀登愿望非常强烈,在2004年攀登慕士塔格峰时再次验证了我的判断。当我在喀什见到了她,有六个脚趾轻度冻伤,但依然很开心这时我知道她的下一个攀登目标是珠峰。
我开始询问陪护的队医伏天大致的情况是,4月16日早上,在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高山厨师多普吉听到帐篷里传来哭闹声,他马上意识到可能有问题。丹地夏尔巴和马吉夏尔巴迅速背负李晓丽下撤同时给她吸氧。虽然山坡很陡又都是碎石他们始终健步如飞。当到达海拔5800米营地稍作休息时,丹地和马吉为防止李晓丽冻伤,脱下她的手套揉搓她的手并把她的脚放在怀里焐热。到达大本营后直接驱车前往拉萨没有延误治疗。
我凝望着病床上的李晓丽,不免为她而难过起来,她的珠峰攀登才开始难道就已经彻底宣告结束?我还清楚地记得,4月初,李晓丽还打电话给我,让我来珠峰时把她的单位国际公共关系学院的旗帜顺便带来。现在,这面旗帜就在我的包里我该不该把它拿出来呢?
说起这次采访其实是一个迟到的采访。此前我有两次前往珠峰采访的机会但都因故取消。2007年云集了两支国内商业队,同时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演练也在珠峰举行,我也一直想全面报道国内刚起步的商业登山因此,我决心在今年前往珠峰采访一个月,只不过实在是有愧于6月就要分娩的妻子。
今年从北侧攀登珠峰的队伍多达30支以上,人数逾千人,其中国外商业登山团队24支,登山者和协作人员超过500人。中国有四支队伍,其中三支商业队,总人数近600人。我所在的新疆队大本营坐落在大本营纪念碑旁边营地边有一个泉眼,2003年搜狐登山队也在此扎营。西藏的春天是短暂的,而珠峰的春天总是伴随着狂风大雪和匆匆的脚步。
每天我们营地都会接待一些到此一游的游客,其中不乏那些拎着拉杆箱、提着塑料袋心想从大本营直接登顶的“病人”。在他们看来,在这里扎营生活是一种浪漫的享受,但我怀疑营地里找不出几个人承认自己能从高海拔生活里得到享受。享受,这个词的通常意思是得到一种满足。虽然我无法证实更高营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但是在海拔5100米的大本营熬过的一个月时光可以作证:吸烟是没有什么味道的每顿饭的菜单基本烂熟于心,清晨起床帐篷里到处都是凄凉的混乱和脱落的皮屑,你还必须面对同伴胡须丛生的脸庞,洗澡是更不可能的只能在阳光灿烂的日子用毛巾干擦。
除了刚刚到达的日子里有些新鲜感,激发起一点美学情绪外,在这里停留超过半个月后就很想念山外的世界。通常没有什么风景值得欣赏,单调的土灰色冰川侧碛寸草不生泉眼直到4月底才解冻汇聚成一个小湖稍微有些生机。
大本营的生活是单调乏味的,多数人的娱乐活动是打扑克和打麻将,通常在5月的冲顶季节来临前,登山者们会选择到42公里外的扎西宗村休整几天,那里能吃到正宗的川菜和鸡汤鱼汤,而夏尔巴和藏族协作们则喜欢结伴前往四公里外的茶馆一条街,那里永远有可口的甜茶和往来的游客。
夜晚的风声淹没了笨重的喘息声,高海拔对大脑有着对身体同样的毁坏作用:人的智商变得贫乏而迟钝,我经常会费尽心思百思不得其解:我为什么会来到这个地方,我的惟一愿望就是队员尽快登顶。早点结束这折磨人的工作而回到一个更具理性的地方。
也有些时刻是让人兴奋不已的。在珠峰脚下我找到了很多登山历史事件对应的事实,那些登山著作里的人物在这里生活的痕迹依然清晰明朗。
1924年马洛里所在队伍从大吉岭花费了五周才到达珠峰50公里以外的定日,现在公路已经修到大石头脚下,但是严酷而恶劣的环境依然如故。在夏尔巴、路绳和氧气的支持下,攀登压力减轻不少但是营地边山坡上的墓碑林立,珠峰依然会轻松地攫取任何人的生命。
在这种环境中只有藏族帮工罗布表现得很乐观,闲暇时他弹起琴唱起《雅拉央吉措》这是流传于珠峰的一首民歌无论是藏族同胞或是夏尔巴兄弟,在最简单的合弦伴奏下娓娓吟唱:
“直入天空的雪山多么巍峨哟,闪耀着日月般的璀璨光华。那山顶上漂浮的流云啊,是女神轻轻地摇着头帕。”歌词大意是歌颂高高的绒布寺和圣洁的山峰于是我默默地录下了这段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