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本质上是个体人格和品德的建构过程,是学生内在需要和社会道德原则的对话过程,注重个体的生命价值;就其目标来说是成就人们的德性的教育,使人成为人的教育。目前我国在道德教育中还存在行而上学的做法,忽视了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还未摆脱社会主义课程的纠缠,是一种知性教育范式。
“多元社会中,人类的生命意识在凸显,道德教育观应从机械论转向生命论。学校道德教育必须从远离学生生命世界的格局中走出来,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
关注学生的生命,实质是关注个人的生命经历、经验、感受和体验。每个学生的生命都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以其独特的遗传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并通过其经历与经验感受他人、感受世界的,也是基于他的生命感受,他的自我经验来理解生活、理解他人、理解世界”。目前,基础教育改革已全面启动,关注人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英国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认为,道德知识是缄默知识,它是个体化有特殊背景的知识,主要依赖于体验、直觉和洞察力。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缄默知识的关键是通过共同活动未体验相同的经验,要在成员中培养关怀、信任等情感,使彼此超越自我、分享缄默知识,一个个体无需通过语言直接从他人那儿获得缄默知识。人的道德形成是其作为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动态发展过程,教育只有立足学生丰富的生活现实,才能获得真实、动态和可靠的理解,实现道德的内化。儿童想做有道德的人,重要在于感受和体验,而非道德知识与技巧,而感受和体验是在具体情境和真实生活中产生的,所以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能引起学生生命感受的活动。
首先要回归生活,回归生活的真意就是要在生活整体中把握学生,知道和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学生的喜怒哀乐是有什么样的生活牵引出来的,如果没有这个起点,我们就不能把我们认为设计好的那一套德育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现状发生联系,没有联系,学生对此就不可能产生兴趣和意义性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要有预见性。
其次倡导学生写道德体验日记,在日记中学生可以记录自己的生命故事,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即在寻找生命的感觉。一个人一旦进入过程叙事的时间和空间,他的生活可能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为人的发展从生到死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只有从认识自己开始,才能打开与他人的关系。同时这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尊重与宽容的品质,可以使他们从自己身边熟悉的人与事中,真实地感受到生命的差异性、多样性与共通性;有助于学生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第三,主要榜样教育的代表性、真实性、时代性和针对性。在实际生活中,要首先找到具有教育意义的榜样人物,对榜样的具体行为表现进行抽取,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和内容的主导精神,将这些事例和精神再度具体化,向教育者进行传导。同时关注受教育者的认识度、理解度、认同度、情感共鸣度和践行度。其中主要是践行度,即受教育者在自己的行为中对榜样及其行为内容的精神内容的体现程度,并体现出德育创造性。
第四,建立道德成年档案袋。主要作为评价方式,把过程性评价与结论性评价结合起来,以便形成对学生的正确评价,增强学生道德感觉和体验的成就性。
第五,注重师生互动。德育在形式上是外在的规范性和约束性,但实质上的约束都来自于个人主体。人的道德形成是其作为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动态发展。学校道德教育就是要提示人的生活意义,重在对学生的引导和理解,注重在现实生活中人的道德真实而合理的体现。其实现途径就是师生一起走进道德教育中“理解的王国”一起生活,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中得以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并从平等的、开放的对话中获得新的感受。新的理解和新的生成,在主体间“视界融合”中理解,不断地获得丰富的体验、自我的满足与成长。同时教师要善于营造适合“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氛围。
道德性教育是人生命本质的体现,是新时代的教育人文精神,它以鼓励人的自主发展为首,以正确认识人、理解人、尊重人和信任人为本,以对学生的生命成长与发展的关怀为宗旨,关怀所有学生的全部精神生活,关怀学生完整生命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不应该从教育大纲或整齐划一的教育目标出发约束或提高学生,相反,应该走进千差万别的学生的生命世界,不仅要用自己的,而且要时刻用学生的眼睛去观察,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去体验,允许学生以自己独有的生命节律实现带有个性烙印的发展。
总之,我们颂扬生命,因为生命珍贵,我们颂扬体验,因为体验是超越的源泉,体验让生命获得新生,体验让生命的光辉自然闪烁,体验让生命的珍贵更加显现!
(1、黑龙江省富裕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2、黑龙江省富裕县励志民族中学)
“多元社会中,人类的生命意识在凸显,道德教育观应从机械论转向生命论。学校道德教育必须从远离学生生命世界的格局中走出来,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
关注学生的生命,实质是关注个人的生命经历、经验、感受和体验。每个学生的生命都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以其独特的遗传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并通过其经历与经验感受他人、感受世界的,也是基于他的生命感受,他的自我经验来理解生活、理解他人、理解世界”。目前,基础教育改革已全面启动,关注人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英国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认为,道德知识是缄默知识,它是个体化有特殊背景的知识,主要依赖于体验、直觉和洞察力。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缄默知识的关键是通过共同活动未体验相同的经验,要在成员中培养关怀、信任等情感,使彼此超越自我、分享缄默知识,一个个体无需通过语言直接从他人那儿获得缄默知识。人的道德形成是其作为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动态发展过程,教育只有立足学生丰富的生活现实,才能获得真实、动态和可靠的理解,实现道德的内化。儿童想做有道德的人,重要在于感受和体验,而非道德知识与技巧,而感受和体验是在具体情境和真实生活中产生的,所以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能引起学生生命感受的活动。
首先要回归生活,回归生活的真意就是要在生活整体中把握学生,知道和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学生的喜怒哀乐是有什么样的生活牵引出来的,如果没有这个起点,我们就不能把我们认为设计好的那一套德育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现状发生联系,没有联系,学生对此就不可能产生兴趣和意义性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要有预见性。
其次倡导学生写道德体验日记,在日记中学生可以记录自己的生命故事,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即在寻找生命的感觉。一个人一旦进入过程叙事的时间和空间,他的生活可能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为人的发展从生到死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只有从认识自己开始,才能打开与他人的关系。同时这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尊重与宽容的品质,可以使他们从自己身边熟悉的人与事中,真实地感受到生命的差异性、多样性与共通性;有助于学生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第三,主要榜样教育的代表性、真实性、时代性和针对性。在实际生活中,要首先找到具有教育意义的榜样人物,对榜样的具体行为表现进行抽取,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和内容的主导精神,将这些事例和精神再度具体化,向教育者进行传导。同时关注受教育者的认识度、理解度、认同度、情感共鸣度和践行度。其中主要是践行度,即受教育者在自己的行为中对榜样及其行为内容的精神内容的体现程度,并体现出德育创造性。
第四,建立道德成年档案袋。主要作为评价方式,把过程性评价与结论性评价结合起来,以便形成对学生的正确评价,增强学生道德感觉和体验的成就性。
第五,注重师生互动。德育在形式上是外在的规范性和约束性,但实质上的约束都来自于个人主体。人的道德形成是其作为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动态发展。学校道德教育就是要提示人的生活意义,重在对学生的引导和理解,注重在现实生活中人的道德真实而合理的体现。其实现途径就是师生一起走进道德教育中“理解的王国”一起生活,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中得以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并从平等的、开放的对话中获得新的感受。新的理解和新的生成,在主体间“视界融合”中理解,不断地获得丰富的体验、自我的满足与成长。同时教师要善于营造适合“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氛围。
道德性教育是人生命本质的体现,是新时代的教育人文精神,它以鼓励人的自主发展为首,以正确认识人、理解人、尊重人和信任人为本,以对学生的生命成长与发展的关怀为宗旨,关怀所有学生的全部精神生活,关怀学生完整生命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不应该从教育大纲或整齐划一的教育目标出发约束或提高学生,相反,应该走进千差万别的学生的生命世界,不仅要用自己的,而且要时刻用学生的眼睛去观察,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去体验,允许学生以自己独有的生命节律实现带有个性烙印的发展。
总之,我们颂扬生命,因为生命珍贵,我们颂扬体验,因为体验是超越的源泉,体验让生命获得新生,体验让生命的光辉自然闪烁,体验让生命的珍贵更加显现!
(1、黑龙江省富裕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2、黑龙江省富裕县励志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