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陶令评章后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li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初九。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是月,律中无射,言群木庶草,无有射地而生,至于芳菊,纷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飧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
  《九日与钟繇书》是曹丕在重阳节这天写给著名书法家钟繇的手札,据此我们了解到在魏晋之前,重阳节已经是约定成俗的节日了。
  农历的九月初九,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里记载:“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重阳节与上巳节的相对应,专家们据此推断,重阳节的原型可能与古代先民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作为古代季节标志的星宿“大火”在季秋九月开始隐退,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失去了生产与生活的时间标示,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一如季春三月“大火”星开始出现时,古人举行的迎火仪式一样,人们在秋季也会举行相应的送行祭祀。
  先秦古人的风俗已经无从征考,后来人们在重阳节的时候,一般会有出游登高、赏菊花、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根据《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吕后谋害后,其身前的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曾说汉宫中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菊华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
  另外,现在广为流传的晋代诗人陶渊明爱菊成癖,他著名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脍炙人口,在《九日闲居》诗的序文中他也说过:“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还有《饮酒》诗“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汎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这里同时也提到了菊花和酒,与之前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相互印证可知,魏晋时期可能是中国人开始赏菊的滥觞,而人们在重阳节“享宴高会”时饮菊花酒,祈求长寿的风俗仍是活动的重点内容。
  到了唐代,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延及宋明直至现在,官民一起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开始大量的出现在诗文里:
  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
  家居洛阳下,举目见嵩山。刻作茱萸节,情生造化间。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菊酒携山客,萸囊系牧童。路疑随大隗,心似问鸿蒙……
  由此可见,饮菊花酒、佩茱萸囊的习俗经过演变,先秦着重强调重阳节辟邪消灾的意义,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逐渐转化成祈求长生与延寿的习俗。尤其到了宋代,菊花的栽培技术更是空前提高,品种大量增加,两宋京师开封和杭州重阳赏菊之风盛行。这一时期是菊花从药用转为园林观赏的重要转折,出现了最早记载观赏菊的专著——刘蒙的《菊谱》,之后又有范成大的菊谱,他们对当时的品种花色做了详细的记载和归类,最终菊花(延寿客)的地位盖过了茱萸(辟邪翁)。
  自魏晋名士们开赏菊肇始,深受儒道文化影响的文人士大夫认为,菊花在深秋傲霜怒放,具有不畏强暴、傲骨不屈的高尚品格;同时,它又是开在百花凋零之后,不与群芳争艳,显示出的是清华淡泊、恬然自处的高尚情操。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荷尽已无擎雨盖,残菊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菊绿时。
  借用《红楼梦》里林黛玉《咏菊》诗里的一句话,“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菊花作为中国的传统名花,惹得世人千古评说在所难免,历代的迁客骚人藉由菊花比兴赋辞,将其喻为“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傲骨铮铮。
  也许人们不会注意到菊花是否落瓣的自然现象,很多人会想当然的认为菊花败了,花瓣一样会落花飘零,事实上自然界中落瓣的菊花品种非常的少。《警世通言》中有一则《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故事。
  一天,苏东坡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没有在家。他见王安石的书桌上有一首咏菊的诗,只写了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了,心想:这不是胡言乱语吗?“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而菊花开于深秋,其性属火,敢与秋露鏖战,是能耐寒的,随你老来焦干枯烂,并不落瓣。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大错特错?于是他诗兴大发,不能自持,便提笔做墨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回来以后,看了这两句诗,想教训一下苏东坡,便把他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重九天气,连日大风,风息后,苏东坡邀请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纷纷零落,满地好似铺上黄金一样,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的诗。
  这则故事的妙处在于王安石的眼睛把菊花还原回了自然的本真,其实就像花道的插花里要求学生掌握植物与生俱来的特征一样,模拟自然的同时,首先必须认真的观察自然,然后才能忠实的还原植物在自然里的表情和风姿。插花与绘画以及其他艺术一样,作为艺术的创作,必然会将人的思想感情带入到作品当中,造化由我而出的人格化象征要想符合美学的标准,插花必然不能违背植物的自然属性。
  菊科植物非常的庞大,几乎四季都有品种开放,按花期可以分为早菊、秋菊、晚菊、寒小菊以及五月菊和七月菊等等,所以菊科花卉在插花时几乎可以与很多的花卉一起搭配使用,而作为观赏的菊花一般是特指我们传统的秋菊。在花卉文化里,现在的人们基本上已经把菊花延寿的本意遗失殆尽,尤其是近些年来,古人誉为品质高洁的“傲霜花”被无知的花店从业者变成了哀挽之意,只能局限的使用在追悼死者的场合。
  事实上,菊花的插花在花道文化里有很高的品格和地位,承袭的文化理念基本就是儒道的中正太和精神,而且在中国文化的早期,菊花和酒一起祈延长寿与后来道家追求不老长生的文化内容相叠合,也可以印证在早期道教的花供养里所使用的材料或许就是“菊华”。
  每逢重阳佳节,华道胜手会用极高的礼遇,将采撷来的七种或者九种的菊花,依据其傲霜斗雪的风姿和表情,安排成菊一色的插花形式,就像“采菊东篱下”的一片风景一样富于高蹈志趣。在菊花材料的选择上,华道胜手会挑选那些能代表菊花迎风傲雪的品种,尽其可能的展现出菊花在传统文化里高风亮节的品格,同时也不能违背菊花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
其他文献
有个云水僧听闻无相禅师禅道高妙,便找上门来挑战。适逢无相外出,侍者出来接待,说:“禅师不在,有事我能代劳。”  云水僧不以为然,说:“你年纪太小,不行。”  侍者说:“年龄虽小,智能不见得小!”  云水僧一听有理,便用手指画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侍者见了,立即摊开双手,画了个大圆圈。云水僧赶紧伸出一根指头,侍者立即伸出五根指头。云水僧换成三指齐出,侍者则把手放在了眼睛上。  云水僧见了,诚惶诚恐地
期刊
《人民日报》8月21日刊登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署名的《发挥巡视监督作用 助力全面从严治党》一文。文章指出,“我国巡视制度的历史源远流长。我们党在成立初期就借鉴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监督方式,探索建立党的巡视制度。”中央巡视组的任务是要“当好党中央和省区市党委的‘千里眼’‘顺风耳’,找出‘老虎’和‘苍蝇’,让利剑高悬、震慑常在。”  回顾我国古代的巡视制度,对于今天的吏治建设不无意义。所谓
期刊
武则天与佛教,有一段不能不说的故事。关于这段故事最好的注解,是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  外国人很喜欢卢舍那大佛,觉得它的微笑像蒙娜丽莎的微笑,很神秘。许多老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来到洛阳,甚至只是为了看一眼这个“东方的维纳斯”。在老外们满意地欣赏卢舍那的微笑的同时,热情的导游十有八九要告诉他们一句话:这尊宝相庄严的佛像,是按照武则天的面貌雕琢的。  这一观点,国内有很多专家学者支持,当然,也有
期刊
在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以外,还有一块精神沃土值得我们留恋。他们是老聃、庄周、列御寇等,他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以自然为宗”,最后的归宿是心游于物外、不为世俗所累。他们的超然、洒脱,一直影响着后世。  他们崇尚恬淡无为,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才自然矣”。懂得这些道理,无疑会让那些心比天高、事事强求,以致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惫的人重新认识人生的意义;他们反对约束,提倡恢复本性,“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
期刊
东汉时,北海胶东(今山东平度)有个人叫公沙穆,有一阵,家里一头猪病了,自己都快成兽医了也没把它治好,就对下人说,再留着也没用,卖了吧。  那时候还没有卫生检疫法,所以把病猪卖掉也不是什么违法的事,但病猪毕竟是病猪,价钱要比好猪少一半。  过了一会儿,下人回来了,兴高采烈地跟公沙穆说:“我刚赶出去就有人想要,卖了个好价钱!”  公沙穆问:“多少钱?”  下人说了个数,公沙穆一愣,说:“你没告诉他那是
期刊
曹商是庄子的老乡,曾作为宋国的使者出使秦国,发了一笔横财,于是向庄子夸耀自己的富贵,结果被庄子扎扎实实地教训了一顿。《曹商夸富》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宋国有个名叫曹商的人,为宋王出使秦国。“其往也,得车数乘”,他去秦国时,得到了宋王给他的几辆战车。战国时期,以车战为主,战车的多少,是衡量国力大小的重要标准。像秦国这样的大国,有上万辆战车,而像宋国这样的小国,则仅有千辆
期刊
福建闽中地区的原始村落大丘脊,是一个被外界遗忘之地。这里依然保留着最古老的生活方式,与山为伴,与泉为邻,耕田稼穑,伐木为屋,遵循着“天人合一”的圣贤理想,过着与世隔绝的平静岁月。也正是在这样的世外村落,依然保留着很多古风民俗,让我们知道,曾经有一种风俗文化,叫做世代相循。  在这个不足二百人的小山村里,全然没有外界的车水马龙,霓虹闪烁,只有淡泊的山野之民,固守着他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风俗规矩。  
期刊
写这篇采访时,正在听雅欣两年前送我的《琴梦红楼》的CD,每次听,都感动,她的声音温婉质朴,一如此刻初秋静夜里的月光,使人安心,她却总是自嘲说CD的效果一点都不好,大概少了现场的视觉震感,但于我而言,倒是多了几分对古琴、古乐梦回红楼般的想象。这个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乐者,正在努力的成为生活的乐师,把所知所感与更多读者分享,让生活如古乐般素朴而优雅。  音乐的最高追求——和于天地之间  记者:古琴可以
期刊
8月22日下午,由西安曲江大秦帝国影业投资有限公司主办的大秦帝国粉丝峰会在北京中国职工之家举行。  此次峰会邀集了活跃在大秦帝国吧、大秦帝国论坛等贴吧、论坛、微博、微信的重量级资深秦粉20人,《大秦帝国》部分主创宣传负责人也到场参加了会议。《醒狮国学》编辑徐展亦有幸参与。大家共叙“秦缘”,就电视剧《大秦帝国》在互联网语境下的宣传推广、自媒体平台的运维、与粉丝的互动以及后续两部的创作、文化产业链矩阵
期刊
在国产动画电影《大圣归来》票房挺进8亿元之际,中宣部文艺局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4日联合举办了该片的研讨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指出,《大圣归来》从古典名著《西游记》中汲取灵感,大胆创造、合理想象、不恶搞,对经典充满敬意,体现出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  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大圣归来》对于国产动画电影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开始改变国产动画的低迷状态,让国产动画的投资人、创作者和观众都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