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知识一 生活与消费
【知识概览】
【核心讲解】
(一)货币
1.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基本属性
①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②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③商品交换的实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特别提醒 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①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②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③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
①货币的职能的含义: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它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②价值尺度的含义:就是以货币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货币能够充当价值尺度的原因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③流通手段的含义: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④货币的其他职能:货币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4)纸币
①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②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特别提醒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却不能决定它的购买力。
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1)货币与财富
货币总是代表着一定的财富,代表着人们过去的劳动。它本身没有是非善恶的区别。
(2)结算与信用卡、支票
①结算:是指核算一定时期的各项经济收支往来。通常使用两种方式:一是用现金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二是双方通过银行转账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②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③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3)外汇和汇率
①外汇的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②汇率的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③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提醒 正确看待人民币汇率升高:人民币汇率升高,同量的人民币可以换取比以前更多的外国货币,买到更多的外国商品。同时,人民币的信誉及我国的经济地位也将随之提高。但也会给我国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如:出口商品价格随之提高,进口商品价格相应降低,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对国际收支产生不利影响;使我国的对外贸易环境恶化,造成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国内矛盾加剧;我国的外汇储备或从国外调回来的资金,折成人民币计算,也相应减少。
备考提示: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纸币及汇率变动是高考中的重要考点,高考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商品基本属性、货币职能、纸币概念的理解及汇率变动的判断和影响的可能性较大。备考时要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一方面注意从商品基本属性的角度入手,正确认识国家和企业重视产品质量的原因及意义;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货币和纸币概念及其相关关系的把握,全面掌握汇率变动及其带来的影响。
(二)价格
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1)价值与价格
(2)价值决定价格
①二者关系: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②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商品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①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③内在联系:市场上商品价格的变动,从理论上说,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结果。
(4)供求影响价格
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同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动,称为需求定理;商品的供给量同商品的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称为供给定理。
(5)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①间接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宗教信仰、习俗等。②直接因素:供求关系。供不应求时,价格升高,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供过于求时,价格降低,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③决定因素:商品的价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值的大小与价格的高低成正比。④其他因素:货币的价值、纸币的发行量、国家的宏观政策、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等。
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价格上升时,消费者会减少购买;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会增加购买。
(2)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①调节产量。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3)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①针对不同商品: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而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②针对相关商品: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价格变动对互为替代品的需求量的影响呈反向关系,而对互补商品的需求量的影响呈正向关系。 ★特别提醒 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对人们消费选择的影响可概括为“升减替代升,口诀记心中;价升量减互补减,答题无风险”。
备考提示:商品价值量的计算、影响价格的因素及价格变动的影响是高考命题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备考时要加强对商品的价值量与价值总量、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价值决定价格与供求影响价格及价格变动对人们生产经营、生活的影响的理解,并能联系物价变化的具体事例进行分析。题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也可能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复习时要善于从各种变化的试题中做到举一反三,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消费
1.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的因素
①客观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居民的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一般来说,物价水平与家庭消费水平成反比。②主观因素: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影响消费行为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求异心理和求实心理。
★特别提醒 如何提高消费水平:①国家: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②企业:面向市场,生产消费者满意的产品;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③消费者: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劳动能力,增加个人收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2)消费类型
★特别提醒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
(2)消费行为:做理智的消费者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特别提醒 绿色消费的意义:有利于个人生命健康;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商品生产者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环保意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有利于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备考提示:影响消费的因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高考的重中之重,主要侧重于考查居民的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恩格尔系数变化带来的影响,题型上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可能。在这部分中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知识点,高考时往往与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反作用等知识点综合起来进行考查,备考时要关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综合知识二 生产、劳动与经营
【知识概览】
【核心讲解】
(一)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特别提醒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具有双重性:当消费的增长和变化与生产的增长和变化相适应时,消费对生产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如果消费与生产不相适应,则对生产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因此,我们既要反对重生产、轻消费,也要反对盲目的超前消费,更要反对铺张浪费。
(3)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原因: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条基本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②意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③措施:a.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b.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经济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
①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②公有制经济的范围:a.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b.集体经济: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并广泛存在于城乡的工业和服务业中。c.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都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③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措施:a.必须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重要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b.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④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特别提醒 全面把握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与混合所有制经济
(2)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特别提醒 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的关系: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要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侧重的是所有制结构中的比例关系,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侧重的是对国民经济方向所起的作用。对于二者,都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数量上的优势,都应该注意质的提高。
(3)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①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容: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②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a.个体经济: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b.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c.外资经济: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特别提醒 全面把握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4)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①是什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②为什么: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怎么办: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备考提示: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消费的反作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等知识点涉及经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与其他知识点联系密切,是高考命题的常考点。从知识上看,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意义等是高考命题的热点,试题中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占有很大比重。备考时应结合扩大内需、文化体制改革等国家大政方针政策,选择典型事例进行分析说明,提高运用知识分析现实生活的能力。
(二)企业与劳动者
1.生产的微观主体——企业
(1)企业
①含义: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②类型:在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并存,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其中,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③地位: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④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公司制。
★特别提醒 股份制是一种公司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股份制的突出特点是财产占有方式的社会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过这样一种组织形式,不同财产关系可以达到内在结合。同时,股份制不具有基本制度属性,不能笼统地说它姓“公”还是姓“私”,关键是看它从属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看它的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如果是国家和集体控股,那么它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
(2)公司
①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②成立: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规定,办理一定的登记手续,取得法律上的认可。③形式: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两种,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异同。(见下表)④组织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⑤优点及作用: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许多国有企业通过规范的公司制改革,焕发了活力,增强了竞争力,更好地发挥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特别提醒 全面认识一人有限公司:①含义: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是指只有一个自然人股东或者一个法人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②出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10万元。股东应当一次足额缴纳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额。一个自然人只能投资设立一个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该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不能投资设立新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③股东对公司的责任: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3)企业经营与发展
①直接目的:利润。利润表现为企业的经营收入与生产经营成本之间的差额。②企业成功经营的因素:a.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b.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c.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③经营管理不善的后果:被兼并或面临破产。
★特别提醒 任何企业的第一要义都是要搞好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要为它所在的国家、社区和消费者着想,只有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利益,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负责任的企业。
(4)企业兼并、企业破产与企业联合
2.劳动者
(1)劳动
①含义: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②劳动的意义: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我国劳动者分工不同,地位平等,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③劳动的要求: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使热爱劳动、勤奋劳动、尊重劳动、保护劳动蔚然成风,努力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
(2)就业
①就业的意义:a.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b.就业是劳动者谋生的手段,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a.党和政府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b.劳动者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 ★特别提醒 如何实现充分就业:①要大力发展经济,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源。②国家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支持人们就业和创业;完善劳动力市场,为人们的就业和创业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③劳动者本身要提高自身素质,积极转变观念,增强就业竞争能力。④国家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深化改革和扩大就业提供保障。
3.维护劳动者权益
(1)我国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必要性
①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②我国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各项权利。这些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2)劳动者权利的内容
①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③休息休假的权利。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⑦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⑧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3)如何维护劳动者的权利
①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劳动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②依法签定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③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④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
★特别提醒 在我国,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劳动者享有权利是以履行义务为前提的。自觉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通过实现劳动者的权利体现出来的。只讲权利不讲义务,或者只讲义务而忽视权利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
备考提示:企业的相关知识及就业问题是历年高考的高频考点。题型上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涉及,试题取材多样,考查方式灵活,对全面调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在备考中要重点把握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企业成功经营的因素、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等知识。同时,要认真把握本考点相关知识与所有制结构、收入分配方式、社会公平、对外开放等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投资与融资
1.商业银行
(1)储蓄存款
①含义:是指居民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凭证,个人依据凭证可以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②储蓄机构:主要是各商业银行。
★特别提醒 辩证地认识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增长:一方面,居民储蓄余额增加,意味着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生活水平改善。同时,居民储蓄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起着重大作用,能为经济建设提供资金,使再生产顺利进行。居民储蓄对个人而言,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居民储蓄太多、过量,则会导致消费市场的萎缩,造成消费品的积压,对企业生产的扩大造成不良影响,这不仅弱化了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最终也必然影响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
(2)存款利息
①含义:存款利息是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②影响存款利息的因素:本金、存期、利息率水平。③计算公式: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④利息税:在我国,存款利息收入要按规定的税率向国家缴税。
★特别提醒 正确把握利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①存款利率变动的影响。存款利率的调整主要是通过调节存款量来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和社会对生活资料的需求量。通常利率上调会吸引公民储蓄,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从而使生活消费支出相对下降;利率下调会使储蓄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大,从而使生活消费支出相对增加,同时还会改变居民的投资方向,如转向股票和债券等。②贷款利率变动的影响。贷款利率的调整主要是通过调节贷款量来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和社会对投资的需求量。贷款利率上调会加大借款成本,抑制借款者的积极性,从而抑制银行贷款规模,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并使投资需求相对下降;利率下调会减小借贷成本,刺激借款,使银行贷款规模扩大,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并使投资需求相对增长。
(3)储蓄的类型及特点
①类型:目前,我国的储蓄存款主要有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两大类。②特点:活期储蓄流动性强,灵活方便,适合个人日常生活待用资金的存储,但收益低。定期储蓄流动性较差,收益高于活期储蓄,风险较低。但也存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4)中国商业银行体系
①商业银行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②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特别提醒 中国人民银行与各商业银行的关系:①首先是政企关系。中国人民银行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国家机关,商业银行是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企业,它必须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方针、政策、规定和制度。②其次是存贷关系。中国人民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商业银行是向中国人民银行存款和申请再贷款的企业。③再次,中国人民银行相对于各商业银行来说,存在着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的关系。
(5)商业银行的业务
①存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②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③办理结算:银行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④其他业务:提供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险箱等服务。
2.投资与融资
(1)股票
①含义: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金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价凭证。②股东的权利:股票代表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权利,包括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红利等。③股票投资收入的来源: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股息或红利收入。它来源于企业利润。另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④股票投资的特点:a.股东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如要改变股东身份,要么等待公司的破产清盘,要么将股票转售给第三人。经国家证券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后,股票可以在证券市场上流通买卖。b.由于股票价格要受公司的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波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股票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⑤建立股票市场的意义:对促进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债券
①含义: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的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②分类:目前在我国,根据发行者不同,主要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国债是中央政府发行的,其目的是弥补国家财政赤字,或者为一些耗资巨大的建设项目、某些特殊经济政策乃至战争筹措资金。③特点:在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这三者中,国债信誉最高,流动性最强,风险最小,收益最小;企业债券信誉最低,流动性最差,风险最大,收益最高;金融债券居中。债券是一种稳健的投资方式。
★特别提醒 几种债券的比较
(3)商业保险
①含义:商业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②业务的基本类型:在我国,商业保险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③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订立保险合同要遵循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的原则。④特点:购买商业保险是一种规避风险的投资方式。⑤作用:通过购买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下降。这不仅体现出保险的保障功能,而且显示出保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特征。从某种意义上看,在没有保险事故发生时,投保人的投保没有回报;当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人的赔偿就是投保人投资的回报。
★特别提醒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比较
(4)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
★特别提醒 如何选择投资方式:①注意投资的收益率与风险性。投资的目的是获得收益,但投资的风险大小不同,在选择时要慎重。②注意投资的多样化。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居民有了更多的投资机会,通过多元化的投资,可以有效降低投资风险。③投资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经济实力薄弱,可投资储蓄或购买国债;经济实力允许,可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④投资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做到利国利民,同时不违反国家法律、政策。
(5)融资
①融资的含义:通常情况下,融资主要强调的是资金的筹集,也叫资金的融通,即当事人通过各方式到金融市场上筹措或贷放资金的行为。②融资的途径和方式:a.按资金的来源分类,可以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指将本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外源融资是指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资金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b.按资金的融通是否通过媒介分类,可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③融资的作用:a.积极作用:当企业面临良好商机时,若融资能力强,迅速筹集到所需资金,则该企业可能会快速发展,否则会丧失这个发展机会。b.消极作用:错误的融资容易引发企业债务危机,导致企业破产。因此,企业经营者既要敢于融资,大胆融资,充分发挥融资的推动力;又要谨慎融资,善于融资,有效防范融资风险。
备考提示:投资方式的选择属于高考中常考常新的考点。随着居民投资方式的多元化,这一考点的材料会不断翻新。历年高考中考查此考点的试题以选择题为主,大多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命题。因此,在备考中同学们既要密切关注国家有关股票、债券、保险等方面的新政策,也要关注现实生活中居民理财的新现象和新变化。同时,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和储蓄存款政策的变化也要给予高度关注。
【知识概览】
【核心讲解】
(一)货币
1.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基本属性
①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②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③商品交换的实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特别提醒 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①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②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③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
①货币的职能的含义: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它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②价值尺度的含义:就是以货币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货币能够充当价值尺度的原因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③流通手段的含义: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④货币的其他职能:货币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4)纸币
①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②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特别提醒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却不能决定它的购买力。
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1)货币与财富
货币总是代表着一定的财富,代表着人们过去的劳动。它本身没有是非善恶的区别。
(2)结算与信用卡、支票
①结算:是指核算一定时期的各项经济收支往来。通常使用两种方式:一是用现金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二是双方通过银行转账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②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③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3)外汇和汇率
①外汇的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②汇率的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③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提醒 正确看待人民币汇率升高:人民币汇率升高,同量的人民币可以换取比以前更多的外国货币,买到更多的外国商品。同时,人民币的信誉及我国的经济地位也将随之提高。但也会给我国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如:出口商品价格随之提高,进口商品价格相应降低,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对国际收支产生不利影响;使我国的对外贸易环境恶化,造成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国内矛盾加剧;我国的外汇储备或从国外调回来的资金,折成人民币计算,也相应减少。
备考提示: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纸币及汇率变动是高考中的重要考点,高考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商品基本属性、货币职能、纸币概念的理解及汇率变动的判断和影响的可能性较大。备考时要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一方面注意从商品基本属性的角度入手,正确认识国家和企业重视产品质量的原因及意义;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货币和纸币概念及其相关关系的把握,全面掌握汇率变动及其带来的影响。
(二)价格
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1)价值与价格
(2)价值决定价格
①二者关系: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②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商品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①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③内在联系:市场上商品价格的变动,从理论上说,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结果。
(4)供求影响价格
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同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动,称为需求定理;商品的供给量同商品的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称为供给定理。
(5)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①间接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宗教信仰、习俗等。②直接因素:供求关系。供不应求时,价格升高,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供过于求时,价格降低,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③决定因素:商品的价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值的大小与价格的高低成正比。④其他因素:货币的价值、纸币的发行量、国家的宏观政策、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等。
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价格上升时,消费者会减少购买;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会增加购买。
(2)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①调节产量。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3)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①针对不同商品: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而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②针对相关商品: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价格变动对互为替代品的需求量的影响呈反向关系,而对互补商品的需求量的影响呈正向关系。 ★特别提醒 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对人们消费选择的影响可概括为“升减替代升,口诀记心中;价升量减互补减,答题无风险”。
备考提示:商品价值量的计算、影响价格的因素及价格变动的影响是高考命题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备考时要加强对商品的价值量与价值总量、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价值决定价格与供求影响价格及价格变动对人们生产经营、生活的影响的理解,并能联系物价变化的具体事例进行分析。题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也可能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复习时要善于从各种变化的试题中做到举一反三,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消费
1.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的因素
①客观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居民的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一般来说,物价水平与家庭消费水平成反比。②主观因素: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影响消费行为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求异心理和求实心理。
★特别提醒 如何提高消费水平:①国家: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②企业:面向市场,生产消费者满意的产品;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③消费者: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劳动能力,增加个人收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2)消费类型
★特别提醒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
(2)消费行为:做理智的消费者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特别提醒 绿色消费的意义:有利于个人生命健康;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商品生产者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环保意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有利于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备考提示:影响消费的因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高考的重中之重,主要侧重于考查居民的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恩格尔系数变化带来的影响,题型上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可能。在这部分中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知识点,高考时往往与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反作用等知识点综合起来进行考查,备考时要关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综合知识二 生产、劳动与经营
【知识概览】
【核心讲解】
(一)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特别提醒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具有双重性:当消费的增长和变化与生产的增长和变化相适应时,消费对生产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如果消费与生产不相适应,则对生产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因此,我们既要反对重生产、轻消费,也要反对盲目的超前消费,更要反对铺张浪费。
(3)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原因: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条基本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②意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③措施:a.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b.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经济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
①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②公有制经济的范围:a.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b.集体经济: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并广泛存在于城乡的工业和服务业中。c.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都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③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措施:a.必须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重要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b.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④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特别提醒 全面把握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与混合所有制经济
(2)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特别提醒 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的关系: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要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侧重的是所有制结构中的比例关系,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侧重的是对国民经济方向所起的作用。对于二者,都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数量上的优势,都应该注意质的提高。
(3)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①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容: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②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a.个体经济: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b.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c.外资经济: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特别提醒 全面把握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4)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①是什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②为什么: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怎么办: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备考提示: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消费的反作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等知识点涉及经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与其他知识点联系密切,是高考命题的常考点。从知识上看,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意义等是高考命题的热点,试题中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占有很大比重。备考时应结合扩大内需、文化体制改革等国家大政方针政策,选择典型事例进行分析说明,提高运用知识分析现实生活的能力。
(二)企业与劳动者
1.生产的微观主体——企业
(1)企业
①含义: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②类型:在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并存,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其中,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③地位: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④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公司制。
★特别提醒 股份制是一种公司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股份制的突出特点是财产占有方式的社会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过这样一种组织形式,不同财产关系可以达到内在结合。同时,股份制不具有基本制度属性,不能笼统地说它姓“公”还是姓“私”,关键是看它从属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看它的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如果是国家和集体控股,那么它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
(2)公司
①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②成立: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规定,办理一定的登记手续,取得法律上的认可。③形式: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两种,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异同。(见下表)④组织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⑤优点及作用: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许多国有企业通过规范的公司制改革,焕发了活力,增强了竞争力,更好地发挥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特别提醒 全面认识一人有限公司:①含义: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是指只有一个自然人股东或者一个法人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②出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10万元。股东应当一次足额缴纳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额。一个自然人只能投资设立一个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该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不能投资设立新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③股东对公司的责任: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3)企业经营与发展
①直接目的:利润。利润表现为企业的经营收入与生产经营成本之间的差额。②企业成功经营的因素:a.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b.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c.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③经营管理不善的后果:被兼并或面临破产。
★特别提醒 任何企业的第一要义都是要搞好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要为它所在的国家、社区和消费者着想,只有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利益,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负责任的企业。
(4)企业兼并、企业破产与企业联合
2.劳动者
(1)劳动
①含义: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②劳动的意义: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我国劳动者分工不同,地位平等,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③劳动的要求: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使热爱劳动、勤奋劳动、尊重劳动、保护劳动蔚然成风,努力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
(2)就业
①就业的意义:a.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b.就业是劳动者谋生的手段,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a.党和政府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b.劳动者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 ★特别提醒 如何实现充分就业:①要大力发展经济,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源。②国家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支持人们就业和创业;完善劳动力市场,为人们的就业和创业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③劳动者本身要提高自身素质,积极转变观念,增强就业竞争能力。④国家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深化改革和扩大就业提供保障。
3.维护劳动者权益
(1)我国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必要性
①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②我国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各项权利。这些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2)劳动者权利的内容
①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③休息休假的权利。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⑦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⑧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3)如何维护劳动者的权利
①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劳动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②依法签定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③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④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
★特别提醒 在我国,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劳动者享有权利是以履行义务为前提的。自觉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通过实现劳动者的权利体现出来的。只讲权利不讲义务,或者只讲义务而忽视权利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
备考提示:企业的相关知识及就业问题是历年高考的高频考点。题型上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涉及,试题取材多样,考查方式灵活,对全面调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在备考中要重点把握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企业成功经营的因素、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等知识。同时,要认真把握本考点相关知识与所有制结构、收入分配方式、社会公平、对外开放等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投资与融资
1.商业银行
(1)储蓄存款
①含义:是指居民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凭证,个人依据凭证可以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②储蓄机构:主要是各商业银行。
★特别提醒 辩证地认识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增长:一方面,居民储蓄余额增加,意味着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生活水平改善。同时,居民储蓄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起着重大作用,能为经济建设提供资金,使再生产顺利进行。居民储蓄对个人而言,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居民储蓄太多、过量,则会导致消费市场的萎缩,造成消费品的积压,对企业生产的扩大造成不良影响,这不仅弱化了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最终也必然影响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
(2)存款利息
①含义:存款利息是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②影响存款利息的因素:本金、存期、利息率水平。③计算公式: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④利息税:在我国,存款利息收入要按规定的税率向国家缴税。
★特别提醒 正确把握利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①存款利率变动的影响。存款利率的调整主要是通过调节存款量来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和社会对生活资料的需求量。通常利率上调会吸引公民储蓄,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从而使生活消费支出相对下降;利率下调会使储蓄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大,从而使生活消费支出相对增加,同时还会改变居民的投资方向,如转向股票和债券等。②贷款利率变动的影响。贷款利率的调整主要是通过调节贷款量来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和社会对投资的需求量。贷款利率上调会加大借款成本,抑制借款者的积极性,从而抑制银行贷款规模,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并使投资需求相对下降;利率下调会减小借贷成本,刺激借款,使银行贷款规模扩大,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并使投资需求相对增长。
(3)储蓄的类型及特点
①类型:目前,我国的储蓄存款主要有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两大类。②特点:活期储蓄流动性强,灵活方便,适合个人日常生活待用资金的存储,但收益低。定期储蓄流动性较差,收益高于活期储蓄,风险较低。但也存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4)中国商业银行体系
①商业银行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②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特别提醒 中国人民银行与各商业银行的关系:①首先是政企关系。中国人民银行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国家机关,商业银行是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企业,它必须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方针、政策、规定和制度。②其次是存贷关系。中国人民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商业银行是向中国人民银行存款和申请再贷款的企业。③再次,中国人民银行相对于各商业银行来说,存在着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的关系。
(5)商业银行的业务
①存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②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③办理结算:银行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④其他业务:提供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险箱等服务。
2.投资与融资
(1)股票
①含义: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金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价凭证。②股东的权利:股票代表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权利,包括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红利等。③股票投资收入的来源: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股息或红利收入。它来源于企业利润。另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④股票投资的特点:a.股东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如要改变股东身份,要么等待公司的破产清盘,要么将股票转售给第三人。经国家证券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后,股票可以在证券市场上流通买卖。b.由于股票价格要受公司的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波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股票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⑤建立股票市场的意义:对促进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债券
①含义: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的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②分类:目前在我国,根据发行者不同,主要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国债是中央政府发行的,其目的是弥补国家财政赤字,或者为一些耗资巨大的建设项目、某些特殊经济政策乃至战争筹措资金。③特点:在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这三者中,国债信誉最高,流动性最强,风险最小,收益最小;企业债券信誉最低,流动性最差,风险最大,收益最高;金融债券居中。债券是一种稳健的投资方式。
★特别提醒 几种债券的比较
(3)商业保险
①含义:商业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②业务的基本类型:在我国,商业保险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③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订立保险合同要遵循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的原则。④特点:购买商业保险是一种规避风险的投资方式。⑤作用:通过购买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下降。这不仅体现出保险的保障功能,而且显示出保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特征。从某种意义上看,在没有保险事故发生时,投保人的投保没有回报;当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人的赔偿就是投保人投资的回报。
★特别提醒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比较
(4)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
★特别提醒 如何选择投资方式:①注意投资的收益率与风险性。投资的目的是获得收益,但投资的风险大小不同,在选择时要慎重。②注意投资的多样化。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居民有了更多的投资机会,通过多元化的投资,可以有效降低投资风险。③投资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经济实力薄弱,可投资储蓄或购买国债;经济实力允许,可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④投资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做到利国利民,同时不违反国家法律、政策。
(5)融资
①融资的含义:通常情况下,融资主要强调的是资金的筹集,也叫资金的融通,即当事人通过各方式到金融市场上筹措或贷放资金的行为。②融资的途径和方式:a.按资金的来源分类,可以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指将本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外源融资是指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资金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b.按资金的融通是否通过媒介分类,可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③融资的作用:a.积极作用:当企业面临良好商机时,若融资能力强,迅速筹集到所需资金,则该企业可能会快速发展,否则会丧失这个发展机会。b.消极作用:错误的融资容易引发企业债务危机,导致企业破产。因此,企业经营者既要敢于融资,大胆融资,充分发挥融资的推动力;又要谨慎融资,善于融资,有效防范融资风险。
备考提示:投资方式的选择属于高考中常考常新的考点。随着居民投资方式的多元化,这一考点的材料会不断翻新。历年高考中考查此考点的试题以选择题为主,大多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命题。因此,在备考中同学们既要密切关注国家有关股票、债券、保险等方面的新政策,也要关注现实生活中居民理财的新现象和新变化。同时,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和储蓄存款政策的变化也要给予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