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他们能否顺利实现就业,事关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和办人民满意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兰州石化学院为例,从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角度总结探讨了提升毕业生就业力的相关措施,以期为进一步推进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力;校企合作;机制创新
作者简介:陈金平,男,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7-0052-02
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连续攀升,2012年为680万人,2013年为699万人,2014年为727万人,2015年将再次突破700万人。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因此,全方位、多举措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大力推进毕业生就业成为高等院校重大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以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为抓手不断推动毕业生就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该院连续8年就业率达到93%以上,2015届毕业生签约率截至2014年底已达到92%。该院先后荣获“全国就业工作星级示范校”、“中国十大最具就业力高职院校”,多次荣获“甘肃省普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一、以推进实现四个紧密衔接为目标的校企合作机制创新
(一)专业建设与就业市场紧密衔接
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其反映了学校办学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相适应的程度。高职院校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能够有效地解决由于结构性错位而导致的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1]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专业建设,对于就业现状和前景都较好的专业力争办优办精、办出特色,对于就业现状较差且前景不乐观的专业及时进行调整合并,主动适应市场需求。2013年以来,该院先后申报并获批工业水处理技术等新专业6个,调整合并专业13个,建成省级特色专业2个。截至目前,该院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或特色专业增至14个。
(二)课程建设与就业市场紧密衔接
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生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和所掌握的技能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是检验其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紧紧围绕产业和企业的需求对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对于符合企业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课程予以加强,力争打造成精品课程;对于不符合企业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课程予以废止;对于内容部分老化的课程予以及时修订完善;对于经过专家论证将来有可能得到大发展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予以及时补充完整。2013年以来,该院先后修订培养方案55个,修订课程标准2200门,建成院级精品课程38门,省级精品课程5门。截至目前,该院建成院级精品课程138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增至26门。
(三)师资培养与就业市场紧密衔接
师资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根据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加强师资的培养,促进教师知识技能的同步更新,对于办好高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2]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十分重视教师知识能力的培养和更新,努力打造一支符合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水平教师队伍。(1)每年寒暑假都组织教师深入相关企业从事一段时间的工作,确保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步更新,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并把企业文化、企业用人标准等带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帮助学生尽快实现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2)积极聘请企业专家为该院客座教授,定期邀请他们来院授课交流,举办座谈会、报告会、课堂观摩等活动,为青年教师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搭建了很好的平台;(3)坚持举办由企业专家担任评委的教师实践教学竞赛,现已经成为提升青年教师执教能力的平台。2014年,该院教师参加技师培训15人,赴企业顶岗实习6人,到企业挂职锻炼7人,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开展授课交流20余场。2013年以来,建成软件技术教学团队等3个省级教学团队。目前,学院省级教学团队已增至7个。
(四)教育教学与就业市场紧密衔接
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是其能否顺利实现就业的关键要素。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将“工学结合”的理念植入教育教学当中,把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实施“2+1”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使办学贴近工作实际,贴近职业岗位,贴近社会实践的变化;(2)不断深化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神华集团、新疆广汇、青海大美、中天合创等100余家大中型企业的合作关系,大力推广订单培养,根据用人企业需求增设专业课程,使课程内容与职业实践紧密衔接,提高了学院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3)把学院优秀校友作为重要的育人资源,将文化沙龙作为育人工作的主要阵地,邀请企业领导和技术专家围绕知识、技能、责任、奉献、理想、诚信等主题与学生展开互动交流,帮助学生了解当今科学技术的最新动态,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2014年,该院先后开拓大中型企业60余家,拓展校企联合技术研发中心10余个,新开展订单培养1000余人,邀请企业技术专家主讲各类报告会和文化沙龙24场。
二、校企合作机制创新所取得的成效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机制创新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主要体现在该院诸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表现出了巨大的发展后劲,经过几年的努力已成长为企业的高管、学科带头人、技能专家等。例如,2005届毕业生彭远嘱,毕业后进入中国石油兰州石油化工厂乙烯联合车间工作,由于工作出色,技术扎实,2010年,获得中油股份公司加热炉技能大赛金牌,后又被破格提拔为技术工程师;2007届毕业生刘宵,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被选入中石油大连石化公司,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装置开工两个月后成长为生产区渣油加氢装置1名主内操,并在总公司举办的加热炉技能竞赛中,一举夺得金牌,被评为大连市岗位技术能手;2008届毕业生薛小春,毕业后进入新疆广汇新能源有限公司,以其良好的综合素质,已经成长为广汇公司的生产部生产副调度长,试车指挥部成员;在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该院2008届之后的毕业生中,相当一部分在该公司担任中高层领导,其中副厂长1名,主任2名,副主任5名,工段长9名,班长18名;在内蒙古庆华集团公司的中层干部中有近20%是该院近五年的毕业生,其中1名副总,6名车间主任;在泉州石化公司,该院毕业生共计140余人,有10余人都已经是工程专家、技术骨干或者部门主管,等等。
总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发展潜力为核心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是高职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在需要,是高职院校实现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目标的需要。我们要高度重视,加强研究,不断探索,持续推动高职教育上水平上台阶。
参考文献:
[1]陈际明.关于加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08(10):80-81.
[2]柳瑞翠.突出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就业能力[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120-121.
[责任编辑 秦 涛]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力;校企合作;机制创新
作者简介:陈金平,男,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7-0052-02
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连续攀升,2012年为680万人,2013年为699万人,2014年为727万人,2015年将再次突破700万人。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因此,全方位、多举措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大力推进毕业生就业成为高等院校重大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以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为抓手不断推动毕业生就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该院连续8年就业率达到93%以上,2015届毕业生签约率截至2014年底已达到92%。该院先后荣获“全国就业工作星级示范校”、“中国十大最具就业力高职院校”,多次荣获“甘肃省普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一、以推进实现四个紧密衔接为目标的校企合作机制创新
(一)专业建设与就业市场紧密衔接
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其反映了学校办学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相适应的程度。高职院校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能够有效地解决由于结构性错位而导致的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1]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专业建设,对于就业现状和前景都较好的专业力争办优办精、办出特色,对于就业现状较差且前景不乐观的专业及时进行调整合并,主动适应市场需求。2013年以来,该院先后申报并获批工业水处理技术等新专业6个,调整合并专业13个,建成省级特色专业2个。截至目前,该院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或特色专业增至14个。
(二)课程建设与就业市场紧密衔接
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生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和所掌握的技能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是检验其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紧紧围绕产业和企业的需求对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对于符合企业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课程予以加强,力争打造成精品课程;对于不符合企业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课程予以废止;对于内容部分老化的课程予以及时修订完善;对于经过专家论证将来有可能得到大发展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予以及时补充完整。2013年以来,该院先后修订培养方案55个,修订课程标准2200门,建成院级精品课程38门,省级精品课程5门。截至目前,该院建成院级精品课程138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增至26门。
(三)师资培养与就业市场紧密衔接
师资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根据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加强师资的培养,促进教师知识技能的同步更新,对于办好高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2]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十分重视教师知识能力的培养和更新,努力打造一支符合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水平教师队伍。(1)每年寒暑假都组织教师深入相关企业从事一段时间的工作,确保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步更新,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并把企业文化、企业用人标准等带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帮助学生尽快实现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2)积极聘请企业专家为该院客座教授,定期邀请他们来院授课交流,举办座谈会、报告会、课堂观摩等活动,为青年教师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搭建了很好的平台;(3)坚持举办由企业专家担任评委的教师实践教学竞赛,现已经成为提升青年教师执教能力的平台。2014年,该院教师参加技师培训15人,赴企业顶岗实习6人,到企业挂职锻炼7人,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开展授课交流20余场。2013年以来,建成软件技术教学团队等3个省级教学团队。目前,学院省级教学团队已增至7个。
(四)教育教学与就业市场紧密衔接
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是其能否顺利实现就业的关键要素。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将“工学结合”的理念植入教育教学当中,把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实施“2+1”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使办学贴近工作实际,贴近职业岗位,贴近社会实践的变化;(2)不断深化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神华集团、新疆广汇、青海大美、中天合创等100余家大中型企业的合作关系,大力推广订单培养,根据用人企业需求增设专业课程,使课程内容与职业实践紧密衔接,提高了学院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3)把学院优秀校友作为重要的育人资源,将文化沙龙作为育人工作的主要阵地,邀请企业领导和技术专家围绕知识、技能、责任、奉献、理想、诚信等主题与学生展开互动交流,帮助学生了解当今科学技术的最新动态,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2014年,该院先后开拓大中型企业60余家,拓展校企联合技术研发中心10余个,新开展订单培养1000余人,邀请企业技术专家主讲各类报告会和文化沙龙24场。
二、校企合作机制创新所取得的成效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机制创新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主要体现在该院诸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表现出了巨大的发展后劲,经过几年的努力已成长为企业的高管、学科带头人、技能专家等。例如,2005届毕业生彭远嘱,毕业后进入中国石油兰州石油化工厂乙烯联合车间工作,由于工作出色,技术扎实,2010年,获得中油股份公司加热炉技能大赛金牌,后又被破格提拔为技术工程师;2007届毕业生刘宵,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被选入中石油大连石化公司,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装置开工两个月后成长为生产区渣油加氢装置1名主内操,并在总公司举办的加热炉技能竞赛中,一举夺得金牌,被评为大连市岗位技术能手;2008届毕业生薛小春,毕业后进入新疆广汇新能源有限公司,以其良好的综合素质,已经成长为广汇公司的生产部生产副调度长,试车指挥部成员;在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该院2008届之后的毕业生中,相当一部分在该公司担任中高层领导,其中副厂长1名,主任2名,副主任5名,工段长9名,班长18名;在内蒙古庆华集团公司的中层干部中有近20%是该院近五年的毕业生,其中1名副总,6名车间主任;在泉州石化公司,该院毕业生共计140余人,有10余人都已经是工程专家、技术骨干或者部门主管,等等。
总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发展潜力为核心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是高职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在需要,是高职院校实现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目标的需要。我们要高度重视,加强研究,不断探索,持续推动高职教育上水平上台阶。
参考文献:
[1]陈际明.关于加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08(10):80-81.
[2]柳瑞翠.突出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就业能力[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120-121.
[责任编辑 秦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