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职院校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就要求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即教学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实用性、针对性、实践性,以必须够用为度,构建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对学生的考核机制。
关键词: 高职教育教学特点九个特点
当前,高职教育在我国已经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这说明,大家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了高职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与特殊功能。高职教育从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发展迅猛,成绩卓著,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遇到了不少困难、困惑和迷茫,要正确认识与全面把握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我们就要弄清高职教育的教学与其它教育类型、层次的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共同遵循的教育教学规律又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通过比较研究,我们认为,高职教育有以下九个特点。
1.教学目标的明确导向性
高职院校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分子,与其它各级各类的教育一样都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规格和标准上,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是有差别的。高职院校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就要求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就是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它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质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这个素质结构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一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二是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三是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四是在技术应用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等。
2.教学要求的必需够用性
由于教学目标有明确的导向性,是培养具有高技能的“银领”人才,加之高职的学制在不断改革,逐步由3年改为2年,这就要求高职在“必需够用”上下功夫,哪些是“必需”,怎样算“够用”。我认为“必需够用”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必须具备;二是专业基础知识必需够用;三是基本的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必须掌握;四是适应岗位变化的基本素质和应变能力必须培养和初步具备;五是在工作中应具有的创新精神、开拓意识和创业能力必须强化。
3.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教学目标的导向性和教学要求的必需够用性,要求高职教学内容必须做到实用性、针对性,必须根据就业需要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内容,恰当处理好近期的就业“必需够用”和将来的发展“迁移可用”的关系,科学构建针对性强、能培养高等实用性人才的课程结构。具体说来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要针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切实做到“必需够用”;二是要根据就业岗位的多样性,灵活有针对性地教授和学习不同岗位需要的技能,做到对准岗位设课程,实现“按需施教”;三是要注重课程设置的“模块化”,做到“基础知识模块、通用技能模块、具体岗位所需技能模块”三者有机结合;四是要努力做到教学内容尽可能与学生的个性相适应,实行弹性课程组合。
4.教学对象的较大差异性
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因此,分析和研究教学对象很有必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生源整体素质偏低,起点不一,差别较大。我国高职教育的生源类型较杂,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通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等,绝大多数是来自普通高中。这三类学生入学起点不同,文化、专业素质不同,甚至生理、心理素质也有差别,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素质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教育难度较大,出现“管理难,教学难”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
5.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就必须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其它类型、层次的教育相比,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更加强调实践性,这既是高职教育的教学特色所在,又是培养技术技能性人才的基本保证。教学方法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互动性,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参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多多参与,亲自动手,亲自操作;二是要根据专业实际合理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坚持以实践为本;三是要把学业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更加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努力使学生通过实训教学获得就业的技能和创业的本领。
6.教学组织的灵活多样性
由于教学对象的较大差异性,教学目标的具体多样性,高职教育的教学组织必须做到机动灵活性,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和谐发展,实现专业、就业、创业的贯通。机动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长短和时间的组合方式灵活多样,即弹性学制;二是工学可以适当交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生活、学习之需,中断学业去打工,到一定时间再去学校学习,在学习与打工的合理交替中完成学业;三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制、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要求,其教学模式与方法可不同,以适应复杂多样的教学情况;四是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总之,要通过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
7.教学考评的技术技能性
注重考评学生的技术和技能水平及实践能力是高职教育与其它类型、层次教育的显著区别。这也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二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为重点,注重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的考评,改变过去“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偏颇做法;三是整个教学过程注意恰当渗透职业资格考试教育,努力使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实现怀揣“双成果”(硬成果、软成果),手捧“双证书”。同时把学生取得“双证”率作为考评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四是教学考评与就业创业结合,注重培养和考核学生的岗位技能、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坚持正确的就业导向。
8.教学队伍的双师型
由于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双师型”的,这也是有别于其它高校之处。一是要求所有教师应有明确的“双师型”意识,把成为“双师型”教师作为不断提升自己素质的目标;二是专业课教师都应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真正成为既是讲台上讲课的好教师,又是本专业、本行业实践操作的行家里手;三是每个“双师型”教师都应具有指导、示范、教会学生专业技能的能力;四是一个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应和学科、专业建设配套,努力建成结构合理、数量适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9.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性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做到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性,才能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一是教、学、研、产是一个既有各自功能又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做到协调统一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二是既能做到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又能发挥其各自的教育功能,必须做到“六个对准”,实现“五业贯通”,即对准市场设专业,坚持“以销定产”;对准岗位设课程,全面优化课程结构;对准技能建基地,搞好产学研结合“双基地”建设;对准产业搞科研,建立创新研发中心;对准教学抓师资,搞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现专业—学业—产业—就业—创业的“五贯通”。三是根据区域特点、学校实际、专业要求选择恰当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进行实验实践,并在实践中求异、创新,不断总结出新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参考文献:
[1]吴宝印,张秀云.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初探[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02).
[2]刘炎,铁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探索[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5,(02).
[3]陈玉华.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的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
关键词: 高职教育教学特点九个特点
当前,高职教育在我国已经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这说明,大家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了高职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与特殊功能。高职教育从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发展迅猛,成绩卓著,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遇到了不少困难、困惑和迷茫,要正确认识与全面把握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我们就要弄清高职教育的教学与其它教育类型、层次的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共同遵循的教育教学规律又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通过比较研究,我们认为,高职教育有以下九个特点。
1.教学目标的明确导向性
高职院校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分子,与其它各级各类的教育一样都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规格和标准上,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是有差别的。高职院校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就要求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就是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它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质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这个素质结构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一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二是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三是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四是在技术应用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等。
2.教学要求的必需够用性
由于教学目标有明确的导向性,是培养具有高技能的“银领”人才,加之高职的学制在不断改革,逐步由3年改为2年,这就要求高职在“必需够用”上下功夫,哪些是“必需”,怎样算“够用”。我认为“必需够用”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必须具备;二是专业基础知识必需够用;三是基本的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必须掌握;四是适应岗位变化的基本素质和应变能力必须培养和初步具备;五是在工作中应具有的创新精神、开拓意识和创业能力必须强化。
3.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教学目标的导向性和教学要求的必需够用性,要求高职教学内容必须做到实用性、针对性,必须根据就业需要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内容,恰当处理好近期的就业“必需够用”和将来的发展“迁移可用”的关系,科学构建针对性强、能培养高等实用性人才的课程结构。具体说来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要针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切实做到“必需够用”;二是要根据就业岗位的多样性,灵活有针对性地教授和学习不同岗位需要的技能,做到对准岗位设课程,实现“按需施教”;三是要注重课程设置的“模块化”,做到“基础知识模块、通用技能模块、具体岗位所需技能模块”三者有机结合;四是要努力做到教学内容尽可能与学生的个性相适应,实行弹性课程组合。
4.教学对象的较大差异性
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因此,分析和研究教学对象很有必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生源整体素质偏低,起点不一,差别较大。我国高职教育的生源类型较杂,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通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等,绝大多数是来自普通高中。这三类学生入学起点不同,文化、专业素质不同,甚至生理、心理素质也有差别,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素质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教育难度较大,出现“管理难,教学难”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
5.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就必须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其它类型、层次的教育相比,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更加强调实践性,这既是高职教育的教学特色所在,又是培养技术技能性人才的基本保证。教学方法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互动性,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参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多多参与,亲自动手,亲自操作;二是要根据专业实际合理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坚持以实践为本;三是要把学业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更加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努力使学生通过实训教学获得就业的技能和创业的本领。
6.教学组织的灵活多样性
由于教学对象的较大差异性,教学目标的具体多样性,高职教育的教学组织必须做到机动灵活性,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和谐发展,实现专业、就业、创业的贯通。机动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长短和时间的组合方式灵活多样,即弹性学制;二是工学可以适当交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生活、学习之需,中断学业去打工,到一定时间再去学校学习,在学习与打工的合理交替中完成学业;三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制、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要求,其教学模式与方法可不同,以适应复杂多样的教学情况;四是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总之,要通过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
7.教学考评的技术技能性
注重考评学生的技术和技能水平及实践能力是高职教育与其它类型、层次教育的显著区别。这也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二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为重点,注重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的考评,改变过去“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偏颇做法;三是整个教学过程注意恰当渗透职业资格考试教育,努力使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实现怀揣“双成果”(硬成果、软成果),手捧“双证书”。同时把学生取得“双证”率作为考评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四是教学考评与就业创业结合,注重培养和考核学生的岗位技能、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坚持正确的就业导向。
8.教学队伍的双师型
由于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双师型”的,这也是有别于其它高校之处。一是要求所有教师应有明确的“双师型”意识,把成为“双师型”教师作为不断提升自己素质的目标;二是专业课教师都应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真正成为既是讲台上讲课的好教师,又是本专业、本行业实践操作的行家里手;三是每个“双师型”教师都应具有指导、示范、教会学生专业技能的能力;四是一个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应和学科、专业建设配套,努力建成结构合理、数量适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9.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性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做到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性,才能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一是教、学、研、产是一个既有各自功能又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做到协调统一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二是既能做到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又能发挥其各自的教育功能,必须做到“六个对准”,实现“五业贯通”,即对准市场设专业,坚持“以销定产”;对准岗位设课程,全面优化课程结构;对准技能建基地,搞好产学研结合“双基地”建设;对准产业搞科研,建立创新研发中心;对准教学抓师资,搞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现专业—学业—产业—就业—创业的“五贯通”。三是根据区域特点、学校实际、专业要求选择恰当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进行实验实践,并在实践中求异、创新,不断总结出新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参考文献:
[1]吴宝印,张秀云.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初探[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02).
[2]刘炎,铁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探索[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5,(02).
[3]陈玉华.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的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