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对课堂教学实施有效地调控,使整个教学流程呈现出预定的、有序的、最佳的态势,这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调控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有效课堂教学成为教师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一堂成功的数学课,除了能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合理的选择教学手段外,还要看教师在课堂上的机智应变能力,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控。教学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调控能力。
1 调控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系统的核心要素。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层次(单元),教师都应该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1.1 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之中,若缺少了明确的目标,犹如航行大海的船只缺少罗盘。倘若教师心中没有设立明确和具体的目标作为指针,他非但不知该如何取舍教材,同时他的教导也必会产生散慢和无法达成目标的倾向。确立优良的目标,正如选择优良的教学材料一样重要;一个明确及有活力的目标是很容易使课程与学习者发生直接关系的。杜宾博士说:“明确的目标,能使教师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合作精神;教师由于他的职责而成为领袖。”一个没有目标的教师,必定是一个失败的教师。倘若教师在教学的开始,就确实地知道他要得到怎样的果效,那他就能把握到明确的教导方向了。
1.2 调控教学内容。教与学的内容是连续发展的,不可断章取义,每个环节,每个层次的学习内容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组织调控,及时调控并减少无关内容的生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常常会被分解,很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统领全局,科学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给学生呈现明确、完整的知识结构,让学生获利知识的同量,掌握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能力,善于区分主次,现象与本质的东西,要有效利用好40分钟,集中精力完成教学目标中的主要学习任务。
1.3 明确程序,加强操作过程中的调控。为了使课堂教学中学具的操作更好地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克服学生盲目操作和漫无边际的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操作过程进行全面有效的调控,使学生思维有目标,操作有方向,准确全面地认识和掌握新知。为此教师在学具操作前有必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目的和要求:①操作什么东西;②怎样进行操作;③操作的具体数量是多少。
例如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几”的应用题,用三角形与圆片比多少。操作时,先要求学生第一行摆三角形,摆10个,每个三角形之间空开一点,待学生摆完后,再提出第二个要求;第二行摆圆片,从左往右摆6个,上行的三角形与下行的圆片要一个个对齐……经过这样的要求控制,学生操作有序,过程清晰,目的明确,可以避免操作时出现五花八门的摆放现象。操作图形的整齐美观,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为学生清晰地抽象概括出“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
2 要针对教学时间进行调控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规定,小学生一节课应在40分钟内完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合理分配讲、学、练的时间,达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不能总是习惯性的拖堂,影响正常的课间休息时间,这就要求教师不断调控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不同年龄的孩子,在课堂上所能接受的知识信息量也不同,所以精讲精练,例如,三年级(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单元“年、月、日”,通常这一内容,老师都会拖堂,似乎一节课很难完成,所以针对这一内容,有很多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的,老师就不用讲;有关年月日的常识,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完成,教师要侧重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掌握必要的方法即可,教学时间的控制,就是避免课堂时间过紧或过松,依据控制论的方法。一定要给自己设计的问题与活动留有余地。
3 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吸收信息并输出信息,通过反馈(评价)知道正确与否,并进行自我调控的过程。当教学过程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符时,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理解知识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如果学习过程违反认知规律,教学效果肯定不好。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观察、体验、感知;思考、归纳、抽象;应用与开拓。教师应根据教学经验,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思想或可能发生的学习障碍,采取相应的对策,防止错误思想的形成,扫除学习障碍。例如:学生认识圆周率π,先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些线和大小不等的圆纸片,上课时让学生用线在纸片圆周绕一圈,再将所得的线拉直,去度量该圆的直径,学生就会发现不论圆的大小如何,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从而得到了π的近似值。教师再说明历代数学家的研究测定,π的近似值约是3.14。学生理解了圆周率的知识后,让他们去计算圆的周长,并解决具体问题,这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 注意效果的调控,培养创新精神
操作效果,即指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实际操作,使其积聚的感性知识有效地抽象转化为理性知识。学具的操作,仅仅是把学习数学知识应用的智力活动方式“外化”为动作操作过程,但这不是目的,其目的是通过——外部程序“内化”为学生的智力活动形式,从而准确抽象出理性的结论,避免概括前的思维断层。因此,操作后一定要帮助学生对操作结果认真总结,准确归纳,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实现具体动作思维逐步到抽象逻辑思维的飞跃。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调控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有效课堂教学成为教师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一堂成功的数学课,除了能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合理的选择教学手段外,还要看教师在课堂上的机智应变能力,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控。教学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调控能力。
1 调控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系统的核心要素。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层次(单元),教师都应该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1.1 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之中,若缺少了明确的目标,犹如航行大海的船只缺少罗盘。倘若教师心中没有设立明确和具体的目标作为指针,他非但不知该如何取舍教材,同时他的教导也必会产生散慢和无法达成目标的倾向。确立优良的目标,正如选择优良的教学材料一样重要;一个明确及有活力的目标是很容易使课程与学习者发生直接关系的。杜宾博士说:“明确的目标,能使教师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合作精神;教师由于他的职责而成为领袖。”一个没有目标的教师,必定是一个失败的教师。倘若教师在教学的开始,就确实地知道他要得到怎样的果效,那他就能把握到明确的教导方向了。
1.2 调控教学内容。教与学的内容是连续发展的,不可断章取义,每个环节,每个层次的学习内容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组织调控,及时调控并减少无关内容的生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常常会被分解,很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统领全局,科学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给学生呈现明确、完整的知识结构,让学生获利知识的同量,掌握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能力,善于区分主次,现象与本质的东西,要有效利用好40分钟,集中精力完成教学目标中的主要学习任务。
1.3 明确程序,加强操作过程中的调控。为了使课堂教学中学具的操作更好地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克服学生盲目操作和漫无边际的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操作过程进行全面有效的调控,使学生思维有目标,操作有方向,准确全面地认识和掌握新知。为此教师在学具操作前有必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目的和要求:①操作什么东西;②怎样进行操作;③操作的具体数量是多少。
例如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几”的应用题,用三角形与圆片比多少。操作时,先要求学生第一行摆三角形,摆10个,每个三角形之间空开一点,待学生摆完后,再提出第二个要求;第二行摆圆片,从左往右摆6个,上行的三角形与下行的圆片要一个个对齐……经过这样的要求控制,学生操作有序,过程清晰,目的明确,可以避免操作时出现五花八门的摆放现象。操作图形的整齐美观,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为学生清晰地抽象概括出“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
2 要针对教学时间进行调控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规定,小学生一节课应在40分钟内完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合理分配讲、学、练的时间,达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不能总是习惯性的拖堂,影响正常的课间休息时间,这就要求教师不断调控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不同年龄的孩子,在课堂上所能接受的知识信息量也不同,所以精讲精练,例如,三年级(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单元“年、月、日”,通常这一内容,老师都会拖堂,似乎一节课很难完成,所以针对这一内容,有很多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的,老师就不用讲;有关年月日的常识,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完成,教师要侧重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掌握必要的方法即可,教学时间的控制,就是避免课堂时间过紧或过松,依据控制论的方法。一定要给自己设计的问题与活动留有余地。
3 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吸收信息并输出信息,通过反馈(评价)知道正确与否,并进行自我调控的过程。当教学过程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符时,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理解知识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如果学习过程违反认知规律,教学效果肯定不好。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观察、体验、感知;思考、归纳、抽象;应用与开拓。教师应根据教学经验,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思想或可能发生的学习障碍,采取相应的对策,防止错误思想的形成,扫除学习障碍。例如:学生认识圆周率π,先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些线和大小不等的圆纸片,上课时让学生用线在纸片圆周绕一圈,再将所得的线拉直,去度量该圆的直径,学生就会发现不论圆的大小如何,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从而得到了π的近似值。教师再说明历代数学家的研究测定,π的近似值约是3.14。学生理解了圆周率的知识后,让他们去计算圆的周长,并解决具体问题,这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 注意效果的调控,培养创新精神
操作效果,即指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实际操作,使其积聚的感性知识有效地抽象转化为理性知识。学具的操作,仅仅是把学习数学知识应用的智力活动方式“外化”为动作操作过程,但这不是目的,其目的是通过——外部程序“内化”为学生的智力活动形式,从而准确抽象出理性的结论,避免概括前的思维断层。因此,操作后一定要帮助学生对操作结果认真总结,准确归纳,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实现具体动作思维逐步到抽象逻辑思维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