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跑步”这个词开始进入我的生活起,已经十年过去了。
对一些人来说,“跑步”可能意味着一种运动,一种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方法;对另一些人来说,跑步可能是他们热衷甚至无法自拔的生活方式:当然,还有一些人的生活中,这个词很少出现。
对我来说,我已经无法具体地概括“跑步”对于我的意义。简单说来,我的生命、生活中的任何活动几乎都是与这个词相关的,这毫不夸张。我不用告诉你我每周跑几次,每次几公里,你只需相信,我的生活、事业、朋友、家人,都与跑步相关,甚至由跑步而未。很多人把跑步当做时尚,在他们口中,跑步是“Lifestyle”,而在我这里,跑步是真正的我的“生活方式”。
处女跑。破纪录
一切开始于初三中考的体育考试。
在初中结束的那个夏天之前,我和每个正值青春期的男孩子一样:不喜欢上课,不喜欢考试,喜欢班上的女生,喜欢逃课和打架。如果回过头去看那时的我,你一定无法发觉那个男孩与运动有什么缘分。甚至,那时的我压根儿不爱运动。
在中考的体育科目考场上,男孩子们聚到一起准备1000米考试。我们中的大部分,包括我,对这场考试毫无准备(就像对待文化科目一样)。发令枪响后,一群正值青春期顶峰的男孩奋力往前冲。
结果有些意外——我的成绩,比区级最好成绩,快了40秒!
这个成绩快得有些不平常。在确定计时设备正常我也没有偷懒作弊之后,一位有威望的教练把还在吃惊状态中的我叫到一边。简短交流之后,他确定我“是棵好苗子“。
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只一个声音来劝我去专业队做职业运动员。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这个抉择有些困难。我的想法与家人一样,我们对职业运动员这条道路兴趣不大。最终,我决定过“正常”些的生活,
但是,不可避免地,我的生活开始与“跑步”产生了此生无法割舍的联系。在那之后,我开始以业余运动员的身份比赛,并且成绩越来越好。我开始慢慢意识到这副跑得快的躯体是上天对我的恩赐,慢慢地意识到跑步对我的意义似乎已经不止于此。渐渐地我爱上了跑步,参加的比赛越来越多,跑步带给我令人佩服的成绩,带给我荣誉感,带给我被人关注的满足感。
如果你问那时的我,跑步对我意味着什么,我的答案一定十分空洞。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很少有人从一开始就头脑清醒,很少有人从一开始就明确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但那时的我是爱跑步的,只是,那样的爱还不够深刻,不够深沉。
身受伤,心升华
我的跑步生涯遇到的第一个大挫折,是天津马拉松时的受伤。当时,我已经连续参加了很多马拉松比赛。长时间的比赛和训练,给膝关节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终于,在天津马拉松比赛途中,膝关节的病变集中发作了——黄膜性关节炎。剧烈的疼痛带给我不祥的预感,我迅速意识到这不是普通的伤病。后来事实证明,这次受伤的确不普通。并不是肉体上的伤害,而是带给我心理的冲击。长期的比赛,已经让我十分疲惫了。不堪重负的不只是我的膝盖,还有我的内心。这次受伤几乎将一切清空,即便在伤病痊愈之后,我也没有跑步的冲动了。
于是,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我彻底休赛。当时心里觉得几乎是彻底地放弃跑步了。
无论做什么,都不会想到“跑步”。偶尔想到了,也只是沉默片刻,然后迅速地恢复平静。那两年的时间带给我最大的精神财富,就是让我明白了:即使不跑步,生活仍会继续。我明白过来,即便是自己如此看重的跑步,也是说放下就似乎是彻底放下了。没有什么是人们彻底离不开的,虽然某些东西很重要,但再重要的事情也成不了生活的全部。
老天给了我两年的空窗期,给了我一次对跑步认识的升华。
越野跑,全身心
两年之后,当我感觉对自己的膝盖又重拾信心的时候,我决定回来,回到“跑步生活”里去。大约从2007年开始,我渐渐认识到
越野跑“才是等待了我很久的东西。越野跑给了我完全不同于公路马拉松的奔跑体验。野趣横生的越野跑似乎更符合我的性格和气质。随后参加的越野跑比赛,成绩比想像中好,我似乎找到了新的“拐点”。
不久之后,我开始组队参加各种综合项目的户外比赛。从这时起,我才真正认识到户外运动的种种魅力之处,为之吸引,无法自拔。虽然是更加艰难的户外赛,但回忆起来似乎那时完全没有负担和痛苦。伤愈之后的这次归来,我的跑步体验完全不同于以往,我开始理解“享受跑步”和“全身心投入”的感觉。我想原因大概有二:一是户外赛本身丰富而又艰苦的体验,本身就是魅力所在;二是团队作战冲淡了艰苦,增添了归属感。
全情投入带来了不错的成绩,这一两年时间里,我和队友们名声大噪。越来越多地,人们开始认识并熟悉我,我慢慢融入了越野跑乃至户外这个不大也不小的“圈子”。 “圈儿”里的人们友善、真诚浪漫、爱冒险也爱欢声笑语。我意识到,我属于这里。我认识很多跑友,他们有些是公司职员,有些是企业高管,有些学者,也有些我不知道身份的“熟面孔”。但这个圈子就是这么纯粹,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爱好聚在一起,完全没有隔阂和界限。我们不讨论别的事情,不利用跑步,不把跑步圈当做交际圈。我认为这样的健康氛围会一直持续下去。那段时光,跑步是那么纯粹的事情,高兴了就跑,跑完了就笑。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不纠结于名次,不过分渴望荣誉。不疯狂,适可而止:不离开跑步生活,但也不依赖它。人生有这样全情投入的体验,善莫大焉。我怀念和珍视那段跑步时光。
新视角,老朋友
辉煌的时光总是短暂。你不能指望你的人生停留在某个高点。或者,你越是想在这个高点多停留片刻,你越是会重重地摔向谷底。好在,我没有那么大起大落。当队伍渐渐解散,大家各自回归了各自的平静生活。2009年,我平静地回到昆明,做了一些与跑步完全无关但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比如,我跟着家里的产业,向全昆明市的餐馆推销砧板。
我爸做的砧板质量一流,而我负责销售。那段时间里,我几乎走遍了昆明市所有的大大小小的餐馆,发了将近20万张名片,最后卖出了两万多张砧板。在这段“如假包换”的故事里,我是一个合格的推销员。
这些能赚到钱,能带来一些小小成就感的事情,终究给不了我归属感。
这一次的离开与两年前的伤病不同,这一次我不愿远离跑步,但又不想继续之前的“戎马奔波”。或许我是有些累了。其实,迷茫之中我依然被跑步的冲动牵引。
于是我来到北京,打算在这里稳定下来,回到熟悉的“跑步圈”。一开始有些状况,也就是说,有那么几个月我找不到去处。好在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我进入一家杂志社,开始以另外一种身份参与跑步。
在杂志社工作期间,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和报道各种赛事,并且参与大大小小与跑步有关的活动。跑步意味着工作,但它始终不是负担。这样的生活很轻松,似乎是冷眼旁观跑步圈,但实际上也在参与其中。
我认为在我人生最珍视的几样东西中,朋友是一样。在北京我结识了很多朋友,有时候我与朋友们一起跑步,有时候我与朋友们一起讨论怎样组织一次更多人的跑步。我认为自己比较幸运的地方也在这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有朋友热忱地帮我。
曲未终,人不散
从这家杂志离开后,我依旧没有离开跑步。我认为从现在开始我可以做一些更有意义,更值得“全情投入的事情”。十年的跑步生涯,我见证了跑步作为一种运动、生活方式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有那么多爱好者加入到这个圈子里来,大家都很高兴。几乎所有的户外运动,当然包括跑步,都是一群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们参与其中。与他们在一起,我时刻能受到积极、乐观心态的感染。
在北美和欧洲,跑步爱好者已经是相当大的一个人群,在众多户外运动中是比较大型的爱好者群体。而在中国,似乎我们更关注登山、徒步,跑步在休闲运动与专业运动间摇摆,还比较粗放,没有真正走向集约化发展。
接下来,我打算越来越多地以推广者的身份参与到跑步中去。承蒙许多人的信任,我曾经做过一些教学和讲座。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做一些教学事务。毕竟,一项运动的推广,既需要一些有经验的人传播科学、有效的运动技术,也需要更多的声音传播跑步的价值观以及种种运动艺术。
除此之外,现在的我对活动和比赛有了越来越强烈的热情,不是参赛者,而是组织者。无论精英的或大众的,竞技的或休闲的,只要能有人关注和参与就好。现在已经有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活动和比赛,我以“过来人”的身份,心里有很多更好或者更独特的创意。我希望把这些想法付诸实践,给更多人创造快乐奔跑的氛围。
我一路跑来的十年,大概就是中国跑步群体慢慢成熟化的十年。十年里,我一直是中国跑步圈的“深度参与者”。我想,也始终乐意,为这个“圈子”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对一些人来说,“跑步”可能意味着一种运动,一种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方法;对另一些人来说,跑步可能是他们热衷甚至无法自拔的生活方式:当然,还有一些人的生活中,这个词很少出现。
对我来说,我已经无法具体地概括“跑步”对于我的意义。简单说来,我的生命、生活中的任何活动几乎都是与这个词相关的,这毫不夸张。我不用告诉你我每周跑几次,每次几公里,你只需相信,我的生活、事业、朋友、家人,都与跑步相关,甚至由跑步而未。很多人把跑步当做时尚,在他们口中,跑步是“Lifestyle”,而在我这里,跑步是真正的我的“生活方式”。
处女跑。破纪录
一切开始于初三中考的体育考试。
在初中结束的那个夏天之前,我和每个正值青春期的男孩子一样:不喜欢上课,不喜欢考试,喜欢班上的女生,喜欢逃课和打架。如果回过头去看那时的我,你一定无法发觉那个男孩与运动有什么缘分。甚至,那时的我压根儿不爱运动。
在中考的体育科目考场上,男孩子们聚到一起准备1000米考试。我们中的大部分,包括我,对这场考试毫无准备(就像对待文化科目一样)。发令枪响后,一群正值青春期顶峰的男孩奋力往前冲。
结果有些意外——我的成绩,比区级最好成绩,快了40秒!
这个成绩快得有些不平常。在确定计时设备正常我也没有偷懒作弊之后,一位有威望的教练把还在吃惊状态中的我叫到一边。简短交流之后,他确定我“是棵好苗子“。
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只一个声音来劝我去专业队做职业运动员。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这个抉择有些困难。我的想法与家人一样,我们对职业运动员这条道路兴趣不大。最终,我决定过“正常”些的生活,
但是,不可避免地,我的生活开始与“跑步”产生了此生无法割舍的联系。在那之后,我开始以业余运动员的身份比赛,并且成绩越来越好。我开始慢慢意识到这副跑得快的躯体是上天对我的恩赐,慢慢地意识到跑步对我的意义似乎已经不止于此。渐渐地我爱上了跑步,参加的比赛越来越多,跑步带给我令人佩服的成绩,带给我荣誉感,带给我被人关注的满足感。
如果你问那时的我,跑步对我意味着什么,我的答案一定十分空洞。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很少有人从一开始就头脑清醒,很少有人从一开始就明确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但那时的我是爱跑步的,只是,那样的爱还不够深刻,不够深沉。
身受伤,心升华
我的跑步生涯遇到的第一个大挫折,是天津马拉松时的受伤。当时,我已经连续参加了很多马拉松比赛。长时间的比赛和训练,给膝关节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终于,在天津马拉松比赛途中,膝关节的病变集中发作了——黄膜性关节炎。剧烈的疼痛带给我不祥的预感,我迅速意识到这不是普通的伤病。后来事实证明,这次受伤的确不普通。并不是肉体上的伤害,而是带给我心理的冲击。长期的比赛,已经让我十分疲惫了。不堪重负的不只是我的膝盖,还有我的内心。这次受伤几乎将一切清空,即便在伤病痊愈之后,我也没有跑步的冲动了。
于是,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我彻底休赛。当时心里觉得几乎是彻底地放弃跑步了。
无论做什么,都不会想到“跑步”。偶尔想到了,也只是沉默片刻,然后迅速地恢复平静。那两年的时间带给我最大的精神财富,就是让我明白了:即使不跑步,生活仍会继续。我明白过来,即便是自己如此看重的跑步,也是说放下就似乎是彻底放下了。没有什么是人们彻底离不开的,虽然某些东西很重要,但再重要的事情也成不了生活的全部。
老天给了我两年的空窗期,给了我一次对跑步认识的升华。
越野跑,全身心
两年之后,当我感觉对自己的膝盖又重拾信心的时候,我决定回来,回到“跑步生活”里去。大约从2007年开始,我渐渐认识到
越野跑“才是等待了我很久的东西。越野跑给了我完全不同于公路马拉松的奔跑体验。野趣横生的越野跑似乎更符合我的性格和气质。随后参加的越野跑比赛,成绩比想像中好,我似乎找到了新的“拐点”。
不久之后,我开始组队参加各种综合项目的户外比赛。从这时起,我才真正认识到户外运动的种种魅力之处,为之吸引,无法自拔。虽然是更加艰难的户外赛,但回忆起来似乎那时完全没有负担和痛苦。伤愈之后的这次归来,我的跑步体验完全不同于以往,我开始理解“享受跑步”和“全身心投入”的感觉。我想原因大概有二:一是户外赛本身丰富而又艰苦的体验,本身就是魅力所在;二是团队作战冲淡了艰苦,增添了归属感。
全情投入带来了不错的成绩,这一两年时间里,我和队友们名声大噪。越来越多地,人们开始认识并熟悉我,我慢慢融入了越野跑乃至户外这个不大也不小的“圈子”。 “圈儿”里的人们友善、真诚浪漫、爱冒险也爱欢声笑语。我意识到,我属于这里。我认识很多跑友,他们有些是公司职员,有些是企业高管,有些学者,也有些我不知道身份的“熟面孔”。但这个圈子就是这么纯粹,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爱好聚在一起,完全没有隔阂和界限。我们不讨论别的事情,不利用跑步,不把跑步圈当做交际圈。我认为这样的健康氛围会一直持续下去。那段时光,跑步是那么纯粹的事情,高兴了就跑,跑完了就笑。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不纠结于名次,不过分渴望荣誉。不疯狂,适可而止:不离开跑步生活,但也不依赖它。人生有这样全情投入的体验,善莫大焉。我怀念和珍视那段跑步时光。
新视角,老朋友
辉煌的时光总是短暂。你不能指望你的人生停留在某个高点。或者,你越是想在这个高点多停留片刻,你越是会重重地摔向谷底。好在,我没有那么大起大落。当队伍渐渐解散,大家各自回归了各自的平静生活。2009年,我平静地回到昆明,做了一些与跑步完全无关但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比如,我跟着家里的产业,向全昆明市的餐馆推销砧板。
我爸做的砧板质量一流,而我负责销售。那段时间里,我几乎走遍了昆明市所有的大大小小的餐馆,发了将近20万张名片,最后卖出了两万多张砧板。在这段“如假包换”的故事里,我是一个合格的推销员。
这些能赚到钱,能带来一些小小成就感的事情,终究给不了我归属感。
这一次的离开与两年前的伤病不同,这一次我不愿远离跑步,但又不想继续之前的“戎马奔波”。或许我是有些累了。其实,迷茫之中我依然被跑步的冲动牵引。
于是我来到北京,打算在这里稳定下来,回到熟悉的“跑步圈”。一开始有些状况,也就是说,有那么几个月我找不到去处。好在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我进入一家杂志社,开始以另外一种身份参与跑步。
在杂志社工作期间,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和报道各种赛事,并且参与大大小小与跑步有关的活动。跑步意味着工作,但它始终不是负担。这样的生活很轻松,似乎是冷眼旁观跑步圈,但实际上也在参与其中。
我认为在我人生最珍视的几样东西中,朋友是一样。在北京我结识了很多朋友,有时候我与朋友们一起跑步,有时候我与朋友们一起讨论怎样组织一次更多人的跑步。我认为自己比较幸运的地方也在这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有朋友热忱地帮我。
曲未终,人不散
从这家杂志离开后,我依旧没有离开跑步。我认为从现在开始我可以做一些更有意义,更值得“全情投入的事情”。十年的跑步生涯,我见证了跑步作为一种运动、生活方式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有那么多爱好者加入到这个圈子里来,大家都很高兴。几乎所有的户外运动,当然包括跑步,都是一群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们参与其中。与他们在一起,我时刻能受到积极、乐观心态的感染。
在北美和欧洲,跑步爱好者已经是相当大的一个人群,在众多户外运动中是比较大型的爱好者群体。而在中国,似乎我们更关注登山、徒步,跑步在休闲运动与专业运动间摇摆,还比较粗放,没有真正走向集约化发展。
接下来,我打算越来越多地以推广者的身份参与到跑步中去。承蒙许多人的信任,我曾经做过一些教学和讲座。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做一些教学事务。毕竟,一项运动的推广,既需要一些有经验的人传播科学、有效的运动技术,也需要更多的声音传播跑步的价值观以及种种运动艺术。
除此之外,现在的我对活动和比赛有了越来越强烈的热情,不是参赛者,而是组织者。无论精英的或大众的,竞技的或休闲的,只要能有人关注和参与就好。现在已经有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活动和比赛,我以“过来人”的身份,心里有很多更好或者更独特的创意。我希望把这些想法付诸实践,给更多人创造快乐奔跑的氛围。
我一路跑来的十年,大概就是中国跑步群体慢慢成熟化的十年。十年里,我一直是中国跑步圈的“深度参与者”。我想,也始终乐意,为这个“圈子”尽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