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国,“小康”一词就热了起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创造性地用“小康”这个词来表述“中国式的现代化”,提出了连普通百姓也能听得懂的奋斗目标。
追溯历史,中国人民从贫困跨越温饱,基本实现了总体小康的梦想;放眼未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小康梦”近在咫尺。从奔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社会亘古未有的历史巨变,更是人民生活天翻地覆的巨变。
今天的中国梦,其实就是小康梦。
千年“小康”梦
“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的《大雅·民劳》篇:“民亦劳之,汔可小康。”意思是谠百姓终日劳作,很辛苦,应该过上小康生活。古贤哲的社会理想是“大同”,小康是走向大同的必经阶段。不经小康,则无法进入大同。
那么古人眼里的小康生活图景是怎样的呢?
孟子为人们刻画了一幅小康图景:“五亩之宅,树墙以下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
农业社会的小康社会就是解决温饱、衣食无忧。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所以中国有句名言:民以食为天。而“康”字的金文,就是双手捧着谷子。
再说得具体些,小康生活处于有余与不足之间,也就是正好吃饱穿暖。小康人家不缺基本的生活物资,不挥霍,不浪费,在精神层面,也能保持做人的尊严和体面。
如果再说得形象与诗意一些,愿意耕作的,就能像陶渊明那样“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愿意为文作画的,就能像苏轼那样作画吟诗;也可以像徐霞客一样远游、像徐光启那样从事科学研究。总之,任何兴趣,任何工作,都是体面的、受人尊重的。
然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的温饱社会只能是一种空想。
今天,中国人民正在逐步圆这个小康梦。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小康社会就是有稳定的收入、和睦的家庭、诚实守信的文化氛围以及没有后顾之忧的工作和生活,人们在工作之余能放松身心,精神方面有所爱好和追求。
这才是人们向往的小康生活。
中国梦里看“小康”
十八大前夕,美国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就以《中国需要自己的梦想》为题专门撰文解读中国梦,寄望中国“将人民的致富憧憬与更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一时间,中国梦成为海内外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
从报纸荧屏到街头巷尾,从QQ群到微博,“中国梦”成为热词,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话题。一家搜索网站专门增加了一个词条,对中国梦行注解;有的新闻网站专门征集“我的中国梦”,一时应者云集。
中国梦,是一个怎样的梦?
“希望百姓安居乐业,人人都能过上小康生活”“我的中国梦是父母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儿子考上大学找到满意的工作”……互联网上,人们“放飞”一个个梦想。
中国梦是民族复兴之梦,也是在复兴过程中每个个体自我实现之梦,是中华民族面对未来之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中国梦既是对百年来中华民族奋斗历史的渴望和追寻的概括,也是当下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期许;既是对中国人共同命运中凝聚的感情和力量的表达,也是对普通民众希望和追求的表达。
在资深外交官吴建民看来,中国梦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规模大。中国的崛起是13亿人在崛起。改革开放、面向世界,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提供了实现他们梦想的广阔空间。二是领域广。中国现代化事业是一项宏伟事业,包括各行各业。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都涌现出大量杰出人士。三是与世界分享。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多少外国人来华,他们在中国找到实现自己人生梦想的机会。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十八大描绘了一幅未来8年可知可感的蓝图,使中国人离中国梦又近了一大步。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未来发展进一步指出了可知可感的目标,将中国梦和每个普通人紧密相连。
而此时此刻,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距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还有8年时间。
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十八大发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令——如果给中国梦赋予一个时间轴,那么未来8年和更长一段时间,中国梦的核心无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终目标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小康”路在脚下
或许,人们对改革开放初期的“万元户”仍记忆犹新。当大多数人还在为填饱肚子忙碌时,极少数农民通过勤劳致富,家庭年收入超过万元,“万元户”因此得名,并成为那个时代先富农民的代名词。山东省临清县的赵汝兰带领全家勤劳致富,当年家庭纯收入10239元,盖起新房,还添置了自行车和缝纫机。赵汝兰一家成为山东省首个见诸报端的“万元户”。
而随着中国农村的不断发展,“万元户”很快成为时代的个记忆。据国家统计局数字,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一个三口之家的农民家庭收入已总体越过了“万元”。
不止于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1978年10月20日,74岁的邓小平登上北京前三门大街住宅楼工地高楼之顶,看着四周灰旧低矮的建筑物。他提出,层高能不能降低一些,把面积搞得大一些?1980年4月,邓小平说出了这样一席话:住房要进行商品化,住房分配制度应该考虑调整,房子可以作为商品出售。由此启动了长达18年的房改之旅。房改,促成住房成为百姓最大的财产,加快了百姓住房改善的进程。到2012年底,中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32.9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37.1平方米。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远远超过16平方米的小康指标。
国家的富强换来的是百姓生活的幸福美满。杭州翠苑一区社区居民杨晓霞说:“歌里不是这样唱的吗?有了国,才有家。我想就是这个道理。”
十年间,河北省唐山市这座资源型城市的天蓝了、水清了,路北区居民陈宜林也从不到50平方米的小屋搬进了110平方米的3室1厅,代步的自行车换成了轿车……
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十八大以来,
个个重要会议、一项项重大政策无不传达出顺民意、解民忧的施政指向:
——201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增加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等一系列关平百姓福祉的民生举描: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在“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总体目标下,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农村公共服务等惠农问题作出重大部署;
——春节前夕,国务院批转了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收入分配改革迈出重要一步;
为了百姓更加美好的生活,党和政府正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全面取消农业税,到发放种粮补贴,从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到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高医疗教育保障水平,过去10年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民生政策。
“我的‘工资’又提高了!”拿着刚刚到手的养老金,山东临沂金桥庄村90岁的农村老太刘青玉笑得合不拢嘴。在前年政府每月发放55元养老金后,去年12月当地又把标准提高到了70元。“农村老人有了‘工资’,过去想都不敢想。”而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惠及最大多数农民群众。
对此深有感受的黑龙江省海伦市光明社区党支部书记彭柏青说:“我在基层工作多年,亲眼看到了发生在身边的巨大变化。这一切都证明,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正确道路确实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坚定不移地永远走下去。”谈到中国的小康之路,山东社科院院长唐洲雁说。
编辑 杜启洪
追溯历史,中国人民从贫困跨越温饱,基本实现了总体小康的梦想;放眼未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小康梦”近在咫尺。从奔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社会亘古未有的历史巨变,更是人民生活天翻地覆的巨变。
今天的中国梦,其实就是小康梦。
千年“小康”梦
“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的《大雅·民劳》篇:“民亦劳之,汔可小康。”意思是谠百姓终日劳作,很辛苦,应该过上小康生活。古贤哲的社会理想是“大同”,小康是走向大同的必经阶段。不经小康,则无法进入大同。
那么古人眼里的小康生活图景是怎样的呢?
孟子为人们刻画了一幅小康图景:“五亩之宅,树墙以下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
农业社会的小康社会就是解决温饱、衣食无忧。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所以中国有句名言:民以食为天。而“康”字的金文,就是双手捧着谷子。
再说得具体些,小康生活处于有余与不足之间,也就是正好吃饱穿暖。小康人家不缺基本的生活物资,不挥霍,不浪费,在精神层面,也能保持做人的尊严和体面。
如果再说得形象与诗意一些,愿意耕作的,就能像陶渊明那样“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愿意为文作画的,就能像苏轼那样作画吟诗;也可以像徐霞客一样远游、像徐光启那样从事科学研究。总之,任何兴趣,任何工作,都是体面的、受人尊重的。
然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的温饱社会只能是一种空想。
今天,中国人民正在逐步圆这个小康梦。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小康社会就是有稳定的收入、和睦的家庭、诚实守信的文化氛围以及没有后顾之忧的工作和生活,人们在工作之余能放松身心,精神方面有所爱好和追求。
这才是人们向往的小康生活。
中国梦里看“小康”
十八大前夕,美国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就以《中国需要自己的梦想》为题专门撰文解读中国梦,寄望中国“将人民的致富憧憬与更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一时间,中国梦成为海内外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
从报纸荧屏到街头巷尾,从QQ群到微博,“中国梦”成为热词,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话题。一家搜索网站专门增加了一个词条,对中国梦行注解;有的新闻网站专门征集“我的中国梦”,一时应者云集。
中国梦,是一个怎样的梦?
“希望百姓安居乐业,人人都能过上小康生活”“我的中国梦是父母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儿子考上大学找到满意的工作”……互联网上,人们“放飞”一个个梦想。
中国梦是民族复兴之梦,也是在复兴过程中每个个体自我实现之梦,是中华民族面对未来之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中国梦既是对百年来中华民族奋斗历史的渴望和追寻的概括,也是当下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期许;既是对中国人共同命运中凝聚的感情和力量的表达,也是对普通民众希望和追求的表达。
在资深外交官吴建民看来,中国梦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规模大。中国的崛起是13亿人在崛起。改革开放、面向世界,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提供了实现他们梦想的广阔空间。二是领域广。中国现代化事业是一项宏伟事业,包括各行各业。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都涌现出大量杰出人士。三是与世界分享。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多少外国人来华,他们在中国找到实现自己人生梦想的机会。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十八大描绘了一幅未来8年可知可感的蓝图,使中国人离中国梦又近了一大步。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未来发展进一步指出了可知可感的目标,将中国梦和每个普通人紧密相连。
而此时此刻,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距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还有8年时间。
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十八大发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令——如果给中国梦赋予一个时间轴,那么未来8年和更长一段时间,中国梦的核心无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终目标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小康”路在脚下
或许,人们对改革开放初期的“万元户”仍记忆犹新。当大多数人还在为填饱肚子忙碌时,极少数农民通过勤劳致富,家庭年收入超过万元,“万元户”因此得名,并成为那个时代先富农民的代名词。山东省临清县的赵汝兰带领全家勤劳致富,当年家庭纯收入10239元,盖起新房,还添置了自行车和缝纫机。赵汝兰一家成为山东省首个见诸报端的“万元户”。
而随着中国农村的不断发展,“万元户”很快成为时代的个记忆。据国家统计局数字,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一个三口之家的农民家庭收入已总体越过了“万元”。
不止于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1978年10月20日,74岁的邓小平登上北京前三门大街住宅楼工地高楼之顶,看着四周灰旧低矮的建筑物。他提出,层高能不能降低一些,把面积搞得大一些?1980年4月,邓小平说出了这样一席话:住房要进行商品化,住房分配制度应该考虑调整,房子可以作为商品出售。由此启动了长达18年的房改之旅。房改,促成住房成为百姓最大的财产,加快了百姓住房改善的进程。到2012年底,中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32.9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37.1平方米。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远远超过16平方米的小康指标。
国家的富强换来的是百姓生活的幸福美满。杭州翠苑一区社区居民杨晓霞说:“歌里不是这样唱的吗?有了国,才有家。我想就是这个道理。”
十年间,河北省唐山市这座资源型城市的天蓝了、水清了,路北区居民陈宜林也从不到50平方米的小屋搬进了110平方米的3室1厅,代步的自行车换成了轿车……
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十八大以来,
个个重要会议、一项项重大政策无不传达出顺民意、解民忧的施政指向:
——201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增加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等一系列关平百姓福祉的民生举描: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在“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总体目标下,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农村公共服务等惠农问题作出重大部署;
——春节前夕,国务院批转了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收入分配改革迈出重要一步;
为了百姓更加美好的生活,党和政府正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全面取消农业税,到发放种粮补贴,从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到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高医疗教育保障水平,过去10年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民生政策。
“我的‘工资’又提高了!”拿着刚刚到手的养老金,山东临沂金桥庄村90岁的农村老太刘青玉笑得合不拢嘴。在前年政府每月发放55元养老金后,去年12月当地又把标准提高到了70元。“农村老人有了‘工资’,过去想都不敢想。”而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惠及最大多数农民群众。
对此深有感受的黑龙江省海伦市光明社区党支部书记彭柏青说:“我在基层工作多年,亲眼看到了发生在身边的巨大变化。这一切都证明,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正确道路确实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坚定不移地永远走下去。”谈到中国的小康之路,山东社科院院长唐洲雁说。
编辑 杜启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