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教活学,激发兴趣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pywps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学期,语文选修分两大块,一是《唐诗宋词选读》,一是《史记》。可以说,《史记》用传神的笔墨写活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是一部体系完整、规模宏大、视野广阔、见识超群的历史巨著,也堪称完美的高中古文阅读典范之作。
   可有些学生拿到《史记》课本后,又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甚至历尽千难万险要改学诗词。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史记》这么长的文言文,真可怕。
   怎么能让这些文言文不再可怕呢?有人说,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师怎样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学生怎样学。因此,要让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就要让他们活学,那教师就必须活教。
   一、找准切入点,大胆设疑,激发学生的兴趣
   根据不同的学情,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深入浅出,化繁为简,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找到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带出文本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高祖本纪》时,没有按传统的做法从刘邦发迹前讲到刘邦称帝再讲到高祖还乡,而是让学生思考:刘邦在与项羽的争斗中成功了,那么,用刘邦自己的话说(强调用刘邦自己的话),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出答案。学生很快从第十六段找到了答案,即刘邦会使用人,能驾驭人,守有贤相,谋有良臣,攻有猛将。然后又抛出第二个问题:这三个人分别给予了刘邦怎样的帮助呢?从文中找出答案。解决了这个问题,又抛出第三个问题:刘邦由泗水亭长一步步登上了皇位,他身上肯定有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优点。人无完人,你能从文中找到他的缺点吗?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争先恐后地举手,很快就把他的缺点找全了。在此基础上,又抛出最后一个问题:刘邦的缺点那么多,竟然还能成功,你认为他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二、面向生活,联系实际,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要激起学生的智慧火花,激活他们的学习动机。陶行知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语文只有立足生活,教学才会更有效,教育才会更有力量,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果离开生活的土壤,语文就如同无本之木,不可能枝繁叶茂。
   在教学《刺客列传》的过程中,先让学生看了一个短片。也许大家都有同情弱者的心理,面对荆轲的失败,学生深表遗憾,甚至痛骂秦王。于是,先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如果荆轲刺秦成功,能挽救燕国灭亡的命运吗?结合时代背景,学生很快就得出正确的结论:秦统一天下是大势所趋,即使刺死了这个秦王,还会有另一个秦王站出来,秦国不会灭亡,燕国的命运也不会得到改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讨论:对于荆轲刺秦王的行为,你有什么看法?如果他生活在现在,生活在你们身边,你对他有什么评价?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生很快就总结出结论。
   不光是《史记》,其实很多文章都可以这样放在生活中去讲。《劝学》中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古人的观点让人们相信积累的重要作用;《赤壁赋》中的“哀吾生之须臾”,前人的感叹会让人们想起稍纵即逝的年华;《满江红》中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的爱国激情会激起人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三、引导学生积累《史记》素材,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兴趣
   发现学习的首倡者布鲁纳认为,教学不仅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自动的思想家。学生只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作用,才可能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
   在教学《屈原列传》时,可用幻灯片引导学生积累名言名句。首先给学生例句,如,我说屈原忧国忧民,因为他说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说屈原洁身自好,因为他说过“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等等。让学生模仿这样的句子,积累相应的写作素材。这样做,形式多样化,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思考,踊跃参与,积累了成语,积累了名句,更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四、用学生的思维去上课,因势利导,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告诉人们,兴趣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成分,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高中学生都是十七八岁的孩子,正处于“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阶段,朝气蓬勃,血气方刚,有高度的爱国热情,对国内外时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
   当文本内容涉及到战争尤其是侵略战争时,学生总是会想到钓鱼岛问题,在下面窃窃私语。基于这种学情,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应像大禹治水一样,宜疏不宜堵。可顺势让大家讨论,选代表回答应怎样对待钓鱼岛的问题。刚开始,学生义愤填膺,对“小日本”恨得咬牙切齿,恨不能立马组成一支敢死队直插日本东京。于是就结合历史问题和当今时事疏导大家,让大家坚信,钓鱼岛一定是中国的,以前是,现在是,将来也是,因为正义总会战胜邪恶;但是,大家现在要做的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学好自己应该学好的科学文化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武装民族,让祖国以昂扬的姿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五、分组教学,培养集体荣誉感,提高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可大胆尝试,根据座次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并让他们自己取上喜欢的组名,如,“风度翩翩”“剑与玫瑰”等,平时课堂上的抢答、讨论和课前演讲等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代表协助教师统计好每天的优胜小组,同时,各小组的组长记录好组内的优秀成员。两周一总结,一月一通报,并进行适当的奖励。尽管这种奖励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但大家都是热血青年,都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课堂上一个个神情专注,目光凝聚,精神抖擞,跃跃欲试,以前昏昏欲睡的局面一扫而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提高了学习效率。
其他文献
情感教育以心灵上情感共鸣为前提条件,以情感交流为主要方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又一次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绪以及信念,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换一种方式说,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情感教育致力于培养情、智全面发展的人才,避免“高分低能”现象的发生,为认知和情感这两个重要方面有效结合起来提供前提条件
期刊
“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启迪,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成绩和能力的目的。当然,提高学习成绩和能力的办法有很多种,但课前五分钟的能力训练确是一种用时不多、精短高效的办法,通过这种训练,学生的能力如雨后春笋“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课前语文学习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所思所想为主要
期刊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上语文课,可讲可学的内容有很多,这让语文教学变得不堪重负。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教学环节复杂的不良现象。教师上得枝繁叶茂、千头万绪,分不清主次轻重,搞得学生一头雾水。语文课堂就像一个臃肿、虚弱的“大胖子”,其效率、效益比较低,应该给语文课堂“瘦身”了。   过去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繁琐复杂,教师设置重重障碍,零敲碎打地进行提问。学生疲于应对,自主的语
期刊
从心理学角度看,情感“是以需要为中介的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和体验”。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应该是改善和发展学生对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需要,从而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持正确的态度和体验,即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这种需要,说白了就是对语文知识的兴趣。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从野心和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诚中产生。”哥白尼对天文学的不懈
期刊
杜威说,读书是一种探险,如探新大陆,如征新土壤;佛兰西也说过,读书是“魂灵的壮游”,随时可以发见名山巨川,古迹名胜,深林幽谷,奇花异卉。读书真可谓是一件高兴之极的事情,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将读书功利化了。现在读书的心态主要有这几种:一是为读书而读书,没有明显的目的;二是为了考上一所好大学;三是为了古人所说的“修身养性”,提升气质。前两种人肯定是读不出乐趣了:因为第一种人他没有理想,没有奋斗目标,“
期刊
孔子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之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其意思是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首先造成一种“愤”“悱”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主动地提出疑问,探究解决疑问。这种教学方法,就是科学的“三疑三探”教学,它是一种积极的
期刊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培根说:读书使人明智。余秋雨说:读书使人摆脱平庸。面对喧嚣人世,纷扰红尘,人们确实需要翻开书页,静静地嗅嗅书香,品品诗味,澄澈心灵。   朱熹认为读书有三到,谓眼到、口到、心到。每读一本书,首先要做的就是心到,心里想读
期刊
李白是千古诗歌史中难得一见的浪漫不羁的天才,他的诗歌从唐代开始就一直焕发着璀璨夺目的光辉,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中华民族由于历史和其他的原因,常常是拘束的、温柔敦厚的,急需注入一种开放的、自由进取的精神,李白的诗歌恰恰能够填补这一精神空白,李白的诗对中国人精神解放有种特殊的效应。读李白的诗,就好像喝五十六度的二锅头,一口下肚,烈兴上涌,令人畅快;读李白的诗,又好像观层峦叠嶂、汪洋大海,那雄伟壮观
期刊
中学语文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痛苦”,教师备课认真,准备充分,课堂上眉飞色舞,慷慨激昂,而学生对语文学习却不感兴趣,课堂上“万马齐喑”。知识可能学了一些,可文化素养却不高,更是缺少一种文化精神底蕴。   新课标为打破这种尴尬局面指出了方向,新课标突出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
期刊
今天听杨公平的《如何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的讲座,有一句话感受最深,“当今社会最需求的是没有功利性的最纯粹的情感”。   事实上,即使是在学校这样角色单纯的场所,这种纯粹的没有功利性的情感也很少见。教师往往关心最多的是哪些学生的成绩好,能考什么样的大学;哪些学生的考试成绩是有效分,那些学生即使某一科成绩不错但也是无效分;甚至于哪些学生的父母是高官,哪些学生的父母只是普通的农民;等等。   教师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