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中国教育在新世纪的必然选择,本文从教师自身要培养创新意识和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创新意识两个方面叙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创新意识;教学情境
1.教师自身要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和源泉,在创新学习中,一个学生能否提出创新问题,关键是教师是否有了创新意识的设局。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还是像原来一样只要求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单纯地应付考试,而不从整体上要求学生去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那么贯彻《新课标》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要使《新课标》真正成为当代思想品德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标准,教师自身要努力培养创新意识。
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学习、多思考、多积累。简单地说,多学习指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平时要多向优秀教师请教,克服存在的缺点,使自己的知识体系跟上时代的要求;多思考指教师要不断地理解和领会课程的要求,总结反思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找到合理的解决途径;多积累指教师要学会积累知识、积累方法、积累经验,通过潜力的挖掘最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一旦教师具备了创新能力,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会使教学任务在教师预设的创新情境中较好地完成。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创新意识
2.1创设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创新意识;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即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情境教学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有着独特的作用。教学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它是一种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教师创设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制造一种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条件和氛围,使学生在客观情境中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激发其相应情感,由此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态度倾向,把激起的强烈情感投入教学活动,进而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需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此教师首先自己应刻意求新,不因循旧习,勇于抛弃说教和陈规,努力形成有利于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发现和创造性的发挥,巧设疑问,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再次,教师要呵护学生每一个具有新意的冲动和念头,珍惜他们每一个带有创意的言行。
2.2师生互动,让学生感受“主体性”的魅力,激发学生创新热情;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支配者。而学生是来向老师求学的,理所当然听老师的话服从老师的安排,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如此教学,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新课程改革提出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才能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民主、自由、活泼、丰富多彩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们把课堂当成自我磨练、自我展示、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舞台。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2.3改变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把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方式,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课堂上,学生的认识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学生的这个认识过程的发生、发展是通过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来实现的。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没有求异就没有创造,求异往往成为创造的开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求异,要敢于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2.4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充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教学的目的不能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上,而要用所学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而理论又要反过来指导生活实际。创新来源于实践,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时事政治、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心时事政治、关心生活、从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例如,我讲到维护祖国统一时,就要联系到台独分子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的危害等;讲正确对待挫折时,就应联系学生在学业、生活、人际关系中遇到的挫折等;在讲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可列举一些假冒伪劣产品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案例,拿出一些商品让学生当场鉴别,再让同学们谈谈自己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的感受,最后引导学生回答提出解决办法。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5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格局,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图片、录音、录像、投影、电子网络等引入课堂。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等特点,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应熟练掌握和应用网络信息,教会学生使用网络技术来查找资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中培养创新的能力。例如,我在讲公民树立法治观念时,建议学生多看“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节目,我还把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的报告中有关树立法治观念的实况录像拿到课堂上,结合课本知识,与他们一同分析、探讨,帮助他们加深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运用,再联系自己的实际行为,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启示。这样就增强了课堂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达到了教学的最终目的。
****同志在《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培养大批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不断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脚踏实地,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与时俱进,为祖国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而不懈努力。
收稿日期:2010-09-10
【关键词】新课标;创新意识;教学情境
1.教师自身要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和源泉,在创新学习中,一个学生能否提出创新问题,关键是教师是否有了创新意识的设局。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还是像原来一样只要求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单纯地应付考试,而不从整体上要求学生去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那么贯彻《新课标》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要使《新课标》真正成为当代思想品德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标准,教师自身要努力培养创新意识。
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学习、多思考、多积累。简单地说,多学习指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平时要多向优秀教师请教,克服存在的缺点,使自己的知识体系跟上时代的要求;多思考指教师要不断地理解和领会课程的要求,总结反思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找到合理的解决途径;多积累指教师要学会积累知识、积累方法、积累经验,通过潜力的挖掘最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一旦教师具备了创新能力,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会使教学任务在教师预设的创新情境中较好地完成。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创新意识
2.1创设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创新意识;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即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情境教学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有着独特的作用。教学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它是一种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教师创设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制造一种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条件和氛围,使学生在客观情境中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激发其相应情感,由此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态度倾向,把激起的强烈情感投入教学活动,进而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需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此教师首先自己应刻意求新,不因循旧习,勇于抛弃说教和陈规,努力形成有利于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发现和创造性的发挥,巧设疑问,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再次,教师要呵护学生每一个具有新意的冲动和念头,珍惜他们每一个带有创意的言行。
2.2师生互动,让学生感受“主体性”的魅力,激发学生创新热情;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支配者。而学生是来向老师求学的,理所当然听老师的话服从老师的安排,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如此教学,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新课程改革提出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才能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民主、自由、活泼、丰富多彩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们把课堂当成自我磨练、自我展示、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舞台。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2.3改变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把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方式,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课堂上,学生的认识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学生的这个认识过程的发生、发展是通过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来实现的。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没有求异就没有创造,求异往往成为创造的开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求异,要敢于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2.4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充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教学的目的不能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上,而要用所学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而理论又要反过来指导生活实际。创新来源于实践,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时事政治、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心时事政治、关心生活、从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例如,我讲到维护祖国统一时,就要联系到台独分子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的危害等;讲正确对待挫折时,就应联系学生在学业、生活、人际关系中遇到的挫折等;在讲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可列举一些假冒伪劣产品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案例,拿出一些商品让学生当场鉴别,再让同学们谈谈自己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的感受,最后引导学生回答提出解决办法。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5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格局,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图片、录音、录像、投影、电子网络等引入课堂。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等特点,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应熟练掌握和应用网络信息,教会学生使用网络技术来查找资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中培养创新的能力。例如,我在讲公民树立法治观念时,建议学生多看“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节目,我还把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的报告中有关树立法治观念的实况录像拿到课堂上,结合课本知识,与他们一同分析、探讨,帮助他们加深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运用,再联系自己的实际行为,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启示。这样就增强了课堂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达到了教学的最终目的。
****同志在《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培养大批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不断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脚踏实地,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与时俱进,为祖国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而不懈努力。
收稿日期:201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