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育财经类大学生法治观念是保障财政经济建设良好发展的基本前提。培育实施载体守旧、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制约财经类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效果的重要原因。通过实施载体的创新,将培育工作与大学生日常活动相对接,有助于不断完善财经类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
关键词:财经类大学生;法治观念;实施载体;创新
一、前言
法治观念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也可以成为一种自发的秩序,它是整个法治大厦的底座,对法治社会的生成与运转起到一种调和作用,同时也具有一种催化作用。[1]财经类大学生肩负国家财政经济类工作的重担,良好的法治观念是大学生们未来职业的重要保障,更是我国财政经济工作秩序化、法治化的有力保障。从目前来看,我国财经类大学生们的法治观念还比较淡薄,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法律知识、提高法治观念、树立法律信仰,从而建立完善的法治观念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二、财经类大学生法治观念现状分析
相关数据显示,只有近10%的大学生十分清楚自己的权利义务,64.7%人只能大体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可见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法律中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的规定不甚了解。[2]总体来说,我国财经类大学生法治观念较为淡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知识欠缺。这是导致财经类大学生法治观念水平低下的首要原因。既然财经类高校都有开设法律类课程且财经类水平考试、职称考试都对经济法律有所考查,但被动学习、应试学习与法律运用能力脱节,使得财经类大学生们对法律有很多的不解与迷惑,客观导致不信法、不用法,形成了较为严重的恶性循环。
(二)法律意识淡漠。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应具有最大的权威和最高的效力,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服从法律,严格依法办事。然而,在财经类高校,法律并没有发挥其作用。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停留在尚浅的程度,未能理解作为财经类的职业人是否具备契约的意识、是否明确经济活动的规则、是否能够有效识别自身行为的效力、是否能自觉主动地在工作中形成相应证据会决定其职业发展的前景。
(三)权利意识不强。许多财经类大学生不知道作为公民所应当享有的权利,他们对国家的法律认识到的只是其强制性的一面,而并没有认识到权利保护的一面。作为未来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主体,财经类大学生必须树立权利意识,明确自然人、法人、其他非法人组织彼此的权利义务,掌握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在遭遇经济纠纷时有效选择合法途径予以解决,这些能力都需要在法治观念提升的前提下完成学习。
三、培育路径:实施载体的创新
调查显示,62.4%的大学生选择学校法治课程,通过法律题材电视节目的占33.3%,选择政府的普法教育和法制宣传的占21.3%,自己主动学习的占18.3%。[2]不难看出,学校教育仍是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的主要阵地。[3]然后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时代”、“互联网+时代”、“微时代”的到来,传统教育活动实施载体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过时守旧的载体如课堂板书教学、课外读本教育已同新时代学生日常生活脱节,为了有效实施财经类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工作必须迎合时代发展,对实施载体进行创新。
(一)关键点:建立培育工作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对接通道
纵观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网络时代”、“互联网+时代”、“微时代”已让他们的生活变得跟父辈的生活模式截然不同。在这个购物无须出门、交友只需动手的时代,一部网络手机足以满足生活学习各种需求,电脑终端、手机终端、平板等等已成为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硬件,而微博、微信、微视、微电影等等已成为学生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如果法治观念的培育工作仍停留在多年前的状态,不与学生日常生活接轨,一味追求课堂、书本,会令学生在情感上无法接受、在生活实际中也不适宜接受。守旧就会被淘汰,只有培育工作者发自内心走入学生日常生活,将培育载体同日常生活对接,开辟适合学生自身的培育载体,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能力性,让学法变得容易、变得可接受、变得随处可学、随时可学,是培育路径创新的重要任务。
(二)创新措施:开发新时代培育工作多元化载体
不被广大学生所接受的载体就应当摒弃,广大学生喜爱的载体方式就应当开发、研究、推广、应用。主要体现为:
1、微课:指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微视频),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微课的推广可以方便学生离开教室、离开教师,随时随地只要有手机或电脑均能实现自主学习且反复学习。这一培育载体与学生日常生活中喜爱的微视频方式完全吻合,符合学生学习需求、适应当代大学生学习模式。
2、微信公众平台:当代大学生没有微信号的基本难找,微信已成为大学生日常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微信中信息的快速传递成就了微商,也同样可以成就教学培育工作的发展。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法治观念培育活动,简单来说就是进行一对多的媒体性培育行为活动,如高校可以通过申请公众微信服务号通过二次开发展示高校微官网、微会员、微推送、微活动、微报名、微分享、微调查等,以学生喜好的方式向其作法治推广,形成了一种主流的线上线下微信互动培育方式。
3、网络教学: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它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和协商学习的方式进行。相对传统法治观念培育活动而言,网络学习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以个体的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二是共享丰富的网络化学习资源;三是突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财经类高校需要打造自身的网络教学平台,发布相关法治资源供学生分享,同时也可将传统的作业方式改为网络作业完成。
4、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其特点表现为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无论你身在何处,都可以花最少的钱享受全球知名大学的一流课程,只需要一台电脑和网络联接即可。这对于习惯“网络时代”、“互联网+时代”、“微时代”的当代大学生而言,慕课的学习更能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对知识的探知欲、对名校名师的崇拜度,有利于切实提升其法律知识、培育良好的法治观念。
四、总结与展望
新的时代下,财经类大学生有新的生活方式,其思想观念发生改变、学习生活模式发生了改变,教学培育工作者必须正视这些改变、接受这些改变并努力适应这些改变。
传统的法治观念培育载体已不能满足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需要,必须“OUT”出局,新的培育载体必须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实现容易学、随时学、随地学的局面。培育工作不仅仅是以培育内容为重点,其路径如不符合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导致学生不接受它、厌烦它,再好的培育内容也会成为尴尬。尊重时代的发展、尊重生活的进步,切合财经类大学生实际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才能真正将法治观念培育工作做好做强。(作者单位: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课题]四川财经职业学院院级课题《财经类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20150003)
参考文献:
[1] 陈福胜.当代中国法治观念的价值及培育.学术交流.2004年7月,34页
[2] [3]陈蕴鸾.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念调查分析——一项基于非法律专业学生的实证研究.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年08月,82页
关键词:财经类大学生;法治观念;实施载体;创新
一、前言
法治观念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也可以成为一种自发的秩序,它是整个法治大厦的底座,对法治社会的生成与运转起到一种调和作用,同时也具有一种催化作用。[1]财经类大学生肩负国家财政经济类工作的重担,良好的法治观念是大学生们未来职业的重要保障,更是我国财政经济工作秩序化、法治化的有力保障。从目前来看,我国财经类大学生们的法治观念还比较淡薄,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法律知识、提高法治观念、树立法律信仰,从而建立完善的法治观念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二、财经类大学生法治观念现状分析
相关数据显示,只有近10%的大学生十分清楚自己的权利义务,64.7%人只能大体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可见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法律中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的规定不甚了解。[2]总体来说,我国财经类大学生法治观念较为淡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知识欠缺。这是导致财经类大学生法治观念水平低下的首要原因。既然财经类高校都有开设法律类课程且财经类水平考试、职称考试都对经济法律有所考查,但被动学习、应试学习与法律运用能力脱节,使得财经类大学生们对法律有很多的不解与迷惑,客观导致不信法、不用法,形成了较为严重的恶性循环。
(二)法律意识淡漠。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应具有最大的权威和最高的效力,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服从法律,严格依法办事。然而,在财经类高校,法律并没有发挥其作用。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停留在尚浅的程度,未能理解作为财经类的职业人是否具备契约的意识、是否明确经济活动的规则、是否能够有效识别自身行为的效力、是否能自觉主动地在工作中形成相应证据会决定其职业发展的前景。
(三)权利意识不强。许多财经类大学生不知道作为公民所应当享有的权利,他们对国家的法律认识到的只是其强制性的一面,而并没有认识到权利保护的一面。作为未来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主体,财经类大学生必须树立权利意识,明确自然人、法人、其他非法人组织彼此的权利义务,掌握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在遭遇经济纠纷时有效选择合法途径予以解决,这些能力都需要在法治观念提升的前提下完成学习。
三、培育路径:实施载体的创新
调查显示,62.4%的大学生选择学校法治课程,通过法律题材电视节目的占33.3%,选择政府的普法教育和法制宣传的占21.3%,自己主动学习的占18.3%。[2]不难看出,学校教育仍是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的主要阵地。[3]然后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时代”、“互联网+时代”、“微时代”的到来,传统教育活动实施载体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过时守旧的载体如课堂板书教学、课外读本教育已同新时代学生日常生活脱节,为了有效实施财经类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工作必须迎合时代发展,对实施载体进行创新。
(一)关键点:建立培育工作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对接通道
纵观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网络时代”、“互联网+时代”、“微时代”已让他们的生活变得跟父辈的生活模式截然不同。在这个购物无须出门、交友只需动手的时代,一部网络手机足以满足生活学习各种需求,电脑终端、手机终端、平板等等已成为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硬件,而微博、微信、微视、微电影等等已成为学生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如果法治观念的培育工作仍停留在多年前的状态,不与学生日常生活接轨,一味追求课堂、书本,会令学生在情感上无法接受、在生活实际中也不适宜接受。守旧就会被淘汰,只有培育工作者发自内心走入学生日常生活,将培育载体同日常生活对接,开辟适合学生自身的培育载体,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能力性,让学法变得容易、变得可接受、变得随处可学、随时可学,是培育路径创新的重要任务。
(二)创新措施:开发新时代培育工作多元化载体
不被广大学生所接受的载体就应当摒弃,广大学生喜爱的载体方式就应当开发、研究、推广、应用。主要体现为:
1、微课:指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微视频),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微课的推广可以方便学生离开教室、离开教师,随时随地只要有手机或电脑均能实现自主学习且反复学习。这一培育载体与学生日常生活中喜爱的微视频方式完全吻合,符合学生学习需求、适应当代大学生学习模式。
2、微信公众平台:当代大学生没有微信号的基本难找,微信已成为大学生日常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微信中信息的快速传递成就了微商,也同样可以成就教学培育工作的发展。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法治观念培育活动,简单来说就是进行一对多的媒体性培育行为活动,如高校可以通过申请公众微信服务号通过二次开发展示高校微官网、微会员、微推送、微活动、微报名、微分享、微调查等,以学生喜好的方式向其作法治推广,形成了一种主流的线上线下微信互动培育方式。
3、网络教学: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它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和协商学习的方式进行。相对传统法治观念培育活动而言,网络学习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以个体的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二是共享丰富的网络化学习资源;三是突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财经类高校需要打造自身的网络教学平台,发布相关法治资源供学生分享,同时也可将传统的作业方式改为网络作业完成。
4、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其特点表现为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无论你身在何处,都可以花最少的钱享受全球知名大学的一流课程,只需要一台电脑和网络联接即可。这对于习惯“网络时代”、“互联网+时代”、“微时代”的当代大学生而言,慕课的学习更能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对知识的探知欲、对名校名师的崇拜度,有利于切实提升其法律知识、培育良好的法治观念。
四、总结与展望
新的时代下,财经类大学生有新的生活方式,其思想观念发生改变、学习生活模式发生了改变,教学培育工作者必须正视这些改变、接受这些改变并努力适应这些改变。
传统的法治观念培育载体已不能满足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需要,必须“OUT”出局,新的培育载体必须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实现容易学、随时学、随地学的局面。培育工作不仅仅是以培育内容为重点,其路径如不符合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导致学生不接受它、厌烦它,再好的培育内容也会成为尴尬。尊重时代的发展、尊重生活的进步,切合财经类大学生实际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才能真正将法治观念培育工作做好做强。(作者单位: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课题]四川财经职业学院院级课题《财经类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20150003)
参考文献:
[1] 陈福胜.当代中国法治观念的价值及培育.学术交流.2004年7月,34页
[2] [3]陈蕴鸾.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念调查分析——一项基于非法律专业学生的实证研究.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年08月,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