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建立在一定的天赋之上,形成于一定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努力,然而学习也会因为他人的介入,因为外界条件的压迫或支持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在对中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外界因素,即重要他人进行分析时,对以上的观点进行了验证,发现外界因素的确会对语文课程的态度产生一定影响。重要他人与中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他人重要他人的概念重要他人是一个社会学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指“与个体相处十分密切、同时对他们自我发展影响最大的那些人。” “自我发展理论”即为个体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不断进化,这个“进化”有个体自然感知的,也有因外界因素而被迫感知,从而造成一定的改变。后来威廉姆·塞维尔又提出了“有意义他人”的概念,即认为个人的认知、情绪乃至教育成就都与“有意义他人”相关,并认为父母、教师和同辈是具有主要影响力的重要他人。在中国,也有不少学者对“重要他人”这一概念做过相似的注解。吴康宁认为重要他人是“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袁亚愚、詹一之提到,“对于一个个体而言,第一个重要他人是父母或者代理父母之职者,而后,随着个体不断地社会化,即在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的‘社会人’的过程中,对其发展产生指引影响的人都是其重要他人”,因此,教师、同伴、偶像、领导、同事等都有可能成为个体的重要他人。中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他人中学生正值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同时也是个体生理、心理还未完全成熟的危机阶段。在社会化过程中,最主要的内容有: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指点生活目标、培养社会角色。而中学阶段,正是在不断学习、修正、完善个体自我价值观念的最重要阶段。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等基本性质,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其他性质,富于鲜明学科个性特点的基础工具学科。”它注重的是对直接的语言思维的培养,注重的是对丰富优美的语言文字的把握,注重的是对文字反映的人文内涵的深度挖掘。因此,语文的学习不应该只局限于校园、课本,更应该走出校园、走出课堂,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体验语文的魅力,而与此同时,将会有无数因素影响语文教育的实施,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取向和选择,因此,我们需要认识谁是初中生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他人。重要他人是个广泛性的概念,可以通过重要他人的角色、与个体的互动关系、介入方法等这几个方面将其分类。从重要他人的角色方面,可以将其分为家长、教师、同辈、领导、偶像等。从与个体的纵向互动关系方面,可以将其分为:权威——控制型重要他人、权威——亲和型重要他人、偶像——引领型重要他人、偶像——制造型重要他人;从与个体的横向互动关系方面,可以将其分为:情感亲密型重要他人、双向频繁型重要他人、多元互动型重要他人和偶在影响型重要他人。从介入方法上,可以将其分为:单向介入型重要他人、双向互动型重要他人和多元互动型重要他人。综上所述,本文所涉及的影响中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他人是指在中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过程中,对其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成绩有影响作用的个体或群体,他们由于自身的角色特点、介入方式、互动关系,会对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关键性的影响。重要他人对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语文教育有什么样的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使它注重开发人的精神领域、人文内涵,它内容丰富,启发性强,就如大文豪莎士比亚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莎士比亚。”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也就是说,让学生去实践。因此,它不应局限于教室、校园,它应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它被发现、被吸收,就形成了一个教育学习的过程。那谁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他人?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对青少年成长产生影响的,除了传统认知体系内的家庭、学校、同学,还包括了大众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因此,本文将分析学校、家庭、同辈群体、大众媒体对于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家长群体(家庭环境)家长陪伴着一个个体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全部成长阶段,几乎承担着全部的教育任务。家长往往会根据自身判断的社会需要和自身的价值取向去教育孩子,并让孩子从中有所收获。“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对其子女的学业成绩影响很大,且参与愈持久效果愈显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家长群体的语文观念,会对孩子产生重大的影响。例如,家长的文化背景、家长的教育方式、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和对孩子的期望值的差异,都会对学生个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然这包括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种。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家长群体对学生个体的熟悉、情感上有一定的共鸣型。家长群体在创造阅读环境时,会尽可能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例如,家长群体会为孩子订购孩子感兴趣的书刊杂志、必读书籍;家庭氛围中会根据孩子的需要,产生一定的知识分享氛围等。同样,在亲密的关系中,家长群体和学生个体又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代际隔阂和价值取向差异。他们会喜欢不同的文学作品,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会不同等,这些都有可能使得家长群体在面对孩子的知识体系时,出现一种权威——控制型的介入方式,强迫孩子改变自身对于多角度语文知识的理解,这样会使得学生个体对语文学习产生一定的反感情绪,打击其对语文知识的兴趣,排斥接触语文知识。教师群体(校园环境)近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建立起了制度化的教育体系。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曾说过:“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学校在国家的扶持之下,获得了教育的权利,代替家庭承担了教育的责任,越来越多的父母也自然地将教育子女的任务转交给了学校。专业化的教育机构彻底取代了家庭在教育中的作用,教师树立的权威也代替了家长曾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威。从横向的介入方式来说,教师群体与学生个体一般都为双向频繁型,是指因为经常存在的交往关系,而对彼此的阅读兴趣、写作风格等产生的不可避免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就这一点来说,学生个体往往会在阅读书籍的类型上、写作的风格上对教师群体进行模仿。例如,学生个体会因为教师常常选择出来的优秀范文而了解教师喜欢的写作风格。从纵向的介入方式来说,教师群体中有三大类型的重要他人,一种为权威——控制型重要他人。其基本特点就是具有强制性、控制性。一般会单方面强制介入学生的语文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支配和干涉。对于处在敏感期的中学生,这种过于强制支配的方法有可能会对使他们对于语文学习产生抵制和反感情绪。另一种为权威——亲和型重要他人。其特点是其具有亲和力,友善、和蔼的态度在介入学生的语文学习时,能够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加深对语文知识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种为亲和型的教师群体。他们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会把与学生的关系处理为“同伴的你我关系”,会将学生放在教育的核心位置,不仅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寻找适合学生的阅读环境和写作方法,而且,能够让学生发声,让学生个体拥有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和资格。在语文教学中,亲和型的教师群体充当的是引领者,是开拓者,但并不是规划者,他消除了学生心目中教师的霸权形象,弱化了作为教师的传统权力,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参与权,会加大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这是教师群体重要他人在学生语文学习中扮演的积极作用。广电传媒(社会环境)随着广电传媒的不断发展,电视、电脑等传媒工具越来越多的出现在青少年的生活中,青少年接触传媒类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他们除了在家庭氛围中被熏陶,在校园里被教师群体引导,在课间与同伴群体沟通交流以外,在现代社会大众媒体的重重包围之中,他们也接受着来自媒体的声音,主动或被动地从那里接受知识。那广电传媒群体主要包括什么?在很多对重要他人的定义中,对于“偶像”这种不在场的虚无的群体到底能不能归为重要他人是有很多争议的。在本文中,认为“偶像”这类不在场的群体也是会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他人。尤其对于中学生,偶像本身对正处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他们的意义甚至有可能大于身边的家人和教师的存在。例如,他们会根据作者来选择他们想要读的书籍,尤其近年来青春励志小说家的不断出现,使得初中生的语文阅读很多都来自于这些对小说家的崇拜。但偶像的存在也分为两种。一种为偶像——引领型重要他人,引领型的偶像个体更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的魅力,中学生对其认同感更强,因此会进行效仿和学习。正确地树立个体的行为,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性。例如上述文章中所说的青春励志小说家,还有一些抱有抵制阅读低俗化、娱乐化,传递人生正能量,为青少年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心境的期刊编辑群体,如《读者》《青年文摘》等。而另一类的偶像型重要他人被称为偶像——制造型重要他人,同属于对青春期学生有吸引力的魅力者,制造型重要他人,角色个体更注重于自我炒作的形象,很容易树立错误的行为,导致学生盲目崇拜,对中学生语文学习造成负面的影响。虽说,广电传媒的不断发展,加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社会环境,离开课堂、校园,学生依旧可以在生活中接触到语文知识,耳濡目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青少年时期的大致心理状态为“好奇求新、求知欲强、自我把控能力弱”,在大众媒体发展过程中,当制造型的偶像在商品和消费的观念指引下出现不道德、愚昧、低俗的传播导向时,也同样会给学生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同辈群体同辈群体对于学生个体在语文阅读选择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同伴群体作为一种社会化的机制,它的影响将随着青少年的成长而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他与成人世界的关系则越来越淡薄。”因此,在小众范围内,因为相同的认知能力,密切的情感联系,同龄人更容易构建具有群体认同感和文化同质性的小群体,而这种小群体也是影响学生个体学习环境的重要因素。同辈群体是如何影响同龄人的语文学习的?首先,在同龄人的小群体中,会产生一个具有领导能力的人,他在同龄人中属于“在场的偶像”,他能够被同龄人近距离的认知,容易成为同龄人模仿的对象。其次,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别人的不断肯定,需要来自“他者”的建议,这时,同龄人之间的交流,更能够帮助其建立起自我价值观,对学生个体造成深刻影响。充分发挥重要他人对初中生语文学习的教学建议经过对影响中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他人的分析,认识到不同的介入方式会对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完全不同的两种效果。因此,在本文最后,为了达到研究这一主题的目的——提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要对语文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参与者——语文教师提出一定的教学建议,以帮助中学生更好地完成语文学习。首先,作为语文教师要清楚语文学习的现状。从小的方面来说,要了解应试语文所要求的语文知识学生是否掌握,从大的方面来说,要了解在“大语文观”环境下,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是需要课内外结合的。在课堂上,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他提供给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同时以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开拓和延展,使课堂语文与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有机结合起来。其次,语文教师要认识到重要他人对中学生语文学习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以更有效地促进初中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把家长群体作为教育合作伙伴在教育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有了学校这样的专业教育机构,家长也终究进入教学环境。1983年的美国发表了《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表明家长有权参与学校的事务,当地公立学校也必须听取家长的意见。1988年的英国颁布了《1988年教育改革法》,扩大家长在子女教育问题中的参与权和发言权。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中国也必将走向“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要让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成为一个新的角色,让学生个体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在台湾电视剧《两个爸爸》中,多次出现过一个场景——孩子们的晨间早读时间并非教师在场,而是孩子们的父母,每个父母轮流利用早上的半个小时时间为孩子们讲故事。一个学期下来每个父母大概有两次的“表演”机会,因此,父母们都很珍惜这样的机会,使出浑身解数为孩子们带来精彩的、有意义的故事和经历。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每个父母都有值得孩子们去学习的地方,也有很多孩子视自己的父母为偶像,这种情感的密切性和引领性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群体要善于将家长作为教育合作伙伴,时时刻刻影响学生个体的知识汲取。利用大众媒体的生活化“所有电视都是教育的电视,唯一的差别是他在教什么。”大众媒体有教育的使命,因此它有义务朝着更具文学气息、具有文化底线、具备社会正能量的方向发展。这是对青少年的负责,是对祖国未来的负责。2017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类节目《朗读者》,一夜之间让朗读走进了学校。不少语文教师开始以节目为契机,推广平实的语言背后的故事,各大学校的朗读活动也是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就体现了语文教师利用大众媒体这一特点。教师群体先对节目进行选择分析,推崇出适合学生个体听、看的节目,就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听话也是阅读,不过读的是‘声音的书’。能随时留心听话,对于阅读能力的长进大有帮助。”同理,不管每天是听新闻还是看新闻,它都给予我们信息,给予我们分析信息、整合信息的机会,这也是语文学习的方式之一,但因为目前电视、广播节目种类繁多,良莠不齐,因此语文教师的介入、选择是必不可少的。指导同辈群体的交流合作课堂是一个交流环境。同龄学生在一起会有很多情感上、经历上的共鸣。他们愿意将自己的喜好、倾向与同辈分享,同时,在青春期阶段,由于个人价值观未完全建立,他们需要来自同伴的肯定和崇拜。因此,交流带给他们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以及互相之间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都高于周围的成人,他们更好地在彼此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他人的角色。首先,读书是需要一个氛围的。如果班级里没有读书氛围,离开课堂也就等于放弃书本,那么一个班级的学生也很难获得坐下来静静读书的时间。例如,很多语文教师会在班级中设立“语文角”或者“读书角”的地方,用于学生将自己已经看完并認为值得一读的书籍放入、提供给其他学生,以分享一本书的精彩。其次,教师作为同辈群体与个体交流间唯一的成人群体,在面对青少年的交流时,教师群体需要做的就是帮他们把握住“边线”。例如,去筛选适合学生群体阅读的书目,组织 “一本书的推介会”“一个作家的介绍信”等这样的主题课堂,确认学生是否拥有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