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孩子进行情绪辅导(下)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t0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是情绪动物,孩子也不例外。当孩子有了负面情绪,家长的及时干预非常必要,但有些家长常常束手无策。上期,心理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晓萍女士给家长们讲解了情绪辅导的基本概念,本期,请张博士继续讲解对孩子们进行情绪辅导的具体步骤。
  最好有个预案
  宋保民(初三男生的父亲):上一期,张博士一席话让我受益匪浅。以前,我认为孩子平平安安长大,不出问题就好,一有风吹草动我就慌神,害怕出什么乱子。现在我想通了,孩子情绪出现反常是正常的,是他们成长的必然;而且,这种时候孩子最需要父母的帮助,父母也正好利用这个时机实施家庭教育。
  主持人:恭喜你,你有很高的情绪智力,再掌握一些情绪辅导的要领,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爸爸。
  廖思冰(5岁女孩的母亲):请问张博士,既然心理学对情绪研究得这么深入,是否有办法把工作做在前头,让孩子不出现负面情绪呢?
  张晓萍(心理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的。未雨绸缪胜过亡羊补牢,能预见未来,于事前介入,往往可以避免孩子情绪大爆发。比如,周末你要带孩子去打预防针,或者去看牙医,你可以在前一天与孩子探讨对恐惧的感觉,不要等到孩子在医院大哭大闹时再想办法安抚。再比如,孩子刚刚结束期末考试,分数还没有出来,家长可以谈谈对好成绩和坏成绩的看法,免得孩子骄傲自满或灰心丧气。家长能这样做,真是孩子的福气。但是,生活中更多事情是不可预测的,所以家长在做具体预案的同时,还要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也就是说,家长心中要有一个标准预案。
  万佳(初二女生的母亲):太好了!我们家长不是专家,那么多专业概念,都快听糊涂了,有标准答案就好办了,请张博士快说。
  张晓萍:是标准预案,不是标准答案。孩子的个性不同,遇到的问题又千差万别,怎么能一刀切呢?
  主持人:对孩子进行情绪辅导,家长一定要有耐心,要有深入研究的热情和毅力,指望世上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是家庭教育的大忌。
  董志辉(高一男生的父亲):还是请张博士说说标准预案吧。
  张晓萍:所谓标准预案,是情绪辅导的具体步骤,即制订行为规范、确定问题所在、思考解决方案、评估所有方案、选择可行方案,总共五个步骤。这五个步骤具备指导意义,但每个步骤都要因地制宜,根据家庭情况和孩子的特点灵活掌握。下面,我一一解释。
  制订行为规范
  张晓萍:制订行为规范是对孩子进行情绪辅导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孩子有了负面情绪,必然用某种行为表达出来,如吼叫、说脏话、摔东西、打人、哭泣、沉默等。父母在了解这些行为所代表的情绪,并帮助孩子描述感觉后,就可以让孩子明白,父母是尊重他所有情绪的,但父母有必要让孩子进一步明白,并非所有行为都是恰当的,有些行为是不能被容忍的。这就需要制订行为规范。
  父母必须明白,我们要规范的是孩子的不恰当行为,而不是他的情绪。孩子伤心、害怕、愤怒等不良情绪,不会因为父母说“不要哭啦”或者“你不应该有这样的感觉”而消散。指导孩子应该有什么样的感觉,只会让他不信赖自己真正的感受,从而产生自我怀疑,丧失自尊心。相反,如果我们告诉孩子有权利拥有自己的感觉,但可以用更好的方法来表达,孩子的性格和自信、自尊就不会受到扭曲和伤害。
  刘眉(初二女生的母亲):那么,哪些行为应该受到规范呢?
  张晓萍:没有统一的答案,父母必须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基本的原则是,那些有破坏性、危险性以及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坚决不能允许。有些孩子气的行为,比如因伤心而哭泣、因恐惧而黏人、因愤怒而咬牙切齿等,只要不过分,都是正常的,父母应予以理解和尊重。有些不适当行为,如打人、骂人、摔东西、负气出走、自虐、自残等,则必须禁止。
  给孩子制订行为规范时,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遵守或违反这些规定的后果。好的行为可以获得鼓励、赞扬、奖赏,坏的行为则会受到处罚。只有父母能前后一致、公平地执行这些规定,孩子才能清楚地知道行为界限。前后一致是个很重要的原则,否则,孩子会因为父母的反复无常而不知所措,甚至察言观色地遵守你的规则。只有让孩子知道这些规则不会因为你的情绪变化而变化,他们才会视父母为公平、可靠的朋友,才愿意与父母共同解决问题。
  廖思冰:对5岁的孩子怎么处罚合适呢?
  张晓萍:对3~8岁的孩子,“暂时隔离”是个很好的处罚办法。孩子有了不适当的行为,比如因愤怒而摔碎了碗,父母应立刻让孩子离开餐桌,离开事发区域,既剥夺孩子继续吃饭的权利,也免得陶瓷碎碴儿伤及孩子。然后,父母指定一个区域,比如客厅一角,让孩子在那里反省10分钟。10分钟过后,视孩子的态度决定是否允许他继续吃饭。需要注意的是,这样处罚孩子时,父母不能有粗暴的言行,不能让孩子感到被排斥和被侮辱,而应用温柔而坚定的语气,告诉孩子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董志辉:我儿子在家发脾气的时候,我经常以暴制暴,对他动粗,当时还是很有效的。这样做是不是很不好?
  张晓萍:以暴制暴似乎是一个立竿见影的好办法,但效果好只是表面,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父母这样做,实质上是剥夺了孩子学习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孩子会感到愤愤不平并怨恨父母。被父母打了之后,孩子首先想到的是报复而不是自我改进,被羞辱的感觉也可能使他们学会说谎、推脱责任,而不是收敛错误的行为。打孩子也成为一种错误的示范,让孩子错误地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因此,聪明的父母应该摈弃这种伤害孩子皮肉和心灵的愚蠢做法。
  深入研究对策
  主持人:孩子有了行为规范,就给父母实施情绪辅导提供了可能。接下来,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呢?
  张晓萍:接下来的四个步骤,可以统称为“深入研究对策”。首先,当孩子有了不良情绪,父母要以同理心去倾听,对情绪进行描述,确定引发不良情绪的问题所在。这是情绪辅导的第二步。由于被不良情绪控制,孩子通常需要一些时间来表达他的感受,所以家长要有耐心,也可以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帮助孩子找出原因,比如:“你觉得什么事情让你伤心(生气、焦虑、害怕)?”
  引发孩子不良情绪的原因,往往是很简单的,但家长要往深处想一想。比如,积木总是摆不好、一道数学题解不出或许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孩子因此丧失自信却不能忽视。有时,问题是无法解决的,比如宠物死了让孩子难过、好朋友搬家了让孩子有了分离之苦、没有当选班干部让孩子失望等,这时,孩子闹情绪的目的多半只是单纯地发泄情绪或寻求安慰。
  第三步,与孩子一起收集对策。这是一个有趣的活动,对培养孩子的理性思维非常重要,所以父母要鼓励孩子多动脑筋,不要越俎代庖。10岁以下的孩子不善于抽象思考,他们的世界是非分明,非好即坏,父母可以提醒孩子还有更多可能。比如,孩子的玩具被同伴抢走,孩子的对策无非两个:抢回来和忍让,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还可以协商、交换、寻求师长的帮助等。对年龄较大的孩子,父母可以采用“脑力激荡”的方式,和孩子一起想出所有可能的对策。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只要能想得出来的对策都不是愚蠢的对策,都可以列在对策清单里待选。
  刘眉:对,这样可以培养孩子思维缜密,让孩子想问题周到细致。接下来,就该理性选择对策了吧?
  张晓萍:第四步,是评估所有对策。有了对策清单,父母要和孩子一起逐一深入讨论,鼓励孩子对每一个对策进行评估,比如:“这个对策公平吗?”“如果采用这个对策,你的感觉怎样?对方的感觉怎样?”“这个对策可能产生怎样的后果?又该怎样应付?”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训练,其实就是教孩子怎么做事、怎么做人。
  第五步才是选择对策。评估完所有对策,父母要鼓励孩子选择一个或数个对策进行尝试。父母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还可以告诉孩子你小时候如何处理类似的问题,你从经验中学到了什么,你犯了什么错误,什么决定让你自豪,等等。在帮助孩子解决困惑的过程中传达你的价值观,比单纯地讲解与孩子日常生活无关的抽象概念要有效。
  虽然父母都想帮孩子选择最佳对策,让孩子少走弯路,但切记,孩子从错误中也能学习。如果孩子选择一个你知道行不通但也无害的对策时,你不妨放手让他尝试一下,尝试失败还可以再选择。这也是很好的训练,让孩子在实践中对各种方案进行验证,提高思想认识。此时,父母还要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告诉孩子失败也是有价值的,每一次修正都接近成功一步,没有白费时间和精力。
  通过以上五个步骤的情绪辅导,多数孩子都能走出负面情绪,而且情商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主持人:希望父母们都按照张博士所说,回家尝试尝试,并积极反馈信息,或许我们还有机会深入讨论这个话题。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清朝早在后金太祖努尔哈赤时期 ,就与在蒙古社会中拥有极高威望和巨大影响力的喇嘛教僧人发生联系 ,并给予他们特别的优礼和尊崇 1 ,以此作为联合、结好和“安众蒙古”的一项
苏清华就职于兰州教育学院艺术教育系,北京“孩子·艺术”儿童美育工作室创始人,研究并创立苏清华美育课程体系。出版儿童美育专著《艺术人生的开端》。长期致力于家庭美育的研究与推广工作,是多家育儿杂志的专栏作家。    苏老师点评  特别喜欢看舒勤的眼睛,黑溜溜的,透着纯净,让人觉得这个世界应该是干净的、透明的。这个故事很有趣,竟是关于结婚的,我不知道宝贝小脑瓜里对结婚的理解,但这个故事,让我感觉像公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