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互联网装入你的口袋,这是2008年最让人激动的事情。只是,对于口袋互联网,处于中庸的“14英寸”就立刻就变得像生存在白垩纪晚期的恐龙那样不合时宜。主流是什么?现在暂无定论,在华硕眼中,那个方便接入互联网的小东西应该是称之为“易PC”(EeePC)的7英寸的电子玩具;而像爱国者这样的PC门外汉则觉得只要把英特尔的新平台装进那个3英寸左右大小的盒子,普罗大众便会乐此不疲。
一开始就似乎有点喧宾夺主的重新讨论最适合尺寸,这个论点不仅陈旧,而且也未免太肤浅了。
EeePC打开口袋互联网之门
看似漫不经心的一个决定却撬开了一个广阔的市场,华硕所掀起的蝴蝶效应已经开始显现,惠普、戴尔、微星、爱国者等等已经开足马力准备全力挺进这个市场,还有更多的厂商磨刀霍霍也准备来分一杯羹。
此外,我们也不能忘记MP4,从爱可视60SWiFi身上,我们也看到了移动互联网的基因,比手机更强的视频播放能力,比EeePC更加便携更加简单的操作应用——这就是MP4在未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空间。
当游戏刚刚真正开始的时候,还很难说EeePC会不会是后来者的盛宴。
借尸还魂的终极版本
然而,有意思的是,假设我们当真刨根问底,追根溯源,EeePc也谈不上口袋计算机的创世纪之作。“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够轻松上网!”其实,当华硕逆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世界上已经有许多聪明大脑早就开始运动了。
最先打开魔盒的可能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传奇教授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他思考的问题起点是:如何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学童跨越数字鸿沟,适应数字化生存?答案还不明显吗?借助使世界扁平化的互联网。然而,现实的状况比想象还糟糕,既然在这些欠发达国家稳定的电源都还是个问题,就更不用提有线接入的互联网络。互联?只能寄希望于移动互联网。面对一群从未接触过电脑的小孩子,必须保证拿到他们手里小玩意儿没有技术门槛,开机即用。OLPC倡导的百元笔记本概念,采用闪存介质(低成本、省电),充分简化的图形化Linux操作系统(易用),无一不具有革命性。然而,OLPC计划逐渐被架空,成为悬浮半空的乌托邦(techno—utopian)。
这可能并奇怪,当一种新生事物出现,而人们又暂时无法确定它的价值时,泡沫就会出现。随着始作俑者的归隐,学童电脑的热浪已经退去。华硕重新审视ToLPC,与其不合时宜的把它们塞进贫困地区孩子们的书包里,还不如把这些新玩意儿交给那些迫不及待想把互联网放进口袋的拥护者——那些厌烦了使用手机上网和背着笔记本漫游的极客,还有更多像你我一样的技术白痴。
OLPC并非病入膏肓,无药可救的废物,甚至不需要做脱胎换骨似的大手术,华硕的神来之笔在于为新人群做足人性化的细微之处,得以实现我们梦寐以求的口袋互联网。终于,EeePc也最终成为“借尸还魂”的成功典范。
EeePC的最初目标同样是学童电脑,然而你在经历ToLPC的惨淡之后,华硕没有终止这个项目,而是在整体构架并未改变的前提之下运用了借尸还魂的奇谋,扭转局面。
幕后驱动
然而,EeePC就可以等同于口袋互联网吗?骨牌的后来者们不会同意。甚至于,在英特尔的看来,EeePC可能的 确只是一颗冲锋在前,投石问路的棋子,而对于那个终成大势的口袋互联网,华硕一家只是蚍蜉撼树,难成大业。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需要,那套已经被营销书籍奉为经典的“Intel Inside”推广方式,也会一样会移植到这个需要花上几年工夫才会成熟的市场。英特尔已经成为了未来的投资者,它希望能在这个新市场复制自己在个人电脑领域的那样:开发一个针对这些新型移动终端的平台,大大降低终端厂商的开发成本,从而尽量降低这些产品的价格,最终实现大规模的市场普及。基于这个理念,一种介于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的全新的设备:MID(Mobile InternetDevices,移动互联网设备)便破壳而出了。英特尔将UMPC的概念进行了延展,将其扩展为UMPC/H1D(MobileInternet Devices,移动网络设备)两个分支,开发同为X86构架下的新平台。
现在,一个专门针对MlD设备的名叫Centrino Atom(开发代号为Menlow)的构架平台已经面世,甚至,一些完整的产品设计方案已经投入使用——在消费电子展由英特尔展开的联想和爱国者牌的盒子,完全使用了英特尔提供的全套产品设计方案 是的,英特尔不在乎生产这些小盒子的是联想,东芝这样的PC厂商,又或者是爱国者这类,毫无个人电脑开发经验的企业,对全球最大的电脑芯片提供商而言,重要的是,有尽量多的下游厂商推出尽量多的产品,与此同时他们都在小盒子里使用了英特尔的芯片组。
我们正在超越手机。秘密就在美国消费电子展上一个与MID设备外形无异的小盒子。面对偏执狂英特尔即将推行的WiMax,高通显得信信十足“我们的产品是基于对无线通信的理解,而英特尔的则是基于对计算的理解。”那些InteI Inside的小盒子,离开了Wi-Fi或WiMax无线网络就无法工作,而那些内置了高通芯片组的,除了使用Wi-Fi,还能通过覆盖更广泛,更成熟的传统电信网络工作。而眼下,WiMax的扩展在全球各地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
废旧立新,等于宣布电信运营商苦心经营的围墙花园倒塌。只是现在看来,这个旧产业链条还很强大。看看高通口袋互联网新平台Snapdragon支持者和竞争对手的区别。三星,全球第二大手机生产商,而来自台湾的宏达,则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代工厂商。
未来出现分叉口,英特尔为首的世界希望把电脑的环境更优化地应用到手机的环境中。高通的切八点正好相反,将移动终端引向电脑的环境中。却是殊途同归:把互联网装进你的口袋。
口袋互联网越来越具有多种可能性,无需苛求它是电脑,MID,还是手机,也无需苛求全功能,当价钱大幅低于心理价位后,你可以进行多种屏幕尺寸,多种功用的尝试。
重新回到那个一直萦绕在我们心中的问题:这个星球上正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随时随地都能连接上互联网。为什么要把大把的第一个生时间匀给第二人生呢?因为第一人生不够开心?工作枯燥饱满?香山的游人太多?缺少足够的伙伴、金钱、权力体验?这个城市夜空浮现的云计算母体,一个充分整合BBS、SNS、IM、Widget,LastFM等现有网络接口的IVlatrx正吸引你我进入。
诺基亚也迫切需要呼吸口袋互联网服务的新鲜空气。它的目标更加直接,不管将来使用什么洋的硬件平台,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商,它希望你手中的诺基亚终端能也使用诺基亚为你量身定做的口袋互联网服务。2006年8月开始,诺基亚相继收购了导航软件开发商Gate5,音乐销售平台Loudeye,媒体共享网站Twango、移动广告公司Enpocket、移动应用平台开发商Trolltech,以及最大的一笔——81亿美元收购美国数字地图供应商Navteq。结果是,诺基亚手上已经有了打造口袋互联网服务所需的各种零件。
不过,这还不是所有。诺基亚CEO康培拉强调,口袋互联网应该是具有“情境感知”(Context)能力的。人际关系、时问、地点,这些都是口袋互联网的维度——但最重要的就是地点,或者说“基于位置的服务”。这是装在口袋里的互联网和电脑上的互联网最大的不同,也是诺基亚最大的一笔收购落向的地方。
至此,UMPC、手机、MID甚至MP4都在朝着一个目的地——移动互联网前进,和谐共生还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一切都还未知,一切都还在不断的嬗变。群雄逐鹿的局面也许在短期内依然会保持混战的局面,何时拨云见日?下半年?明年?其实这不重要,也许永远也不会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这个市场自身也在不断的变化,惟一不变的就是——谁能抓住消费者,谁能更加贴近消费者的目前和未来的应用需求,谁就可以活得越久、活得越好。
一开始就似乎有点喧宾夺主的重新讨论最适合尺寸,这个论点不仅陈旧,而且也未免太肤浅了。
EeePC打开口袋互联网之门
看似漫不经心的一个决定却撬开了一个广阔的市场,华硕所掀起的蝴蝶效应已经开始显现,惠普、戴尔、微星、爱国者等等已经开足马力准备全力挺进这个市场,还有更多的厂商磨刀霍霍也准备来分一杯羹。
此外,我们也不能忘记MP4,从爱可视60SWiFi身上,我们也看到了移动互联网的基因,比手机更强的视频播放能力,比EeePC更加便携更加简单的操作应用——这就是MP4在未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空间。
当游戏刚刚真正开始的时候,还很难说EeePC会不会是后来者的盛宴。
借尸还魂的终极版本
然而,有意思的是,假设我们当真刨根问底,追根溯源,EeePc也谈不上口袋计算机的创世纪之作。“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够轻松上网!”其实,当华硕逆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世界上已经有许多聪明大脑早就开始运动了。
最先打开魔盒的可能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传奇教授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他思考的问题起点是:如何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学童跨越数字鸿沟,适应数字化生存?答案还不明显吗?借助使世界扁平化的互联网。然而,现实的状况比想象还糟糕,既然在这些欠发达国家稳定的电源都还是个问题,就更不用提有线接入的互联网络。互联?只能寄希望于移动互联网。面对一群从未接触过电脑的小孩子,必须保证拿到他们手里小玩意儿没有技术门槛,开机即用。OLPC倡导的百元笔记本概念,采用闪存介质(低成本、省电),充分简化的图形化Linux操作系统(易用),无一不具有革命性。然而,OLPC计划逐渐被架空,成为悬浮半空的乌托邦(techno—utopian)。
这可能并奇怪,当一种新生事物出现,而人们又暂时无法确定它的价值时,泡沫就会出现。随着始作俑者的归隐,学童电脑的热浪已经退去。华硕重新审视ToLPC,与其不合时宜的把它们塞进贫困地区孩子们的书包里,还不如把这些新玩意儿交给那些迫不及待想把互联网放进口袋的拥护者——那些厌烦了使用手机上网和背着笔记本漫游的极客,还有更多像你我一样的技术白痴。
OLPC并非病入膏肓,无药可救的废物,甚至不需要做脱胎换骨似的大手术,华硕的神来之笔在于为新人群做足人性化的细微之处,得以实现我们梦寐以求的口袋互联网。终于,EeePc也最终成为“借尸还魂”的成功典范。
EeePC的最初目标同样是学童电脑,然而你在经历ToLPC的惨淡之后,华硕没有终止这个项目,而是在整体构架并未改变的前提之下运用了借尸还魂的奇谋,扭转局面。
幕后驱动
然而,EeePC就可以等同于口袋互联网吗?骨牌的后来者们不会同意。甚至于,在英特尔的看来,EeePC可能的 确只是一颗冲锋在前,投石问路的棋子,而对于那个终成大势的口袋互联网,华硕一家只是蚍蜉撼树,难成大业。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需要,那套已经被营销书籍奉为经典的“Intel Inside”推广方式,也会一样会移植到这个需要花上几年工夫才会成熟的市场。英特尔已经成为了未来的投资者,它希望能在这个新市场复制自己在个人电脑领域的那样:开发一个针对这些新型移动终端的平台,大大降低终端厂商的开发成本,从而尽量降低这些产品的价格,最终实现大规模的市场普及。基于这个理念,一种介于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的全新的设备:MID(Mobile InternetDevices,移动互联网设备)便破壳而出了。英特尔将UMPC的概念进行了延展,将其扩展为UMPC/H1D(MobileInternet Devices,移动网络设备)两个分支,开发同为X86构架下的新平台。
现在,一个专门针对MlD设备的名叫Centrino Atom(开发代号为Menlow)的构架平台已经面世,甚至,一些完整的产品设计方案已经投入使用——在消费电子展由英特尔展开的联想和爱国者牌的盒子,完全使用了英特尔提供的全套产品设计方案 是的,英特尔不在乎生产这些小盒子的是联想,东芝这样的PC厂商,又或者是爱国者这类,毫无个人电脑开发经验的企业,对全球最大的电脑芯片提供商而言,重要的是,有尽量多的下游厂商推出尽量多的产品,与此同时他们都在小盒子里使用了英特尔的芯片组。
我们正在超越手机。秘密就在美国消费电子展上一个与MID设备外形无异的小盒子。面对偏执狂英特尔即将推行的WiMax,高通显得信信十足“我们的产品是基于对无线通信的理解,而英特尔的则是基于对计算的理解。”那些InteI Inside的小盒子,离开了Wi-Fi或WiMax无线网络就无法工作,而那些内置了高通芯片组的,除了使用Wi-Fi,还能通过覆盖更广泛,更成熟的传统电信网络工作。而眼下,WiMax的扩展在全球各地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
废旧立新,等于宣布电信运营商苦心经营的围墙花园倒塌。只是现在看来,这个旧产业链条还很强大。看看高通口袋互联网新平台Snapdragon支持者和竞争对手的区别。三星,全球第二大手机生产商,而来自台湾的宏达,则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代工厂商。
未来出现分叉口,英特尔为首的世界希望把电脑的环境更优化地应用到手机的环境中。高通的切八点正好相反,将移动终端引向电脑的环境中。却是殊途同归:把互联网装进你的口袋。
口袋互联网越来越具有多种可能性,无需苛求它是电脑,MID,还是手机,也无需苛求全功能,当价钱大幅低于心理价位后,你可以进行多种屏幕尺寸,多种功用的尝试。
重新回到那个一直萦绕在我们心中的问题:这个星球上正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随时随地都能连接上互联网。为什么要把大把的第一个生时间匀给第二人生呢?因为第一人生不够开心?工作枯燥饱满?香山的游人太多?缺少足够的伙伴、金钱、权力体验?这个城市夜空浮现的云计算母体,一个充分整合BBS、SNS、IM、Widget,LastFM等现有网络接口的IVlatrx正吸引你我进入。
诺基亚也迫切需要呼吸口袋互联网服务的新鲜空气。它的目标更加直接,不管将来使用什么洋的硬件平台,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商,它希望你手中的诺基亚终端能也使用诺基亚为你量身定做的口袋互联网服务。2006年8月开始,诺基亚相继收购了导航软件开发商Gate5,音乐销售平台Loudeye,媒体共享网站Twango、移动广告公司Enpocket、移动应用平台开发商Trolltech,以及最大的一笔——81亿美元收购美国数字地图供应商Navteq。结果是,诺基亚手上已经有了打造口袋互联网服务所需的各种零件。
不过,这还不是所有。诺基亚CEO康培拉强调,口袋互联网应该是具有“情境感知”(Context)能力的。人际关系、时问、地点,这些都是口袋互联网的维度——但最重要的就是地点,或者说“基于位置的服务”。这是装在口袋里的互联网和电脑上的互联网最大的不同,也是诺基亚最大的一笔收购落向的地方。
至此,UMPC、手机、MID甚至MP4都在朝着一个目的地——移动互联网前进,和谐共生还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一切都还未知,一切都还在不断的嬗变。群雄逐鹿的局面也许在短期内依然会保持混战的局面,何时拨云见日?下半年?明年?其实这不重要,也许永远也不会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这个市场自身也在不断的变化,惟一不变的就是——谁能抓住消费者,谁能更加贴近消费者的目前和未来的应用需求,谁就可以活得越久、活得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