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电磁卫星地面传输系统简介

来源 :防灾减灾学报 | 被引量 : 26次 | 上传用户:gdmk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展天地一体化地震观测是目前推动地震短临科学研究取得突破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卫星观测为主要手段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是实现对我国及临区进行地震电磁效应高精度、大范围和大动态连续观测的有效途径,并且为地震短临预报开创空基监测的新思路。地面传输系统是连接地震电磁卫星各应用系统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它的科学设计是地震电磁卫星项目建设的基础。本文拟从国内外发展现状、系统建设指导思想、系统组成、链路功能描述、系统运行性能指标等方面对我国即将建设的地震电磁卫星地面传输系统进行简要分析介绍,从而为地震电磁卫星地面传输系
其他文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震台站的基本工作思路都是由数字化地震计采集地动信号。信号拾取后,由前台计算机控制和存储,并由后台计算机联网进行分析。对于分析结果,通过互联网传递到台网中心。计算机的大量使用使得其在地震台站日常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列举了大量工作中常见的计算机问题与解决方法。
以震报震是我们测震学预报地震方法中的一种。各个区域每年发生的小地震事件较多,了解区域小震与小震之间的联系规律,对于今后发生的地震,我们可以通过近期发生的地震,找出未来应力变化的区域,对潜在震源区提前做出预判,也为今后大震发生找出点研究线索。本文通过对区域直达纵波走时的变化来研究地下应力的变化,从而了解区域地震与地震之间的活动规律。
由于爆破、地震的震源机制不同,在低频和高频段中,存在的特征也不同。基于这一思路,本文对丹东台网4个地震台记录的爆破与地震资料开展波谱对比研究,试图找出识别爆破、核爆与地震的一些新判据。
地震前兆的观察和监测仍是地震短临预报的重要手段。地震宏观前兆异常具有独特的映震特征,在地震预报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无论是动物行为异常,还是地下水的大幅度升降变化以
分形技术根据物体的局部自相似特征,突破了以往只能生成较规则图形的局限性,能够利用较少的描述性语句构造出复杂的非规则图形,如树木,河流和地震裂隙等。地震断层的破裂结构具有
本文对聚类分析的原理进行了阐述,并且对大连地区1970年以来的3级以上地震进行了聚类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大连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2、4、6和13号这4个区域内。
通过实测案例,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中的电测剖面法来探测油气管道泄密、泄漏位置及泄漏程度,探讨了电法勘探技术在解决涉及百姓安全及实际生活问题中的应用,并用钻探结果进行佐证
简要论述了辽宁地区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阐述了目前辽宁地震活动处在活跃期的活跃时段,未来17年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较大,应加强防范。
从历史地震资料记载点数量的变化情况入手研究了中国大陆5个地区的历史地震资料记载的完整性,结果表明由于明朝以后地方志的发展历史地震资料才趋于完整。
本文利用张家口台宽频带倾斜仪的数字化观测资料,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资料进行去固体潮处理的情况下,准确获得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大地震激发的0S2~0S35基频球型自由振荡,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频率进行了对比,发现实测振荡频率与PREM预测的振荡频率基本符合。宽频带倾斜仪的数字化观测资料的确可以提取到日本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