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守护中央文库

来源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ky_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20世纪20年代,一股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经验的热潮在我国蔚然兴起,大批青年精英赴苏留学,回国后成长为革命的骨干。陈为人就是其中的一员。
  1921年,陈为人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他曾担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等职。其间,他两次被捕入狱。
  1931年底,在党组织的营救下,陈为人走出牢狱。1932年下半年,组织上安排他管理中央文库。陈为人深知责任重大,便立下誓言:“如果任务出现问题,到了无法挽救的时刻,我就放火烧毁自己的家,与文件俱焚。”
  为避免引起敌人的注意,陈为人与妻子韩慧英伪装成富商家庭,将文件保存在家中。根据保密要求,文库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工作纪律,独址居住,独立活动,不参加党的会议,不参加示威游行、撒传单等公开活动,以免被敌人盯梢。
  此后,陈为人便不再参加党的任何活动。白天,夫妻两人分别做生意;晚上则紧闭家门,通宵达旦地整理文件。他们把厚纸文件抄到薄纸上,把大字抄成小字,把文件四边无字的空白裁去,尽量缩小文件体积,以便妥善保管和随时转移。
  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工作,他们将所有文件均按时间、地区、部门、问题等分类整理完毕,并重新装箱。文件的运进调出,完全由韩慧英负责对外单线联系,这也是陈为人夫妇与党的唯一联系。
  当时,上海的斗争形势异常严峻,一旦情况有变,必须立即转移文库。为此,陈为人夫妇在几年中多次变换住处。每次转移,夫妇二人最担心的就是这一箱箱文件,所幸几次转移都很顺利。
  有一次,他们转移到法租界霞飞路一位老妇人的楼上。老妇人的儿子是巡捕,整天张牙舞爪地满街抓共产党员,却不知自家楼上就住着两位共产党员。
  1935年2月,韩慧英外出接头时不幸被捕。得知此事,陈为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要马上转移文库!党的秘密条例规定,存放档案之处必须是独幢房屋,可要马上找到既安全又合适的地方实在不易,何况租赁单幢房子还得有担保。陈为人想尽办法,才找到小沙渡路合兴坊15号(今西康路560弄15号)的一幢二层楼房。不料对方竟开价30块银元一个月,尽管价格异常昂贵,陈为人还是咬牙租了下来,以木材行老板的身份入住,安全转移了中央文库。
  此时,陈为人已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没有了经费来源。他既要为保护文库支付高昂的房租,又要抚养三个孩子(大的不过5岁,小的才满周岁),原本清贫的日子愈加困窘。
  为了保护文库,他不能出去工作,只能靠典当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当时,全家人每天以山芋稀粥为食,烧饭的煤球都要数着用。他先是变卖了二楼的家具,又卖了值钱的衣服,最后甚至连铁皮罐头之类的零星物品都卖光,只保留了一楼的摆设,维持着一个“老板”的门面。
  最后实在迫不得已,陈为人写信向远在河北的妻妹韩慧如求助。韩慧如接到信后,立马就带着自己积攒的300块银元,火速赶往上海,帮助陈为人一起保护文库、照顾孩子。
  300块银元也不过杯水车薪,陈为人却总是先付房租,再安排一家人的伙食。要维持生計又不能被人看穿,他总是趁着天黑出门买山芋,回来后悄悄堆在亭子间。最困难的时候,一家人一天只能吃两顿山芋。
  可怜的是三个孩子,饥寒难挨。小女儿过冬的裤子就是包文件的包袱。为防止她经常饿哭招来麻烦,陈为人只好把她的手指头塞在小嘴里止哭。一天午饭时,大孩子没吃饱,向爸爸讨食:“我还要吃。”陈为人哄道:“别吃了,这是吃点心呀!点心、点心,就是点点心的,不能吃饱。”
  孩子接着问:“为什么我们天天吃点心呢?”看到孩子愁眉苦脸的样子,陈为人不知作何回答,只好强作欢颜地对他们说:“来,我和你们一起跳舞吧!”孩子们坐着不动,陈为人就自己先跳,直到把他们逗得高兴起来。
  生活上的艰辛没有压倒陈为人,他内心最焦虑的是与党失去了联系。由于忍饥挨饿、缺医少药,陈为人之前所患的肺病加重了,可又无钱医治,只好吃生萝卜。即使如此,他白天挨饿,晚上还是拖着病体继续整理文件,或是到外面奔走寻找组织。
  1935年底,韩慧英出狱回家,给这个家庭带来一缕温暖与阳光。1936年下半年,他们终于找到了党组织。中央特科负责人徐强回想起当时接头的情景,至今难以忘怀:“我见到为人,他脸色苍白,身体十分瘦弱,正在吐血。他不敢借钱,又不敢找朋友帮忙,肩上的担子重啊!”在与徐强交谈期间,陈为人始终保持警惕,徐强多次问起他的住址,陈为人半点信息都没透露。
  考虑到陈为人的身体状况,党组织决定将文库移交给他人保管。卸下几年的重担,陈为人一回到家就大口吐血昏倒在地,半年之后病重不起,于1937年3月病逝,年仅38岁。
  (根据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的素材整理)
其他文献
近年来,由第三方物流(3rd Party Logistics, 3PL)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中小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除了融资服务,实践中一些大型的3PL还为下游买方提供采购服务,通过改造现金流缓解后者的资金压力,获得更高的营业收入。但是,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使他们的运作效率受到影响,因此,基于3PL融资代采模式的资金受限供应链的运作问题亟待研究。
  考虑到3PL融资代采模式中存在的风险分配不均问题可能导致制造商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甚至影响到供应链上各方之间的长期合作。为了平衡供应
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环境迫使供应链企业从独自创新转向协同创新,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共享是企业协同创新成功的必然途径,但实际中企业知识共享行为受到知识特性、知识泄露、搭便车行为等因素影响,企业知识共享意愿低。此外,企业的公平偏好心理也影响着其知识共享决策,有些企业由于这种行为倾向不愿参与知识共享甚至做出非理性决策来损害对方的利益,导致创新绩效差。目前关于供应链知识共享决策的研究多集中于影响因素、机制研究,较少将企业的行为倾向(公平偏好、风险偏好等)及偏好类型信息不对称考虑到研究中。
  基于以上
随着互联网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海量信息充斥着网民的视野,这极易混淆网民视线,影响网民对社会事件的真实判断。青少年在网民中的所占比例较大,是网络信息传播负面影响的直接承受者,网上不良信息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为了避免出现上述情况,必须把握网络信息传播机制,聚焦青少年心理发展,提升青少年网络信息素养,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思想價值观。由李志专所著的《网络信息传播与青少年心理发展》一书从以上问题入手,探讨了
期刊
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网络普及率的不断提升,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已成为投资者之间,以及投资者和企业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一方面,投资者可以在网络社交媒体平台上获取企业发布的信息,与其他投资者交流、分享投资经验。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平台了解投资者情绪,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和投资者使用社交媒体平台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这些数据通常与股票市场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对股票市场进行预测,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建议;哪些数据在预测模型中的重要性程度更高。这些问题是当前学
1920年2月,时值农历腊月,天色灰蒙,寒风刺骨。  在北京通往天津的乡间便道上,一驾马车正疾速飞奔。车上坐着两位中年人,身着旧棉袍,抱着算盘和账簿,看样子像是年底外出收账的店老板和店伙计。  在这个季节,像这样奔波在风雪途中的生意人并不少见,匆匆而过的马车并未引起任何人的注意。许多年以后,人们才知道这辆风雪中的马车,承载着中国的前途和希望;才了解这趟风雪中的旅程,对中国的命运有着怎样的深刻影响。
期刊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工农群众及国民党左派;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武汉三镇和黄冈等地,笼罩在一片血雨腥风中,李汉俊、詹大悲等革命志士惨遭杀害。敌人四处张贴布告通缉中共党员,而他们所谓的“头号通缉犯”,就是董必武。  时近秋冬之交,湖北鄂城长江码头,一艘轮船靠岸。下船的人群中有一农民打扮的高个中年男子,他不慌不忙地走上江堤,
期刊
深沉的黑夜中有一点火种,它燃烧成这个世界上最壮丽的火焰,燃尽一切腐朽、落后、屈辱和奴役,把我们的国家带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光明灿烂的新纪元。这火焰,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最初的那一点珍贵火种,就是1921年7月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恐怕很难数清,曾有过多少文字、多少乐章、多少画作、多少影视作品,再现了那个庄严神圣的时刻;更难数清,从那一刻开始,为了守护我党的革命事业,
期刊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全国革命形势由高潮转入低谷。四望山暴动后,白色恐怖愈发残酷,信阳城陷入一片沉寂之中。  这时,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受命来到信阳,接任中共信阳县委书记。为打破万马齐喑的政治局面,杨靖宇认为,当务之急是要秘密召开一次县委扩大会议,部署当前对敌斗争任务。当时,反革命气焰十分嚣张,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纷纷被通缉,同志间的联络需要慎之又慎。召开十几个人的秘密会议,确保不走漏风
期刊
天刚破晓,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的小街上,一个中年男人急匆匆地走着。这是1928年立冬以来第一次降霜,地面上一层厚厚的白霜被踏得簌簌作响。只见这人个子不高,身穿一件满是补丁的蓝色棉袄,面若古铜,走在街上并不起眼。但奇怪的是,他一只眼睛瞎了,另一只眼睛却目光炯炯。  这个神色匆匆的“独眼”男人,就是秘密参加了慈化地区农会组织的地下交通员李光日,今天有一份重要的文件需要他送出慈化镇。秋收起义失败后,
期刊
在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的一间百年老屋里,住着一位普普通通的耄耋老人,她虽然腿脚已不灵便了,但思路依旧清晰。她时常倚在窗边,陷入长久的回忆之中。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名叫曹菊香的老人与方志敏夫妇曾在革命年代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她的身上有着诸多鲜为人知的经历。  曹菊香是上饶县汪村乡丁宅村人,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做了童养媳。1930年,年仅15岁的她参加了红军,帮忙料理做鞋、洗衣、烧水之类的后勤杂务。她工作踏实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