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含蓄手法例说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todow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很耐咀嚼。
  唐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含蓄。所谓“含蓄”,就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语),就是“拿灰盖着的炉炭”(梁启超语),就是“抒情从不明说,全凭暗示”(钱钟书语),就是“作者的见解愈隐蔽愈好”(恩格斯语),就是“在海里移动的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的冰山”(海明威语)。含蓄,就得避免平直浅露,言尽意尽,不能在作品中直接站出来说明自己的用意,而要尽量用形象来说话,将深广的思想内容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同时要留有余地,做到“有余不尽”,“令人于言外可想”。唐诗含蓄手法多种多样,现举例阐述,不妥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一、避免“顶点”
  德国美学家莱辛认为,如果把事件切割为若干过程,聪明的艺术家应该截取“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而应当避免的则是“顶点”,因为“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眼睛就不能向更远处看,想象就被捆住了翅膀”。读唐诗,常能体会到莱辛这一艺术见解的精辟。且看初唐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诗人在武则天、唐中宗两朝,颇得宠幸;唐睿宗执政后,却成了有罪的官员被流放到岭南。诗中的“岭外”,就是指的“岭南”;“音书断”,是说他和河南老家失去了联系。在思亲思乡之情的煎熬下,诗人在岭南挨过了一段日子之后,冒着被抓捕的危险,从流放地逃了出来。等到渡过汉江,很快就能回到老家时,他的心情变得非常复杂: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他虽然迫切地想知道家中的一切,尤其是老人是否还健在,妻儿有没有因为自己在政治上失势而招致祸害。可是,越是临近家乡,他的心就越“怯”,他多么害怕自己那些不祥的猜测会成为现实啊!以至于有人从家乡那边过来,自己也不敢向他们探听情况,惧怕“来人”会说出不祥的消息。诗人的心“悬着”,于是读者的心也随之“悬着”。这首诗选择这样一个“近乡”的时刻来写,的确是很巧妙的。因为这个时刻正是“最富于生发性”的,能使读者想得很多很远。假如这首诗写的是回家后的情况和悲欢,那就是把事件的“顶点”展示给读者,读起来就缺少嚼咀了。
  二、正反对照
  诗人运用多向思维,从正反两方面取材,并加以对照,让读者从事实中领悟出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使诗产生含蓄效果。如李约的《观祈雨》: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此诗首句先写旱情,这是祈雨的原因。次句描绘赛神场面(水庙即龙王庙,古时祈雨场所):在箫管鸣奏中,人们表演各种娱神的节目,看似热闹,但祈雨群众只是强颜欢笑,内心是无比焦急的;后两句却写朱门看歌舞的场面。前后两组场面相互对照:一方是唯巩不雨,一方却“犹巩春阴”。唯巩不雨者,是生死攸关的生计问题;犹巩春阴者,则仅仅是怕丝竹受潮,声音哑咽而已。这样,一方是深重的忧虑与不幸,另一方却是荒嬉与闲愁。诗的主题和作者的感情倾向在对比中读者早已明了,但作者未著一字,讽刺显得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三、寓情于景
  诗人往往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寓于所描绘的景物中,不直接抒情,只进行某些暗示,让读者通过它展开想象和联想,慢慢感受到诗人在景物中所寄寓的情感。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前两句除了点明故人离别的地点时间和去向,还有三点暗示:其一,离去的是与诗人情同手足的“故人”;其二,“故人”是在最适宜大家一起春游踏青的“烟花三月”离开的;其三,此去扬州千里迢迢,再次相会并非易事。后两句则完全是写景。这景物颇似一组电影特写镜头:载着“故人”的帆船渐渐远去,最后在地平线上消失了,剩下的“唯有长江水滚滚向东流”。我们根据前边的暗示和后边的镜头,想一想隐藏在镜头外面的诗人,他在“孤帆远影碧空尽”以后,依然站在黄鹤楼边的江堤上眺望,“唯见长江天际流”,却久久不愿离开。这是为什么?不就是因为他舍不得老朋友分离,依依惜别吗?这浩荡的离愁啊,不正似“长江天际流”?这就是寓情于景,情虽“不著一字”,却“尽得风流”。
  四、借物言志
  古人有所谓“诗出侧面”之说。借物言志就是从侧面借物达意。它跟散文常用的“托物言志”手法基本相同,只是后者的“物”必定具有象征意义(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而前者的物则不一定具有象征意义,有时只是借助它来表情达意。这方面著名的例子是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从题目看,诗人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怨恨之情。照说,黄莺是讨人欢喜的鸟,而诗中女主角却为什么要打它呢?人们看了这句诗会茫然不知诗意所在,不能不产生疑问,不能不急于从下句寻求答案。第二句果然对第一句作了解释,原来“打”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但鸟语与花香本来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又是特别清脆动听的。人们不禁还要追问:又为什么不让莺啼呢?第三句进一步讲明了原因“啼时惊妾梦”,但人们仍然不会满足于这一解释。因为黄莺啼晓,说明本该是梦醒的时候了。那么,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最后一句答案出来了:这梦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但这个答案仍然含意未伸。这里还留下了一连串的问号。例如:一位闺中少妇为什么要做到辽西的梦?她有什么亲人在辽西?此人为什么离乡背井远去辽西?诗中主人到底怨恨的是什么?难道怨的只是黄莺?只怨莺的啼叫惊破了她的晓梦?这些不必一一说破,而又可以不言而喻(她怨恨远在辽西不归的丈夫,更怨恨造成他们夫妻分离的穷兵黩武的政策和兵役制度),不妨留读者去想象,去思考。这就是“诗出侧面”,收到含蓄蕴藉的效果。
  五、指东道西
  有些事或意图,诗中不宜正面直说,诗人多通过“指东道西”这种手法,以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目的。如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初读这首诗,给人的感觉好像写的是“闺房之乐”——新娘前一天晚上洞房花烛后,第二天要拜见公婆,在梳妆打扮好之后,含蓄的问丈夫:打扮是不是合时宜?作为闺意诗,应当说写得非常完整,优美动人。然而结合题目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本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作者投赠对象为水部郎中张籍(当时他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作者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娘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写下这首诗以征求张籍的意见。应进士科举,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乃是和女子出嫁一样的终身大事,考取了,前途无量,否则黯然失色。这正如一个女子嫁人,如果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她的地位就稳定也,处境就顺当了,否则日子就很不好过。此诗比喻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我们不能不对作者这种一箭双雕的技巧感叹。
其他文献
急性心肌梗塞是中老年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便秘是其死亡的常见诱因。国内马淑平等报道,心脏猝死诱发因素与精神因素20/50(40%),饱餐 10/50(20%)用力大便7/50(14%)等直接相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该院妇科2014年7月—2018年7月间收治的腹腔镜手术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法的不
目的探讨间接能量测定系统(简称代谢车)在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治疗的临床应用。方法 6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按代谢车监测的静息能
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质量提升的主体。近来,河北省唐山市市场监管局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念好“帮、奖、降、保”四字经,在提升民营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激励企
2017年10月,江苏省淮安市淮海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接到市民举报,称辖区内紫晶苑居民小区物业公司未经业主同意,违法对小区电梯加装(IC卡)刷卡系统,侵犯了业主合法权益。执法人员经
1995年3月,我们采用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一例严重失眠的病人,收到较满意的郊果,现报告如下: 魏××,男性,35岁,平素身体健康,因家庭问题引起失眠,并伴有头
【摘要】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 学校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终身教育的要求, “学会学习”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的一个突出特征。因此,“学会学习”不仅是每个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是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关键词】学校环境 学习习惯 社会气候  目前,学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育思想不端正,重教不重学,重知识的传授,轻方法指导,重学习结果而忽视养成过程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速铁路、公路和水利水电等工程的大规模建设,隧道软岩流变带来的大变形灾害越来越多。依托福建永宁高速石林隧道软岩大变形灾害相关问题,采用
案情回顾《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6年第10期“抛砖引玉”栏目刊登的《本案起重机作业人员资格应如何处理?》介绍了这样一起案例:2015年7月1日上午10:00左右,J省T市某公司使用
中高职衔接问题,是随着职业教育的日益发达而衍生出的一个新问题.在当前的形势下,中高职脱节的问题是很难一步到位解决的,探索与实践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其中考试改革是中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