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叫施中祥,云阳县华锐供销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书记。
党支部的6名党员,都是原县供销联社储运站的下岗职工。2001年企业关门时,我们的平均年龄是48岁,每个人手里只有万把块钱补偿费。打工,年纪太大,申请低保,不符合条件。万把块钱坐吃山空,拿什么养家糊口呢?
在我下岗前,妻子中风瘫痪,已卧床6年了。就在我下岗不久,儿子也从县农资公司下岗了。望着瘫在床上的妻子,我只能偷偷地流泪,到处去寻偏方,尽一个当丈夫的责任。然而,老天爷并没有同情我,妻子还是离我而去!
胡益全下岗时,比我更艰难。他妻子得癌症刚去世,家里欠下5万多元债务。两个孩子,大的才13岁,小的9岁,他既当爹又当娘。没有了生活来源,他只好把两个孩子送到乡下,帮他82岁的母亲种地糊口,自己跑到广东、西藏等地打工,累死累活干一年,却拿不到工钱,回家时还是工友们凑的路费。
其他几位党员和我们的处境大同小异。看不到生活的航向,大家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生闷气。
经过一年多痛苦的煎熬,原储运站的负责人、54岁的石道华,找到我们几个老伙计,说:“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关着门生闷气,不是个办法。”
他动员我们去拾破烂。
听到这个主意,大家心里有说不出的别扭,总觉得放不下老脸。可话又说回来,不去拾破烂,我们又能做什么呢?再说,拾破烂不需要技术,成本低,风险小,吹糠见米,自己养活自己,不丢人!老石一番点拨后,我们决定一起干。
要干就干出个名堂来,大家决定成立一个公司。然而,经过一年多的折腾,下岗时领到的那万把块钱补偿费,早就花完了,再加上移民搬迁买住房,个个都欠下了一屁股账,哪来的钱入股办公司呢?我们找过银行,结果空手而归,大家只好找亲戚朋友借,最后硬是凑了75000元。没有场地,县供销联社把一块空地暂时租给我们,我们买了些玻纤瓦、木料等,自己动手搭起了货场。大家又分头找了几张旧桌子,支起一台磅秤。
2002年7月1日,“云阳县华锐供销有限责任公司”这块牌子,终于挂在了货场门前。选择这个特殊的日子挂牌,一来是为了庆祝党的生日,二来也是为了提醒我们不要忘了自己的党员身份。
挂牌后,我们推举石道华为董事长兼经理,我们几个也在名片上印上了“财务科长”、“业务科长”等头衔。
公司终于开张了。收购废旧钢材利润高,可我们的周转资金不够,只好放弃,从收购废旧书报、纸壳、塑料品做起,挣点分分钱。
一入行才发现,原来收破烂并不容易,竞争相当激烈。就在云阳县城,正儿八经挂起牌子收破烂的公司,就有七八家。
我们6个都是党员,当然不能昧着良心去抢别人的饭碗。多年从事供销业务积累的经验,让我们很快进入角色。凭着良好的信誉,我们不但没有被市场挤垮,一些“散兵游勇”反而加入了我们的队伍。
公司的业务越做越大。我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一些熟悉我们的群众,把我们的公司称为“党员公司”。我们非常珍惜这块金字招牌。
九龙乡有位72岁的彭玉芳老大娘,每天早上6点半从家里出发,背着头天捡到的纸壳,赶第一趟渡船,不到7点,就要到货场交货。公司的收购员,每天都准时为她开秤。石门乡有个叫刘昌建的,一般要到晚上9点,才把废品运到货场。不论再晚,收购员都要把他的货收了才回家。
去年除夕,彭玉芳老大娘为了捡燃放烟花爆竹的废纸筒,在县城整整守了一个通宵。大年初一早上,她把捡到的废品,兴高采烈地背到我们货场。值班的张柱明发现后,连忙跑回家,端来一大碗汤圆给彭大娘。彭大娘说:“只要我捡一天破烂,就要卖给你们‘党员公司’。”
双江镇66岁的张大秀,碰到捡破烂的人就说,把货卖给“党员公司”。她说,“党员公司”不缺斤少两。我们公司有个规定,货款若是八九角,就给一块钱。这些捡破烂的群众,挣的是分分钱,能帮一把,就尽量帮他们一把。去年“五一”,公司向46个货主,每人赠送了一顶草帽。中秋节,公司给56个货主送了月饼。年前,公司把61个货主请到县城,搞了一场春节联欢会。
今天,我可以毫不谦虚地说,在云阳,我们是名副其实的“破烂王”。2003年,公司实现销售额30万元,2004年达到49万元,去年已经是118万元了。公司被县里评为先进企业,党支部被县委评为先进支部,“一把手”石道华,被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企业有了效益,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年底还要分红呢。现在,我们走在大街上,再也没有被人瞧不起的感觉了。
党支部的6名党员,都是原县供销联社储运站的下岗职工。2001年企业关门时,我们的平均年龄是48岁,每个人手里只有万把块钱补偿费。打工,年纪太大,申请低保,不符合条件。万把块钱坐吃山空,拿什么养家糊口呢?
在我下岗前,妻子中风瘫痪,已卧床6年了。就在我下岗不久,儿子也从县农资公司下岗了。望着瘫在床上的妻子,我只能偷偷地流泪,到处去寻偏方,尽一个当丈夫的责任。然而,老天爷并没有同情我,妻子还是离我而去!
胡益全下岗时,比我更艰难。他妻子得癌症刚去世,家里欠下5万多元债务。两个孩子,大的才13岁,小的9岁,他既当爹又当娘。没有了生活来源,他只好把两个孩子送到乡下,帮他82岁的母亲种地糊口,自己跑到广东、西藏等地打工,累死累活干一年,却拿不到工钱,回家时还是工友们凑的路费。
其他几位党员和我们的处境大同小异。看不到生活的航向,大家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生闷气。
经过一年多痛苦的煎熬,原储运站的负责人、54岁的石道华,找到我们几个老伙计,说:“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关着门生闷气,不是个办法。”
他动员我们去拾破烂。
听到这个主意,大家心里有说不出的别扭,总觉得放不下老脸。可话又说回来,不去拾破烂,我们又能做什么呢?再说,拾破烂不需要技术,成本低,风险小,吹糠见米,自己养活自己,不丢人!老石一番点拨后,我们决定一起干。
要干就干出个名堂来,大家决定成立一个公司。然而,经过一年多的折腾,下岗时领到的那万把块钱补偿费,早就花完了,再加上移民搬迁买住房,个个都欠下了一屁股账,哪来的钱入股办公司呢?我们找过银行,结果空手而归,大家只好找亲戚朋友借,最后硬是凑了75000元。没有场地,县供销联社把一块空地暂时租给我们,我们买了些玻纤瓦、木料等,自己动手搭起了货场。大家又分头找了几张旧桌子,支起一台磅秤。
2002年7月1日,“云阳县华锐供销有限责任公司”这块牌子,终于挂在了货场门前。选择这个特殊的日子挂牌,一来是为了庆祝党的生日,二来也是为了提醒我们不要忘了自己的党员身份。
挂牌后,我们推举石道华为董事长兼经理,我们几个也在名片上印上了“财务科长”、“业务科长”等头衔。
公司终于开张了。收购废旧钢材利润高,可我们的周转资金不够,只好放弃,从收购废旧书报、纸壳、塑料品做起,挣点分分钱。
一入行才发现,原来收破烂并不容易,竞争相当激烈。就在云阳县城,正儿八经挂起牌子收破烂的公司,就有七八家。
我们6个都是党员,当然不能昧着良心去抢别人的饭碗。多年从事供销业务积累的经验,让我们很快进入角色。凭着良好的信誉,我们不但没有被市场挤垮,一些“散兵游勇”反而加入了我们的队伍。
公司的业务越做越大。我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一些熟悉我们的群众,把我们的公司称为“党员公司”。我们非常珍惜这块金字招牌。
九龙乡有位72岁的彭玉芳老大娘,每天早上6点半从家里出发,背着头天捡到的纸壳,赶第一趟渡船,不到7点,就要到货场交货。公司的收购员,每天都准时为她开秤。石门乡有个叫刘昌建的,一般要到晚上9点,才把废品运到货场。不论再晚,收购员都要把他的货收了才回家。
去年除夕,彭玉芳老大娘为了捡燃放烟花爆竹的废纸筒,在县城整整守了一个通宵。大年初一早上,她把捡到的废品,兴高采烈地背到我们货场。值班的张柱明发现后,连忙跑回家,端来一大碗汤圆给彭大娘。彭大娘说:“只要我捡一天破烂,就要卖给你们‘党员公司’。”
双江镇66岁的张大秀,碰到捡破烂的人就说,把货卖给“党员公司”。她说,“党员公司”不缺斤少两。我们公司有个规定,货款若是八九角,就给一块钱。这些捡破烂的群众,挣的是分分钱,能帮一把,就尽量帮他们一把。去年“五一”,公司向46个货主,每人赠送了一顶草帽。中秋节,公司给56个货主送了月饼。年前,公司把61个货主请到县城,搞了一场春节联欢会。
今天,我可以毫不谦虚地说,在云阳,我们是名副其实的“破烂王”。2003年,公司实现销售额30万元,2004年达到49万元,去年已经是118万元了。公司被县里评为先进企业,党支部被县委评为先进支部,“一把手”石道华,被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企业有了效益,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年底还要分红呢。现在,我们走在大街上,再也没有被人瞧不起的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