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死不可?美国死刑执行纷争

来源 :蓝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ea0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美国几个州在死刑执行上接连遇到麻烦——没有合适的药物可供执行,找来的几种替代品效果又不稳定,弄出了许多尴尬的事情;前几天,犹他州的议会甚至打算恢复枪决的执行方式!
  实际上,美国人大概是现代国家中最喜欢琢磨死刑问题的了,在“该不该执行”和“怎么执行”问题上折腾来折腾去——而这一切的根源,居然是《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中的一句话而已。
  众所周知,美国的首批国民来自英国,新教徒们坐着“五月花”号飘洋过海来到了新大陆;后来,又经过了独立战争,和老东家彻底决裂而缔造了合众国——顺便把英国法律中的一些规定也给摈弃了,其中就包括“强制死刑”。
  所谓“强制死刑”,就是法律对某些罪名只规定了死刑这一种刑罚,法官遇到这种案子,要么宣告被告人无罪释放,要么就必须判处死刑,没有任何斟酌的余地。在19世纪的英国,法律相当严苛,无论是阴谋叛国,还是偷窃价值超过于12便士的财物(比如偷偷砍了别人一棵树,牵了人家的马,或是未经国王许可擅自打捞沉船上的财物),结局都只有一个:判处死刑。所以,这段时期的英国法律被后人称为“血腥法典”,大概有两百多个罪名都必须判处死刑。直到1823年的《死刑裁决法令》(Judgement of Death Act),才开始允许法官对一些案情显著轻微的案件不判死刑——但也要判处流放。
  于是,美国的国父们,就觉得这样很不合理,不能说什么犯罪都剥夺生命啊。所以,在创建《宪法》时,他们就在里头加了一条(全称是《合众国宪法第八修正案》),“不得施加残酷和非常的刑罚”。
  这个规定挺合理的,但先贤们一不小心,就给后来的法官和议员们挖了一个大坑:
  什么样的刑罚,才算是“残酷和非常”的呢?
  徒刑肯定不算,否则监狱就形同虚设;而死刑算不算就不好说了。历史上,各国都用过一些很极端、很夸张的执行方式,比如火刑、炮决(火炮里只放火药而不放炮弹,把被处决者绑在炮口,咣一声轰成碎渣)、分尸等等,显然属于“残酷而非常”;但其他的执行方式,比如绞刑、枪决算不算残酷,不同的人、不同时代就会有严重的分歧。
  在南北战争期间,各州都有自己的执行方式(包括用马拉吊死、枪决、鞭刑等等),稳定下来之后统一改成了绞刑。然而,这是个技术活,对刽子手要求极高:绞索留得太短,很容易出现将被执行人吊在空中,蹬腿许久才咽气的情况;留得太长呢,又可能将脑袋直接拽下来,变成了无头骑士……
  所以呢,随着电气时代的到来,有位牙医索思威克,就异想天开地搞出了一个小发明:电椅。
  在他和纽约州议会看来,只要电火花噼啪闪过,短短几十秒内被执行人就失去了知觉,一两分钟就会死亡,那一定是比绞刑更加人道、更不残酷。只可惜从第一次实验开始,电椅这玩意就不怎么可靠,如果操作不当就很容易变成烧烤……更糟糕的是,如果第一次电流不够大,被执行人片刻之后又开始喘息的话,还得重新再来一次,这对被执行人和执行人来说都是很吓人的事情,绝对算得上“残酷而非常的刑罚”了。
  然后呢,有个聪明人叫做丹佛·迪克森,时任内华达州监狱的典狱长,就决定改用另一种不残酷的方式来代替电椅死刑:毒气室。
  简单地说,就是用化学方法代替物理方法来执行死刑。被执行人被关在一间金属制成的密封舱里(实际上就是个带窗玻璃的铁皮罐子),典狱长扳下杠杆,大概八两重的氰化钾就会掉落到被执行人座椅下方的酸缸里,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剧毒的氢氰酸气体,短时间内造成被执行人中毒死亡。
  单从理论上说,毒气室应该是比电椅更加人道,至少看起来不那么吓人。然而,在美国历史上的五百多次毒气室死刑中,至少有七次是出了明显问题的。比如,密苏里州第一次用毒气室,是处决悍匪杰拉德·加里戈,执行时不知道哪出了故障,扳下杠杆却只产生了极少量的氢氰酸,让他在毒气室里折腾了四十多分钟才咽气……
  还有个女犯芭芭拉·格雷姆,因为谋杀而被判处死刑。据说在执行前,典狱长好心地告诉她:“当烟雾升起来的时候,深呼吸,很快就结束了。”芭芭拉就反问说:“你咋知道的呢?”
  这句著名的问答后来被改编进了电影《我想活下去》,成了毒气室死刑的独特记忆。
  看起来,毒气室死刑,也可能被划入“残酷而非常”之列。
  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呢?
  答案就是:注射死刑。
  所谓注射死刑,操作上跟我们平时去医院看病时“打点滴”一样,就是通过静脉注射,向被执行人体内注入足以致死的药物。
  而注射死刑,同样还是富有创造精神的美国人发明的,而初衷仍然是为了解决“残酷而非常的刑罚”的问题。由于使用的药物都被研究得很透彻,客观地说,注射死刑应该是目前为止最温和的执行方式了。在1982年第一例注射死刑成功之后,美国各州就迅速采纳了这种方式,有许多州还把它作为唯一的执行方式。
  当然,这种技术也并非完美无缺。比如,俄亥俄州有个罗梅尔·布鲁姆因为绑架、杀害一名14岁少女而被判处死刑。2009年9月15日,他的死刑在俄州被执行——但没成功。由于此人长期吸毒,周身血管萎缩,负责执行的狱警法医们,花了两个钟头试图建立输液通道,最终还是没能成功。典狱长只得电话报告州长,这事怎么办吧?州长说那就延缓两周执行吧。后来,又执行了一次,还是不成功……布鲁姆无奈地提出了上诉,说这样的刑罚太过残酷而违宪。对此,联邦最高法院目前依然没有定论。
  2006年12月13日,安吉尔·尼夫斯·迪亚兹在佛州被执行注射处决。而他的麻烦是,按照常规打完针后,他还活得好好的。困惑不已的执行人员只得再来一次,两次加起来总共花了大概一个钟头……后来狱方解释是因为他患有肝病,一直服用的某种药物产生了影响,民间的说法则是医生把针头扎进了胳膊但没刺入静脉血管。不管是哪种原因,这例死刑说是“残酷与非常”,应该是没跑了。
  说到这个,俄亥俄州有个死刑犯叫做罗纳德·珀斯特,因为1983年杀了一名旅店职员而被判处死刑。不过,判归判了,一直没法执行。因为此人重达450磅(约204公斤),他的律师上诉说,很显然,如果执行注射死刑,难度会很大,移动一下都费力,搞不好半天都找不到血管,就成了美国宪法上说的“残酷而非常的处罚”。   监狱方面,则对此矢口否认,认为执行没有问题。为此,他们还做了一个实验,找了一头重量相当的猪,用起重机械轻松地搬到了执行床上。不过,州高等法院还是迟迟没能下决心。于是,2013年7月23日,他获得了一个所有死刑犯都梦寐以求的结局:在狱中病逝。
  更大的麻烦,则来自“药”的方面。
  注射死刑常用的三种药物:氯化钾、戊硫代巴比妥钠、巴夫龙,其中最重要的是巴比妥类药物,因为大剂量注射巴比妥,可以导致被执行人迅速被麻醉而失去知觉,可以保证执行不“残酷”。但有个小问题却很难解决——美国本土的药厂不生产这类药物。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全国的死刑一年才需要多少药啊,专为它开一条生产线很不划算。所以,美国各州的司法部门一直都是从欧洲一些药厂进口。
  好景不长,欧洲的政治家们知道这个小秘密后,纷纷向药厂施压,认为美国保持死刑很不人道,所以药厂不该助纣为虐。当年第一例毒气室死刑,迪克森典狱长是派了个手下,以“购买杀虫剂”为名搞到的氰化物,但今天美国的司法部门显然不能这么干,所以保留了死刑的各州就纷纷面临一个问题:没有药了。
  一些州开动脑筋,用另一些能搞到的药物(如咪达唑仑、氢吗啡酮等)来代替巴比妥,可惜效果不尽如人意:俄克拉何马州今年1月处决罪犯克莱顿·洛克特,用的就是咪达唑仑,结果10分钟后才昏迷过去。而剩下的两种药物似乎在注射管线中堵塞了,大家只好等着他咽气——半个小时后,洛克特死于心脏衰竭,不知道是药物的作用还是被吓得心脏病发作。
  当然,现代医学中还有许多药物,或许能够代替现有的死刑执行药物。然而,其效果究竟如何是很难预测的。如果借助动物试验呢,要找到和人类的体重、代谢速度都接近的动物很不容易;用比较接近人类的灵长目来做的话,还存在一个伦理学上的问题:如果说是为了寻找治病救人的新药,让猴子牺牲生命是说得过去的;但为了杀人而让猴子白白死去,是不是太过分了?
  因此,在寻找替代药品方面,恐怕依然会困难重重,一不小心就会让洛克特的悲剧重演,坐实“残酷而非常的刑罚”的指责。另一方面,欧洲是断然不会批准出口原来的药物的,所以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各州的司法部门出钱,私下找一些小化工厂、高校实验室,少量地合成这些药物,反正不是用于医疗目的,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药物”,FDA也管不着。当然,这样做也太合适,万一粗制滥造的药物质量不好,打进去很久都不能死亡就闹大了。
  最后一种办法:回归本真,把之前淘汰掉的毒气室、电椅、行刑队都搬出来再使用。实际上,美国有几个州的法律,依然是允许使用这些执行方式的,只不过是不常用而已;而这次犹他州议会修改法律,授权司法部门在找不到合适药物时重新使用枪决执行死刑,估计也是想从这边找到突破口。
  实际上,比起“如何执行死刑”而言,另一个问题才是在美国争了好多年、引发无数关注,甚至成为每位总统候选人都必须明确表态的标签,那就是:该不该废除死刑?
  对此,曾有多篇文章予以讨论过,所以也就不再赘述支持与反对者各自的理由,只简单回顾一下两起里程碑式的案件。
  第一个案件叫做“费曼诉乔治亚州案”(Furman v. Georgia),一个叫做威廉姆·费曼的人入室盗窃,被房主发现后开枪杀人,遂被乔治亚州高等法院判处死刑。此案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却给改判了:9位大法官经过激烈的辩论,最后以54的微弱优势,判定此案的死刑判决“残酷而非常”,因而违反了宪法。而做出这个裁定的理由,则是因为费曼当时是企图逃跑,一时心慌才开枪杀人的;乔治亚州未考虑具体案情,只是机械地按照该州法律判他死刑,似乎太过武断。
  此案之后,美国各州开始重新审视死刑政策,不再判处新的死刑,已经判处的死刑也没有执行:联邦法院有权改判任何案件,而它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作出相反的判决打自己的脸的,因此死刑判了送上去也会被驳回来,何必自讨没趣呢?
  这一拖就是四年……直到1976年的“克雷格诉乔治亚州案”(Gregg v. Georgia)。费曼案中,大法官们改判的主要理由是乔治亚州的法律并未考虑具体案情;而此刻,乔治亚州、得州等保留了死刑的州,已经从费曼案中吸取了教训,修改了各自的刑法,所以判处死刑的依据更加充分。而联邦最高法院,可能也有意纠正自己当年“一刀切”的做法,欣然同意复查此案。
  比如,乔治亚州就列了个“十恶不赦”的清单,规定了10种情况应该考虑判处死刑,比如:被告人杀害了执勤的警察、预警、法官、检察官等司法人员的;雇凶杀人的;谋财害命的;逃狱后杀人的等等,总之就是人身危险性极大、社会危害极大的类型。
  由此,大法官们就认为,乔治亚州的法律对于判处死刑是有严格、谨慎的标准的;并且也认真、慎重地考虑了克雷格的量刑问题,所以,这个死刑判决就不再是“残酷而非常的刑罚”,予以维持。
  从此,美国一些州又恢复了死刑的执行。顺便提一下,在此案后第一个实际处决罪犯的,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犹他州,而且执行方式就是枪决……历史常常有着惊人的巧合。
  死刑该不该废除,该以何种方式执行,都是值得讨论的话题,这其中的核心就是司法文明;而当死刑还存在时,少杀、慎杀的方针则是各国立法、司法者的一个难得的共识。
  (摘自《新民周刊》)
其他文献
为给孩子治病,着急用钱的王先生误入一场无抵押贷款骗局。这场骗局以非京籍、无固定收入且又急需用钱的来京打工者为对象,承诺无需抵押物、一天放款,贷不下来全额退款,没钱支付手续费还可以帮助去楼下公司借高利贷。实际上千余贷款人没有一人拿到钱,当他们要求退手续费时,遭遇打手围攻。  2016年8月7日,警方通报经侦支队已打掉了这个特大合同诈骗案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49名,现场收缴赃款10余万元,冻结涉案资金
期刊
“该怎么证明我妈是我妈!”这是北京市民陈先生的一句感慨。听起来有些好笑,却是他的真实遭遇。陈先生一家三口准备出境旅游,需要明确一位亲人为紧急联络人,于是他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可问题来了,需要书面证明他和他母亲是母子关系。可陈先生在北京的户口簿,只显示自己和老婆孩子的信息,而父母在江西老家的户口簿,早就没有了陈先生的信息。最终解决办法是,陈先生向旅行社交了60块,就不用再证明了(据4月8日《人民日报》
期刊
民国女子美的太多,有才的太多,身世凄惨的太多,在乱世之际挣扎着谋爱谋生。而她,出生没落贵族,是名门之后,貌美才佳,却常被人忘记,可能很多人记得她,是因为她曾是孙中山的儿媳,却不知这位儿媳,更值得被记住的是她自己的传奇!  有人说:“她的一生便是一部很好的长篇小说,如果有人写出来,必然是一部巨著。”她说:“我想作家是以笔来创造世界的,我则是以生活来创造世界。”能得到如此赞赏,又能说出如此傲气话语的,
期刊
英国伦敦一处主要珠宝商业区发生劫案,估计大约价值2亿英镑(约合3亿美元)的珠宝和现金失窃。英国警方4月9日正在调查这起据信为英国有史以来最大劫案。伦敦警方说,窃贼使用重型切割设备,闯入地下保险库,洗劫了60至70个保险箱。  失窃案发生在复活节假期  英国《太阳报》报道,劫案发生在4月3日,地点是位于伦敦市中心的哈顿公园保险箱有限公司。哈顿公园作为知名的珠宝交易中心,进驻有大约300家钻石、黄金和
期刊
雷电交加,暴雨如注。当前,我国多地遭遇狂风暴雨袭击,使一些城市和乡村积水成灾,房屋倒塌毁坏,给居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损失的形式和性质各不相同,在损失的赔偿、补偿和责任承担方面也是千差万别。  房屋在暴雨中漏雨进水造成财产损失,有些可以归结为不可抗力,有些则不能以不可抗力为由要求免责。所谓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合同法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
期刊
2013年12月的一天晚上,杜传宇从打工的宾馆下班后,照常跑到宾馆旁边的那家福彩中心去闲聊。  时年26岁的杜传宇,出生于黑龙江省延寿县的一个小山村,父母都是普通农民。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杜传宇却有自己“引以为傲”的资本——身高一米八二的他,长得英俊帅气。曾经,他心中一直抱着一丝幻想,希望自己能被某位“星探”发现,走上演艺道路;或者凭借气质不凡的外形吸引一个家财丰厚的女大款,让自己少奋斗几十年。 
期刊
白天,他衣衫整洁地去喝早茶,骑着电单车在马路上漫无目的地看着西洋景。夜晚,他一身运动装,脚穿软底鞋,瞧准目标纵身一跃,几分钟内轻松爬上几十米高的楼宇,熟练地从敞开的窗户里屈身入室……  他是一个在“圈子里”很有名头的大贼,习惯独来独往,多疑机警,技能之高备受“同行”推崇。他喜欢看书提高“自我修养”,喜欢研究警察的办案方式,喜欢假设思维躲避追踪,更喜欢舞枪弄棒,尚武好斗。甚至疯狂抵抗,让破门而入的办
期刊
2012年9月30日,在视频网站上热播的美剧《嗜血判官》上线第七季,剧中的主角戴克斯特·摩根是一位带着迷人微笑的法医,总是风尘仆仆、充满朝气地来到办公室,并不时为每个同事献上可口的甜甜圈,单身的女同事总是会回头多看他一眼。但是这一切只是一个掩护,每当黑夜降临时,戴克斯特就释放出他内心那头嗜血的怪物,成为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用手术刀去仔细虐杀他认为有罪的人,追求法外的公正。不少观众被剧集中戴克斯特
期刊
“‘Let美人’你看过吗?”27岁的山西女孩靳魏坤挺直了胸,站在病房中央问,“那个节目给人一种暗示,整形不仅仅是改变容貌,你的生活都会被改变,没有整容欲望的人也会想去试试。”她穿着黑色的紧身毛衣,利落地扎起一根马尾辫,一笑,嘴巴是歪的。  靳魏坤说自己之前做过演员,问她演过什么,她自信满满地说:“我演过很多,但是你肯定都认不出我。”说完又是一乐,算是给自己解围。她的“演艺生涯”被一次失败的胸部整形
期刊
2014年11月13日上午九点多钟,湖南长沙市开福区一住宅小区的物业工作人员在例行检查时,发现5单元7楼天台的一间私人搭建的小屋里有哗哗流水的动静,当时屋门紧锁而水龙头却开着,工作人员急忙找到在楼下居住的房东林桂云。林桂云上楼打开房门一看,果然厨房水龙头开着,便很不悦地关了水龙头后不自觉地走进卧室,想看看还有没有其它异常。结果,发现卧室地上有两大块红褐色的印记,她和物业人员蹲在地上仔细一看,是血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