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0年我国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自然课更名为小学科学,这不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教学理论和教学观念上的全新改革。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学的有效性成为科学老师研究的问题。经过笔者多年的探究,我认为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性要做到几点:1.有效的教学设计;2.完善的教学准备;3.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确保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4.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
一堂好课的诞生,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前提。要设计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1.开展测查学生科学前概念活动,使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
学生的头脑并不是一块“白板”,而是带着许多科学前概念到课堂的。所谓科学前概念是指:“个体在没有接受正式的科学概念前,对日常生活中所感知的现象,通过长期的经验累积与辨别式学习而形成的对事物非本质的认识。”没有考虑到学生科学前概念的教学是无效的。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前概念的测试,使教师知道学生存在哪些前概念,这些前概念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学习新概念时会遇到哪些困难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的教学设计才有针对性。如某位老师在教学《声音》单元时,先对学生进行测试:请你写下你今天听到了哪些声音?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把唱歌的手机放进密封袋里会听到声音吗?打鼓发出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通过这样测试,对学生的前概念比较清楚,那么在進行整个单元教学设计就很有针对性。
2.确定合适的探究问题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就要思考探究的问题,如果没有明确的问题,探究活动就无法进行。当然,不是任何的问题都要在教学中进行探究。我们要选择难度不大,学生有一些与探究问题相关知识、能跳一跳就能摘着的问题进行探究。如某位老师在教学《我们关心天气》时,按照教材的编排,设计了很多活动:了解不同的天气;了解不同动物在不同天气的反应;了解预测明天的天气。由于教学环节很多,挤不出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结果学生一味地跟随教师转,思维没有收获,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二、完善的教学准备
除了教学设计外,科学教师最重要的准备就是实验材料的准备。准备实验材料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
1.实验材料要紧扣教学目标和实验目的
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验目选择实验材料,如《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虽然这两节课都是与声音有关,但是由于实验目的不同,所需要的实验材料也不同。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声音的传播》教学,不仅需要前者的材料,而且还要盛水的水槽、泡沫小球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声音如何传播的。
2.准备有“结构”的实验材料
所谓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就是经过精心设计、有着丰富内在联系的材料、蕴含着某些关系和规律的典型教学材料。有“结构”的材料会使学生观察到的事实越丰富,解释就越多样。有结构材料往往能产生新现象、新问题,提升探究的价值。例如,笔者在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时,除了食盐、沙、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情况,我还准备了木屑,从而更容易帮助学生了解溶解这个概念。
3.实验材料要充足
如果要进行分组实验,实验材料要充足,起码要满足每个小组进行探究的需求。学生人人都准备一份齐备的材料是非常困难的,教师可以发动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准备。如,我在上《叶子的研究》时,提前布置下一节课要带的材料,然后分小组讨论一下,结果小组成员马上分好工,谁带什么东西弄得清清楚楚。第二节课一看,各种各样的叶子都有,非常丰富。另外,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实验箱,一学期所有要使用的器材(包括可自制实验材料和替换材料),教师在开学初就通过发放《给家长一封信》,要求家长协助孩子准备好,这样就不会实验用时方恨材料少了。
三、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确保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
学生的探究活动主要是开展实验,实验是获得第一手事实的有力手段,因此,要重视学生的实验活动,确保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
1.要分配好实验的时间
在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不能把教材中的实验活动平均用力,否则会导致学生探究时间不充分、探究不深、收益比较少。要设计适合学生的实验活动,这些活动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且难度适中。
2.做好小组分工
为了节省实验时间和分散难度,需要进行小组实验,每个小组内都要进行分工,谁负责组织、谁负责记录、谁负责准备材料、谁负责发言、谁负责操作都要分配好。当然如果小组完成得比较快,就可以相互轮流再做实验。这样保证了学生参与的机会。
3.在实验前告知学生要注意的事项
进行实验前教师要讲清实验要点及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如禁止学生品尝药品、禁止学生触碰强酸药品、酒精灯的使用要遵守规定、拿取实验材料时要轻拿轻放、不能在实验台玩水、加热时要防范烫伤、实验后清理实验桌等。在实验时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操作,发现违规操作要立即改正,杜绝事故发生。
4.重视实验记录表,用数据说话
实验记录不仅记录实验的设计方案、猜想假设,更重要的是里面记录了学生开展探究实验得来的数据,这些数据是获得科学结论的依据。教学生学会正确收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实验记录工作。教学生养成用数据说话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如《摆的秘密》要进行实验和记录数据才能得出摆与摆锤的重量没有关系,而是与摆绳的长短有关系。
四、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多地体现在教师能否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1.巧用情境,激发兴趣
情景可以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景和新情景中之间建立联系,激发学习的需要,发现学习的意义。因此,创设情景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用讲故事、生活情景再现等形式出现。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吗?》可以用学生熟知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导入,从而吸引学生参与学习。
2.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游戏导入也是激发学生探究的一种有效方法。有位老师在《摩擦力》一课中首先让一个高大的男同学和一位矮小的男同学互相拼力转一根木棒,木棒涂了润滑油的一端高大男同学抓,木棒粗糙的一端由矮小的同学抓,结果矮小的同学胜出。学生不解,然后教师就引出摩擦力,学生自然而然就有科学探究的欲望,有探究的动机,整堂课就能“满堂生辉”。
3.实验操作,让学生动起来
学生对大自然都是好奇的,许多现象、规律单单凭教师讲解,是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的。但是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学生的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例如,在教学《磁铁的磁性》时,教师就让学生尽情地玩磁铁,在玩磁铁中,提出问题,在操作中验证问题,在讨论中得出科学结论。这样的实验,学生既乐于做,也善于去做。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广州市增城区增江街第一小学 广东】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
一堂好课的诞生,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前提。要设计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1.开展测查学生科学前概念活动,使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
学生的头脑并不是一块“白板”,而是带着许多科学前概念到课堂的。所谓科学前概念是指:“个体在没有接受正式的科学概念前,对日常生活中所感知的现象,通过长期的经验累积与辨别式学习而形成的对事物非本质的认识。”没有考虑到学生科学前概念的教学是无效的。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前概念的测试,使教师知道学生存在哪些前概念,这些前概念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学习新概念时会遇到哪些困难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的教学设计才有针对性。如某位老师在教学《声音》单元时,先对学生进行测试:请你写下你今天听到了哪些声音?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把唱歌的手机放进密封袋里会听到声音吗?打鼓发出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通过这样测试,对学生的前概念比较清楚,那么在進行整个单元教学设计就很有针对性。
2.确定合适的探究问题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就要思考探究的问题,如果没有明确的问题,探究活动就无法进行。当然,不是任何的问题都要在教学中进行探究。我们要选择难度不大,学生有一些与探究问题相关知识、能跳一跳就能摘着的问题进行探究。如某位老师在教学《我们关心天气》时,按照教材的编排,设计了很多活动:了解不同的天气;了解不同动物在不同天气的反应;了解预测明天的天气。由于教学环节很多,挤不出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结果学生一味地跟随教师转,思维没有收获,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二、完善的教学准备
除了教学设计外,科学教师最重要的准备就是实验材料的准备。准备实验材料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
1.实验材料要紧扣教学目标和实验目的
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验目选择实验材料,如《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虽然这两节课都是与声音有关,但是由于实验目的不同,所需要的实验材料也不同。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声音的传播》教学,不仅需要前者的材料,而且还要盛水的水槽、泡沫小球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声音如何传播的。
2.准备有“结构”的实验材料
所谓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就是经过精心设计、有着丰富内在联系的材料、蕴含着某些关系和规律的典型教学材料。有“结构”的材料会使学生观察到的事实越丰富,解释就越多样。有结构材料往往能产生新现象、新问题,提升探究的价值。例如,笔者在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时,除了食盐、沙、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情况,我还准备了木屑,从而更容易帮助学生了解溶解这个概念。
3.实验材料要充足
如果要进行分组实验,实验材料要充足,起码要满足每个小组进行探究的需求。学生人人都准备一份齐备的材料是非常困难的,教师可以发动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准备。如,我在上《叶子的研究》时,提前布置下一节课要带的材料,然后分小组讨论一下,结果小组成员马上分好工,谁带什么东西弄得清清楚楚。第二节课一看,各种各样的叶子都有,非常丰富。另外,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实验箱,一学期所有要使用的器材(包括可自制实验材料和替换材料),教师在开学初就通过发放《给家长一封信》,要求家长协助孩子准备好,这样就不会实验用时方恨材料少了。
三、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确保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
学生的探究活动主要是开展实验,实验是获得第一手事实的有力手段,因此,要重视学生的实验活动,确保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
1.要分配好实验的时间
在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不能把教材中的实验活动平均用力,否则会导致学生探究时间不充分、探究不深、收益比较少。要设计适合学生的实验活动,这些活动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且难度适中。
2.做好小组分工
为了节省实验时间和分散难度,需要进行小组实验,每个小组内都要进行分工,谁负责组织、谁负责记录、谁负责准备材料、谁负责发言、谁负责操作都要分配好。当然如果小组完成得比较快,就可以相互轮流再做实验。这样保证了学生参与的机会。
3.在实验前告知学生要注意的事项
进行实验前教师要讲清实验要点及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如禁止学生品尝药品、禁止学生触碰强酸药品、酒精灯的使用要遵守规定、拿取实验材料时要轻拿轻放、不能在实验台玩水、加热时要防范烫伤、实验后清理实验桌等。在实验时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操作,发现违规操作要立即改正,杜绝事故发生。
4.重视实验记录表,用数据说话
实验记录不仅记录实验的设计方案、猜想假设,更重要的是里面记录了学生开展探究实验得来的数据,这些数据是获得科学结论的依据。教学生学会正确收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实验记录工作。教学生养成用数据说话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如《摆的秘密》要进行实验和记录数据才能得出摆与摆锤的重量没有关系,而是与摆绳的长短有关系。
四、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多地体现在教师能否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1.巧用情境,激发兴趣
情景可以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景和新情景中之间建立联系,激发学习的需要,发现学习的意义。因此,创设情景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用讲故事、生活情景再现等形式出现。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吗?》可以用学生熟知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导入,从而吸引学生参与学习。
2.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游戏导入也是激发学生探究的一种有效方法。有位老师在《摩擦力》一课中首先让一个高大的男同学和一位矮小的男同学互相拼力转一根木棒,木棒涂了润滑油的一端高大男同学抓,木棒粗糙的一端由矮小的同学抓,结果矮小的同学胜出。学生不解,然后教师就引出摩擦力,学生自然而然就有科学探究的欲望,有探究的动机,整堂课就能“满堂生辉”。
3.实验操作,让学生动起来
学生对大自然都是好奇的,许多现象、规律单单凭教师讲解,是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的。但是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学生的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例如,在教学《磁铁的磁性》时,教师就让学生尽情地玩磁铁,在玩磁铁中,提出问题,在操作中验证问题,在讨论中得出科学结论。这样的实验,学生既乐于做,也善于去做。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广州市增城区增江街第一小学 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