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受江苏省教育厅委派赴香港参加为期半年的“内地与香港教师交流协作计划”,定期在香港的四所幼儿园进行教学交流,因此,有机会近距离了解香港的学前教育。香港与内地在地域、文化上都有不同,因此教育也存在很大差异,与内地的学前教育发展相比,香港的幼儿教育起步晚,时间短,但由于起点高,思路活,观念新,现在已蓬勃发展起来,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机构办园体制不同
香港的办园机构多是社会团体及教会组织,如天主教、基督教、佛教、医院等,政府不是幼儿园的管理机构,校监和校长才是学校的管理者。香港政府对教育的政策是非常独特的,中小学基本上以政府公办为主,既给政策,又给服务,对幼儿教育则只给政策,不给服务,政府只负责制定一些有利于幼教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指导文件,如师资培训、工资标准、师生比例等,办园的经费、场所、生源、师资都由办园机构自行解决。全香港共有一千多所学前教育机构,主要分为两类,即幼儿中心和幼稚园,其中又以幼稚园居多。幼稚园招收3~6岁的儿童,多为半日制,幼儿只在园半天,上午制即早上9:00入园,中午12:00离园,下午制则中午1:30入园,下午4:30离园,在园时间均为三小时。幼儿中心多为全日制,可招收3岁以下的幼儿。目前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也都走入社会,不再只待在家中,同时多数幼稚园为了吸引生源,从家长需求出发,也都相应的开设了全日班。
二、学校服务意识非常浓厚
香港幼稚园走的是市场化道路,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学校服务意识非常浓厚,教师的敬业精神很强,比如每天早上入园,校长和主任站在校门口热情迎接,主动问好,老师则站在班级门口迎接,放学也同样如此。教师不管年龄多大,上课都和小朋友一样坐在地上或跪在地上上课。从园长、主任到教师,每个人都态度非常的亲切,脸上始终挂着微笑,对孩子说话都是轻声细语,有礼有节,与小朋友是一种伙伴、朋友的关系。正因如此,家长和教师的关系非常融洽,经常可以看到家长带着自制的小礼物或食物与教师和幼儿共享。
三、家长资源充分利用
香港幼稚园特别关注与家长的密切配合,认为家长是幼儿园活动及课程发展中十分重要的成员,家长也为幼稚园提供多元文化的交流及有力的资源。在每一个幼稚园,都有家长义工,家长义工一般都是已毕业的学生家长,他们自愿负责协助幼儿园各项工作,如每周定期到班上给小朋友讲故事,参与学校图书室的管理,学校有活动就协助筹备工作,制作小礼物,布置会场等,其热心程度就象幼稚园的主人一样。幼稚园每学期经常举办家长会、育儿讲座、亲子旅游、亲子游戏日、生日派对、亲子节日联欢等,邀请家长同孩子一起参加,既可增加幼稚园的人力资源,减轻教师人员紧张的矛盾,又可提高家长参与幼稚园活动的积极性,还使家长更加了解成长中的孩子,增进了亲子感情,从而促进家园共育的效果。
四、环境教育功能突显
香港幼稚园注重为儿童提供优良而精致的环境,注重将教育教学内容融入环境,使儿童在一个富有启发性的环境中学习。良好的环境,可以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幼稚园由于空间有限,一般不设大的主题板,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每一寸墙壁和每一个角落,墙面的图画和装饰也很难见到由老师精心制作的装饰性画面,而是贴满了与教学主题和内容密切相关的图片、挂图、字卡、词卡等等,让幼儿在对整个周围环境的感知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同时他们注重班级文化建设,通过环境与幼儿对话,充分挖掘环境的教育因素,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注重将幼儿在一日活动中需要养成的行为习惯的要求,以图画或文字的形式张贴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给幼儿以提示,让幼儿既有教师的教育引导,又有环境的熏陶和感染,有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香港人的整体素质之所以高,与幼稚园从小培养是密切相关的。
五、教学以小组活动为主
香港幼稚园每个班都与我们一样有许多的区角,娃娃家、医院、图书角、科学角、英语角、玩具角、音乐角、美工角等等。每个区角内材料充足,丰富多样,且区域活动根据主题的内容及时更换游戏材料,只要新的主题活动开始,教师就会将相应的与主题活动相配的游戏材料及图书等,放在各活动区供幼儿使用。通过各区域的划分,给幼儿提供充分体验生活的机会,发展幼儿的自主探索活动及各种基本能力。香港幼稚园特别重视小组活动,每天的主题教学活动结束后,部分幼儿就由教师带领着进行小组活动,由教师进行个别指导。还有部分小朋友就到各个学习区去进行与主题内容相关的个别活动,或进入区域游戏活动,真正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习,因此教师非常辛苦,每开展一个新的主题活动,教师就要不断的思考、寻找、更换、准备游戏材料,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教师工作压力如此之大,却没有任何怨言,经常可以看到教师下班之后自愿留在学校准备明天活动所需的材料。
六、课程注重儿童真实体验
香港幼稚园在依据教育署提供的教材进行教学的同时,注重开发自己的活动课程、主题课程,利用生活中发生的大事件以及各种节日为儿童提供多元化的活动,以此增加幼儿的生活体验和真实感受。如生成活动“对我们的生活有帮助的人”,他们会带领幼儿亲自参观、感受这些人的工作;另外还会结合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开展主题活动,如“四川大地震”发生后,每个学校都开展了相关的主题活动,“2008北京奥运会”的活动。她们还非常看重节日教育,每一个节日都会开展系列活动,如“端午节”“复活节”“父亲节”“元旦”等,看了这些活动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她们非常注重幼儿的真实体验和感受,让幼儿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体验对他人的关爱,对长辈的尊重。
七、重视幼儿发展评估
香港的幼儿教育非常重视对幼儿的学习发展评估,每位幼儿都有自己的成长记录本,儿童的成长记录有文字记录、照片记录及幼儿的作品记录,老师通过观察、记录,来分析评估幼儿在园的学习和发展情况,以此帮助教师改善学与教的安排,从而促进幼儿的学习发展。评估的内容根据多元智能包括身体发展、认知和语言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美感发展等,评估的工具有行为检索表、轶事记录、与幼儿的谈话简录等,有的内容是教师对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的精彩瞬间进行随时捕捉,有的内容则是教师定期记录评估,每学期将记录结果装订成册,形成幼儿学习历程档案,每学年一本,毕业后发给家长。
香港学前教育的很多思想及做法都值得内地的学校研究、学习并借鉴,如目前推行的“学前教育学券计划”、“下拨经费给学校用于特殊儿童的教育”等。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香港的幼稚园室内活动空间普遍比较狭小,幼儿的艺术、体育活动时间不能得到保障,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相对薄弱,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说、弹、唱、跳的基本功比较弱,上课的教学能力也是无法与内地教师相比的,正因如此,香港教育署正加大对幼儿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强与内地教师的交流协作,在此期望香港及内地的幼儿教育共同得到发展。
一、机构办园体制不同
香港的办园机构多是社会团体及教会组织,如天主教、基督教、佛教、医院等,政府不是幼儿园的管理机构,校监和校长才是学校的管理者。香港政府对教育的政策是非常独特的,中小学基本上以政府公办为主,既给政策,又给服务,对幼儿教育则只给政策,不给服务,政府只负责制定一些有利于幼教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指导文件,如师资培训、工资标准、师生比例等,办园的经费、场所、生源、师资都由办园机构自行解决。全香港共有一千多所学前教育机构,主要分为两类,即幼儿中心和幼稚园,其中又以幼稚园居多。幼稚园招收3~6岁的儿童,多为半日制,幼儿只在园半天,上午制即早上9:00入园,中午12:00离园,下午制则中午1:30入园,下午4:30离园,在园时间均为三小时。幼儿中心多为全日制,可招收3岁以下的幼儿。目前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也都走入社会,不再只待在家中,同时多数幼稚园为了吸引生源,从家长需求出发,也都相应的开设了全日班。
二、学校服务意识非常浓厚
香港幼稚园走的是市场化道路,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学校服务意识非常浓厚,教师的敬业精神很强,比如每天早上入园,校长和主任站在校门口热情迎接,主动问好,老师则站在班级门口迎接,放学也同样如此。教师不管年龄多大,上课都和小朋友一样坐在地上或跪在地上上课。从园长、主任到教师,每个人都态度非常的亲切,脸上始终挂着微笑,对孩子说话都是轻声细语,有礼有节,与小朋友是一种伙伴、朋友的关系。正因如此,家长和教师的关系非常融洽,经常可以看到家长带着自制的小礼物或食物与教师和幼儿共享。
三、家长资源充分利用
香港幼稚园特别关注与家长的密切配合,认为家长是幼儿园活动及课程发展中十分重要的成员,家长也为幼稚园提供多元文化的交流及有力的资源。在每一个幼稚园,都有家长义工,家长义工一般都是已毕业的学生家长,他们自愿负责协助幼儿园各项工作,如每周定期到班上给小朋友讲故事,参与学校图书室的管理,学校有活动就协助筹备工作,制作小礼物,布置会场等,其热心程度就象幼稚园的主人一样。幼稚园每学期经常举办家长会、育儿讲座、亲子旅游、亲子游戏日、生日派对、亲子节日联欢等,邀请家长同孩子一起参加,既可增加幼稚园的人力资源,减轻教师人员紧张的矛盾,又可提高家长参与幼稚园活动的积极性,还使家长更加了解成长中的孩子,增进了亲子感情,从而促进家园共育的效果。
四、环境教育功能突显
香港幼稚园注重为儿童提供优良而精致的环境,注重将教育教学内容融入环境,使儿童在一个富有启发性的环境中学习。良好的环境,可以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幼稚园由于空间有限,一般不设大的主题板,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每一寸墙壁和每一个角落,墙面的图画和装饰也很难见到由老师精心制作的装饰性画面,而是贴满了与教学主题和内容密切相关的图片、挂图、字卡、词卡等等,让幼儿在对整个周围环境的感知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同时他们注重班级文化建设,通过环境与幼儿对话,充分挖掘环境的教育因素,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注重将幼儿在一日活动中需要养成的行为习惯的要求,以图画或文字的形式张贴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给幼儿以提示,让幼儿既有教师的教育引导,又有环境的熏陶和感染,有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香港人的整体素质之所以高,与幼稚园从小培养是密切相关的。
五、教学以小组活动为主
香港幼稚园每个班都与我们一样有许多的区角,娃娃家、医院、图书角、科学角、英语角、玩具角、音乐角、美工角等等。每个区角内材料充足,丰富多样,且区域活动根据主题的内容及时更换游戏材料,只要新的主题活动开始,教师就会将相应的与主题活动相配的游戏材料及图书等,放在各活动区供幼儿使用。通过各区域的划分,给幼儿提供充分体验生活的机会,发展幼儿的自主探索活动及各种基本能力。香港幼稚园特别重视小组活动,每天的主题教学活动结束后,部分幼儿就由教师带领着进行小组活动,由教师进行个别指导。还有部分小朋友就到各个学习区去进行与主题内容相关的个别活动,或进入区域游戏活动,真正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习,因此教师非常辛苦,每开展一个新的主题活动,教师就要不断的思考、寻找、更换、准备游戏材料,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教师工作压力如此之大,却没有任何怨言,经常可以看到教师下班之后自愿留在学校准备明天活动所需的材料。
六、课程注重儿童真实体验
香港幼稚园在依据教育署提供的教材进行教学的同时,注重开发自己的活动课程、主题课程,利用生活中发生的大事件以及各种节日为儿童提供多元化的活动,以此增加幼儿的生活体验和真实感受。如生成活动“对我们的生活有帮助的人”,他们会带领幼儿亲自参观、感受这些人的工作;另外还会结合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开展主题活动,如“四川大地震”发生后,每个学校都开展了相关的主题活动,“2008北京奥运会”的活动。她们还非常看重节日教育,每一个节日都会开展系列活动,如“端午节”“复活节”“父亲节”“元旦”等,看了这些活动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她们非常注重幼儿的真实体验和感受,让幼儿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体验对他人的关爱,对长辈的尊重。
七、重视幼儿发展评估
香港的幼儿教育非常重视对幼儿的学习发展评估,每位幼儿都有自己的成长记录本,儿童的成长记录有文字记录、照片记录及幼儿的作品记录,老师通过观察、记录,来分析评估幼儿在园的学习和发展情况,以此帮助教师改善学与教的安排,从而促进幼儿的学习发展。评估的内容根据多元智能包括身体发展、认知和语言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美感发展等,评估的工具有行为检索表、轶事记录、与幼儿的谈话简录等,有的内容是教师对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的精彩瞬间进行随时捕捉,有的内容则是教师定期记录评估,每学期将记录结果装订成册,形成幼儿学习历程档案,每学年一本,毕业后发给家长。
香港学前教育的很多思想及做法都值得内地的学校研究、学习并借鉴,如目前推行的“学前教育学券计划”、“下拨经费给学校用于特殊儿童的教育”等。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香港的幼稚园室内活动空间普遍比较狭小,幼儿的艺术、体育活动时间不能得到保障,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相对薄弱,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说、弹、唱、跳的基本功比较弱,上课的教学能力也是无法与内地教师相比的,正因如此,香港教育署正加大对幼儿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强与内地教师的交流协作,在此期望香港及内地的幼儿教育共同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