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丝弦研究的文献综述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wang12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老河口丝弦是湖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弦索乐种之一,它流行在鄂西北的襄阳一带,盛行于老河口、襄阳、谷城等县市。自2008年老河口丝弦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研究老河口丝弦的文章也比较多,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老河口丝弦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和论述。
  【关键词】 老河口丝弦;综述;乐种;丝弦;传统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0-0061-03
  基金项目: 1.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文理学院鄂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课题成果,重点项目《老河口丝弦受容性研究》,项目编号:2020JDA001。2.2020年度湖北文理学院学科开放基金项目——  《老河口丝弦乐种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XK2020068。
  老河口丝弦是湖北省老河口市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乐种,是当地的一张音乐文化名片,在当地很有影响,它的曲目丰富,曲风古朴、韵味典雅,旋律委婉曲折,优美动听。由于长期的演变,使它具有浓郁的鄂西北民间音乐地方特色,区域性很强。自老河口丝弦在2008年的时候,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受到了外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老河口丝弦的文章也比较多,拟从四个方面进行老河口丝弦的文献进行梳理,对老河口丝弦目前研究的成果进行大致上的分类和总结。
  一、对老河口丝弦进行研究的《集成》和地方志
  据多方面的查阅资料和研究文献得出,研究老河口丝弦的《集成》和地方志有四本:1.《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下) ①,2.《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 . 湖北老河口分卷》 ②,3.《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襄樊资料分卷》 ③,4.《老河口文史资料》 ④。
  这四本《集成》和地方志中都对老河口丝弦有一个系统的梳理,其中《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下),对老河口丝弦进行了系统地描述,从老河口丝弦的历史渊源到音乐风格、代表人物、代表曲目,都进行了一一的介绍。特别是这个集成中收录的15首曲谱,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资料。老河口丝弦在传承过程中,一直都还是口传心授,没有正式的曲谱,这些曲谱是由当时的民间音乐工作者,通过当时老河口丝弦的艺人们一首一首地弹奏,记谱编写而来的,是当时收集的第一手曲谱资料,是相当宝贵的一笔历史遗产。《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老河口分卷》,主要是對老河口丝弦的历史进行了溯源,分卷中介绍:“老河口丝弦是民间艺人行艺和文人学士自娱的音乐,丝弦音乐兴于河南省开封,其主要成分是汴梁 (开封) 小曲,现有的曲牌名称如“坡下”“打枣杆”“银扭丝”“叠断桥”“劈破玉”等,皆属明、清流传于民间的小调曲牌。老河口丝弦属汴梁小曲的分支,由河南传入,距今有400多年历史。《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襄樊资料分卷》对“鄂北板头曲”的历史渊源、演奏形式(包括乐器的组合形式)、艺术特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与《集成》不同的是,《资料卷》中更为详细地记录了老河口丝弦的乐谱情况,其中附有老河口地区的筝曲、琵琶曲、三弦曲 13 首和襄阳地区的筝曲 4 首共计 17 首乐曲的谱例,而最后收录在《集成》中的有 15 首之多。这些都是记录老河口丝弦的宝贵资料。
  二、对老河口丝弦传承人的研究
  据史料记载,老河口丝弦在襄阳地区流传至今共有400多年,但是记录了师承关系的有四代人:第一代:师祖刘汉卿(刘冤爷)(1800-1876),第二代:李瞎娃(1848-1922),第三代:王直夫(1900-1984),第四代传承人:余家冰1944年出生。在早期的时候民间艺人没有受到广泛的关注,所以对于前三代传承人的记录不多。特别是第一代传承人刘汉卿(刘冤爷)和第二代传承人李瞎娃,记载的只有只言片语。对第三代传承人王直夫的记录,目前检索到的只有一篇:由余家冰老师回忆恩师的——  《民间音乐家王直夫》 ⑤,写第四代传承人余家冰的文章比较多,尤其是报纸上各类报道特别多,据收集,能够查阅得到的学术论文有两篇:张玉荣:《七旬老人半生守护两项“非遗”》 ⑥,另一篇涂宏伟:《余家冰的丝弦人生》 ⑦。
  张玉荣:《七旬老人半生守护两项“非遗”》,这篇文章写的是老河口市的两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的传承人——余家冰老人。老河口丝弦的传承人余家冰,现年已有75岁的高龄,自从9岁开始学习老河口丝弦,她的一生都在学习、传承、保护和创新这门艺术。在她的不懈努力下,2006年“老河口丝弦”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于2008年申报成功。2011年“老河口锣鼓架子”申报国家级“非遗”,于2014年8月6日申报成功。为老河口民间艺术,甚至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涂宏伟的《余家冰的丝弦人生》这一篇中,着重记叙了余家冰的授业恩师王直夫老人的人生:多才多艺、满腹经纶、浑身是宝的一位民间老艺术家。在他从艺的几十年中,把老河口丝弦发扬光大,对老河口丝弦的传承与传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是他让这一个乐种得以生存下去。民间音乐的无谱式传承,靠着师傅教徒弟的口传心授,也在体现在了老河口丝弦的传承上。王直夫老人演奏,余家冰进行记录,谱子写好了,给老师检查、一一校对。寒来暑往四十多年,他们师徒二人对老河口丝弦进行艰难的整理、保护、抢救,形成了一本有着50多万字的记载了老河口丝弦的全部曲牌演奏方法、历史渊源、传承情况、艺术特征等的书。为老河口丝弦的音乐能够完整地流传至今,对老河口丝弦的传承和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综合类研究
  对老河口丝弦进行综合类研究的有三篇,其中有两篇硕士学位论文,这两篇论文的篇幅较大,第一篇有95页,第二篇有176页,两篇论文都从各个不同方面老河口丝弦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第一篇是2012年的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李飞所著的《老河口丝弦研究》 ⑧。该文以实地调查的一手资料为依据,对老河口丝弦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老河口丝弦的现状、音乐、变迁和生态环境研究。这是第一篇非常系统全面地对老河口丝弦进行研究的学术论文,用实地考察和数据统计等各种方法,来对老河口丝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第二篇是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杨浩所著的《老河口丝弦与中产阶级》 ⑨。这篇文章非常全面地剖析了老河口丝弦的生存环境、文化环境、器乐属性以及老河口地区的其他各类民间音乐。主要内容是围绕着:老河口丝弦的产生发展都是与中产阶级密不可分的,与众多民间艺术不同的是老河口丝弦的生存状态。第三篇的作者也是杨浩:《论老河口丝弦的音乐形态特征》 ⑩。这篇文章写的是老河口丝弦的音乐的本体,老河口丝弦的前身是河南板头曲,对比河南板头曲,论述老河口丝弦的音乐形态特征。
  四、其他方面的研究
  老河口丝弦作为襄阳市的一项非常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深受人们的喜爱,每年都会应邀参加多项文化活动,其动态都是受到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一)报纸
  作为一个有着地方代表性的乐种,老河口丝弦一直都是媒体关注的对象,不但受到了襄阳市、老河口市媒体的关注,更是受到了省内乃至国内的广泛关注,其中《襄樊晚报》《襄樊日报》《楚天快报》等多种期刊,多次报道了老河口丝弦的动态。以下是通过余家冰老师的帮助搜集的,近几年来自报纸期刊的报道:
  1.通讯员赵胜、袁红伟:《坚守只为传承——记第四届襄阳优秀人才余家冰》,《襄阳晚报》,2015年。
  2.《坚守只为情缘》,载于《襄阳晚报》,2015年2月27日。
  3.专题公布: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薪传奖,2014年6月17日《中国文化报》。
  4.《七旬老人半生坚守两项民俗表演入选“非遗”》,载于《楚天快报》2014年8月13日。
  5.甘霖、刘兵《余家冰演绎的丝弦人生》,《襄樊晚报》,2009 年 5 月 22 日,A10 版—人物。
  6.通讯员张伟国、蔡天翼,记者张源:《老河口丝弦传承人余家冰榜上有名》,《襄樊晚报》,2009年。
  7.涂宏伟:《丝弦苦旅人余家冰》,《香港华人时刊》2008年第9期,第66~68页。
  8.安富斌:《后继有人的老河口丝弦》,《襄阳晚报》2008年3月28日,B3版文化视线。
  9.涂宏伟:《丝弦苦旅人》,载于:《文化月刊》(文化部)2007年第7期。
  10.《漫漫丝弦传承路》,载于:《中国艺术报》(中国文联):2007年8月。11。董凡:《襄樊人余家冰的丝弦情缘》,《襄樊日报》,2006 年 7 月 14 日,A10 版—人物。
  12.《余家冰重现老河口丝弦的辉煌》,《襄阳晚报》2007年8月14日。
  13.《丝弦情缘》,载于《江汉都市报》,2006年7月14日。
  14.杜汉华、杜棣生《老河口的国乐社》,《湖北文史》2005 年第 1 期,第 178~184 页。
  15.史新民等《湖北民间器乐文化》,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年 8 月,第 54~60 页。
  (二)网络上和电视上的人物专访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记录历史史实不仅只局限于文字上的,网络上的媒体上的记录更加的直观和形象。老河口丝弦的第四代传承人余家冰老师,多次受到了媒体的邀约,为老河口丝弦进行发声,接受了各类的媒体对老河口丝弦的专题报道。
  1.2018年12月21日,CCTV10科教頻道《中国影像方志》——  《湖北 ·老河口篇》,总时长39分19秒,记录老河口“音律篇”大概5分钟左右,记录了老河口丝弦的历史和现在发展轨迹。
  2.2019年7月30日,汉江网王刚强导演工作室制作的“非遗故事篇”,《忆襄阳》第二季第五集《老河口丝弦》,9分36秒,记录了余家冰老师和老河口丝弦传习所的日常排练演出活动的轨迹。
  3.2017年12月31日,王刚强导演工作室,《忆襄阳》第二十一集人物访谈——余家冰,时长28分58秒,对余家冰老师进行的个人专访。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蕴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对于传承民族精神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老河口丝弦这种从茶馆里走出来的民间音乐,承载了一代代人的集体智慧,在新的时代,不仅要继承更加要发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必不可少的文化资源,它的传承不仅需要老一辈人的坚持,更需要新一代力量的传承与弘扬。
  注释:
  ①中国ISBN中心:《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下),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4年版,第1153-1156页。
  ②《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老河口分卷》,收录在老河口市档案馆。
  ③《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襄樊资料分卷》油印本,第404-429页。
  ④老河口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老河口文史资料》,收录《老河口丝弦》篇为余家冰著,2008年第2 期,总第28辑,第181-187页。
  ⑤余家冰老师回忆恩师的—— 《民间音乐家王直夫》,《老河口文史资料》,总第14辑。
  ⑥张玉荣:《七旬老人半生守护两项“非遗”》,《中国社会工作》2018年2月(中)。
  ⑦涂宏伟:《余家冰的丝弦人生》,《传承》(文艺旬刊)2009年第17期,第48-50页。
  ⑧李飞:《老河口丝弦研究》,2012年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⑨杨浩:《老河口丝弦与中产阶级》,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⑩杨浩:《论老河口丝弦的音乐形态特征》,《戏剧之家》2017年第5期。
  作者简介:
  何林慧,女,湖北黄冈人,湖北文理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 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词坛上两位杰出词人,为宋词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从表面来看,苏轼和辛弃疾都属于豪放派的词风,但仔细分析起来却风格不同,有着明显的差异。苏轼豪放的背后呈现出的是乐观与旷达、潇洒与自适,辛弃疾则沉郁、悲壮。潜藏在二者“豪放”背后的内在的精神气质是有很大差别甚至可以说是迥然相异的。本文就是从对比中发现二人词作气质的差异。  【关键词】 苏、辛词;精神气质;差异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和经济,带动了我国在各个领域上的变革和优化,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特色越来越突出,人们也渐渐正确认识到我国传统瑰宝的民族魅力,并逐渐重新审视我国在传统、地方和民族方面的独特价值。为此,本文重点以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唱风格展开相关研究。  【关键词】 诗词歌曲;琴曲艺术;词曲艺术;散曲艺术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要】 徐继畲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伟大先驱之一,他摆脱了传统的羁绊和束缚,一生最大的贡献在于撰写了全面客观介绍世界的著作《瀛环志略》。在社会转型时期,以世界多元化的视角,分析了欧洲强大的历史及现实原因,并对近代世界格局的状况和周边进行了分析。徐继畲的开放思想及其实践活动,给中国近代化留下深刻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 近代世界格局;启蒙;《瀛环志略》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
期刊
【摘要】 纪录片(记录电影),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承担了记录、反映现实的使命。自“新纪录电影风潮”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风靡各国的影坛,“虚实互补”的创作手法也逐步成为纪录片突破固有模式的一剂良方。而作为架构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上的历史题材纪录片,现代科技条件下虚拟技术发展与应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手法,也从另一个角度对“什么才是纪录片本质”和“如何更好地表现纪录片的真实本质”进行了讨论与尝试。
期刊
【摘要】 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非常迅速,非物质文化遗产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于是人们考虑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进行更好的保护,本文将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并且以本地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藤草芒编织技艺为例,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数字化上面存在的问题,在大量调研资料的基础上,比如对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不同的数字化保护策略,随着社会科技发展进步对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期刊
【摘要】 随着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湖南非遗文化的场域一方面在固源,一方面也在拓延,其衍生发展脉络不断呈现为双螺旋甚至多螺旋的融创态势,融创发展形式多种多样。通过多维融合创新与传播,扩大湖南非遗文化的扎根力度、宣传广度和纵向深度,正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时代性研究课题。  【关键词】 湖南;非遗文化;融创;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期刊
【摘要】 区别于古典好莱坞类型化与戏剧化的特点,电影《公民凯恩》具有强烈的真实性、写实主义的基调,是古典好莱坞与新好莱坞的关键性过渡影片。本文试通过对影片《公民凯恩》影像技术的分析,试讨论电影《公民凯恩》对真实性的手法创新与探索。  【关键词】 电影《公民凯恩》;影像技术;影像真实性  【中图分类号】J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0-0057
期刊
【摘要】 荣获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撞车》,以一场发生在洛杉矶的交通事故为契机展开了全片的讲述,并真切反映了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种族歧视泛滥的现象。本文从《撞车》的电影情节入手,阐释了不同种族在洛杉矶这个“文化大都市”背景下的冲突与碰撞,并分析冲突背后的黑人和白人对于种族歧视的不同理解。  【关键词】 种族歧视;肯定性行动;逆向歧视;自我歧视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伏羲有很多创造:如伏羲造八卦,创造乐器等。伏羲不仅仅是神话中的传说人物,他亦是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本文试图通过历史考察,探究伏羲及伏羲时代与中华文化之关系。  【关键词】 伏羲;中华文化;人首蛇身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0-0025-02  一、伏羲之名与其时代  关于伏羲的
期刊
【摘要】 油画作品的好坏,不仅要通过色彩、光线明暗程度等来表达,还要对画面的肌理有一定的美学追求。肌理是油画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不仅给人带来视觉享受,还带来了审美享受,不同的肌理可以体现作者的不同感受,为了使作品有效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肌理表现手法,让油画能更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感情。油画肌理的发展也经过了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最开始的表面光滑的肌理到现在的形式多种多样的肌理,是绘
期刊